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一、综述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装饰图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对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的研究,探讨其演变过程、象征意义以及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凤纹起源于远古时期,最早的凤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
随着历史的推移,凤纹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凤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优雅的美感。
在唐宋时期,凤纹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图案之一。
元明清时期,凤纹继续发展壮大,与其他图案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陶瓷装饰风格。
凤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凤作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幸福的生活。
在古代人们常以凤为图腾,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家庭幸福。
其次凤作为皇室的象征,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在封建时代,凤被视为皇帝的专属图案,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凤还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高贵,因此在古代女性的服饰、饰品中也常常出现凤纹图案。
在现代陶瓷设计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装饰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凤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陶瓷作品。
同时凤凰图案也被运用到建筑、家居等领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抹古典韵味。
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其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其装饰技艺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陶瓷装饰图案,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因此对凤纹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陶瓷的历史演变、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凤纹有助于揭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技艺特点和审美价值。
中国瓷器花鸟纹演变及历史象征意义研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中国陶瓷技术名列前茅,无论是陶瓷技术还是陶瓷艺术,我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陶瓷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所见的陶瓷,是古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塑造,在瓷器上加纹饰,是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
其中花鸟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古代人对花鸟的喜爱。
探究中国瓷器花鸟纹的演变历史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只有了解其历史象征意义才能够将中国瓷器花鸟纹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达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任何一种纹样都需要我们了解其创作过程,汲取历史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现代设计应用中实现无缝衔接,通过花鸟纹来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 花鸟纹的起源与发展传统图案纹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美的追求,而且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中图案纹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中国瓷器花鸟纹的起源、发展与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它既是古代工艺的进步,又是现代工艺的先导。
自中国瓷器花鸟纹出现、发展以来,它在中国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格。
中国花鸟画在瓷器上的应用起源于唐朝,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宋代,创新于明清。
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国瓷器花鸟纹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同时不同时代的画作也有不同的特征。
中国瓷器属于日常使用器皿,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我国劳动人民开始从艺术的角度进行陶瓷生产。
器皿上进行花鸟画创作后的陶瓷,一般会用作茶几摆件,摆放在客厅,以起到欣赏性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瓷器还可以进行空中悬吊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陶瓷花鸟纹的应用范围也逐步广泛,由实用性的瓷器转变为观赏性瓷器,为花鸟纹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
