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作用及概括题
三种阅读题型——概括+段落的作用+记叙顺序的作用

第十一课【阅】三种常见阅读题型(一)知识积累掌握常考的记叙文阅读理解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句段的作用;3.记叙顺序;(二)技法进阶理清思路,巧用技巧,掌握各类型阅读的答题方法;(三)情怀素养品味作者的情感,增强阅读兴趣与信心。
学习目标知识树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素串联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写人叙事的文章居多,六要素串联法主要是针对这种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后三者就是事件),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那个星期天》时间:星期天;地点:家中;人物:我、妈妈;起因: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我的期待最终落空。
答题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身手穷人的风骨马德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我扭过头,见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
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家长。
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
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业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的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
他又翻来复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着,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
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冻得红裂的手里拽紧的便是类似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
文章段落作用题答题要点【范本模板】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开头的作用1、点明文章主旨(总领下文)。
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4、交代写作意图.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
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7、介绍人物。
8、抒发感情。
9、与结尾相呼应.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开头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
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中间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术语)(1)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思路)(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2)其中表现了什么?(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4)和中心有何联系?句子在文章的作用注意: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不尽相同,“分析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
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
1、在开头的句子作用::内容方面:(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方面:(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统领全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小说段落的作用

小说段落的作用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考前全攻略:小说中的作用题小说题目作用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
1、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表达了/寄托了/暗示了/……的主题2、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的性格/精神刻画了……心理3、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曲折有波澜,起伏跌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
4、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思考,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安排评价【知识储备】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作用:开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下文。
过渡(转承句)——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回味深长(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小学语文段落层次、概括段意专项练习(带答案)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
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答案:第一段中三节分别写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所以段意可串连为:太阳离我们很远, 它很大、很热
答案:“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 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过渡句,第一分句是上段段意,第二分句可做下段段意。
二. 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
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如《太阳》 ,概括 1-3 节的段意为
三. 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
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几个自然段合起来成为一段时,要舍弃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来归纳段落大意。舍弃次
记叙文答题模板(2)(1)

适用于初中三年所有记叙文(写人叙事、散文、小说等)题型答题步骤:判断题型——匹配方法——联系原文作答一、概括题1.判断题型:包括表格(先看表头)、短横线、长横线(结合文章概括)、填空2.答题方法:“审定概仿”①审题: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线索(时间线、情感线、事物等)、范围(细节点)②定位:找到原文中的具体段落,通过已知信息推未知③概括:六要素(谁+什么情况[背景、环境等]) +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什么情感(精神、影响等)④仿写:字数相仿(不能多也不能少)、格式相同二、赏析题1.判断题型:①某段、划线句、某种写作手法(好,为什么)②给出人物情感,请你对此进行分析2.答题方法:口诀“法事情人” [角度、内容、特点、情感]①方法(手法) :包括修辞、表达、描写等*修辞:(口诀“比比问问反对夸人”)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夸张、拟人●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生动、形象。
*描写:心动外语神环正侧(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

“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一、句子段落的作用文首: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前后照应。
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为下文作辅垫。
⑤衬托作用。
⑥渲染,烘托气氛。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末: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④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示例:1.20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张炜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有什么作用?【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2. 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3.2007全国1《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示例:1.2006年辽宁卷《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

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段落的概括是一个重要的技能。
掌握这个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几个小学段落概括练习题,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练习一:阅读以下段落,然后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段落1: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去海边游泳和玩沙子堆城堡。
夏天非常热,所以水里游泳会感觉很舒服。
而且沙子堆城堡也非常有趣,可以和朋友一起玩。
段落2:冬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和滑冰。
虽然冬天很冷,但是玩雪非常好玩。
堆雪人需要用到很多雪,打雪仗需要和朋友一起,滑冰可以滑得又快又远。
段落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朵开始绽放,树木变得绿油油的。
春天的天气很温暖适宜,人们可以外出踏青,欣赏五彩缤纷的花朵和闻到花香。
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
段落4: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欣赏到金黄色的稻谷和红彤彤的苹果。
秋天的天气比较凉爽,正好适合户外活动。
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和国庆节。
练习二:阅读以下段落,然后写一个标题概括全文的主题。
段落1:我的宠物狗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宠物狗,它的名字叫小黑。
小黑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它非常聪明和忠诚。
我喜欢和它一起玩耍和散步,它总是能给我带来快乐。
段落2: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我喜欢帮助别人和照顾他们的健康。
虽然成为一名医生需要很多努力和学习,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段落3:我的假期计划放假期间,我计划和家人一起去旅行。
我们打算去海边玩水和沙子,还要参观一些有趣的景点。
我期待着和家人在假期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段落4: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
我非常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荣誉。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多自信和动力,让我更加努力学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段落5:我的兴趣爱好我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读书、画画和打篮球。
读书可以让我开阔视野和增加知识,画画可以培养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篮球可以锻炼我的身体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有问题详解)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有问题详解)实用标准文档阅读指导之概括段落大意(有答案)阅读文章时,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概括XXX的好惯,对自己写作文时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都是有帮助的。
要求概括XXX做到言简意明,不能罗里罗嗦,说个没完,什么是准确呢?就是抓住段的实质,不要偏离段的主要内容。
(一)用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中心句指明段的写作范围△中心句突出段的主要内容△中心句归纳出段的思想要点例1小城里每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例2童第周二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研究。
一起研究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
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XXX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二)用文章重点句概括XXX有的文章段落中,作者在叙述事实以后,用抒情议论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体会。
这些感想,往往概括了全文的主旨,点明了段的中心。
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段的段意。
例3XXX今天清早,雪停了,天也晴了。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XXX段落中没有直接表述中心的语句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步骤:1.段落中共有几句话。
2.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3.可以分为几层意思4.每层讲的是什么内容。
5.归纳每层的意思,进而概括出段的主要意思。
例4XXX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XXX”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太阳渐渐地爬上山头。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她开始唱了。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
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
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
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
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
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的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
有同学说,她暂住在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
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大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
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
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的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
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到:“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一边喘气一边说。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
”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
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
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
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
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
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
他说:“明天告诉我,为什么他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的原因。
他微笑着听完,递给了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
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
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
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
小题1: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3分)
小题2: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4:“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
”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
小题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
(4分)
(表面含义+比喻含义)
1.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2.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
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题1:一个孤独、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孩,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走向阳光、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小题2:文章开头女孩的作文表现出深深的忧郁和悲伤,为下文女孩的转变作铺垫。
(全文通过女孩前后变化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
)
小题3:描写出春天的生机、明媚,渲染了气氛;与她“心如冰冻”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题4: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写出老师不懂得如何与女孩有效交流,认为准备劝说女孩的语言单薄无力,无法触动她的心灵。
小题5:一是指自然之花都会在春天开放,二是指花季少年,谁也不会错过生命的春天,都应该绽放出生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