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共38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
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1 实证主义方法论简介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一种以实证数据(例如文献研究、实验、案例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张抓住实证数据的条件来理清社会的可预测性和变化性。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以系统分析和多元实证数据指导原则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关注现实世界现象及其彼此间的关系,反对直观的推测和假设。
2 核心理念实证主义方法论指出,通过客观地观察和收集实证数据,研究者可以挖掘出社会规律,并建立合理的理论原则来解释和预测社会发展趋势。
它强调严格符合一定程度随机性和非常规性假设,重视多种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更强调客观性而非主观性的原则。
它坚持以客观观察当代社会变化,来发现以及解释社会发展,激烈反对毫无根据的假设推测,从而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3 主要优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其研究方法可以得到客观和可靠的结论。
另一个优势是,它具有较高的伦理责任感,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关注领域,如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事件等。
此外,它也能帮助我们准确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关系,以帮助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
4 广泛的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论一般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它也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的研究,以及计算机科学和智能服务等方面的研究。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如关于儿童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5 结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手段,以深入研究复杂社会问题,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纪发展趋势。
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提供准确有效的结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人文社会学理论有三种方法论取向,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会学三大理论传统。
三者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许多不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各自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特征以及对社会学定义的着重点等方面,下面具体阐述之: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
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
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取向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
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

社会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原理,是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三种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证据和事实为基础的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观点,即社会科学家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主观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和可能的意义。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而是具有复杂的含义和内涵。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关注社会参与者的主观意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客观观察。
三、批判主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的阶级、权力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过批判分析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主要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不同的方法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重点,但这三种方法论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家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重要方法。
借助这些方法,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解释分析和批判反思。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三种方法论的特点和应用。
四、实证主义的特点和应用实证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观察性。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实证主义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论,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性: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和实证的方
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应该尽力排除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追求客观的科学真理。
实证主义强调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可观察的现象,而不是主观的意见或价值判断。
2. 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证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认
为只有通过对实际经验的研究和验证才能获得可信的结论。
实证主义鼓励利用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来支持研究论点,并倡导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3. 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
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分析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使用科学原理和理性思维来分析社会问题,通过建立假设、设计实证研究和进行数据分析等步骤来得出结论。
4. 实证主义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证主义认为研究应该是可操作的,
即可以通过精确的定义和测量来实现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实证主义方法倡导使用严谨的研究设计和可靠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确保研究结
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实证主义方法虽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例如,批评者认为实证主义方法忽视了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因素,忽略了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因此,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往往与其他方法论相互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80年代以来出现的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华莱士、乔纳森· 特纳和亚历山大等。后实证 主义社会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西 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势: 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理论观点取向多 元化; 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 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客观性”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指以1923年在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 研究所”为核心的一批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现代工业 社会的学者形成的理论流派,又称“法兰克福学 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 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 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 的批判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为主要目标,坚持认为,商品、交换关系和价值 支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学术观点上,法兰克福 学派既批判传统理论,又与现实主义势不两立。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
1、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 冲突 与行政管理者的冲突:事实-价值 与社会普通公众的冲突:事实-常识 2、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人员的冲突 外部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指自然科学研究者。 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的对立
3、后实证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 它所受到的抨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学没有能够取得有效的发现或定律性的经验概括; (2)由于社会行动是由基于人的主观性、反思性和创造性之上的情境 诠释构成的,因此社会中不存在决定论的定律; (3)我们处于一个话语(discourse)的世界,社会本身是一种文本, 我们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去读它; (4)社会中只存在着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事件,而不可能找到适用于任 何时间和地点的一般规律; (5)对社会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原理,尤其是因果性的概括也提出 了批评。
