06麻醉与肝脏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患者的麻醉

肝脏疾病患者的麻醉

镇静催眠药
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 酮均为高脂溶性,经肝脏代谢,在严重肝病患者体 内清除率降低;
肝硬化患者绝大多数静脉麻醉药的代谢均受到影响, 在反复或长期使用时需谨慎。
神经肌肉阻滞剂
去极化肌松药 如琥珀胆碱,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在肝功能损 害病人胆碱酯酶合成减少,药效延长。
总结
1、相对于手术而言,麻醉对病人肝脏的影响小。 2、药物对于肝脏若是有直接毒性,建议不用;药物若是在
肝脏中代谢,谨慎使用,注意剂量往往是减小的;药物不 在肝脏中代谢,也没有明确肝毒性,但是,由于肝脏损害 可能造成的内环境紊乱(尤其是肝肾衰竭患者)也会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3、注意肝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及术中氧供需平衡。
肝血流量的变化取决于:体循环的动脉压(肝动脉压)、内脏血管阻 力(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肝静脉压)。麻醉和手术对这三者都 可能有影响,从而使肝血流减少。肝脏疾病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我们
主要考虑的是: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是否加重肝脏损害
四、麻醉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药:所有常见的吸入麻醉药均可以降低肝门静 脉血流,但氟烷使肝动脉血流和门静脉血流均显著而持 续的减少,对肝脏有急性损害。异氟烷和七氟烷单独使 用对肝脏无损害。
肝脏在机体的代谢方面起着巨大作用,被称为人 体的“化工厂”。
肝脏的大体解剖图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调节物质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 肪的代谢; 2、分泌与排泄:肝细胞分泌胆汁,排泄代谢产物; 3、参与凝血与抗凝的调节:合成凝血因子;促进 VitK的吸收;产生促血小板生成因子;控制纤溶;
阿片类药物
吗啡:在严重肝硬化患者,吗啡代谢明显降低,消 除半衰期廷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镇静及呼吸 抑制作用增强;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肝脏手术的麻醉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目的
肝脏手术的术前评估 术中外科和麻醉科医生的配合 术后严重非外科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肝脏手术危险的主要原因
手术适应证的放宽 老年病人增加 合并有内科夹杂症的病人增多 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肝脏手术危险的主要来源 术后肝功能不全 术后心脏并发症 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术后其它系统的并发症
术后NPPV支持
术前即可开始适应性训练 术后4 ~ 6小时开始间断NPPV支持,有利
于气道湿化,减少病人呼吸作功,节省体力, 降低代谢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肝脏手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
主要原因
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功能减损
功能残气量下降 膈肌功能下降
病人原有呼吸功能减退,如COPD等 术后胸腔积液或大量腹水 膈下感染
呼吸功能和肝脏手术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有增加趋势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 哮喘病人 肝功能不全合并肝-肺综合征
其中,以慢阻肺病人比较多见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评估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确定手术适应证
肺功能状况 肝脏手术的复杂程度和创伤大小 病人的体能储备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肺功能要求
为确保病人的安全,仍然应当重视术前 评估,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肝脏手术的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目前肝脏手 术的首选的麻醉方法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优点
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药物的肝脏毒性和对肝 血流量的影响
最新肝脏手术的麻醉
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预防
术后积极的呼吸管理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是什么?2、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反馈、应急、应激3、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的影响?麻醉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本条件。

2、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征是什么?3、简述正常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定义、基本波形。

4、简述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5、麻醉与手术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有何影响?6、何谓意识?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意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7、觉醒状态包括哪些?觉醒状态是如何维持的?8、简述正常意识及其特征。

9、病人出现昏睡时,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10、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活动和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区在哪?11、简述疼痛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3、参与人体镇痛的物质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14、痛觉阈、痛反应阈、耐痛阈的定义,临床病人疼痛测量的方法是什么?15、简述全麻药对躯体运动的主要影响。

16、肌松药主要作用与什么部位?作用机制是什么?17、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8、脊髓中枢调节哪些内脏反射活动?19、麻醉病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表明麻醉中枢的部位已达何处?20、何谓眼心反射?手术牵拉内脏引起循环系统哪些变化?21、有关麻醉深度的反射有哪些?各定位在哪里?第三章麻醉与呼吸1、呼吸道包括哪些部分?何谓上、下呼吸道?2、气管切开有哪些优缺点?3、叙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4、肺循环有哪些特点?5、列举能使支气管扩张的常用麻醉药物。

