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嘉祥汉画像石研究

嘉祥汉画像石研究xx年xx月xx日•嘉祥汉画像石简介•嘉祥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嘉祥汉画像石的考古发现•嘉祥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目•嘉祥汉画像石的保护与传承•结论录01嘉祥汉画像石简介嘉祥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汉画像石是当地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嘉祥汉画像石主要起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末年,多为墓葬装饰,也有部分用于建筑装饰。
嘉祥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末年,嘉祥汉画像石经历了从产生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嘉祥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构图、造型和雕刻技法上。
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形式多样;造型夸张、简练,生动传神;雕刻技法粗犷豪放,刀法熟练流畅。
嘉祥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02嘉祥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嘉祥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思想、信仰、艺术等方面。
嘉祥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
嘉祥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表现儒家文化的题材,如“礼乐宴饮”、“孝子行”等,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盛行。
嘉祥汉画像石中的儒家文化元素,对后世儒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嘉祥汉画像石中也有很多表现道家文化的题材,如“长生升仙”、“四神云气图”等,反映了汉代道家文化的盛行。
嘉祥汉画像石中的道家文化元素,对后世道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研究道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03嘉祥汉画像石的考古发现1 2 3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汉画像石是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嘉祥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县内的武氏祠、青山陈氏祠、南华庙等祠堂和寺庙中。
嘉祥汉画像石的数量众多,据统计共有200余块。
031980年代以后,嘉祥汉画像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01嘉祥汉画像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一些文物收藏家开始注意到这些画像石。
0219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嘉祥汉画像石进行系统调查和发掘。
汉画像石与山东渊源研究考

绘術烈谒右究汉画像石与山东渊源研究考□孙雅文摘要:画像石是石窟、门楣、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臥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山东作为画像石分布非常集中的地区,其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汉代以后的雕塑和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
其不仅是古代精美的石刻艺术珍話,而且是生动具体、真实可靠的形象化史料,为人们研究和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及汉代的雕刻绘画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图像。
该文以山东出现的汉代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现有的图书文献,结合古籍史料、考古成果,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梳理归纳,按三条线索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与发展原因作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山东汉画像石经济发展社会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不同于绘画与雕塑艺术,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下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汉画像石艺术把绘画和雕刻艺术纳入墓葬建筑物,服务于丧葬礼仪。
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意识和风俗,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的积淀,人们的思想观念、世俗制度等的变革。
它以精美的雕刻技艺和线条的流畅感、表现力,为我们真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与人文风俗。
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的缩影、民俗风情的画卷。
在汉画像石出现最为频繁的几个地区中,巳发现的山东汉画像石多达一万块左右,题材十分丰富。
其原因可分为三个部分:商业昌盛与豪族涌现推动的经济发展,儒学奠基下的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优越地理位置创造出的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有其出现和兴盛的经济因素。
西汉初期,汉高祖提出了“休养生息”政策,至汉武帝时期,山东地区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全面恢复,出现了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①。
这为汉画像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的物质基础。
汉画像石在山东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与当地的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
西汉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制盐业、纺织业与冶铁业三大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而当时山东的官营手工业在全国位居前列。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构图特点研究

(下转第18页)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两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无论是绘画、建筑、雕刻还是工艺,艺术水平之高超,作品数量之繁多,题材内容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汉代遗留下来的最为精美、数量最多的美术作品就是画像石。
