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怎样认识宇宙
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非常有限。
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的星星和行星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中国等都有关于宇宙的神话和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中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组成,但缺乏科学的证据和观测数据。
二、天文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使用天文仪器和观测技术来研究宇宙。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星体的运动和位置,建立了一些关于宇宙结构和运行规律的基本理论。
三、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争议在古代,关于宇宙的认识出现了两种主要观点,即日心说和地心说。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地心说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运行。
这两种观点在古代引发了争议和辩论,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四、望远镜的发明望远镜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对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伽利莱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科学家,他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并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望远镜的使用使得天文学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测太阳系中的行星和星星,进一步拓展了对宇宙的认识。
五、宇宙的扩张和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宇宙的膨胀理论,即宇宙正在不断地扩张。
后来,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这是宇宙诞生后所遗留下来的辐射,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在约138亿年前由一个极其高温高密度的初始状态诞生,随后不断地膨胀和冷却。
六、宇宙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宇宙主要由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普通物质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而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目前尚未直接观测到的,但通过宇宙背景辐射和其他观测数据得到了间接证据。
宇宙的结构包括星系团、星系和恒星等层级,形成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七、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天文学在对宇宙的认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方向。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和哲学思考,我们不断拓展对宇宙的认知。
本文将从天文观测、科学理论以及哲学思考等多个角度,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
一、天文观测与宇宙认知天文观测是人类对宇宙进行直接观测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利用先进的望远镜和探测器,人类可以观测到远离地球的恒星、星系和星云等天体。
通过观测,我们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星系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
同时,天文观测还揭示了宇宙的辐射背景、黑洞现象、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仍然面临许多未解之谜的现象。
通过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人们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二、科学理论与宇宙认知科学理论在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解释宇宙的结构和力学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样,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基础。
科学理论不断演进和发展,推动了对宇宙认知的深入。
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宇宙膨胀的大爆炸理论、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等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三、哲学思考与宇宙认知宇宙的本质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科学家,人们一直在思考宇宙的起源和存在的意义。
哲学思考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认识宇宙。
例如,柏拉图形成的理念论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宇宙的本质是超越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
这种思考方式引导我们超越科学与观测,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普遍规律。
总结:通过天文观测、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等多种途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在不断拓展。
科学方法和观测数据揭示了宇宙的结构、规律和未知之谜,而哲学思考引导我们超越科学所能到达的边界,进一步追问宇宙的本质问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将继续深入,在未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考中,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和地月系
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 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 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 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②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 天体系统。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阅读八大行星基பைடு நூலகம்数据表分析,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质量 0.05 0.82 1.00 0.11 317.94 95.18 14.6 17.2
体积 0.056 0.856 1.000 0.150 1316.00 745.000 65.20 57.10
开普勒
德国天文学家, 他指出,行星绕 太阳运动的轨道 应该是椭圆,太 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这一 重大发展使得日 心说的地位进一 步得以巩固。
古希腊天文学家, 于公元140年, 发表了13卷巨著 《天文学大成》, 在总结前人工作 的基础上系统地 确立了地心说。
地心说
日心说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正确认识宇宙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 程与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辛勤劳动——细致的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是密切不可分的 。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自学课文P7-P9页的正文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 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 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 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 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
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一、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星空、记录天象运动等方式,逐渐认识到宇宙的存在和复杂性。
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都有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和观测记录,这些文明对宇宙的认知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
