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米脂婆姨绥德汉》唱出陕北民歌音符

《米脂婆姨绥德汉》唱出陕北民歌音符其实,不少人常常把陕北民歌和陕北信天游混为一谈,实际上,陕北民歌并不能用陕北信天游取代,因为信天游只是陕北民歌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
它来源于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继承了《诗经》中创作方法,全部是即兴比赋,托物言情,以比拟的手法直抒衷肠。
而每节只有两句,两句一押韵,常常是一韵到底。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等经典曲目传唱不绝,影响了几代人,然而近几年来,陕北民歌却因为缺乏新的创作而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由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任音乐总监,作家白阿莹编剧,由歌唱演员王宏伟和“民歌小天后”雷佳主演的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凭其独特的魅力最终在评委会上以全票斩获歌舞类的“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尽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米脂婆姨绥德汉》让我们看到了陕北民歌经久不衰魅力的明证,也为这一民歌奇葩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
这句流传在陕西民间意思是说陕北女子漂亮、男子阳刚的俗语,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已经成为两大极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
米脂婆姨到底有多柔美,绥德汉究竟有多豪迈,10月21日,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把这句俗语搬上了古城西安的舞台。
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

陕北延安安塞⽅⾔⼤全陕北延安安塞⽅⾔⼤全2009-01-08 15:11陕北延安安塞⽅⾔也属北⽅⽅⾔的西北官话,⽅⾔受⼭西影响较⼤,也杂⼊⼀些蒙语,⾄今保留⼈声。
共有24个声母,⽐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 和次浊声母η。
⽅⾔词汇也有⾃⼰独特之处。
保留不少古代词语。
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卖东西)”、“⿐⼦A”、“A”(多),“过啐”、“⾝⼦”、“植”、“樨”等。
有不少独特的甚⾄为外地⼈所不可理解的词。
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叫“⼭⽔”,⼟块叫“⼟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叫“⾦稻⿉”,⾼梁叫“红稻⿉”,⾼梁杆叫“棒棒”,⾃⽣的叫“柳⽣”,树⼲叫“树不浪”,牲⼝叫“牲灵”,⽜犊叫“⽜不⽼”,公⽺叫“羯羝”,公猫叫“⼉猫”,母猫叫“⼥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光叫“***⽃”,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饭为“捞饭”,叫猪⽺内脏为“下⽔”, ⼩孩过⽣⽇叫“过啐”,参加红⽩⼤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巴结⼈叫“溜尻⼦”,派遣叫“打发”,强迫⼈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 叫“熬”,害羞、丢⼈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持不住叫“⽴不定”,坏⼈坏事叫“⼉⼈⼉事”,全部叫“⼀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体曲叫“⾻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独⼦”,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唻”,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叫“⽸古”,许多叫“⼀圪堆”、“⼀坬”。
抗战时期边区煤炭的开采概况及意义论文

抗战时期边区煤炭的开采概况及意义论文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抗战时期边区煤炭的开采概况及意义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抗战时期边区煤炭的开采概况及意义全文如下: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时期,制订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实际需要的煤炭开采政策,对边区的煤炭进行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边区政府对边区煤炭的开采利用及煤炭业的发展高度重视陕甘宁边区的煤炭储量丰富,民间广为流传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充分反映了陕北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质优良的煤炭品种。
但在中央到达陕北之前,由于多种原因,开采量并不大,只有蟠龙、瓦窑堡等地区有土法开采,边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不能被人民所充分利用。
