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石画像
汉画像石拓片——力士图

汉画像⽯拓⽚——⼒⼠图
汉代画像⽯刻中,有很多绝世精品,《⼒⼠图》便是其中的⼀个。
该⽯刻画⾯上雕刻了7个⼒⼠,从左往右,依次为“持剑执盾”、“徒⼿博虎”(我们可以理解为武松的汉代原形)、“倒拔杨柳”这是最精彩的⼀个:⼒⼠怒⽬圆睁、袒胸露背、⼸步蹲⾝作拔树状,枝头宿鸟惊飞,估计鲁智深那段故事便是施耐庵看了这幅画像⽯刻之后的灵感所致。
“执尾背⽜”、“双⼿擎⿍”、“抱犊”、“执壶”。
每幅画⾯都抓住了⼒⼠的瞬间动作,叹为观⽌。
该⽯刻出⼟于江苏徐州,因具体出处与墓葬情况皆不详,故只能根据⽯材三⾓形判断,其原先应为汉画像⽯墓(地下建筑)⼭墙部分。
⽽与之对应的另⼀块,不得⽽知,从⽽也⽆法明了古⼈将“⼒⼠图”刻画于墓中的真正意义。
如果画中⼒⼠都可以找到出处的话,也许能明⽩古⼈意图的⼀⼆,可惜学识不够。
先秦时期有⼒⼠“公孙接”,可以⾚⼿空拳打⽼虎,却终因“上⽆君⾂之义,下⽆长率之伦”被设计杀害,这就是有名的“⼆桃杀三⼠”。
⼜有勇⼠“乌获”,⼒⼤可以背⽜,史书却称“乌获⾮不⼒也,执⽜之尾⽽使之却⾏,则终⽇不能步寻丈”。
意在说明做事情不能蛮⽤⼒,⽽要得其要领。
由此可知,古⼈并⾮崇尚好勇⽃狠。
《晏⼦春秋》中有⼀篇《庄公矜勇⼒不顾⾏义》。
公⽈:“古者亦有徒以勇⼒⽴于世者乎?”晏⼦对⽈:“轻死以⾏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
故勇⼒之⽴也,以⾏其礼义也。
……汤武⽤兵⽽不为逆,并国⽽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今上⽆仁义之理,下⽆替罪诛暴之⾏,⽽徒以勇⼒⽴于世,则诸侯⾏之以国危,匹夫⾏之以家残。
”。
绥德东汉画像石简述

绥德东汉画像石简述绥德东汉画像石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北七公里的老城山顶上,是绥德县博物馆的馆藏重点之一。
绥德东汉画像石是指出土于绥德县的东汉时期的石刻画像,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这些画像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绥德东汉画像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绥德县城东北七公里的老城山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石刻画像。
这些画像石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鸟、动物、神话传说等,形态生动,雕工精细,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这些画像石的发现让绥德县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东汉石刻艺术的重要地区之一,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据文物专家介绍,绥德东汉画像石的题材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人物为主题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人物面部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东汉时期人物的风采和生活场景。
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的是官员骑马,有的是士兵持戈,有的是家庭和睦,有的是少女豪情。
这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绥德东汉画像石中还有不少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花鸟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羽毛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显得栩栩如生,显示了东汉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画像石中的花鸟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绥德东汉画像石中还有一些以动物为题材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动物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活状态和习性。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2——缤纷万千的南阳汉画像石