6、叙述气道阻力的大体分布。

7、影响气道阻力有哪些因素?8、麻醉期间有哪些情况可增加气道阻力而影响肺通气?采用哪些措施可使呼吸道通畅?9、名词解释:气道跨壁压、机械无效腔、FVC、FVC1/FVC%、MMFR、CC、CV、D L、A-aDO2、P50、无呼吸氧合。

10、何谓通气效率?若比值大能提示通气效率高吗?11、在作气管插管时对病人常采用什么手法?此手法对气道阻力和无效腔有何影响?13、什么叫功能残气量?体位与麻醉对其有何影响?14、PaCO2、PaO2、H+如何影响肺通气?15、麻醉对肺通气是如何影响的?16、常用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对肺通气的影响是如何的?17、PEEP对呼吸、循环、颅内压的影响是如何的?18、何谓通气/血流比值?为何说该比值必须匹配?19、如何防止气管插管时病人出现无呼吸氧合?20、何谓流动氧量?它受哪三种因素的影响?21、简述麻醉期间缺氧的因素。

麻醉对手术患者肝脏有影响吗

麻醉对手术患者肝脏有影响吗

麻醉对手术患者肝脏有影响吗发表时间:2020-03-10T18:05:00.0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21期作者:陈兰[导读] 当前应用在临床上的手术麻醉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可以有所保障。

陈兰宜宾市高县来复中心卫生院 645153当前应用在临床上的手术麻醉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可以有所保障。

但是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利用、具体的手术方式等这些都会对手术患者的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患者本身肝脏功能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手术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对肝脏产生影响。

麻醉药物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吗?手术麻醉通常情况下会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这两种形式。

无论是任何一种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数的麻醉药物在使用时都会对患者的肝功能产生短暂的影响。

比如手术创伤、低血压等这些情况,都会对患者的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会导致患者的肝血流减少或者是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甚至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引发患者肝细胞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等情况。

这些现象,对于本身肝脏功能就不是很好的患者而言,会产生的影响程度更严重。

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性肝炎的病人来说,除非是患者需要进行一些紧急性、抢救性的手术,除此之外,对于肝病患者而言,全部都要严格禁止使用麻醉手术。

对于一些慢性肝病患者而言,由于受到肝脏的影响,其在肠胃功能方面也会出现异常,比如维生素K吸收不够充足等。

这样会直接引发严重的凝血机制异常现象,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查,避免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严重的负荷影响。

手术麻醉对不同肝功能患者的影响与临床医学的实践研究结果进行结合分析,发现手术麻醉对不同肝功能患者可以带来的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轻度肝功能不健全的患者而言,这种类型的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影响并不是很严重。

对于中度肝功能不健全的患者而言,由于这种类型的患者其自身在面对手术麻醉时的耐受力不断减退。

在经过手术麻醉之后,很容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切口裂开等病症,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

肝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

肝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

PART 05
肝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并 发症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在麻醉过程中,肝功能障碍病人可能会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麻醉药物对肝脏的毒性 作用所致。肝功能衰竭可能导致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与处理
为预防肝功能衰竭,应尽可能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特别是在长时间手术中。同时,应密切监测肝功 能指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具有保肝作用的药物,以减轻肝脏负 担。
PART 06
肝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新 进展与展望
新型麻醉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麻醉药物
针对肝功能障碍病人,研究新型麻醉 药物是当前的重要方向。这些药物应 具有较低的肝毒性,并能有效地抑制 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药物筛选与评估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对新型麻 醉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同 时,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制,以 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PART 01
肝功能障碍对麻醉的影响
肝功能与麻醉的关系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 谢器官,负责药物、 毒素等物质的代谢和 排泄。
肝功能障碍会影响麻 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从而影响麻醉效果 和安全性。
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 泄也依赖于正常的肝 功能。
肝功能障碍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肝功能障碍会导致药物代谢减慢,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和毒性反应。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肝功能障碍病人可能存在肺功能不全或心脏 疾病,这增加了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功 能不全的风险。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可能导致 低氧血症、酸中毒、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与处理
在麻醉前应对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进行评 估,了解病人是否存在肺功能不全或心脏疾 病。对于存在问题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改善肺功能、控制心脏疾病等。 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呼吸循环 指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麻醉科中的肝肾功能监测与调控