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十分重视。
一方面,边区政府成立后,便成立了边区政府建设厅工矿科,亦称第二科,主要负责矿产调查和采矿指导。
还设立了军委军工局第一科,又称工厂管理科,负责管理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工厂。
在 1941年又成立了地质矿冶学会,并开展地质科普活动,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另一方面,在抗战时期,作为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边区政府把发展煤炭业纳入了经济建设计划之中,在工业建设任务安排上,党和边区政府对于煤炭的开采利用及煤炭业的发展始终高度重视。
1937 年5 月,林伯渠在《解放》杂志第一辑第五期发表的文章《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中指出:“在工业上注意发展石油、盐、煤、铁等主要生产,保护手工业。
”[2]1938 年 11 月 5 日,边区建设厅厅长刘景范在《一九三八年边区经济建设工作的报告》中谈到矿产方面时要求:“整理煤业、盐业,动员群众扩大运输工具( 大车) ,创修各地必要的大车路,推广煤盐销路。
歌 曲 《米 脂 婆 姨》 演 唱 分 析

歌曲《米脂婆姨》演唱分析作者:马丽旋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6期摘; ;要:千百年来,“米脂婆姨”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传唱于中华大地。
歌曲《米脂婆姨》由化方作词、徐沛东作曲。
歌曲曲调高亢又不失婉转,是选取民歌素材,在特定地域背景下完成的主题鲜明的歌曲。
表达了对淳朴劳动人民的赞美,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主题积极向上。
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吐字技巧、发声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该歌曲的演唱要点,为广大声乐表演者提出演唱建议。
关键词:米脂婆姨; ; 演唱; ; 吐字; ; 气息; ; 情感一、歌曲创作背景米脂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闯王”李自成就出自此地。
但米脂最有名的是这儿的美女。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一流传久远的民谣唱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米脂婆姨”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米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人窝。
有美艳绝伦、大义锄奸的貂蝉,有毅然挂帅的李自成夫人高桂英,有面对酷刑慷慨就义的烈士杜焕卿;有第一个创办陕北女子学校的高佩兰,有在澳门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杜岚;有久唱不衰的“兰花花”的原型姬青芳,有披荆斩棘的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米脂婆姨”在陕北就是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代名词。
二、歌曲《米脂婆姨》简介(一)作者简介歌曲《米脂婆姨》于2007年9月创作完成,由化方作词、徐沛东作曲,由青年歌唱家王丽达首唱。
化方(1967—),出生于辽宁锦州,专业从事歌词创作,现任北京快乐传媒文化中心艺术总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等等。
主要作品有《拉你下水》,音乐剧《爱就爱了》《干嫫阿妞》,为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歌及插曲。
徐沛东(1954—),著名词曲作者,国家一级作曲,现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书记,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等等。
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有《亚洲雄风》《爱我中华》《篱笆墙的影子》《辣妹子》《乡音乡情》《大地飞歌》等。
(二)曲式分析歌曲《米脂婆姨》是一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陕北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陕北歇后语穿着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三张麻纸画的个驴头---好大的脸面红萝卜挨刀子---干红不出血烟雾里撵狼---冒呐喊寡妇的肚子--上边没人婊子的肚子--上边常换人淘来筛子做锅盖--眼睛太稠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苍蝇趴在驴X上-棒着通天柱肚脐子冒烟---怪事儿冰糖调黄瓜----干干脆脆爆竹脾气---一点就响财神爷敲门---福从天降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大风里抖裹脚布---臭名远扬三十天不出鸡---坏蛋抱着香炉打瞌睡---碰了一鼻子灰抱着黄莲做生意--苦心经营踏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瘸子背米送公粮---自动来的狼趴在狗身上---身不由己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尿尿不抓X---耍的是大辣子骑牛看唱本---走着瞧白狗长着黑爪爪---丧家犬鹚怪子哭娘---自造不祥骆驼推磨---转的是大圈子背锅睡在墓圪堆上---不知脚手高低赤沟子坐砚瓦---墨(霉)透膛了老雨里砍苜蓿---湿湿(实)喂(为)你出鼻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碌磕砸碾盘——实打实 (石)驴粪蛋——面面光驴啃脖子——工变工雀头炒碟子——尽嘴没肉卤水点豆腐——一物降千物老鼠跌到面囤里——翻白眼咧门神老了——不捉鬼二百五脑 (杠)棒棒——疙兴兴打晃晃马跑哩,兔窜哩——各有各的打算哩蚂蚱蚱吃大腿一一自吃自蚂蚁尿在书木——识(湿)不了几个字尿脬(音“pao”)打人不疼——臊气难闻荞麦皮打浆子——自不然 (粘)扫帚顶门——叉叉多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三张麻纸糊的个驴脑 (头)——好大的面子三个钱买的个蛤蟆——越看越鳖杀猪杀屁股——另一把起手送人的听门——丢了一个截的人卖豆芽不拿称——冒抓棒槌挑牙——不嫌夯口脱裤放屁——多费一层手续秃子脑 (头)上的虱虱——明摆着六月挽黑豆——凑空哩拦羊打酸枣——捎带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一碗水倒地——揽不起了枣核改板——没两句 (锯)狗尿石板——渗也不渗(藐视)猫咬猪尿脬(音“pao”)——空喜一场狗看星宿——不识个稠稀投灶里打喷嚏——寻灰哩狐子戴毡帽——假装善人花椒喂牲口——不是好料萝卜拌豆芽——粗细不匀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炭猫子砸腿——小事一宗秤锤碰碌砖——硬对硬土地爷穿黄袍——由人做造黑脑抻打官司——三八两勺淘米筛子做锅盖——眼眼太多合流咀家办事哩——有的直当有哩头上害疮脚把把流脓——坏透了哈巴戴串铃——假充大牲灵哈巴啥本三字经——假充斯文蛤蟆上了花椒树——蹄蹄爪爪全麻咧黄连树上挂苦胆——苦得没法说桶箍打得环——还是个还 (环)(指努力白费,状况没改变)提上夜壶坐大堂一一脏官歪嘴子吹喇叭一一偏偏的遇上个端端的五百钱担两头一一前后二百五黑老鸦啄簸箕——罢罢罢 (叭)碗大汤宽——捞不住一根面外甥哭妗子——记起一阵子新挖的茅坑——香三天戏场的婆姨——有主哩鞋帮子做帽沿——高升了膝盖上钉掌一一离题 (蹄)太远西瓜掉在油缸里——油头滑脑光屁股断(撵)狼——胆大不识羞月尽看黄历——没日子啦阎王爷的芝麻饼——鬼点子不少一枪打得个苍蝇——不够火药钱背锅锅 (驼背)睡在墓屹堆上——不知脚手高低苍蝇跌在尿罐里——还当飘洋过海!尖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上的亏秃女子的梳头盒——摆设鸡爪爪烩豆腐——没大油水三岁卖和铬,九岁卖灌肠——久惯捞长穿上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
榆林非遗《子州面花》

榆林非遗《子州面花》守望陕北——生活的中幸福美好清明对于所有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弘扬孝道亲情,还能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形成民族的凝聚力。
清明,对于榆林子州县南部川道中的人来说,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他们要用家中最珍贵的白面来祭祀一位伟人——介子推。
(转场)子推庙,这个树立在子州县淮宁湾镇最高的一座山头上小庙,只是用几块石板搭建,没有精美的泥塑,也没有华丽的外表。
就是这间寒酸的小庙,据当地人讲每到清明,附近乡村无论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带着自家亲手做的面花前来献祭,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重臣介子推。
同期,吴瑞高:子州分南北两道川,南面的淮宁弯,淮宁河川他的又一个名字又叫重耳川,面花只是个泛泛的叫法,南川做出来的面花馍就叫子推,这个就是为专门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做面花。
说到做面花,崔彩花可是淮宁湾的一把好手。
陕北婆姨都有一双巧手,崔彩花的手更是巧。
崔彩花的家就在子推庙的山脚下,从小就跟着家里人一起捏面花,祭祀介子推。
虽说那时候条件艰苦,白面十分难得,但崔彩花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追求自己的面花人生。
同期,崔彩花:介子推(庙)就在对面山上,捏的面花抬到山上,先把介子推祭拜了,然后我们拿下来再把这个吃了。
那时候的都贫穷,面粉不多,我要捏母亲不让,害怕浪费面粉。
但我就喜欢这个面花,下决心到河湾里挖泥,用泥捏各种各样的造型。
子州面花不仅仅是用来祭祀介子推,实际上面花对于子州人来说贯穿于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小孩出生捏个面花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娶亲也需要捏面花,祝福小两口甜甜蜜蜜;最重要的老人过寿,面花更是不可缺少。
如今崔彩花已经成了附近村庄中有名的巧手婆姨,谁家需要捏个面花都会来请她帮忙。
平白无奇的面粉经过崔彩花的手,立刻展现出生气和灵气来。
同期,崔彩花:比如这个十二生肖,在我们这里占有重要地位,十二生肖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不管谁是什么属相,娃娃吃了健健康康成长,生意人吃了各个方面都顺利,老年人吃了健康长寿有这一种说法。
关于民风民俗的地方谚语俗语

关于民风民俗的地方谚语俗语
关于民风民俗的地方谚语俗语
1.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2.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苏州的丝绸,杭州的风景,广州的饮食,柳州的棺木都是天下最好的。
)
3.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旧时说法,东北三种特产是宝物,人参是珍贵的药材,貂皮是珍贵的皮料,乌拉草则是旧时东北穷人在冬天取暖的好东西,放入毡靴中,能御寒)。