两汉时期的画像石艺术既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美术华贵、粗犷、质朴的精神风貌,又融汇了中国南北文化的精髓,在汉代众多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它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群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石雕刻精美,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画像石墓。
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平方米。
该墓中的画像石作为汉画像艺术发展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其雕刻手法之细腻,技法之多样,气度之雄浑,内容之丰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有祭祀图、攻战图、出行图、丰收宴享图、乐舞百戏图等。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对画面空间的表现方式和画面空白的处理方式丰富多变、灵活巧妙,体现了汉画像石艺术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第一,散点透视的构图。
这种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特点,一经汉画像石的运用,再经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改良而逐渐走向成熟。
散点透视法虽然不及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精确、客观,但在表达主观意象、思想、精神及时空布局等方面更加灵活、自由。
散点透视是多视点的,在表现物象时,采用多个视点处理画面,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较大的场景。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包括平视、仰视、俯视和多角透视。
在安排物象的构图时,利用平面散点的方法布势,即视觉中心不会固定在一个角度,而是作各个角度和方向的迁移,把多个视点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一幅画像石作品可以容纳多个场景、多个区域中的众多物象,也可以将咫尺千里的人物、景物、场景融汇在一件作品里,这样就使画面形成了奇幻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
汉画像石中山东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

汉画像石中山东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
它作为刻画在祠堂、坟墓、石棺、石阙或帛上的图像,系统地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时空、生死、人鬼、仙妖等观念。
山东汉画像石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传达出了人们的信仰风俗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审美观念对现代也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汉画像石;山东地区;信仰风俗;审美观念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66-01汉画像石是汉代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
它作为汉代刻画在祠堂、坟墓、石棺、石阙或帛上的图像,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
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
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画像石及其题材内容既有时代共性,也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山东汉画像石以及它反映出的信仰风俗,其区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而这种区域特征的存在,说明在政治一统、文化趋同的汉代,齐鲁地区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纵观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信仰风俗的刻画尤为突出。
一、祥瑞思想祥瑞,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福应”等。
它曾长期被统治者利用,渗透在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中,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工具。
在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祥瑞画像:凤、龙、麒麟、九尾狐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连理木、嘉禾、蓂荚等。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凤的描写,大致反映了定型的凤凰形象。
《说文解字》“鸟部”:“凤,神鸟也。
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而画像石上的凤凰形象,是一只有着美丽羽毛、长尾高冠的大鸟,这应是艺术家对于凤凰的简单处理。
山东高青西汉墓出土画像石

过程中,于高青县花沟镇宋套村发现一座画像石墓,出土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画像石墓门。
通过对墓葬形制、画像石刻划技法和内容的考证,墓葬应属于西汉时期。
画像石图案完整清晰,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象简朴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是西汉时期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的石刻精品。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走向。
墓口距地表1.2米,距墓底深8.5米,南北长3.2米,东西宽1.5米。
墓坑四壁经过加工,形制规整,底部内收。
距墓底1米处有一周14—16厘米宽的生土二层台,形似凹穴。
凹穴长2.2米,宽约1米。
在墓坑东南角有两排各16个三角形脚窝。
墓坑底部填充有含沙的鹅卵石。
棺椁已腐朽,仅存板灰痕迹,可分辨为一棺一椁。
棺长约1.8米,宽约0.7米。
仰身直肢葬,头向北。
该墓早期被盗,随葬品仅出土了2块,门扉石2块,现介绍如下。
门楣长180厘米,宽41厘米。
四边有装饰边框,顶边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斜线纹带,里面一层是寰线钱纹带;左右两边是斜线纹带;底边是内向连弧纹带。
中心部分的主体图案为车马出行图,表现官吏出行的盛大场面。
车队由5辆轺车组成,每辆车上二人,前面一人为御者,手握二辔,驱马前行,后面坐着墓主人和跟随他的官吏,均头戴冠帽,端坐车内。
在车队前面,有一人骑马作为前导。
第三辆轺车上坐着的应是墓主人,其车后有二人策马前行,应是护卫。
车队的最前面,有两位官吏站在路边恭身迎候,一人手持笏板,弯腰俯首,迎接墓主人到来,另一人则双手捧物,恭敬地站在后面(图一)。
右门框长110厘米,宽17厘米。
