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率测度的LDPC码和积译码算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概率测度的LDPC码和积译码算法研究

作者:赵希祝莹莹刘玉桥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3期

摘要本文在分析LDPC码的技术优势入手,在研究LDPC码及其译码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概率测度的概念,详细概率测度的和积译码算法下的和积译码算法,并应用高斯信道上进行了性能仿真。

关键词 LDPC码概率测度和积译码算法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LDPC码(低密度校验码)又称哥拉(Gallager)码,它属于线性分组码,现已经研制开发出相应的LDPC码编译码器,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传输、光纤通信、深空通信、图像传输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磁记录、用户数据线(DSL)、数字图像水印等技术领域。

1 LDPC码的技术优势

LDPC码是一种线性分组码,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纠错编码技术之一。其主要有以下技术优点:

(1)吞吐量大。LDPC码在给定误码率情况下的信息传输速率可以非常接近Shannon 限,对于一些中长码长的LDPC码,其纠错性能甚至已经超过Turbo码。

(2)实现简单。LDPC码译码算法,是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并行迭代译码算法,运算量低、结构并行、硬件实现容易;

(3)方便灵活。LDPC码码率可以任意构造,灵活性大,不需通过打孔来实现高码率;

(4)应用广泛。LDPC码译码器具有更低的错误平层,误码率要求苛刻的场合同样适用。

2 LDPC码及其译码算法

LDPC码由稀疏奇偶校验矩阵H的零空间定义。所谓“稀疏性”指的是矩阵H中包含0的个数远大于1的个数,而“低密度”指的是矩阵H中含1的密度很低。假设H矩阵是MN,且满秩,即LDPC码长为N,校验位长为M,信息位长为K=N€HaM,码率为K/N,H矩阵每行中1的个数称为行权重,每列重1的个数成为列权重。H矩阵可用二分图表示,码字V=(v1,

v2,…,vN),可表示为一组变量节点{vi:i=1,2,…,N};校验集可表示为一组校验节点。{Cj:j=1,2,…,M}当H矩阵中的hij=1时,表示节点vi到Cj由一条有向边连接。

令集合N(v)表示变量节点受限范围,N(c)表示校验节点受限范围。迭代过程中,每个变量节点向与其相连的校验节点发送变量消息Qavc;每个校验节点向与其相连的变量节点发送校验消息Racv对二元码而言,a∈{0,1})。其中变量消息Qavc是在已知与变量节点相连的其它校验节点发送的校验消息{Rc'∈N(v)\c}的前提下,变量节点为a的条件概率;Racv是在已知变量节点取值为a以及与校验节点相连的其它变量消息{Qc'∈N(v)\v}的前提下,校验关系成立的条件概率。算法的每轮迭代过程,都是一次消息处理的循环:变量节点处理和传送变量消息,接着是校验节点处理和传送校验消息。

这种迭代算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某节点u沿某边e发送的消息与上次u从e接收到的消息无关,而决定于和u相连的其它边上接收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任一条边上,只有外来消息传递,这是和积译码算法的重要特性。

3基于概率测度的和积译码算法

这种迭代算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某节点“沿某边e发送的消息与上次u从e接收到的消息无关”,而决定于和“相连的其它边上接收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任一条边上,只有外来消息传递,这是和积译码算法的重要特性。

下面以AWGN信道为例,假设噪声均值为0,方差为€%l2,接收变量为yi),采用BPSK调制:,a→€%o(a):0→1,1→-1,给出概率测度下的和积译码算法:

(1)初始化。根据校验矩阵H,若hi=1,即变量节点vi和校验节点cj相连,定义变量消息

(5)译码判决。一轮迭代之后,根据每个变量节点Q0v的和Q1v做出判决:若

Q0v>0.5,则 = 0;否则 = 1。

由此可以得到对发送码字的一个估计=[v1,v2…vN],再计算伴随式S = vHT,如果S = 0那么认为译码成功,结束迭代过程,否则继续迭代直至达到预定的最大迭代次数。

4性能仿真

应用概率测度和积译码算法在高斯信道上进行性能仿真。仿真采用的是1/2码率的(1024,3,6)规则LDPC码。校验矩阵中无围长为4的环,译码的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100次。在Eb/N0≤3dB的情况下,误码率可以达到10-9以下,并且没有出现误码平层。

参考文献

[1] 田耘,徐文波.Xilinx FPGA开发实用例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新梅,肖国镇.纠错码——原理与方法[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A.R.Calderbank,“The art of signaling: Fifty years of coding theory,” IEEE Trans.IT,vol.44, No.6,Oct.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