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战争。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主要矛盾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即列强的掠夺和侵略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2.“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

”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日德兰海战D.马恩河战役3.到1914年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这种情况必然产生了使美国参战的压力。

材料说明的是()A.美国参战的过程B.美国参战的原因C.美国参战的目的D.美国参战的结果4.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引发了一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威胁,这告诉我们()A.只有反对任何形式的结盟,就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的出现是战争的根源C.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中国应该与俄罗斯结盟共同对抗美国D.应依靠大国的保护,维护自身利益5.欧洲火药桶指的是()A.马来半岛B.迈锡尼C.巴尔干半岛D.意大利半岛6.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A.六月革命B.巴黎公社运动C.十月革命D.二月革命7.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8.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调动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9.到1933年,在四年多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B卷)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B卷)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基础测评(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中)1.1938年9月,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个国家是()A.德国、美国、英国、苏联B.德国、意大利、苏联、美国C.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D.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英国2.慕尼黑协定规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苏台德区属于下列哪个国家()A.奥地利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3.慕尼黑阴谋的最严重危害是()A.对法西斯侵略妥协退缩 B.德国割占苏台德等战略要地C.增强了法西斯力量 D.加速了大战的全面爆发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C.德国攻占巴黎 D.日本偷袭珍珠港5.法国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A.1939年B.1940年 C.1941年 D.1942年6.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扩张第一次遇到较大的挫折是在 ()A.莫斯科战役中 B.进攻英国的过程中C.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D.进攻比利时中7.下列各项与丘吉尔政府无关的是()A.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B.不列颠之战C.敦刻尔克大撤退 D.“奇怪战争”8.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到:“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

这里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A.绥靖政策B.对德作战 C.中立自保D.冷战政策9.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日本偷袭珍珠港②英法对德国宣战③莫斯科保卫战④法国投降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A.莫斯科保卫战B.意大利参加德国一方作战C.敦刻尔克大撤退 D.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1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A.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开罗宣言》的发表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美国对日宣战1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C.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D.苏联参战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1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意义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战时联盟B.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人力、物力的集中D.促进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瓦解15.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16.下列战役中,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17.下列历史事件不属于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为协同作战而进行的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雅尔塔会议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18.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偷袭珍珠港③诺曼底登陆④德国投降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19.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战役是()A.诺曼底登陆 B.阿拉曼战役C.莫斯科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20.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是()A.意大利投降 B.法国投降C.德国签署投降书 D.日本签署投降书21.关于法西斯德国最终失败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A.战争末期法西斯统治失去人心B.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C.德国科技水平不够发达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强大22.看右图: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每小题2分,共3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

”这表明德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 A.扼杀巴黎公社 B.争夺世界霸权C.解放黑人奴隶 D.推动欧洲联合2.189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

当时威胁这一主张的是()A.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和美国参战D.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形成3.“范围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之一。

下列充分体现“范围广”这一特点的选项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 年到1918 年,历时4年多B.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坦克、潜艇等新式武器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4.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比以下的历史事件,其共同之处是()A.都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B.都改变了社会性质C.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D.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某会议时制作的一幅示意图,你认为该会议是()A.巴黎和会B.慕尼黑会议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

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

”这反映了()A.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尖锐B.英、法、意、日等国谋划继续统治世界C.新体系蕴藏新的矛盾冲突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7.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当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全球通史》中写道:“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这些围绕殖民地产生的争端制造了一种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

”这种“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最终导致了()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辨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下列关于一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退出了一战B.一战中先后参战的国家达到30多个C.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D.一战中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3.1917年7月,俄国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

材料旨在表述十月革命爆发的() A.背景B.经过C.结局D.影响4.有学者说:“与其说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

”材料旨在强调()A.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B.群众骚乱引发十月革命C.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D.决策者在革命中的引领作用5.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6.这次国际会议把“强权战胜公理”和“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中国也在战胜国之列,但因为贫弱,依然改变不了原有的处境。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A.商定如何处置德国和战争后成立“国联”B.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四国条约》C.商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D.如何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以及确立战后世界秩序7.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试卷02及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试卷02及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882年,由哪三个国家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A.英、法、俄B.德、法、俄C.德、奥、意D.法、奥、俄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右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持续时间4年多参与国家30多个死伤人数 3 000多万经济损失 3 400多亿美元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B.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C.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D.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3.1914年6月,一个偶发事件点燃了一场燃遍全球的战火。

这个偶发事件是()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C.三国同盟的建立D.三国协约的建立4.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

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A.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B.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C.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D.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6.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是()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7.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8.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 (有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   (有答案)

第三、第四单元水平测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 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B. 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C. 都在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D. 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材料反映一战的主要性质是(D )A. 民族解放战争B. 争夺美洲霸权的侵略战争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3.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

”材料表明这场“大屠杀”的性质是(A )A.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 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C.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D. 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4.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

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A)A. 凡尔登战役B. 莫斯科保卫战C. 诺曼底战役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5. 右图是大正三年(1914年)11月7日《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青岛陷落”。