麻醉科中的肝肾功能监测与调控

麻醉科中的肝肾功能监测与调控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过程中,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监测与调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中肝肾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方法,旨在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肝肾功能的重要性肝脏和肾脏作为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主要负责代谢药物和毒素,参与体内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分解,是药物和麻醉药物的主要代谢和清除器官。

肾脏则负责体内废物的排泄和水电解质的调节,维持体内内环境的平衡。

因此,在麻醉科中,肝肾功能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二、肝肾功能的监测方法1. 肝功能监测(1)血清生化指标: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可以判断肝脏的功能状况。

这些指标的升高往往表示肝细胞损伤或肝功能异常。

(2)凝血功能检测: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判断肝脏是否合成凝血因子正常,从而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3)动态血流参数监测: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如多导联心电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可以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心排量、血压等,评估肝脏的灌注状态。

2. 肾功能监测(1)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BUN和Cr是评估肾功能的常用指标,检测其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尿液浓缩功能。

(2)尿量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尿量,可以了解肾脏的排尿功能。

尿量的减少可能提示肾脏出现功能异常或者循环不良。

(3)尿液分析:尿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同时评估尿液中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判断肾脏的排泄功能。

三、肝肾功能的调控方法1. 药物管理在麻醉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例如,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的肝代谢通路较少的药物,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避免药物在体内过度积累。

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与保护

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与保护

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与保护麻醉是医疗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旨在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感知和自主呼吸能力,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麻醉过程中的药物和操作对患者的肝功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患者的肝脏健康。

一、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其中一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

具体来说,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以下几个方面的肝功能异常:1. 肝脏氧合功能:麻醉药物会降低肝脏的氧合功能,减少氧气供应,导致肝脏缺氧,进而损害肝功能。

2. 肝酶系统:麻醉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肝脏中的特定酶系统,干扰药物代谢过程,导致肝脏负担加重。

3. 胆汁分泌:某些麻醉药物可能抑制胆固醇的转运,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导致胆汁淤积,增加肝脏疾病的风险。

二、保护肝功能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肝脏状态和手术需求,选择不对肝脏产生明显损害的麻醉药物。

对于有肝病史的患者,更应慎重选择药物。

2. 监测肝功能指标: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等。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术前准备:提前评估患者的肝脏状态,对于已知有肝脏问题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相应的准备,如合理饮食、控制肝脏疾病等。

4. 减少麻醉时间:麻醉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因此应尽量减少麻醉时间。

5. 合理用药:麻醉过程中,医生应遵循用药规范,尽量减少药物的剂量和频次,避免对肝脏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麻醉后的肝功能恢复麻醉后,肝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麻醉结束后,患者应逐步停药,并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

以下是一些促进肝功能恢复的方法:1.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保持肝脏的营养供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2. 适量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肝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促进废物的排出,有助于肝脏的恢复。

3. 避免毒物侵害:麻醉后的康复期间,患者应避免接触对肝脏有害的物质,如酒精、毒品等。

肝脏生理功能与麻醉用药有何关系

肝脏生理功能与麻醉用药有何关系

肝脏生理功能与麻醉用药有何关系【术语与解答】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在于:①解毒功能:凡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包括药物)其绝大部分在肝脏经生物转化(解毒)后变得无毒或低毒物质;②代谢功能:包括分解、合成、转化、贮存,如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激素代谢、电解质代谢等,以及免疫防御功能、贮存和滤过血流、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参与凝血和纤溶调节,并具有屏障和吞噬功能等。

然而,肝功能损害则与临床麻醉关系颇为密切。

【麻醉与实践】由于麻醉药物均具有毒性,进入机体后大都需肝脏功能解毒代谢,即通过肝脏的生物转化,而临床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1. 机体缺氧麻醉术中机体缺氧可使肝解毒(降解)功能显著减退,从而可加重麻醉类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尤其患者术前已存在肝功能障碍者。

此外,麻醉期间缺氧还可引起胆汁分泌降低,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肝糖原储量不足,肝药酶的活性减弱等,上述各肝功能指标异常还可使患者全麻术毕苏醒明显延迟。

