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题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四》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臵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臵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臵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年论文 题目: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 对其《无题》诗的影响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8级 学生姓名:马俊林 学号: 200851010224 指导教师:马世年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生姓名:马俊林指导教师:马世年 [内容摘要] 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的伤痕累累和灵魂无以聊赖的感伤情节,形成了李商隐忧郁悲美的创作倾向,他把最真切的人生体验和心灵的感受融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从而那凄美而婉丽的《无题》诗便惊采绝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 李商隐;身世;感伤;爱情;《无题》诗 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位传奇色彩人物——李商隐,是颓败黯淡的晚唐中的一颗有泪之明珠,在晚唐诗潮流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他以独辟一格的感伤诗风为唐代诗歌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李商隐的诗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他只能把身世遭遇的不幸、爱情生活的不幸,乃至对唐朝廷命运的忧思转向对个人心灵的绝望倾诉,哀感凄艳,使他为之执着缠绵、郁结不解。 李商隐家庭的不幸,仕途的坎坷,爱情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了他对人生独特的心灵感受和最真切的人生体验。作品情深而凄艳,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郁结,形成了意境朦胧,造诣精丽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有的可能以爱情本身为依托。情思婉转沉郁,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基本可以确定诗人写作时用《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外,还有许多有题的诗也也因归为无题诗,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个字为题,如《锦瑟》、《碧城》、《玉山》、《昨日》、《日射》等,也有的诗题与内容毫无关系,如《为有》、《一片》等。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但不论哪一类,或以爱情为主题,或以人生为主题,或以政治为主题,细细品味都有极高的的美学价值。瑰丽的的语言风格,感伤的精神气质,朦胧的诗歌意境,千百年来有多少读者为之共鸣。 一、沉沦的身世和失意的政治生活孕育了《无题》诗的感伤色彩。 李商隐(约812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生于河南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

李商隐爱情诗

1 / 15 xx的xx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xx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xx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 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

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 2 / 15 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二、xxxx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

李商隐的诗选摘十首

李商隐的诗选摘十首 其一:《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其二:《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重过圣女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寄罗劭兴 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崔处士 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自喜 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其“无题诗”,对宋代的西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代,李商隐的诗歌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他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存诗约六百首,内容广泛,艺术独到。其直接反映现实的诗占有相当的比重,表明了他对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其咏史诗以古讽今,深隐含蓄;其咏物抒情诗深挚细腻,包含身世之感;其《无题》诗隐晦曲折,情思婉转。其诗众体兼善,尤工七律。其诗风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一、李商隐无题中的爱情诗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抒情深细婉曲,意境含蓄朦胧,多写主人公内心独白,少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李商隐的诗歌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他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如:“相见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无望的爱情来感叹人生的命运,抒发自己仕途的不顺。 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李商隐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等等。这类意象被李商隐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 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 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 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 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 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 因果关系 【答案】: 【解析】: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作者陈珍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1 成绩 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职称职务 邮编 450044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 2012年9月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陈珍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

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7 李商隐诗两首-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 .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C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解析:选B B 项,六军,后泛指军队。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 .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 .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 .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解析:选A A 项,庄周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同杨贵妃及朝中要臣仓皇.. 出逃。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面对利刃强谏,进退中绳....的君王最终还是做出了要江山弃美人的决定,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在一条白绫的死结里香消玉殒.... 。

A.仓皇B.进退中绳 C.倾国倾城D.香消玉殒 解析:选B B项,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不合语境,可改为“进退两难”。A项,仓皇:匆忙而慌张。使用恰当。C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使用恰当。D项,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 A项,偷换主语,可在“已成为”的前面加“这些地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轻风无语,但大地知道。当千年前的往事在大地上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寻找着因范阳叛乱,洛阳失守,太平天子率群臣向南逃遁时 ②我寻找着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的那块诀别之地 ③被流淌的血渍浸湿了的土地 ④愤怒的兵将斩杀相国,逼死贵妃 ⑤我的眼光与思绪却在金子般的余晖里搜寻 A.⑤③②④①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③① 解析:选B⑤是总写句,应为首句。②句承接⑤句,具体讲搜寻的内容。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诗人,适逢衰世,仕途不畅,命运坎坷,但却是晚唐中最光辉的一颗晨星。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曾因用典太多,被称为“濑祭鱼”,李商隐常用典来表现现实生活和感慨人生。李商隐诗中典故深情缅邈,颇有深意,李商隐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用典来自喻自身的才华和抱负,以及用典来讽刺当世、揭露社会等。 关键词:李商隐用典仕途不畅 正文: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子义山,号玉溪生,虽生活在晚唐,他的诗歌仍不减繁华富丽的盛唐气象,风格多样,变化无端。李义山是用典使事之能手。他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妙奇崛,在前人少见。 然而他出身寒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科考受排挤,仕途坎坷。长期的幕僚生活,压抑了他的身心。他的爱情之路更多痛苦与忧郁,与洛阳柳枝、玉阳宋真人、妻子王氏的三次恋爱,均多波折与阻隔。政治的失意、爱情的多折在那个礼教社会中都是敏感话题,再加上处境的恶劣,身份的卑下,抑郁、感伤、内向的个性特质,使诗人经常心事钳口难言,“几欲是吞声”。把这些不得已表现在诗中,因此他多用典故,使诗歌造成一种朦胧美,并以此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当前的问题。 一、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艺术特色,诗人喜欢通过一些意象描

绘出一个奇妙的意境,让读者难以揣摩,造成一种朦胧美。李商隐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李商隐写了许多朦胧诗,并善于将典故运用进去,以此造成了典故之下的朦胧美。李商隐中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 便出现了四个典故,“梦蝶的庄周”“化鹃的望帝”“沧海之珠”“蓝天之玉”[2]李商隐用“庄周”“望帝”来暗指自己,希望能像庄周一样,在清晨的睡梦中变成翩跹而飞的蝴蝶,自由自在,不再受现实的束缚,像望帝一样,把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怨的杜鹃,不在有愁苦哀怨,怡然快乐。而“沧海之珠”是诗人因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恋爱生活中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流下的如晶莹的珍珠,鲛人的泪水一样珍贵的泪水呢?而因此感叹美好事物如烟雾般消散无痕,无人能懂得,隐晦的迷离朦胧,“沧海之珠”给诗歌添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 《锦瑟》这首诗隐晦朦胧,很难读懂,是一首悼亡诗,还是感叹身世之作,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很多人对此进行研究,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此悼亡诗定论也。”诗中“取化物之义,兼用庄子妻死,惠子吊子,庄子则方箕锯鼓贫而歌。义山用古,颇有旁射者。” [3]而张彩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认为,此诗“乃义山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4]至今还是个未知数。这首诗本来就难懂,李商隐又运用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爱情诗的特色都以抒写内心感受与渲染氛围为主,诗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这反映到他的爱情诗创作中去便是喜欢用象征性的朦胧境界来表达朦胧的情思。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象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朦胧美并非李商隐的独创,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但是,当时人们并未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来认识,更没有哪一样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李商隐的贡献在于,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上更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