4.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宁夏红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白(二毛皮))
6.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写新疆的气候和经济特点。
形容雁门关外早晚温差变化大,同时也说明新疆的瓜果资源极其丰富,不仅夏季吃瓜果是常事,而且到了数九寒天吃西瓜也不觉稀罕。
)
7.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流行在陕北的俗语,米脂的女子美,绥德的汉子俊,清涧的石板好,瓦窑堡的炭烧得精。
)。
我是小小讲解员延安演讲稿

我是小小讲解员延安演讲稿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从西安到延安,车程大约4个小时,途中我们将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药王”孙xx及书法家柳公权的故里——铜川、民族始祖黄帝的安葬之地——黄帝陵。
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起,我们将进入黄土高原。
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县后,“圣地”延安就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对延安、对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壮美”“民歌好听”“姑娘好看”“排排窑洞”“延安剪纸”。
哈哈!看来大家对延安知道得还真不少呢!好!这一路上,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美丽而神秘的延安。
延安黄土高原,总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那里,沟连着沟,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
说起延安,大家一定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这就是大家常常说起的“延安四美”。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延安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
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献出生在米脂。
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喝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大家要真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
抗金英雄岳飞被臭名远扬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于大理寺风波亭(今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内)。
当时的爱国将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
一次,在皇帝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桧,此时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
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成了人们夸赞绥德男人的口头禅。
大家知道吗?我们延安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延安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原文地址: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作者:反腐风暴转载"href="/s/blog_678a57370100n4f7.html" target=_blank>转载作者:了无牵挂陕北民谣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吾虽熟知但不祥知其意。
今偶见一文,转录如下,一起来了解一下俺们陕北吧。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这是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
先来看看这前两句:(一)米脂婆姨开口赞颂的是“米脂婆姨”。
我小时候最先听到这话的时候也是说因为中国的四大美人貂蝉是米脂人而致使‘米脂的婆姨’这话享誉天下。
米脂县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同绥德接壤,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人。
根据记载,米脂县城建于宋代,以前称银州。
根据县志记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析之如脂而故名。
”据说当地的小米用水一洗就能出油脂,至今小米仍是当地的特产之一。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三国时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貂蝉,就是米脂人。
米脂县城西12公里处的杜家石沟乡艾好湾村北山上有貂蝉出生地艾好湾“貂蝉洞。
由于米脂婆姨远近有名,历来外嫁的多,因而米脂素有“丈人县”(岳丈县)之称。
在陕北有民歌赞美的米脂婆姨:“奔月的嫦娥出水的莲,米脂的婆姨赛天仙,端格正正的身材俊格蛋蛋的脸,白格生生的皮肤毛格闪闪的眼,走路好似风摆柳,唱歌就像泉水流。
”米脂婆姨,不仅外貌美,品德心灵更美。