2. 肝血流量降低麻醉药物在肝脏的清除率与肝血流量、肝血窦摄取以及药物随胆汁排泄消除密切相关,而麻醉药所致的血流动力学下降可影响肝血流量,从而影响体内麻醉药的清除率。

此外,肝血流量与肝脏功能随年龄的递增而降低,故老年人麻醉药物的清除率则下降。

3. 肝药酶的影响之所以大多数药物可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是因为肝细胞内存在着肝药酶,而肝药酶生成减少或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均可导致进入体内的药物清除率下降。

如老年人肝药酶通常生成不足,而且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老年人麻醉药物代谢缓慢。

4. 麻醉相关用药肝脏重要功能之一是药物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①吸入全麻药:如氟烷麻醉后可使血清胆红素与血清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引起氟烷性肝炎,其可能性机制是在缺氧环境时氟烷还原代谢产生肝毒性的脂质过氧化酶;②静脉全麻药:依托咪酯、苯二氮类药物、芬太尼以及氟哌利多等均在肝脏降解,如肝功能不良者可使这些药物半衰期显著延长,故应相对减量,但尚未发现上述静脉用药引起肝功能受到明显影响;③局麻药:脂类局麻药普鲁卡因需血浆或肝内胆碱酯酶水解,而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则需在肝脏内代谢,故肝功能损害患者其血浆胆碱酯酶降低,应用上述局麻药应警惕相对过量中毒;④肌肉松弛剂:非去极化与去极化肌松药一般对正常肝脏无影响,但对低蛋白血症与电解质紊乱的肝功能受损患者应减量使用,尤其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因该药依赖血浆胆碱酯酶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麻醉与肝脏肝脏是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麻醉和麻醉药对肝脏的影响,以及肝脏功能改变可能对麻醉产生影响,始终为麻醉科医师所关注。

第1节肝脏解剖与生理一肝脏的解剖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位于腹腔右上部,占右季肋部、腹上部一部分以及左季肋部一小部分,其大小因人而异,一般左右径(长)约25.8cm,前后径(阔)约15.2cm,上下径(厚)约5.8cm,肝脏重1200-1500g,约占成人体重的1/36。

肝脏是由肝实质和一系列管道结构组成。

肝内有两个不同的管道系统。

一个是Glisson系统,另一个是肝静脉系统。

前者又包含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三者被包裹于一结缔组织鞘内(称Glisson鞘),经肝脏脏面的肝门(称第一肝门)处出入于肝实质内。

这三者不论在肝门或肝门附近,都是在一起走行的。

肝静脉是肝内血液的输出道,单独构成一个系统,它的主干及其属支位于Glisson系统的叶间裂或段间裂内,收集肝脏的回心血液。

没有独立的肝静脉,左右中肝静脉经肝脏后上方的腔静脉窝(称第二肝门)分别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过去人们常常以肝脏膈面的镰状韧带分界,将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这种肝脏的分叶法与肝内血管分布并不相符合,因而不能适应肝脏外科的需要。

现在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是从门静脉系统分布提出的肝脏分叶、分段的概念。

通过对Glisson系统或单独对门静脉系统的灌注腐蚀标本进行肝内结构的研究表明,肝脏内存在有明显有裂隙,从而形成各叶段间的分界线。

肝脏有3个主裂,2个段间裂和1个背裂,并依此将肝脏分成5叶6段。

正中裂将肝分成左、右两半肝;左半肝又被左叶裂分成左外叶和左内叶,右半肝又被右叶间裂分成右后叶和右前叶;背裂划出了尾状叶。

此外,左外叶被左段间裂分为上下两段,右后叶也被右段间裂分为上、下两段;尾状叶被正中裂分为左、右两段,分别属于左、右半肝。

这种肝叶的划分法,对于肝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安全地施行肝脏手术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图7-1)。

二肝脏的血液循环肝脏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是唯一有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其一是门静脉,主要接受来自胃肠和脾脏的血液;另一是腹腔动脉的分支之一——肝动脉。

门静脉与肝动脉进入肝脏以后,反复分支,在肝小叶周围形成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进入肝血流窦中(肝毛细血管),再经中央静脉,注入肝静脉,最后进入下腔静脉而回心脏。

正常人心排血量的25%进入肝脏,肝血流量每分钟约为1275-1790ml/1.73m2,100ml/min/100g,其中70%-80%来自门静脉,仅20%-30%来自肝动脉,而供应肝脏的氧含量则相反。