二、科学革命与天文学的进展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月球的山脉等,这些观测结果打破了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传统观念,为宇宙的无限性提供了证据。
同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解释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三、探索太阳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首先集中在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上。
20世纪初,人类开始使用望远镜和探测器进行近距离观测和探测。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随后,美国宇航局成功登月,人类首次踏足月球,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四、探索外太空人类的探索目标逐渐从太阳系扩展到外太空。
20世纪末,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发射了深空探测器,探索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
其中,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在1977年发射,成为第一个进入太阳系边缘的人造物体。
它们的探测结果为我们了解外太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五、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合作项目。
自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国际空间站成为多个国家合作的航天工程,为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实验提供了平台。
它的建设和运营,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进入了合作与共赢的新阶段。
六、探索宇宙边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宇宙的边缘。
人类发射了深空探测器,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观测到了远离地球数亿光年的星系,发现了黑洞、暗物质等神秘现象。
这些观测结果使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加深入。
七、未来的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一、天文学视角1. 望远镜的发明天文学是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最早形式。
在过去,人们通过肉眼观察天空,记录不同星座和星球的位置和运动。
但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对宇宙的认知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望远镜的发明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星星和星座,进而发现了更多的天体和星球。
2. 空间探测器除了望远镜之外,人们还通过空间探测器了解到了更多的太空信息。
美国和苏联曾经曾经在冷战时期,采用竞争的方式进行了探测器的大规模发射计划。
这些探测器探测到了更多的行星,卫星等,让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拓展。
二、物理学视角1. 相对论相对论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个理论认为:光的速度是一定的,不管是在相对静止的地方,还是在运动的地方。
物理学之所以如此重视相对论,是因为这个理论不仅对物理学有了重大的影响,还为今后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量子力学在物理学视角而言,人们通过量子力学探索和认识了更多宇宙的奥秘。
量子力学在描述物质运动时,强调的是概率论的思想,而非准确预测。
量子力学的研究在解释宇宙现象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奇异的情况,例如,同一个量子状态在测量前和测量后的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差异。
三、生命科学视角1.生命起源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不仅停留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上,生命科学上的探索也为我们打开了解宇宙的新视野。
通过化学实验和研究探讨,科学家们认为,在宇宙形成早期,由于海量的物质产生了很多奇特的化学反应,从而让生命在宇宙中诞生。
2. 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指的是在大爆炸时宇宙射出的剩下的微波辐射,是我们对宇宙起源的了解之一。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分析微波辐射,我们可以了解宇宙起源时的信息,以及星云和星体的迁移和形成。
这些信息让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正在不断拓展中。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强弱标志|光球层)、耀斑(最激烈|色球层)、日珥(色球层)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

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宇宙,这个无边无际的存在,令人无比着迷。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是人类智慧和科学不断进步的结果。
我们来探讨宇宙的起源。
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也就是宇宙大爆炸。
在这次爆炸中,宇宙一切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点上,然后迅速膨胀扩散,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宇宙。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也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宇宙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星系,而星系又包含了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
在宇宙中,星系以及星系之间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的结构。
根据观测和研究,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着大约2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数以百亿计的恒星,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宇宙的发展和演化也是人类关注的重点。
根据宇宙膨胀理论,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这也说明了宇宙在不断演化。
除了膨胀,宇宙中还存在着恒星的诞生和死亡、星系的合并和碰撞等现象,这些都是宇宙发展的重要证据。
通过观测和模拟,科学家们对宇宙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四,宇宙中的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也是宇宙研究的热点。
根据观测和计算,宇宙中大约有27%的黑暗物质和68%的黑暗能量,只有约5%的物质是我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
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对于宇宙的演化和结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家们对于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的本质仍然知之甚少,这也是一个待解决的谜题。
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观测设备的升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
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观测和实验,来验证和修正现有的宇宙理论,探索更多宇宙的奥秘。
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通过研究宇宙的起源、组成、结构和演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然而,宇宙的深奥和庞大使得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仍然有限,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答。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将会越来越深入,揭开更多宇宙的秘密。
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是基于观察天空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位置和运动,发现了天体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了农历和太阳历。
古希腊时期的天文学家们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