米脂是陕北有名的“文化县”,早在1920年,从北师大毕业的米脂女学生高佩兰就在米脂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饺,培养了一代有觉悟、有知识的优秀妇女。
不少米脂女学生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样。
投身革命。
在米脂女学生中也流传“脚不缠,发不盘,剪个短帽盖搞宣传:当上女兵翻大山,跟上队伍上延安。
”据统计,后来当上省部级和厅局级干部的米脂婆姨,少说也有近百人,而县团级以上的如今也有580多人。
在米脂李自成行宫风景区中有一个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览馆。
在展览馆中就有,1944年入党的米脂婆姨汪润生,一生中收养了不同姓氏的18个孤儿,把他们抚养人,帮他们成家产业,而自己的亲儿子却在家务农,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母亲”;米脂婆姨杨钝,白手起家,创办起榆林地区唯一的聋哑学校,把爱和智慧洒向50多名聋哑儿童;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白玉生和全国教育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杜如谨,献身教育事业,用自已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在米脂的教育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等事迹资料的展现。
米脂婆姨的聪明贤慧也是远近闻名。
十里铺乡豆家圪崂村的高如云,侍候病瘫在炕的公婆整整13年。
她坚持为婆婆端汤送药,喂吃喂喝,为老人穿衣理被,背着婆婆住院入厕,直至婆婆在她的怀中安详地咽了气。
这些事实说明米脂的婆姨真正美的是心灵,容貌的美丽不是最重要的。
目前,米脂婆姨已经作为一个商标被米脂县申请,“米脂婆姨”已成为一个家政服务的品牌。
古有貂蝉用美貌为米脂婆姨传扬美名,今天会有千千万万聪明、善良、勤劳、质朴的米脂婆姨用他们的劳动和品德继续发扬米脂婆姨的美名。
有关四大美女容貌的描述,版本极多。
古人曾用八个字来描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闭月”指的就是貂蝉。
但这些都是出自文人之笔,苍白,无味。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吕布在白门楼败给曹操之后,曹操惜才欲留,受刘备挑唆后被杀,貂蝉则被关在静慈庵内,交与刘备处置。
刘备既慕其美貌,又恐他人闲言。
正在两难之际,关羽看出刘备心迹,怒从心起,一句“大丈夫焉能为女色所困”之后,拎起青龙偃月刀直奔静慈庵而去。
到得庵前,一脚将庵门踹开,便要手起刀落直取貂蝉项上人头。
此时恰逢天清月朗之时,貂蝉因吕布不幸殒命,正在院内梨树前伤心落泪。
明月与红莲相映,梨花与红颜共衬,犹如梨花带雨,红莲沾露。
猛然间身后门响,转身回望,只听得咣当一声,但见庵门洞开,一柄青龙偃月刀横卧于地上……对于陕北女子的描述,最好的还应在陕北的民歌中:“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长腿腿云彩遮不住天,长头发遮不住毛眼眼。
”说的是俊美。
“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了冷窗台。
听见哥哥脚步响,一舌头舔烂了两块窗。
狗娃子一咬鞋底子响,毛眼眼等在窗棂上。
”写的是清纯。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
”“一碗谷子两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
”道的是执着。
“拉上手手亲口口,咱俩一起屹崂崂里走。
”述的是果敢。
陕北古时属“华夷杂处”之地,匈奴、突厥、鲜卑、蒙古族与中原汉族——其中还有不少发配、充军于此的江南富商大吏的后裔——上千年的时间里在此杂糅相处,繁衍生息,孕育出了既有内地汉人俊俏秀丽的容貌,又有“胡人”粗犷豪放性格的“边塞”女子。
现在许多人到米脂寻芳,大多失望而返,怎么没见着倩女靓妹呀?其实这是不知道“婆姨”二字含意的缘故。
“婆姨”在陕北方言中指的不是姑娘、女孩,而是指媳妇。
米脂婆姨的美,不仅美在丰臀细腰,“白格生生”的面容和那一双醉人的“毛眼眼”上,而且美在勤劳、娴淑、聪明、果敢的本性。
她们爱能爱得山河为之动,恨能恨得天地为之泣,但更多时,她们则能以坚韧的意志荡涤生活中的一切繁务琐事。
米脂不仅出美女,也出好汉。
在北京紫禁城金銮宝座上只坐了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就是米脂人,至今在米脂县城北盘龙山上还有他的行宫。
但宫内展室中所陈列的则大多是“米脂婆姨”了。
除此之外,西夏国创立者李继迁、开明绅士李鼎铭、抗日民将杜聿明都是米脂人。
米脂县北距榆林,南邻绥德,东北离佳县也很近。
开车而行,一进米脂县境,便见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彩旗猎猎,绵延数里。
左边彩旗上书:“闯王故里,八千好汉闯市场。
”右边彩旗上书:“貂蝉家乡,两万婆姨闹服装。
”好一派豪气!(二)绥德的汉“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绥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陕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榆林市。
有被称为历史文物“三大宝”的扶苏墓、蒙恬墓和汉画群,有居陕北馆藏之最的商周青铜器,有革命领袖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居住过的遗址和抗大分校旧址。
历史上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
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绥德在秦朝又名上郡,是秦国的军事重镇,蒙恬曾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于绥德镇边十余年,期间与同在绥德的公子扶苏交往甚厚。