顶边、底边和外边均刻有斜线内向连弧纹边框。
图图一门楣案从上到下分为5层:第一层是人首蛇身的伏羲面左而立;第二层是昂头翘尾、周身刻有花纹的白虎,体魄雄健,躯体修长,扬眉立目,张口大吼;中间一层刻一只口衔仙草的仙鹤,仙鹤曲颈昂首,双目凝神,注视远方;第四层是执戟侧立的门吏一人;最下面刻一只狗蹲踞在地上(图二)。
左门框长110厘米,宽17厘米。
顶边、底边和外边均刻有斜线内向连弧纹边框。
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

1 绪论1.1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汉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汉代的画像石又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体现,通常被用于祭祀或者战争。
是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写的综合体现,并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被称为“不朽的丰碑”和“精神博大的史诗”,画像石通常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汉代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描绘出了汉代人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
但是历来的工艺美术史论的学者们缺乏实地的考察与研究,新发现、新出土的画像石资料越来越不被学界所重视。
画像石的内容、风俗、艺术风格、象征意义又是艺术界交流的重点,值得我们去发现、研究,并且重视起来。
山东画像石产量丰富,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鲁南、鲁中地区,身为齐鲁大地的子女,我们的土地出土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汉代画像石生动形象刻画了的车马出行、阁楼人物拜谒、乐舞百戏、历史人物等场面,被称作为历史的画卷。
其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如长清孝堂山祠堂所描绘的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等著名题材和体现哲学思想的神话神话传说,奇禽异兽、西王母等题材,体现出山东地区的特色和风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代儒学宗教化和厚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金石阶段,北宋末年到本世纪初期。
东晋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记》首次记载了山东地区的石祠、石庙及画像,其内容有“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录,北宋金石学家积累了大量的铭刻拓片素材,著成《金石录》一书,是山东地区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马昕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就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写照,是体现汉代祭祀丧葬的特殊产物,对汉代以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者:王忆楠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8期[摘要]“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
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后极速衰落。
在这几百年间,画像石遍布全国各地,其风格、题材和雕刻技术异彩纷呈,是汉代雕刻及美术发展史中辉煌的一笔,也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记录保留了重要而直观的材料。
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在天津、北京、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一之一就是历史故事。
“孔子见老子”题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约占发现总数的80%。
①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全面分析,以探索这一题材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复杂社会背景及意义。
孔子和老子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弟子活跃于当时社会之中,通过努力宣扬各自的精神信仰以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从汉初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儒、道两家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斗争。
山东地区是儒家的起源地,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汉末道教的起源地之一,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下,画像石的发展必定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有文献记载。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②《吕氏春秋·当染》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与艺术特点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与艺术特点
靳羽涵;王超;朱倩倩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创意)(上)》
【年(卷),期】2024()2
【摘要】汉画像石本质是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丧葬艺术,它在图像、造型、题材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特点。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画像石艺术发展的重要区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属性。
它的画面创意主要围绕生活情境、历史故事、战争及神仙祥瑞等题材展开,在整体造型设计、构图、雕刻技法及画面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影响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图像及特点的主要因素为社会、交通、政治、军事及儒家文化背景、灵魂崇拜和宗教信仰几方面。
探究山东地区汉画像石题材与艺术特点的内涵及相关因素,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画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研究影响其图像创作的诸多因素,为后期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创意途径和方法。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靳羽涵;王超;朱倩倩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保定市对面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探析——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