尾 。 那 长 尾 自如 地 弯 曲 、 延 伸 , 使 二 神 仿 佛 变 身
伏 羲 、女 娲 像
t= 就 少 了 份 寂 寞 。 }界 }
为浮在 空 中的丽 团雾 气 ,
羽 人 身 材 修 长 ,姿 态 轻 灵。
羽人
i
垂
耄
萋
兽 , 色 彩 奇 异 。 两 位 天 神 形 象 肃 穆 、端 庄 ,似 的 急 促 、激 烈 。 最右
边 的 是 风 伯 , 双 手
合 十 ,张 口呼 风 。 河 伯 》 呈现 了 古 人 心 目 中 另 一 番
西 王 母 、 东王 公
图景 。 构 图 与 ( ( 雷 公 ) 体 相 同 , 只是 飞 速 前 进 的 战 车 换 成 了 )大 装 有 华 盖 的 宫 车 , 驾 车 的 矫 健 的 老 虎 换 成 几
条 游动 的大 鱼 。驭夫 和河 伯坐 在车 上 ,似 在
欣 赏 两 旁 的 风 景 。 整 个 画 面 , 平 静 之 中 透 着
雷 公
雨 师
河 伯
快 乐 与 怡 然 , 有 百 姓 对 河 水 的 依 赖 与 敬 艮 , 对
风调 雨 顺的 渴 望 。
得 神 秘而 脱 俗 。
脑 海 中 都 是 仙 界 众 神 。 我 们 看 到 古 人 对 前 生 来 空 中 的 阵 阵 雷 鸣 ; 世 、 自然 万 物 神 圣 非 常 的 膜 拜 。 而 风 驰 电 掣 般 前 进
汉画像石画像砖9_地下的汉朝——石头上的史诗

汉画像石画像砖9_地下的汉朝——石头上的史诗一、令人惊讶的发现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汉画像石为“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让时间先回到2002年7月31日。
这一天的《江南时报》报道说,中国基督教协会常务委员、基督教神学教育教授汪维藩先生,在对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珍藏的汉画像石研究时惊奇地发现,一批东汉画像石造像竟然出现了圣经故事和早期基督教的图案!经测定,其中有的画像石刻凿于公元86年即东汉元和三年,比世界公认的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提早了550年。
汪教授向记者出示了他拍摄的一批汉画像石照片,并且打开《圣经》,逐一对照介绍了以鱼、飞鸟、走兽、牲畜和爬虫组成的“上帝创造世界”等圣经故事。
这批汉画像石上的图案表现出伊拉克、中东一带的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同时又兼有中国东汉时期的艺术特点。
世界公认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进入中国“翻经书殿,问道禁闱”开始,尽管以往有少数专家质疑基督教传入中国有可能早在东汉时期,但一直缺乏实证无法确认,汪维藩教授的研究发现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显然,如果要下一个确凿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但这里面至少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汉画像石中已经有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鲜明印记,而传统认为,汉画像石是纯粹中国的艺术。
汪维藩先生的研究发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发现必然会相继到来。
2005年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从民间征集到了一些风格迥异的汉画像石,这些画像石在雕刻手法上已经接近浮雕,更具意味的是,画像中还出现了一些高鼻深目的人物造型。
武利华馆长认为,这些人物造型具有胡人的特征。
这又是汉画像石中出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有力证据。
正像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汉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已有的发现不过是刚刚撬开了一道通向汉画像石神秘世界的门缝,透出了几缕来自遥远年代的光线,但这几缕光线已经让世人睁大了惊奇的眼睛。
汉化像石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石头上的悠悠汉风汉画像石博物馆已成为离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虎食女魅”拓片图还原后的马茂庄二号墓拼合起来的火牛阵何谓汉画像石通俗地讲,汉画像石就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浓缩反映了汉代当时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宗教思想和政治变迁、军事布防等。
汉画像石上保留的丰富历史信息,许多连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汉画像,“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因此有专家说,汉画像石为《汉书》配了插图,是“无字的《汉书》”。
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更是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规范。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是一个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时代。
历代封建王朝有几个有汉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样气魄的?卫青七征匈奴而不败、霍去病800铁骑千里袭敌营、班超弃笔从戎……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张扬、奔放、自信的时代,以尚武为荣,以粗犷为美。
汉时尚武的风气也深深影响着当时艺术的表现手法。
材料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粗笨石头,画面古拙简单、粗犷奔放。
或许并不是当时的画师们做不精细,而是不做精细,不讲究细腻,只追求那种粗犷的气势。
每一幅画面都在张扬着力量之美。
离石是我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上世纪初以来发现了大量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就是以“汉画像石”为基本陈列的专题博物馆。
吕梁在汉代隶属于西河郡,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民风粗犷、彪悍。
这里汉画像石也就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墨重彩、质朴豪放、古拙而灵动。
吕梁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采用当地的砂质叶岩,这种石吸水、吃色,画在上边的墨线和色彩历经千年不变。
离石出土的汉画像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5——缤纷万千的南阳汉画像石