在秦二世胡亥篡位成功后,与秦太子扶苏同被下诏赐死,两座悲壮的古冢,在绥德的最高处疏属山顶,埋葬着秦长子扶苏。
与扶苏墓遥遥相望的河西对岸,有一将士们用一掬深情,一抔黄土堆起的小山包,里面安葬着大将蒙恬。
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
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
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
南宋名将韩世忠,出生在绥德南川,抗金英雄,一生大败金兵无数次,战功赫赫。
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
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
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绥德男子,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
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
”正是这首流传久远的陕北民谣,将这片黄土坡坡上的人文与特产极简捷地勾勒出来。
说起来,以民谣的形式夸赞自己家乡人文、物产特色的全国各地都有,但将男人与女人也作为当地的特产毫无掩饰地道出来的,可能绝无仅有。
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称的绥德,古称上郡、绥州。
地处陕北交通要冲,东邻黄河与晋通,南接八百里秦川,北经米脂、榆林通达内蒙古,历来为兵家征战、商贾辐辏之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经上郡北巡,曾命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驻守于此,曝师于外十余年,北击匈奴,南修驰道,并修筑了至今犹存的秦长城。
由此拉开了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千年碰撞的序幕。
无定河,一条今天已鲜为人知的河流,至今仍静静流淌着,从绥德境内逶迤而过,经东南汇入黄河。
然而,一千多年前它却是一条桀骜不驯、激流飞湍、卷石含砂、河床无定的险河、害河,同时也一直被作为战争之河、伤心之河写入史册。
千百年来南北两大民族在此征战厮杀,无定河边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千万将士命丧尘沙。
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再现了无定河边那段悲壮而凄凉的历史画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诗人贾岛则在他的诗作《送陈判官赴绥德》中描述了当年绥德边镇的悲凉:“将军邀入幕,束带便离家。
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
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
丝竹丰州有,春来只欠花。
”千百年来在无定河边因征战而死的何止千万,而蒙冤屈死者亦有人在,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就是其中的两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南巡途中,而后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下伪诏逼令太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刭。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巅。
城南卢家湾有一泉,相传就是扶苏屈死之处。
传说扶苏被逼自杀死后,将士哭声震天,山河同悲,那泉水也呜咽起来,故名“呜咽泉”。
迄今泉水涵滴,如泣如诉。
泉旁石刻壁立,其间唐代诗人胡曾的《杀子谷》最为感人:“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是当年恨李斯。
”蒙恬死后,葬于绥德城西的等子坪(现在绥德县一中内),与扶苏墓遥相对望。
墓冢于平地突兀而起,巍然高耸,相传是秦军三十万将士怀愤含泪用战袍衣襟与头盔兜来黄土堆集而成。
在这里,千百年南北民族的冲撞、糅合,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根深蒂固的黄河传统文明,养育和锻造出了一批体魄健壮、潇洒英俊、粗犷豪放、纯朴耿直、能耕能牧、能商能文的绥德汉。
除了东汉一代枭雄吕布外,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也诞生于此。
在南宋能与岳飞相颉颃的抗金将领,可能只有韩世忠了。
韩世忠,少时家贫,能挽硬弓,驯烈马,豪气盖世。
曾亲率50骑在滹沱河风驰电掣追杀金军2000余骑。
黄天荡一仗,以8000水军大败金军10万之众,金军统领兀术望风而逃险些被擒,博得了“中兴武功第一”的赞誉。
韩世忠一生战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双手仅余4指,却又生性耿直。
岳飞蒙冤之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面责秦桧。
他的妻子梁红玉,也是一位女中豪杰。
黄天荡之战,她身披盔甲亲执桴鼓助战。
兀术逃脱,她又上疏陈言世忠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
作为绥德汉的杰出代表,人们在韩世忠的出生地城南关砭上村建了一座蕲王庙,县城内塑了一座雕像,以示纪念。
绥德旧时为宁、蒙、晋、陕四省通衢之地。
绥德人赶马帮,拉驼队,南来北往,贩运经商。
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还创造出了无数中华民歌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