唐代以前的陶瓷纹饰,线条比较粗犷,用色并不讲究,部分花鸟纹饰由一些简单线条组成。
其中凤纹在前期只是锦鸡的形状,后期演变为孔雀的形状,最后逐步出现了飞天凤凰之类的图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陶瓷的装饰与纹饰

古代陶瓷的装饰与纹饰在古代,陶瓷制作是一门极具艺术性和工艺水平的手工艺术。
陶瓷的装饰与纹饰是陶器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不仅是为了美化陶瓷作品,更是展示文化、传递信息和表达艺术观念的重要方式。
一、装饰技法1. 彩绘彩绘是陶瓷装饰中最常见的技法之一。
在陶瓷上绘制图案或文字,使用各种颜料和矿石,在烧制过程中与陶瓷完美结合。
彩绘可以运用剪纸、雕刻和石刻等不同手法,塑造出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
例如,在唐代的三彩陶瓷中,常见的彩绘图案有花卉、人物和动物等,这些图案既展示了作者的绘画技巧,又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2. 雕刻雕刻是一种将图案或纹饰刻制到陶瓷表面的技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刀、针或其他工具施加压力来创造纹理和形状。
古代陶瓷中的雕刻技法可以细致地刻画复杂的纹饰,如花纹、人物形象或装饰性图案。
在宋代的青瓷中,经典的青花瓷釉下纹饰即是通过雕刻技法实现的,它通过雕刻出纹路,再填充铁褐色的矿料,在高温烧制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3. 刻线与磨光刻线是通过利用刀具在陶瓷上进行沟槽或凹陷的一种技法,用于划定纹饰的轮廓。
磨光则是利用磨具将陶瓷表面磨光,使其呈现出玉一般的光泽。
这两种技法在古代陶瓷装饰中经常被同时使用,使得陶瓷更加细腻光滑,增加观赏性。
例如,在明代的青花瓷中,刻线与磨光工艺常常被运用,使得花纹犹如线条一般流畅而生动。
二、纹饰主题1. 自然纹饰自然纹饰是古代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以植物纹饰为例,古代陶瓷常常以花卉、叶子、枝干等植物元素为图案依据,通过彩绘或雕刻等技法,再现自然界的美妙景象。
此外,鸟兽、山水等自然场景也常出现在古代陶瓷的纹饰中,这些纹饰不仅美观,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崇拜。
2. 故事寓意纹饰故事寓意纹饰是通过一系列有特定寓意的图案,来传达一定的故事、神话或道德准则。
这种类型的纹饰常常是根据古代文化、民间故事或宗教信仰来创作的。
在大量的古代陶瓷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寓意纹饰讲述了一些典型故事,如《红楼梦》中的《石头记》、《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
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发展流变研究

八、 明清 时期 的装 饰纹 样
明清 两代 进入 我 国封 建社 会 的晚期 , 封建 经济 开始 下滑 衰
的运 用范 围越来越广 。传统纹样 的应用不局 限于青铜器 、 建筑上 退 , 资本 主义经 济开始萌 芽。该 时期 的传 统纹样 开始走 向成熟 , 面 , 画像 石 、 在 画像 砖 、 当、 画 中也有大量 的纹样 , 瓦 壁 丰富的吉祥 吉祥题 材纹样 在这 一时期被广 泛运用 , 吉祥语言 、 吉祥 图案得 以 纹样 也在此 时开始 出现。这 一时期建 筑装饰业 也大大地 发展 了. 广 泛 发 展 。 出现 了许 多新 的面貌 , 画像 石 、 如 画像 砖、 当, 瓦 其装饰 内容 有纺
[] 2卞宗舜, 周旭 , 玉琢 . 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 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0 4 2 0 [] 3 郎树德 , 贾建威. 彩陶 . 敦煌文艺出版社,0 4 20 .
[] 4 李砚 祖 . 术 设 计概 论 . 艺 湖北 美 术 出版 社 ,02. 20
( 作者单位 : 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滁
关键词: 传统 纹 样 发 展 艺术 表 现
彩 陶文 化在 经历 了马家 窑文 化后逐 渐走 向 了衰退 , 随着 青 铜器 的诞生 , 人类跨入 了青铜 时代 , 入 了更高层 次的文 明发展 进
阶段 。
三 、 陶纹 样 的艺 术魅 力 彩
彩 陶艺 术将 图案彩绘 与器 物造 型有机 结合 , 谓是 中国工 可
开创 了唐代 丰富、 肥硕 、 浓郁 、 丽、 艳 富贵 的艺术风格。 面 , 会思潮 与文 化也达到 了空前繁 荣的地步 。政 治体 制 的变更 穿插 组合 , 社 带动 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 , 手工业分工越来 越细 , 工艺制作 、 器物造
石榴纹饰在陶瓷中的演变和发展

石榴纹饰在陶瓷中的演变和发展作者:***来源:《江苏陶瓷》2023年第04期摘要石榴自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中华大地特有的植物种类之一,因其特殊的植物形态与性质而存在于两千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之中,在陶瓷装饰领域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石榴纹饰,石榴纹饰背后象征着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寓意。
对石榴纹饰应用于陶瓷装饰进行研究,既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还可以丰富陶瓷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段。
本文从我国古代瓷器纹饰设计入手,分析石榴图案在现代陶瓷工艺中的运用,并结合现代陶瓷工艺特点,将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石榴纹饰融入陶瓷装饰设计之中,使陶瓷装饰更多地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关键词石榴纹饰;陶瓷;装饰1石榴和石榴文化石榴属于落叶乔木,单叶,通常对生或簇生,味道鲜美、外表美艳、寓意吉祥,形、色、意俱全。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同一”。
李商隐在《石榴》中描述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这首诗描写了榴树优雅、果实丰满、皮薄如蝉翼、口感鲜甜。