2.试析汉画像石图像的题材和意义r——以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民间葬俗为参考
3.浅议汉画像石图像的题材和意义——以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民间葬俗为参考
4.从汉画像石题材看汉代艺术思想之一角
5.探析汉代墓室画像石的艺术价值--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入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这与汉代齐鲁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是研究汉代齐鲁风俗的重要史料。
山东的画像石墓、石祠和墓阙是研究汉代齐鲁地区墓葬风俗的珍贵资料。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山东的画像石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雕刻艺术;画像内容;视觉艺术。
一、山东汉化像石总体概况山东是画像石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分布非常面广,种类齐全,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构图复杂,场面宏大;法多种多样,风格细致繁缛。
跨度大延续时间长,从画像石的兴起到衰落,历时约400余年。
从全国来看,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许多地方都是汉画像石发现较多的地方。
尤其是山东,不论是画像石墓的数量,分布范围,还是画像石出土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
这是由于古老的“齐鲁”之邦富有渔盐之利,丝织、冶铁业也很发达,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较为富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墓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而发展很快。
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西汉时代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集中在墓葬、祠堂和墓阙上。
其雕刻技法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
总之,举凡两汉时代所能见到的绘画和雕刻技术,在山东画像石的领地里都能够寻觅到踪迹渊源。
可以说,如果要研究两汉时代的平面和立体艺术,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资料库。
目前山东出土汉画像石以鲁南地区的济宁、临沂两市最为集中,鲁中和胶东半岛有少量发现,鲁西南和鲁北地区较少。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画像石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断进步,从单纯运用线条刻画到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运用;二是画像题材内容逐渐丰富。
从单一的龙、凤、人物画像到题材复杂的反映人们升仙思想的神话传说;反映统治者腐化堕落生活的宴享、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还有反映封建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等。
总体来说,山东地区汉画像石自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晚期经历了从滥觞到繁荣的阶段。
二、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渊源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厚葬习俗的产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他有着极为深刻的艺术原因,受到本地源远流长的绘画艺术影响,在文化积淀丰富的山东地区,其地域文化、绘画技巧、刻凿工艺、自然条件等各方面都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承袭前代艺术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技法十分丰富,从细线刻、阴线刻、凹面刻、凸面刻到弧面浅浮雕、高浮雕等各种雕刻技术具备、“粗细风格”异彩纷呈,各种雕刻技法更有相互穿插交错的情况,这对研究各种技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浮雕两大类。
(一)线刻类线刻类画像石是将画像石的物象直接用线条准确的表达出来,早期的画像石是在石椁内粗糙的底面上直接刻绘图像,其后又在凿刻整理后刻绘图像,到东汉晚期是经水磨平底面后绘刻图像。
又可分三种类型:1.平面阴刻线。
包括:(1)糙底阴刻线画像石底面粗糙,虽进行了粗加工,仍不平整。
(2)凿纹底阴线刻。
画像底面上用平行凿纹刻出,石面上留有鱼鳞状纹或平行凿纹,在凿纹底上平面绘刻图像。
(3)净面底阴线刻。
画像石底面用水磨平,在平净光滑的石面上绘刻图像。
2.凹面阴线刻。
将画像石的底面用凿及平,稍加研磨石面仍留有不甚清晰地凿纹,绘制完图像后,将画像的轮廓内凿成凹面,然后再用阴线刻划细部。
3.凸面阴线刻。
将画像石的底面凿平,然后用水磨平,在石面上绘制图像,加工时将图像外缘凿低磨平,使画像凸起,并用阴线细致加工。
(二)浮雕类浮雕类雕刻技法是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墓葬中尤为多见。
浮雕类的雕刻工艺主要是在粗糙不平的石面上,将图像突出,将底面铲平或留有凿纹,事底面低于图像,以显现画像图案。
可分为两种类型:1.浅浮雕。
是将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呈凸棱形的孤面高于地面,在物象内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细部。
包括两种类型:(1)净地浅浮雕。
(2)凿纹底浅浮雕。
2.高浮雕。
是将物象轮廓外剔的较深,使物象较高地突显出来,增加画像的立体效果。
四、山东画像石的视觉艺术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视觉形式为等距离散点透视,其视觉艺术主要是二度空间的表现。
依据时代的发展顺序,视觉形式逐步实现了向三度空间的变化。
其视觉形式的演变规律为西汉时期的画像石由平面、图案化的正视图案,向东汉早期立体化、多层面的转变,再向东汉中晚期的物象重叠,遮挡排列有前后纵深关系,多视觉的艺术表现发展。
早起画像石,其视觉形式主要表现为正平面视觉,所刻绘的物象为简单的单体建筑、穿壁、树木等,其画像均为阴线刻,总体感觉是质朴、简洁、稳重,图像布局在石椁中心,往往呈对称式配列,物象无前后纵深关系。
中期画像石出现了等距离散点透视,其画像中人物活动增大,人物的比例呈现头小足大的变形处理,衣裙为几何图形(三角形等),画像空间仍为平面罗列,人物之间无重叠遮挡关系,图案单调、呆滞、缺乏动感。
没有前后纵深关系。
如看庄八里河画像石等。
晚期画像石,其视觉则为多视觉平面或侧面透视。
画面的审美特征是凝重、富丽、饱满。
对物象可以说是全方位透视,有等距离鸟瞰斜视面透视法;上远下近等距离鸟瞰透视法;还有垂直鸟瞰透视法等。
所有车轮均表现为纵深重叠关系,二龙相缠绕五、山东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主要为写实手法,生动逼真的刻画了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建筑景物以及人物动物的形象。
