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清明》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清明是自古有之的一个节气,这时候的天气通常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十分适合野外踏青和扫墓,杜牧也借此机会出行在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这首诗的内容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汉魏以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一般在现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此时天气温暖清爽,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清明”节令由此得名。

唐宋之后,它将原来在其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尤其是其中的祭祀活动,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而且节俗意义日渐增强,成为民俗中的大节。

古时重要的寒食节日渐势微,逐步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中国境内民族大多将清明作为祭祖日,每年清明时节,不仅长居祖籍的亲人要上坟祭扫,远离家乡的人们回到故里祭拜,而且时至今日,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及港、澳、台胞也纷纷赶回祖籍,认祖归宗,虔诚拜叩,祭奠祖灵。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芳草萋萋,百花吐艳,生机一片,人们趁祭奠而踏青郊游,嬉娱欢乐。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程颢《郊行即事》)。

杜牧的这首清丽可人的《清明》,描写的就是江南清明的景象,别具新意,情景交融,是至今盛传天下的七绝名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一开端就点明“清明时节”。

清明,时至仲春,一般都是气清日朗,风和景明。

此时的江南莺歌燕舞,万物萌生,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

不仅是春耕春种的农事大好时光,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忙里偷闲、回归故里,亲朋团聚、祭祖扫墓,并踏青游春、观花饮酒的重要佳节。

“雨纷纷”,也是这个时节江南天气的显著特征,春雨绵绵,蒙蒙密密。

《清明》杜牧赏析

《清明》杜牧赏析

《清明》杜牧赏析《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 作酒店名。

赏析:•意境营造:•景色描写细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扬扬、连绵不断的景象。

“纷纷” 二字不仅写出了雨的密集状态,更营造出一种烟雨朦胧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这种阴雨的天气,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清冷、惆怅的基调。

•情景交融: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路上行人欲断魂”,将行人的心境与环境紧密结合。

“欲断魂” 形容行人神情凄迷、烦闷不乐,仿佛灵魂都要脱离身体。

清明本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节日,行人孤身在外,触景生情,心中的愁苦在这阴雨天气的烘托下愈发强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结构布局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整首诗的结构布局十分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交代了时间、天气,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场景,是“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接上句,进一步描述了行人在雨中的状态和心境,是“承”;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在愁苦中想要寻找酒家借酒消愁,情节发生转折,是“转”;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回答为行人指明了方向,使诗歌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是“合”。

•情节留白引人遐想:诗歌在牧童指向杏花村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行人听到牧童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他是否找到了酒家?在酒家中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种留白手法使诗歌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语言表达通俗:杜牧的这首《清明》语言十分通俗,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式,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1。

励志古诗词《清明》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清明》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清明》原文及赏析
《清明》:
寒雨翻江山,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酒家何处有?来相续船中夜。

赏析:
《清明》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清明节的景象,以及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诗中出现的“寒雨翻江山”,描绘出来一幅凄凉而伤感的
景象:一场漫天的寒雨中,路上行人欲断魂。

因为清明节的
到来,使得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惆怅之情更加强烈。

随后,诗人把注意力转向酒家,他更加强烈地引发了读者的情感。

“借问酒家何处有?来相续船中夜”,这句话令我们联想到,主人公在清明节这个孤独而萧条的夜晚,要去酒家进行欢乐,以减轻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苦。

诗中对清明节寂寞与潸然的感受令人动容,同时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清明时节内心的慰藉和温馨。

这样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中
国古人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清明节的深沉的思念和无尽的敬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明的相关诗句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人小杜,
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或6日。

这个时候天气往往比较清爽明朗,不过在诗里主要是指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

- “时节”:时候的意思。

- “雨纷纷”:细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 “路上”:在道路上。

- “行人”:出行的人,在这里指在外赶路的人。

- “欲断魂”:“欲”就是好像、几乎要的意思。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愁苦,就像灵魂要和身体分开了一样。

- “借问”:请问、打听。

- “酒家”:卖酒的店家。

- “何处有”:哪里有。

- “牧童”:放牧的小孩。

- “遥指”:远远地指着。

-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村庄,这里可能是一个实际的村庄名,也可能是泛指杏花深处的村庄,那里有酒家。

译文:清明这个时候啊,细雨就像丝线一样,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你看那路上,有不少赶路的人呢,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可愁苦啦,就像魂儿都快没了似的。

为啥呢?可能是清明这个时候容易让人思念故去的亲人,再加上这雨下得人心里头乱糟糟的。

这时候有个人就想啊,我得找个地方喝点酒,解解愁啊。

于是他就向一个小孩打听:“小娃娃呀,你知道哪里有卖酒的地方不?”这小孩啊,正放着牛呢,听到问话,就朝着远处指了指,说:“看呐,那杏花盛开的村子里就有酒家呢。

”这首《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那可老有名了,它就像是一幅生动的清明小画。

开头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一下子就把那种阴沉沉、湿漉漉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

然后写路上行人那种愁苦的状态,让人特别能感同身受。

最后通过行人问牧童酒家在哪,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情节,又给这画面增添了一点生动的趣味。

它不仅仅是在写清明的景象和一个简单的问路情节,更是在表达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就像那细雨一样,悄无声息地钻进人的心里。

而且啊,这诗里提到的杏花村,后来都成了一个特别有名的酒文化的象征了,很多地方都叫杏花村,都想沾沾这诗的光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清明》清明作者:杜牧年代: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及赏析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
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
《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
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
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
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
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
“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
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
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不过它又不
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
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
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
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
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不过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个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点不是完
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