肝动脉输入血量不多,但其压力高[15.6kPa(120mmHg)],血中含氧量多,氧张力为85%;因门静脉血流已经门脉前器官与组织(胃、肠、脾、胰)等的充分摄氧(图6-2),故门静脉压力为0.78-1.56kPa(6-12mmHg),氧张力仅约30%。

因此肝脏所需的氧,主要来自肝动脉,一般认为肝动脉供给肝脏所需氧量的60%-80%。

门静脉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右前方有胆总管,前方有肝动脉。

在肝门横沟处分为左、右干入肝。

门静脉左干一般可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

整个左半肝和尾状叶左段的门静脉血管均由这四个部发出,门静脉右干较左干短而略粗,沿肝门右切迹进入肝实质分布于整个右半肝。

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前者收集空肠、回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静脉血液;后者除收集脾脏的血液外,还接受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液。

肠系膜下静脉又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上部的静脉血液,胃、十二指肠和胰头的血液又通过胃冠状静脉、幽门静脉、及胰十二指肠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

门脉血流虽然氧含量较低,但其富含胃肠道吸收而来的营养成分,其流量受到门脉前腹腔器官动脉血流的直接影响。

肝血窦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调节门脉血流的肝内分布,而决定门脉系统的压力的根本部位是门脉后括约肌。

门脉前后括约肌的平衡决定了肝血管内的压力。

静脉壁平滑肌调节静脉的顺应性及血流量。

调节血管阻力及顺应性的括约肌及血管壁平滑肌均受通过α受体起调节作用的交感神经支配。

门静脉系统的两端属毛细血管网,因而构成身体内独立的循环系统,它与体循环之间有四处主要交通支,即胃冠状静脉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合;肠系膜下静脉到直肠上、下静脉与肛门静脉吻合;脐旁静脉与腹壁上、下深静脉吻合,在腹腔后,肠系膜静脉分支与下腔静脉分支相吻合,这些吻合支在平时很细小,血流量很少,临床意义不大,但在门静脉高压时,则吻合支扩大,大量门静脉血液流经此吻合支进入体循环,特别是食管下端静脉扩大,壁变薄,可引起破裂大出血。

肝脏又是一个巨大的贮血器官,肝静脉阻力的升降往往伴随着肝内血容量的急剧变化。

这种贮血功能也受交感神经的调节。

例如,术中大出血时,肝脏可以“挤出”500ml额外的血液进入体循环。

麻醉药物对植物神经功能都有抑制作用,而亦干扰了这种代偿作用。

所以在出血得不到及时补充时,易导致机体的失代偿状态。

肝病患者均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降低,血中胰高糖素浓度升高。

所以这类患者通过交感神经调节作用代偿出血及低血容量的能力降低:(1)血液从肌内及腹腔循环转移至心脑等重要脏器;(2)血液从腹腔贮血部分进入中央循环:(3)毛细血管系统的收缩。

肝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后,称为肝总动脉,到达十二指肠第一部之上方,先后分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此后本干即称为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门静脉,胆总管共同上行。

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内侧,门静脉前方,在其进入肝门之前,即分为左、右肝动脉。

肝动脉在肝内的分支、分布和行径,基本上与门静脉一致,但要比后者不规则得多。

肝动脉血流的调节的主要部位在于肝动脉的细小分支。

通过其局部及内在的机制调节肝动脉血流以代偿门脉血流的变化,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动脉缓冲应激”。

门脉血流下降往往伴随着肝动脉血流的代偿性增高以保持肝脏的氧供(肝细胞功能所必须)及总肝血流(主要在肝脏代谢的外源性及内源性化合物的廓清所必须)。

这种肝动脉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涉及神经、肌肉、代谢等机制及门脉血流的流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

如门脉血流中pH及氧含量下降,即使门脉血流不变也会伴随肝动脉血流增加的效应。

“洗出”理论提示肝组织自生的腺苷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当门脉血流下降时,这种有扩血管作用的腺苷在肝内就会蓄积,从而导致了肝动脉的扩张。