日本进攻青岛的借口是(C)A. 一名日本士兵失踪B. 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C. 对同盟国的德国宣战D. 中日海军黄海冲突6.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以下对十月革命的论述,正确的是(D)A. 十月革命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B. 十月革命中列宁没有亲自领导和指挥起义C. 十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39年的10%增长到了1966年的20%。

”这段话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巨大作用B.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C.苏联模式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合于任何时期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4.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5.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生产情况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3919.7044.24工业产值(亿卢布)102.5114.077.39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6.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7.“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是1914年7月12日意大利报纸刊载的裴迪南大公夫妇被刺图。

与此相关的事件是A.波士顿倾茶事件B.萨拉热窝事件C.凡尔登战役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

下列图示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A.B.C.D.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

据统计,双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来克星顿的枪声B.攻占巴士底狱C.凡尔登战役D.诺曼底登陆4.“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

”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5.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D.英国“光荣革命”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6.下表有关一战的统计数据说明,一战A.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C.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

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C.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D.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8.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9.“大战历时4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
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
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12.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英美军队在法国海岸的诺曼底登陆
B.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C.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D.有力地配合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13.在下列战役中,美国没参加的军事行动是()
①阿拉曼战役②中途岛战役③诺曼底登陆
④攻克柏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4.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最关键因素是()
A.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B.美国原子弹对日本法西斯的震慑作用
C.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打击
D.反法西斯盟国的通力合作
15.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中,不包括()
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参加了战争
C.中国都参加了战争
D.日本都是战败国
二、连线题(10分)
16.用线段将下列两侧相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

莫斯科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法西斯德国遭受的第一次惨重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三、思考题(10分)
17.请你说出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的国籍和名字。

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会议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四、问题探究(共35分)
18.关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请回答以下问题:(20分)
(1)战前和战争爆发初期,为什么这个同盟未能建立?
(2)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3)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之前和之后,对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上述历史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19.围绕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和当代人类如何防止世界战争等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字数在200字左右)(15分)
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D 5.D 6.C 7.D 8.B 9.B 10.A 11.A 12.D 13.D 14.D
15.D
二、连线题
16.
17.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

这次会议主要解决因苏台德危机引起的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问题。

由于英法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决定牺牲捷的利益,换取与德国妥协。

最终接受了希特勒提出的侵略要求,签署了《慕尼黑协
定》,并压迫捷接受了这一严重损害主权的协定。

这次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给当时紧张的欧洲局势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

首先,英法在会议上的所作所为,使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软弱心里,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不久,就背弃他在会议上的承诺,实现了对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

此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如同增添了左膀右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得到巨大增长。

又通过兼并捷克斯洛伐克,越过山地屏障,进入了东欧大平原的边缘,为后来入侵波兰和苏联奠定了基础。

最后,英法的行径,严重打击了寄希望于英法保护的巴尔干国家,在难以指望西方国家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被迫违愿地修改了对德政策,接受了德国的许多侵略要求,有的国家甚至与德国进行了合作。

这使德国进一步消除了侵略的后顾之忧。

四、问题探究
18.(1)首先,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方国家一味地坚持绥靖政策,尽管法西斯国家
公然侵略一些弱小国家,但是只要没有威胁到它们自身的实际利益,它们就采取明哲保身的政策。

其次,英法等国根深蒂固的反苏、反社会主义政策,也使它们没有诚意与苏联进行合作,丧失了曾经出现的合作机会。

另外,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并没有急于进攻实力较强的大国,还利用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再加上美国社会的中立主义居支配地位,使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

(2)1942年,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法西斯的战火烧遍了世界主要国家,包括那些社会制度不同和那些幻想保持中立以避免卷入战争的国家。

法西斯的暴行,使那些遭受侵略和将要遭受侵略的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起来打击法西斯的必要性。

法西斯主义对全人类的威胁,已经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

打败法西斯、收复失地、解放被奴役的人民成为各国的共同历史任务,这些因素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况,先是埃塞俄比亚,后来是中国、西班牙,再后来是波兰,最后甚至轮到了英国。

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无论是在人力或是物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反法西斯战争从此开始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4)从上述历史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对待一切邪恶的力量,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只有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互相信赖,互相支持,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击败邪恶势力。

19.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作用的结果。

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却居前列。

这些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甘心在殖民地市场和原料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不惜冒战争的风险去争得自己所需要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料产地。

一战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促成
了一些新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而逐渐尖锐化,特别是那些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帝国主义国家,充满了复仇的情绪,一直伺机通过战争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一方面,促使德日等国法西斯势力掌握了政权,战争政策成为法西斯政权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危机的空前国际化,还使上述的那些矛盾都空前加剧。

大危机成为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绥靖政策,也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与扩张。

在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给所有国家,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带来了极其惨重的破坏。

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口达6 000多万,战争所到之处,大部分成为废墟。

各国物质财富的损失总额达4万多亿美元。

二战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

这次战争的巨大危害,使战后和平、友好的思想深入人心,阻止战争的发生,成为一
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为了避免战争,各国应当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加强各国间的友好往来,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对待经济困难,共同应对,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引发政治危机,给战争贩子提供机会。

还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格局的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构成平衡与制约的国际关系,形成阻止战争的制约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