实物 见证 。
之 星
| ; ¨
七 神话传 说
汉 画 像 石 不 仅 描 摹 出 、 间 万 人 象 , 同时 又 创 造 出 神 话 传 说 。 我 们 在 南 阳 汉 画 像 石 中 常 常
日 月 合 璧
兰
i
≥
看 到 一 人 首 蛇 身 高 举 日轮 的 , 这 是 女 神 羲 和 。 一
他 们 的 身
影 。
牛 郎
定 是 大 字 了 !嫦 娥
织 女 中 l = 面 】 而 的 右 上 方 是 牵 牛 的 牛 郎 , 左 下 方 跪 坐 的 是 织 女 , 黯 然 伤
漫 长 的 飞 行 还 要 持 续 多 久 ,无 从 知 晓 。 一
幅 平 面 的 画 , 给 人 留
簇 拥 。 白虎 、 三足 乌 ) 面 是刻于 墓 穴之 内 ?
荆 轲 刺 秦 王 所 表 现 的 忠 义 , 三 武 士 争 桃 导
面 是 H轮 , 内 刻 三 足 乌 。 这 是 一 幅 天 象 图 ,表 示 太 阳 和 白虎 星 座 的 相 对 位 置 。 ( 蜍 、 北 斗 《 蟾
下 r无 穷 的 想 象 空
司。
神 话 传 说 是 祖 先
神 。 他 们 中
间 有 天 河 隔 离 。 牛 郎 织
崇 拜 和 神 明 崇 拜 的 反 映 。 一 个 个 流 传 一 两 千 年 的 传 说 无不 具 有 浓 厚 的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
羲 和捧 日
常 羲捧 月
项庄一人 的 “ ”与其他人的 “ ” 动 静 ,形 成 了鲜
明 的 对 比 , 将 紧 张 的 气 氛 推 到 了 高 潮 。 ( 门 ( 鸿 宴 》 中 项 羽 的 胡 须 、铠 甲 、 佩 剑 等 ,都 清 晰 可 见。这 些 细节表 现 出 了人物 的性 格 特 点 。
汉画像石文献13

建筑、人物东汉画像石拓本江苏徐州铜山县洪楼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左为墓主在楼阁就坐,已有不少人在拜谒。
主人之后,有人用扇扇风。
楼下有不少人等待进谒。
门边有二个人持旗迎接。
门外停着二辆车,两人到门口启问。
右边屋里有一个人坐着,三个人拜谒。
屋外一个小孩奉茶待进。
这是墓主人生前有权有势的表现。
厦禹舜帝帝尧帝喾颛顼黄帝神农祝融伏羲、女娲中国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图(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局部)图面上从右到左,共有十位圣贤先祖。
他们分别是: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厦禹。
神农教民辟土种谷,使氏族社会从渔猪到农耕的转变。
黄帝并天下,发明井、衣裳、宫室。
使氏族社会走向定居生活。
尧帝、舜帝禅让的故事,得到人民的拥戴。
“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击土拊石,百兽率舞。
”成为佳谈。
厦禹手执来耜,开山辟河,治理洪水有功,以民为先,三过家门而不入,受民众拥护而王天下。
大禹治水图(作者收藏汉画像石拓片,原石现藏徐州汉画像艺术馆)图左第三人即厦禹,他头戴斗笠,双手持耜。
沐淫雨栉疾风,经历四年,凿通龙门,开辟伊关,疏通河汉,使中原积水顺流入海。
他的治水过程,使百姓免除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携妇抱子到处流浪之苦。
而他本人,三过家门而不入。
表现他一心为公。
这幅画刻着丈夫抱儿,女人跟着逃维。
以及妇人掩面痛哭失却亲人的惨状。
厦禹治水的功劳,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被推举为厦朝的帝王。
嘉祥汉画像石敬老图一老人持拐杖面向跪坐的五人画面左边有一个老人,持鸠杖坐着,他的对面是五个年轻人跪而拜之。
画像石反映早在汉朝就有敬老尊老的传统。
汉朝皇帝颁布诏令:“年70受王杖,据此主杖,可以享受年俸600斗;入宫见官,可以不趋;对老人侵辱者,被视为大逆不道。
”这些待遇,说明尊老敬老在汉朝已成风气。
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拓本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出土荆轲在易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来到秦都向秦王献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秦王接纳。
荆轲从地图下抽出匕首,向秦王刺去,但却没有刺中。
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语

