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物理分章节思维导图(最新整理)

沪教版初中物理分章节思维导图(最新整理)

目录
一、声现象
二、光现象
三、透镜及其应用
四、物态变化
五、电流和电路
六、电压和电阻
七、欧姆定律
八、电功率(一)——电能与电功率
电功率(二)——电热与安全用电
九、电与磁
十、信息的传递
十一、多彩的物质世界
十二、运动和力
十三、力和机械(一)——常见的力力和机械(二)——简单机械十四、压强和浮力(一)——压强
压强和浮力(二)——浮力
十五、功和机械能
十六、热和能
十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声现象
二、光现象
三、透镜及其应用
四、物态变化
七、欧姆定律
九、电与磁
十、信息的传递
十一、多彩的物质世界
十二、运动和力
十四、压强和浮力(一)——压强
压强和浮力(二)——浮力
十五、功和机械能
十六、热和能
十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1。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 m)、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③换算关系:m 101km 3 ,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 n=60s,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中考物理复习指导:沪科版(新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复习指导:沪科版(新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 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 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 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中考物理复习指导:沪科版(新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全
八年级新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 1mm=103µm;1µ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 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 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 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它们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是由于振动的波形不同所造成的。

2.噪音:指无规律的、不和谐的声音,对人体有害。

3.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当反射的时间大于0.1秒时,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4.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振动的作用时,如果它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共鸣现象。

5.声音的干扰:当两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扰现象,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两种。

6.声音的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衍射。

7.声音的吸收: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材质、厚度和声波的频率有关系。

2.人们用分贝来衡量声音的强度,30到40分贝是较理想的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该控制在90分贝以下。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该控制在50分贝以下。

3.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包括影子、日食和小孔成像。

2-1 光的反射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需要注意的是,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此外,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的应用包括成像和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下面是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运动与力- 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相互作用。

2. 物体的稳定平衡- 物体受力条件: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 支持力与重力的平衡关系:平衡浮力、平衡力、摩擦力;- 力矩与力偶的概念以及物体平衡的条件;- 杠杆原理以及杠杆的计算方法。

3. 声- 声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声的特性:音调和音量;- 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声的反射与回声;- 单位和量纲:频率的单位为赫兹,声强的单位为分贝。

4. 光与影-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镜面反射与平面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光的颜色与光的三原色。

5. 电- 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电阻与电阻率;- 欧姆定律:I=U/R;-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性;- 电功、电能、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传感器和电路的应用。

6. 能源与能量转换- 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热能的传递:- 热传导;- 热辐射;- 热对流;- 机械能和动能的转换; - 电能与其他能源的转换。

7.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分类; - 物质的组成;- 物态变化:-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液体的汽化和液化;- 气体的液化和气化;-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这些知识点是沪教版初中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以及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电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

初中电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

九年级电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和电荷1.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2.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a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b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二、电流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3.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a .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b .电路是通路。

4.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定义式t Q I =(Q 为在时间t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电流单位是安(A )(安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

三、电压1.含义: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伏(V )3(伏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开的电键。

4.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正极碳棒,负极锌筒),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220伏,安全电压24伏。

四、电阻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2电阻的大小只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而与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3.单位:欧姆(Ω)4.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还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对于一般的导体,其电阻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5.测量:伏安法间接测量IU R =(中考考纲要求)五、滑动变阻器1.原理: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随着导体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2.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

实物图 原理图 电路符号举例3.铭牌标识,如滑动变阻器铭牌上刻有“100Ω,2A ”,说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00欧,可以在0~100欧之间连续改变,允许通过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值是2安。

实验电路接通前,应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调节到最大,以保护电路。

六、欧姆定律1.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基础知识:涵盖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物质与能量、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力学:重点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和实验探究。

热学:介绍温度、热量、热能、内能等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光学基础知识,以及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磁场等,以及电磁感应、交流电和电磁波等内容。

实验技能: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实验技能的培养。

综合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物理在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阐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业要求,更是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身边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运动等,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工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概括全书内容全书内容围绕九年级物理的核心知识点展开,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

力学部分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热学部分讲解了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光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如透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第二章 光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2-1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光(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2-3透镜成像1.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规律:2-4光的色散1. 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2.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3.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5.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第三章运动和力3-1 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2 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4.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5.路程-时间图像:过原点倾斜的直线,速度越大越靠近S轴6.速度-时间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速度越大两线之间的距离越大3-3 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2.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3-4 力力的图示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7.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8.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3-5 重力力的平衡1.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3.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4.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

物体发生的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5.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6.静摩擦:物体将要滑动而未发生滑动,接触面所受到的力。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的摩擦力)7.滑动摩擦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反8.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9.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使接触面更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10.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11.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12.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13.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6 惯性惯性定律1.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2.牛顿第一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俐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或所受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八年级第二册第四章机械和功4-1 机械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 (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的乘积。

(功= 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 功的公式: W=Fs ;单位:W→ J ;F→ N ;s→ m 。

(1焦=1N·m ).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5. 功率(P):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计算公式: P=W/t ,或 P=F·V 。

单位:P→ W ;W→ J ; t→ S 。

(1瓦= 1J/S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物体1S内做功1J。

1千瓦=1000瓦)6. 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4-2 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5.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能量的单位是: j 6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7.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机械能的总量不变4-3 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作缓慢的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 F1L1×F2L25.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 >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