石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在古代,人口的数量体现着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因此石榴因其吉祥、喜庆、团结、繁荣的美好寓意被人民喜闻乐见。
石榴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创作过程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多种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其不仅体现了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相互渗透,也体现了物质能量与艺术思想的相互感染,更体现了艺术符号与审美形象之间的相互借鉴。
在希腊神话中,婚姻与生育之神赫拉的象征物之一就是石榴,她的形象通常为一手持权杖,一手持石榴。
石榴的外形圆润而饱满,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果实和花朵一样鲜艳夺目,其美丽集中在圆润饱满的外形上。
在中国古代,除夕之夜,妇女们会佩戴一朵用纸刻的石榴花,色彩绚丽夺目,被称为“榴火”,象征着国家安定、和谐团结,人们以此来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像火红的石榴花一样绚烂夺目,充满喜庆的气氛。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龙纹-唐宋之的前龙纹概述
动物题材的纹样虽然在瓷器纹饰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麟、 凤、龟、龙,这四者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祥瑞之兽,谓之“四灵”。麟指麒麟,称 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其次,像鱼纹、鸟纹、马纹、 鹿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动物纹饰。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陶瓷的龙纹纹饰: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 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 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的一个威猛矫健形象,具有升天 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都覆盖着水,生存在水中的鱼,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遥远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形象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 进入青铜时代后,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又浮现了鱼的身影;从秦汉至明清,鱼纹不仅几乎出 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吉祥内涵之丰富,在传统纹样中堪称 无与伦比。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
目 录
陶 瓷
第
纹 饰
六
赏章
析
吉
祥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五
赏 析
章
人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四
赏 析
章
动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三
赏章
析
植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二
的章
发
展
历
Hale Waihona Puke 史陶 瓷第
纹 饰
一
概 述
商朝的陶瓷器与艺术商代陶器的纹饰与装饰

商朝的陶瓷器与艺术商代陶器的纹饰与装饰商朝的陶瓷器与艺术商代陶器的纹饰与装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器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商代的陶瓷器在纹饰与装饰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对商代陶器的纹饰与装饰进行探究,以了解商朝时期的陶瓷器与艺术。
一、商代陶器的纹饰风格在商代陶器的纹饰方面,以铭文纹饰和几何纹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铭文纹饰是商代陶器中最具有特色的纹饰之一,它以刻写文字的形式出现在陶器表面。
商代铭文纹饰多为商代贵族或官员的姓名、职位以及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符号,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分层与权力结构。
几何纹饰则是商代陶器上常见的另一种纹饰,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出现,如螺旋纹、波浪纹等。
这些几何纹饰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饱含着商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
二、商代陶器的装饰方式商代陶器的装饰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刻花、印花、雕塑等。
刻花是商代陶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通过在陶器表面刻画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使陶器更加生动形象。
印花则是通过在陶器湿泥上印制各种印章,形成图案,常用的印花器有刷子、瓢等。
商代陶器上的雕塑装饰也非常丰富,常见的雕塑有陶俑、陶罐等,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商代陶器艺术的精湛。
三、商代陶器的艺术特点商代陶器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装饰华丽和精湛工艺上。