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语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有如下评价:“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汉画像石是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人们刻划在石块上的绘画
艺术作品。
它是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再现了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儒学经典、天文地理、音乐歌舞、兵马出行、宴居庖厨、百戏竞技、舞文弄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此外,汉画像石也是汉代社会风俗民情的真实描绘,以及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这些汉画像石既具有珍贵的史料和考古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因此,名人对汉画像石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这可以从鲁迅先生以及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得到印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
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
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
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
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
前设坛墠,后建祠堂。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
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
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
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
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
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
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
壁画墓是在墓室砌好后,现场作画。
画像石墓完成后是要施彩的,只是年代久远,彩色剥落了,人们看不到当时的绚丽色彩了。
4、演变,早期画像石是阴线刻,实际上是绘画形式的转变。
表现出绘画的趣味。
浮雕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期的浮雕
仅仅是将物象的轮廓凸起,晚期的浮雕融入希腊雕刻的技法,物象的凸起是按比例的压缩。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
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400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
其中茅村汉画像石墓、白集汉画像石墓,分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属沛县、邳州、睢宁等县级博物馆都收藏保存一批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及绘画、雕刻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的画像石墓规模较小,题材比较简单,画面也比较粗糙。
如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墓群,每座墓葬只用数块长方形石板竖砌成棺,画面多为平面阴线,雕刻穿壁纹、铺首衔环等图案。
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葬的形式,逐渐被王侯贵族采用,出现了如茅村、白集、燕子埠、九女墩等大型的画像石墓葬。
茅村汉画像石墓室内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共有画像石19方,分别镶嵌在墓门、前中后三室石壁上,是徐州汉画像石墓的代表。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画面上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兽图像;有民间传说中的炼石补天,伏羲、
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仙羽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九头人面兽,三足乌,九华灯,灵芝,麒麟……等人们想像的神仙世界。
第二类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
其中包括皇亲国戚、贵族豪富的生活场面,如车骑出行、打猎、宴饮、对奕、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
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
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
反映贵族生活的图像,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亦占不少篇幅。
如茅村汉墓里有一幅“楼宇栉比图”,在二米长的画面上,刻有高大门阙和门楼,门前有持戟的武卫士,院内楼阁错杂,重檐密瓦,楼顶上有只昂首的凤凰,表示主人的无比高贵。
庭院中主人正迎接来宾,楼上是宴请场面,宾主正举觞痛饮。
而楼下奴仆家人捧食进馔。
厨房内正忙着烹调山珍海味,情景十分热闹。
反映贵族豪华生活的石刻画,还有主人身着时兴的华丽服饰,悠闲对奕、观赏舞乐百戏等场面。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在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地方民俗方面,也有生动的表现。
双沟汉墓中出土《牛耕图》画面上,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
身后一少年左手提蓝,右手随耕播种。
田头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太正原地憩息。
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
饭。
汉画像石中“纺织图”更是惟妙惟肖,一位农家妇女坐在纺织机上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
紧张的劳动形象,描绘了寻常人家男耕女织的情景。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画像石表现民间练功比武的场面,亦很真切。
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着七个力士,左侧一人持剑盾;一人生缚一虎;第三人怒目凝视,裸露膀臂,马步蹲身拔树,树上宿鸟惊飞;第四人手执牛尾,将牛倒背在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一人抱犊,另一人执壶。
显示了汉代人的强健体力和高超的武功艺术。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反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超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雕刻技法,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徐州汉画像石又具有地方特色,它构图密不透风,主题层次分明,情节连贯有条不紊,具有连环画的艺术风格。
在地下埋茂2000多年的汉画像石,至今仍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