实证主义方法论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方法论名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点四、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应用领域五、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六、实证主义方法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论的多样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手段。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等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对实证主义方法论更全面的认识。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实证主义方法论,顾名思义,是一种强调实证研究的方法。
它主张从实际现象中归纳出规律,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验证或驳斥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科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的原则。
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点1.客观性: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应当遵循客观事实,排斥主观臆断。
研究者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客观数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验证或修正理论。
2.实证性: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实证研究,即从实际现象中提炼规律,再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
这使得实证主义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系统性与完整性:实证主义方法论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
4.逻辑推理: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严密逻辑的基础上。
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事实、构建理论和验证观点。
四、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应用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社会现象的规律,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五、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在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实践实证主义方法论。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实证研究,鼓励政策和决策制定过程中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论,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论”:素朴实在论,感觉是真实的实 在,且才是人类可以理解的。 知识论:主客体二分的抽象对峙结构。 方法论:主张用“实验”控制的“数量” 方法验证假设,借以获得诸如数学公式 化的“规则性”知识。
孔德将人类历史划分三阶段: “神学阶段”——用神灵解释自然界; “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用抽象的、 超验的、终极的、无法确切认识的“原 因”来解释自然。 “科学阶段”——人类不再以“解释”、 “理解”自然为满足,而是要去描述、 观察、预测和控制自然。
3,新实证主义:波普尔
一个故事: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关于“人的 自卑感”理论的反感。得出结论——形而上学、 宗教对一切经验只是解释和吸收,自身绝对真 理,不可被否证。 真正的科学:可以被否证。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示:对一个事实给出预言, 并承认,符合预言不能证实自己理论,但不符 合预言的事实可以否证这一理论。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维科《新科学》,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 后结构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惩罚与 训诫》、《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或 论事物的秩序)
二,人文主义:解释学
——胡塞尔、海德格尔、伽旦默尔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基本派 别和诸问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二,人文主义:解释学——胡塞尔、海德格尔、 伽旦默尔 三,科学的人文批判:社会批判理论——霍克 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4,进化认识论—— “进化认识论图式”:试错法。即试探性 科学认识。 科学理论(试探性)提出的三情景:理 论和实验结果不一致;理论系统内部矛 盾;两个不同理论相互冲突。 实在论:钟和云。
5,真理论与科学的判准—— “可否证性”: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检验严格性”:发现意外,实验反驳预先假 设与猜想。 “近似真理”:真理不是对象本身,要不断修 正、逼近对象自身。 “逼真度”:适用于两个理论的比较。看谁说 明的事情更多,以此确立科学进步的标准。
2,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 学圈代表人物,罗素、卡尔纳普、石里 克、维特根斯坦。 两个维特根斯坦(1889-1951):前期 《逻辑哲学论》与后期《哲学研究》两 种不同的“语言学”;把哲学定义为语 言意义分析;前后一致的是都“拒斥形 而上学”。 传奇一生:生前最后一句话——“告诉人 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B,“科学社群”:范式集结在一起的成 员,在范式中包含的理论体系、哲学基 础、思维方式,就是这个群体主体拥有 的科学修养、哲学头脑和心理特征。 科学里要研究的“问题”,只是科学社 群内的问题,不是全社会成员要研究的 问题。
C常态科学性质:常态科学不在于发现 “新现象”,在于增进“范式”与“事 实”的吻合程度。在范式内加速科学进 步。 D检验:是对个别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检 验,而不是对“范式”内的理论。 E异例:指出现不符合范式所预期的现象。 有些可经过范式的自我调整变得符合范 式。或者变成支持范式的“反例”。
波普尔几个具体思想: 1,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方法——先假说和猜想,后经经验 检验,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说与猜想。 反对归纳法。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 理法。 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可 否证性。
2,反对“预先决定论”:
《客观知识》中的“钟”与“云”:比喻世界的“决 定论”与“非决定论”。 科学研究:建构实在论,可以“钟”,即有某一维度 和环节上的决定论假设和信仰。 “云”:世界现实。不规则和难以预测的非决定论, 反对一切事物精确决定论,反对预先一切决定化。
生活语言具有多义性,没有逻辑上的、 形式上的一致性。是各种各样的“游 戏”。 命题的意义不能仅仅通过逻辑、语言分 析获得。“真/假”要求只是一种“游 戏”。还有“对/错”。功能是各异的。 各种各样的游戏之间只有或多或少的 “亲缘关系”——称之“家族相似”。
思想后果: 反本质主义; 更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的语言转向:事物即语言中介后的“意义” (命题意义,即含义); 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精英主 义,对物(意义)进行了霸权。 语言逻辑的工具性理解,单向的,无对话性的 解释学因素的发生(解释学的“意义”)。 不同于另一位“哲学的语言转向”实现者海德 格尔的“语言观。“
5,工具性知识。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 技术性的知识,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人 存在的意义,或者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 “暴露”(亚里士多德)、“展现”(海德格 尔);或者如通神论(新柏拉图主义)理解的 通向神的一条不同于神学的道路(神学自然科 学)。 技术性知识的理解可能掩盖了实证主义的政治 本质。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改进:在《必要的 紧张关系》中提出“部分交流”。 新旧范式之间,新范式用了许多旧范式 的“概念”、“语言”和“操作”,但 不是在原有的意义上。
D范式的选择:不是个别人而是科学社群。 好的范式选择标准:理论的精确性、理 论的融洽性、理论的简明性、理论的成 效性、理论的广泛性。
前期《逻辑哲学论》分析:
三个领域: 第一,“世界”:世界是一个固定的逻辑结构, 形成先验的世界秩序。“逻辑原子事实”构成。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3,反“历史主义”: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献给各国、各民族 因为信仰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历史命定规 律而牺牲的无数男女”。 历史主义定义:一是相信社会历史发展遵循着 一种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人的活动可以加速 或者延缓其实现进程,但不可能创造和消灭它。
二是相信有两类社会成员,历史规律的推动者 和阻拦者。社会历史是两类人的斗争史,推动 者必成主人,阻拦者必将被历史淘汰。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3,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观察。实证 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 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实验,发现 实在,从假设中发现能够被用来预测将 来可能性的普遍法则。总之,实证主义 所寻求的法则是一种具有解释、推测能 力的因果关系。
4,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 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 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 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 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孔德思想的分析: 1,前两阶段都是用“终极”、“超验”、 “普遍”来“解释”自然,这只是把“特殊”、 “经验”纳入早就仿佛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 “知识”里去,不会有新知识。 2,拒斥形而上学。没有现象背后的超验的 “本体”、“存在”。那个领域也许存在,但 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 3,概念革命: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不 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 4,价值中立: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 道德、价科学革命结构”理论
几个概念分析—— 1,常态科学:一个科学社群以过去的科学成 就为基础所从事的研究,是在一定的“范式” 去“解谜”该领域的难题。 A“范式” (paradigm):又称“范型”、“典 范”、“典律”。原意就是可重复套用的范例、 公认的类型。代表某一学科社群成员共有的信 仰、价值、方法论、方法等所构成的整体。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1,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 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 定知识的意义。 2,自然主义(现象主义):与方法一致而来 的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这些对象作为客观的现 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 还原主义的原子论,任何现象能够被还原为原 子单元;关于事实的相应理论;现象主义或客 观主义(客观化、中立化态度与观念)
2,科学革命 A危机:范式越来越精确,异例现象遇到 得越多,范式的变迁时机到来。 B科学革命与范式的转移:科学革命在于 范式转移了,原范式里的知识累积中断, 创新被要求。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善”不可定义。 4,开启后现代主义转向。如,克服形而上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