商代陶器在形式美方面,主要以器物的造型、线条和比例具有和谐美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
在装饰华丽方面,商代陶器通过多种装饰方式,使陶器的表面富于层次感和丰富性,给人一种华丽豪华的感觉。
而在精湛工艺方面,商代陶器的制作工艺相当高超,通过精细的技艺,使陶器充满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总结:商代陶器的纹饰与装饰,展现了商朝时期陶瓷器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铭文纹饰和几何纹饰是商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形式,凸显了当时社会的层级与权力结构。
刻花、印花和雕塑是商代陶器常用的装饰方式,通过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使陶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撰写日期:2013年11月1日目录摘要............................................................... 引言...............................................................一、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一)几何形纹饰.................................................(二)植物纹饰...................................................(三)动物纹饰...................................................(四)人物纹饰...................................................(五)陶瓷纹饰构图规则...........................................二、中国陶瓷艺术纹饰发展概况及重点介绍...............................(一)中国陶瓷纹饰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二)宋代耀州官窑瓷器纹饰的表现形式.............................(三)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独特之处.................................(四)明清两代陶瓷纹饰的风格体现.................................三、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研究重要意义.....................................(一)陶瓷纹饰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摘要中国的陶瓷形态万千造型优美著称于世,质地优良地、釉色奇幻美丽,装饰巧妙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质地和色彩的多样性,五彩缤纷,陶瓷艺术美不胜收。
中国陶瓷纹饰是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领域。
陶瓷的纹饰是指从描绘烧制在陶瓷器表面的各种装饰,包括花纹、图案、色彩等。
从简单走到了复杂,从单色到多色的漫长过程。
我国的陶瓷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陶瓷装饰文化艺术造型引言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历朝历代瓷器的纹饰图案文化丰富多样,即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宗教信仰,飞禽走兽,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历代瓷器的纹饰反映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浙江发现的东汉晚期瓷器窑,但是瓷器纹饰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
1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1.1几何形纹饰我国陶瓷纹饰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装饰图案就已经有了变化统一、对比协调、平衡对称的特点,色彩配合,明快优美,讲究对比色的运用。
这些经典的形象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案,我国古代称作“纹镂”或者“花纹”,“纹饰”。
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用兽齿串做项链作为装饰,对美学的概念已经慢慢形成。
几何形图案纹样,主要是用线的粗细、长短、曲折、横竖、交错、圆点等有规则的排列,组成网纹、波纹、格子状、圆圈状等图案,这些图案源于大量的生产劳动几何图案受编制影响较大。
从出土的文物类型看,有篮纹-编织物痕迹、绳纹-绳的痕迹、席纹-席的痕迹。
证明当时不但已经有了编织,而且花样繁多。
编织物的经纬线经常有规律的交织,能形成多种样子的几何纹饰,。
缝纫的线痕,由于线的粗细和针脚的紧密、粗松和衔接长短的不同,能形成波状曲线或宽窄不同的三角形折线。
用芦条、柳条等编织的东西,可以组成各种不同有规律的几何形纹样。
还有一些几何形纹饰是从动物形象逐渐演化而来。
如半坡出土的陶器的鱼纹、鸟纹等等。
几何纹饰图案另一个原因,也有可能是直接的制陶工具和制作的方法所遗留引起的。
淘气的只做当时分手制和轮制两种。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图案产生,是人们长期劳动生产中对形体的认识,经过推理和艺术的组合演化而成,是在不断地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的再现;是对形象抽象的一种概念。
应该指出,几何形图案是最富于变化,只做最容易,最易适应,又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装饰纹样。
单以点与点,线与线,面于面的相互重合、交叉、大小、多少、反复,以及排列的疏密、参差、颠倒和连续等,就能做出众多的几何形图案来。
几何形图案灵活多变,所以才能有可能在初级阶段的原始陶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1.2植物纹饰植物纹饰在原始装饰艺术上应用也极为广泛,新时期时代很多地区生产以农业为主。
栽培出了很多植物,有松树、麻、芦苇、葫芦、瓜类等等。
当时的陶工喜欢把各种植物的形象绘到陶器作为装饰。