例如,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这种观点在欧洲长期被接受并支持。
二、科学革命对宇宙认识的推动科学革命的兴起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的山脉和陨石坑,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这些观察结果推翻了地心说,支持了日心说。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牛顿的理论不仅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还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望远镜的发明和卫星的发射使得人们能够观测到更远的天体,收集更多的天文数据。
哈勃望远镜的发射使得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近年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科学家们发现了宇宙的起源,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此外,通过对星系和黑洞的研究,人们对宇宙中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对宇宙的未来认识尽管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和起源仍然是一个谜。
此外,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宇宙的认识将会进一步深化。
例如,大型望远镜的建造和空间探测器的发射将使我们能够观测到更遥远的天体,探索更深入的宇宙。
总结起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古代的观察天体运动到现代的科学研究,我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观《人类怎样认识宇宙》有感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08******* 陈* 摘要: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及其所在的宇宙空间有一个从近到远、从模糊到清晰、不断更新、不断否定的认识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并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关键词:宇宙论、认识论、真理、实践
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它的全部历史贯穿着唯物主义宇宙观与唯心主义或宗教宇宙观的不间断和不可调和的斗争:从天圆地方到地圆天无边;从太阳绕地球转到地球绕太阳转;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进而太阳仅是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中一颗很普通的恒星;从光速无限到光速有限;从牛顿时空观到爱因斯坦时空观;从宇宙无限到宇宙大爆炸等,不一枚举。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升华的。
人类从来就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直观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人们很自然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地心说的认识基础。
鉴于它的表观合理性,地心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日心说的确立是天文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重大革命。
在历时达半世纪之久的斗争历程中波澜起伏,人才辈出,它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这样几个人: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
哥白尼积近四十年的探索和观测,首创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宇宙体系,迈出人类认识宇宙历程上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向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最敏感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发难。
他那不朽巨著《天体运动》的出版,“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布鲁诺勇敢地叛逆宗教,以火焰般的热情宣传哥白尼学说,大胆提出宇宙无限论,最后以身殉难,宁愿受火刑,也决不向教会屈服。
第谷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下以非凡的技巧,长期对行星的位置进行了准确测定;开普勒则以惊人毅力对第谷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严密分析。
伽利略是实验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他首创了动力学,促成天文学发生根本的进展;他又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人,获得一系列惊人的发现。
他观测金星的位相变化和木卫星绕行,这两项发现直观证实了“日心”系列的正确性。
伽利略因他的成就而遭到天主教的残酷迫害。
尽管他晚年在教会的淫威下被迫声称放弃哥白尼学说,但从严森的宗教法庭上还是传出激励人心的战斗口号——“地球仍在转动!”最后,牛顿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汇集起来,加上他自己在数学和力学上的创见,概括成一个迄今
仍站得住脚的经典力学体系,运用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极其广泛的自然现象,从天体运行,潮汐涨落到物体坠地,做出统一的解释,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文艺复兴时代的这些巨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畏强暴,敢于创新,在近代科学思想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从哥白尼到牛顿所建立的“日心”宇宙体系,就是今日的太阳系,它只是无限宇宙的小小一隅。
今天,人类的视野早已超越出太阳系,深入到近一百亿光年的遥远星系,我们所认识的宇宙早已不是那一颗颗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似乎永恒不变的宝石,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着,经历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和新陈代谢过程的各种天体的集合。
对照现代天文学的飞跃进展,当我们重温几百年前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古人的智慧同样光彩夺目,同样令人赞叹!
从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升华的过程。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而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其中科学试验是使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地心说的拥护者们将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一味空想、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结果只能以失败收场;日心说的维护者们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科学试验,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改善认知,终得正确理论。
在日心说的确立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因此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其次,我们能从中得出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客观的,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本性和认识任务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另一方面,在广度上,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扩展;在深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深化。
但我们也应看到,真理和谬误虽是对立,但也是统一的。
在一定条件范围下,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谬误则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但二者又是统一的,识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
们不能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日心说也许会有它谬误的一面出现,届时新的真理又会将其替代。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坚持实践标准与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并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坚持它。
参考文献:
1.《时间简史》(第8章)人民出版社
2.《百家讲坛——你好,宇宙!》赵君亮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