在进行艺术创作中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加工,创造性的运用夸张与变形等艺术手法,欲巧于拙,寓美于朴再现了汉代社会雄强古拙、豪迈奔放的社会时代精神。
山东汉画像石刻的艺术内涵丰富,追求“气韵生动”和“以形写人”,注重形体跌宕起伏的动势,极富节奏的韵律和时空交融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山东汉画像石刻是以刻花装饰的艺术形式,主要刻绘在墓葬的石壁、地面祠堂阙柱之上,它的主要艺术功能是为死者安寝灵魂,营造地下“万年银宅”,为“鬼神”创造享受人间祭祀的场所,希冀死者能得到神灵保护,早日登临仙境。
他的艺术功能不仅对墓室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实和丰富了墓室建筑的内涵意义。
这种艺术功能是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
总之,山东汉画像石始终遵循着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法,以传神作为塑造形象的根本要求,将立体的物象作为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雕刻艺术手法。
在画面处理上灵活运用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按照天然石块的形质因材施艺,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石块本身的张力,赋予石块以生命和活力,把天人之间众多事情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并采用补白的方法,形成了构图饱满均衡、细致绵密,气魄浑厚雄伟、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
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正式封建王朝上升时期的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的反应。
山东汉画像石所体现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完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因而极具时代特色,极具地域特色。
六、山东汉画像石的丰富内涵浪漫缥缈的精神世界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从汉画像石的内容就可知道。
西王母画像石想象丰富的神话祥瑞题材在画像石上十分多见,并且在山东汉画像石中表现得千变万化,神奇无穷,如降福人间、导民升仙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天降地生的祥禽瑞兽,星辰天象等。
汉代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另一个神仙世界,希望自己死后能得到神灵庇佑。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神话传说题材画像石。
如西王母画像石,中间端坐者为西王母。
她是汉代传说中的主要神仙,与东王公相对,凭几而坐,其周围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和供他们驱使的九尾狐、玉兔、三足鸟、龙、朱雀等奇禽异兽,四周烟雾缭绕,一派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山东汉画像石艺术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那些乘云车驾飞龙的神仙,把自然天象拟人化的表现,把人和动物自由拼合出来的各种灵异神怪,反映着工匠们海阔天空的艺术想象力,也反映了汉代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显现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历史人物故事题材是汉画像石的特色部分,多是表现大权独揽的帝王、称霸一方的诸侯、辅佐君王的将相、儒道圣、敬父尊母的孝子、不让须眉的烈女、视死如归的刺客等。
这些历史故事雷同的较多,某些画像石上还有文字说明,多为简洁的几个字,以此可断的故事有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大禹治水、闵子骞失棰等。
其中,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的嘉祥、济宁、长清孝堂山等都有发现。
画像石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时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反映了孔子好学、谦虚的态度。
画面上,孔子老子面对而立,孔子身后往往跟着许多弟子。
有的标明是颜回、子路等。
老子和孔子之间往往有一孩童,他就是神童项托。
传说孔子因被项托的问题所难倒,中断了东游,回家潜心学习。
孔子手中多拿一鸠杖,鸠杖是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庭发给。
相传上端的鸠鸟为不噎鸟,祝老人身体健康之意。
乐舞百戏栩栩如生我国的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
吹箫弹琴、撞钟击磬、长袖飘舞、飞剑跳丸、勇士斗猛兽……这些场面不仅在古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在画像石中亦屡屡可见,通过那些生动的图像,我们仍可欣赏到千年前的那些热闹场景。
乐舞百戏图山东沂南东汉末年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杂陈的盛况。
画面上有三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
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表演项目伴奏的乐队。
第二组是戏车乐队,共七人。
车上有建鼓,其下有一小鼓,由两人敲击。
还有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箫。
戏车后面有三人手持长梃击小鼓。
第三组是为绳技伴奏的乐队。
绳技,又称履索。
绳上有三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十分惊险。
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一人吹箫,一人击掌高歌,一人袖手端坐,也为讴员(唱歌者)。
另外在鱼龙曼衍等戏中还有五人各执一鼓,在鱼、龙之间戏耍。
在滕州龙阳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则表现了飞剑、跳丸等杂技技巧,表演者正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的刀、球,这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
另外,“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三虎驾车、虎面人击鼓、仙人骑麒麟、人鱼表演等节目在画像石上也经常出现。
形象的汉代社会画卷在汉代画像石中,有众多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聚会拜谒、祭祀吊唁图,也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
这类内容主要表现死者的社会地位、生平经历、享乐生活以及拥有的财富,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纺织画像石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纺织画像石,画面分为四层,一、二层刻有建筑在楼阁上的水榭,二层右边部分刻有众多武器悬挂在架上,象征着放置兵器的武器库;左边形象地刻有众人纺织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