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食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因此,在陶器上刻画的植物图案,表现的特别夸张。
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有些像叶子,有些像花瓣。
手法简洁,甚至有些已经概括成了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合在一起构成纹样。
半坡的彩陶上画树纹。
这些也都是当时人们热爱劳动的一种体现。
1.3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常见的有鱼纹、鸟纹、兽纹、壁虎纹等。
鱼纹以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上的最为优秀。
当时捕鱼也是人们重要的生产活动。
彩陶画上的纹饰,有各种各样的鲤鱼纹、鲢鱼纹、复体鱼等等。
河姆渡文化骨匕上的双鸟纹,形象生动。
半坡遗址也有出土的鸟纹。
甘肃天水出土石岭下型彩陶罐上的鸟纹,两只鸟,展翅双向,像在嬉戏。
陕西华县,河南陕县,陕西大禹渡处处都有发现。
有彩画的,也有雕塑的,有的侧首觅食,有的展翅欲飞,有的昂首挺立,有的伫立张望。
形态各异,活泼生动。
看来当时捕鸟活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兽纹纹饰,在河姆渡、仰韶、马家窑、小河沿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
一般作为主纹应用。
兽纹中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
河姆渡出土的小件陶瓷小猪,酷似现在的家猪。
小河沿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狗纹做装饰。
半坡的彩陶上有鹿的花纹,有的站里张望,有的奔跑。
以壁虎、蜥蜴和水虫做装饰,较为少见。
从新时期时代遗址所发现的大量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骨骼来看,当时的于畜牧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只有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才能创造出这样写实和生动的艺术作品。
1.4人物纹饰表现全身的人物纹饰较少,在马家窑,马厂型和半山型彩陶上有,其中马家窑彩陶盆上画的舞蹈纹样最为罕见。
舞蹈纹,五人为一组,共三组。
人物相互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每组外侧两人的手臂画成两道,似反映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频繁之意。
主要为表现先民劳动之余,欢乐的集体拉手跳舞,唱歌的情绪。
另有一种人面型装饰,在半坡型、马厂型、河姆渡的陶塑人头像,形象写实。
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形纹饰,除了清楚的看到五官外,脸部并画有不少块纹。
这也表示当时人民喜爱纹身的习俗。
甘肃永昌鸳鸯池马厂墓地出土的两件桶状罐的器钮都雕刻成人面形,一件面上深刻两眼和两鼻孔,鼻下有口;另一件鼻下有胡须。
以上表面:各种原始装饰艺术,和所有观念形态一样,都源自人们的劳动实践。
当时的人们,即是农业和渔猎劳动的能手,又是陶器的创造、制作和装饰的行家,原始的装饰艺术,就是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
1.5陶瓷纹饰构图规则现代艺术理论的分析,彩陶纹饰的图案中,包含着原始先民的彩绘技巧,尤其是图案布局、画面的排列等方面的手法,甚至现代艺术家也望尘莫及。
彩陶纹饰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偶式纹样、边饰纹样。
散点纹样、连续纹样等。
就这些纹饰手法,常见的纹饰方法有镂刻、附加堆贴、捏塑、旋转、刻画、彩绘等等,这些方式,有的可以形成各式图案或者复杂的组合,有的可以产生独特的纹饰。
如绳纹、弦纹、暗纹、划纹等等,风格古朴、深厚。
关于陶瓷纹饰和器型的关系:一、陶瓷器形的长短、宽窄与花纹的格式往往是相反。
二、在人与器物的关系上,人是主动地,器物是被动的,大型的彩陶器上的花纹平视俯视都能构成完整的图案画面。
三、主题花纹一般都在器物一目了然的位置上。
四、花纹一般装饰于彩陶凸处。
五、彩陶图案各部分的划分大多数与器物各部分的划分是一致的。
六、彩陶上也有花纹造型的器物造型的协调而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
彩陶艺术中的形式美,必须依靠抽象的点、线、面及所构成的诸如曲直、黑白、对称、均衡、连续、间隔、交叉等形式因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内容和感染观者。
早期半坡彩陶中,在口沿部分就已经有了最初的间隔。
一般用线画成四等分,每格中间装饰有简单的纹样。
在纹饰形式上,象生绘画式和几何图案式中,以图案式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图案式变化万千,具有形式美感,体现艺术规律。
几何纹样之所以显有一定的规律,一是几何纹样的表现对象有某种共同性和规律性,都有母题作为基础。
二是构图形式方面,几何纹样受到一定的艺术规律支配。
在纹饰团组合和手法方面,可以说似乎体现了一种无法至法的艺术精神。
彩陶纹饰严格意义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没有重复的个体存在,它所谓的规律,不表现在外表的相似上,而表现在创作者心灵原型的形成中。
一、这些图案都是绘制者在掌握了他们特征的基础上描绘的,即对对象的基本精神把握;二、这些画都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以充分的想象,重新组合,或附加变形、省略等等。
显然,先民们在彩陶纹饰图案中,组合什么,怎样组合,都不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观念的支配。
根据研究,彩陶的图案纹样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总的构想形成后,在彩绘的过程中确有着不少随机应变的创新,每一个文化时期的纹饰都有自己的母题,又有不同的形式法则。
包括“对比”手法,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等等。
最啊哦的老官台文化的彩陶纹饰很简单,主要是陶器口沿上绘制一条红色的宽带纹,这种纹体后来成为半坡文化的早期纹饰的主体。
到了半坡时期,彩陶纹饰变得丰富,这一时期流行黑彩的人面纹、象生性动物纹和简单三角纹,以及红彩和黑彩波浪线纹、网纹、宽带纹等。
这些都说明对图案规则有意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