而门脉血流升高时加快了这种扩张因子的洗出,而对肝动脉效应就减弱。

肝静脉系统的形态结构、分支、分布较Glisson系统简单,变异情况较肝动脉复杂。

肝静脉系统包括左、右、中三支主要肝静脉和一些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小肝静脉,又称为肝短静脉,三支主要肝静脉则靠近肝脏的脏面,直接注入下腔静脉的左、右前壁。

在肝内肝静脉的行径与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相互交叉,如合掌时各指相互交叉一样。

肝右静脉走在右叶间裂内,肝中静脉走在正中裂内,肝左静脉的主干虽不在左叶间裂内,但其叶间支仍走在左叶间裂内。

肝静脉血流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回流量,所以它是决定心排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肝静脉血流几乎不受代谢因子及其本身血管平滑肌作用的影响,所以决定肝血流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α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功能。

肝脏及肝脏的血管系统对调节体液平衡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肝静脉压很小的变化,也会使大量的液体转移至淋巴或直接漏出肝脏表面进入腹腔,其中约含80-90%的血浆蛋白质。

三.肝脏的神经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丰富的植物神经纤维,形成神经丛,可分为肝前丛与肝后丛。

肝前丛的交感神经来自左腹腔神经节,其节前纤维来源于左侧交感神经干第7-10胸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直接由左迷走神经发出。

肝后丛的交感神经来自右腹腔神经节,节前纤维来源于右侧交感神经干第7-10胸神经节,副交感神经由右迷走神经发出,穿过右腹腔神经节内,分布到肝后丛。

肝前后丛均发出分支到肝外胆道系统,大部分神经纤维随肝动脉进入肝内。

肝脏内神经分布很丰富,随血管的分布而分布,在血管及肝小叶间形成神经丛,进而分布到肝小叶内,形成分支状神经末梢附于肝细胞及肝窦状隙内皮的表面。

肝动脉和门静脉由交感神经支配,而胆管系统则同时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

此外,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也分布于冠状韧带、镰状韧带及附近的肝包膜内,尚有部分纤维与肝前后丛结合,随肝丛的纤维分布到肝内及肝外胆管系统。

因此,肝胆疾患引起的肝区痛和胆绞痛,可放射至右肩部。

四放出的血红蛋白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释放出珠蛋白后即成为血红素,血红素在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生成胆绿素,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游离胆红素释放入血浆。

并与血浆白蛋白形成复合体,便于在血液中运输或进入肠液,血中胆红素以“胆红素—白蛋白”的形式运输到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

肝细胞的这种摄取功能很强,大约只需18分钟就可从血浆中清除50%的胆红素,因此,肝功能正常时血浆中胆红素浓度很低。

肝细胞的内质网含有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它可催化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

胆红素经上述转化后,即从极性很低的脂溶性游离型变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化合物,容易从胆汁排泄入小肠,很少部分则直接经肝窦状隙入血。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再逐步还原成胆素原族化合物即尿、粪胆素原,粪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成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和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前者可能由于胆红素过度合成或肝脏对胆红素的转运障碍所致,例如溶血、大血肿、红细胞的无效合成。

后者主要由于肝胆管阻塞引起的肝脏对胆红素清除障碍所致。

任何影响肝脏摄取及结合胆红素的疾病均会引起高胆素血症。

例如新生儿黄疸、遗传性Gilbert氏病和Crigler-Najjar综合症等。

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很快引起致死性肝性脑病,而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没有显著神经毒性。

胆红素对很多生物酶均有毒性。

这种毒性作用可见于异常高浓度的胆红素血症,并经补给白蛋白后得到改善。

胆红素可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胆红素神经毒性的机制可能由于胆红素与介导的ATP酶的活性变化及蛋白合成及细胞生长的抑制所致,胆红素更可能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肝脏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主要起到血糖稳定作用,即餐后将单糖转化为糖原而贮存即糖原合成作用,而在饥饿状态下,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即糖原分解作用或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即所谓的糖原异生作用。

所以肝功能障碍时易引起低血糖,糖耐量降低及血中乳酸、丙酮酸增多。

肝脏与机体的蛋白质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是人体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的主要器官,也是血浆内蛋白质的最重要来源,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包括肝的组织蛋白、各种酶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和大部分血浆蛋白。

肝内蛋白质的分解可能主要在溶酶体中进行,分解为氨基酸,大多数必需氨基酸是在肝内代谢,而支链氨基酸主要在肌肉内通过转氨基作用而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