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中国汉画学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
郑先兴
【内容摘要】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拜,一是体现在汉画像所绘制大量的五铢钱形象,二是在
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其所传达的财富、长寿、平安、幸福等可以生生
不息、源源不断的诉求,可谓是溢于言表。汉画像的鱼儿,则借助于语音的相谐,表明人们
对财富的诉求;捕鱼的画面则表明了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鱼儿与莲花绘
制在一起,则是一种纯自然的象征,即“连年有余”。汉画像中的天仓体现了普通民众那种
能够不劳而获、得天而食的愿望;而汉画像中的各种工艺环节劳作场面,说明汉代人深刻地
意识到,财富的获取只有通过勤奋的劳作,人们才能够必须的粮食、财富。
【关键词】汉画像;民间信仰;祈财;仪式图
【作者简介】郑先兴,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文化史、史学史。
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依靠。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
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作为民间信仰的五福内容之一,当然也体现在汉画
像中,其主要的形式是摇钱树、莲鱼和天仓等等。
一、摇钱树:汉代祈财的时代特色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在地域政治上,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实行了一体化。尤其是货币形态,统一采取了铜质与内方
外圆的形制,即所谓的秦半两,汉承秦制,采用了五铢的形制。由此,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
拜,集中体现在人们渴望拥有大量的五铢钱。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实
用五铢钱、阴用冥钱。另外,在汉画像中,也绘制了大量的五铢钱形象。如图1,南阳汉砖
画像,画面为模制图纹“大泉五十”,两两一组。如图2,南阳汉砖画像,画面为模制,上
下各位菱形图案,中间为内方外圆的钱币,中间似乎有绳索穿起,可谓是“钱串”。[1]显然,
这两幅画像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财富的渴望与膜拜。
图1 南阳汉砖画像“大泉五十” 图2 南阳汉砖画像“钱串”
当然,汉代对于财富的崇拜,或者说拜金主义最大的表现,还是摇钱树的出现。根据考
古发掘,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如图3,四川省博物院所展出的摇钱
树,有1972年彭山县汉代崖墓出土一株144厘米的摇钱树,1983年广汉市东汉砖墓出土一
株152厘米的摇钱树,绵阳东汉崖墓出土一株200厘米的摇钱树,等等。这些摇钱树的特征
是青铜质地,如图4,其叶片为五铢钱样,配置有西王母、朱雀、佛、乐舞百戏等神话和生
活场景。西王母是长寿的偶像,佛则是平安幸福的偶像,朱雀是汉代四灵的南方神,乐舞百
190
戏是汉代嬉戏生活,这一切都配在人们赖以生活的钱币叶片上,其所传达的财富、长寿、平
安、幸福等可以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诉求,可谓是溢于言表。
图3 四川绵阳出土汉代摇钱树 图 4 四川摇钱树叶片“西王母”“乐舞百戏”
其实,摇钱树的祈财意旨在摇钱树座的画面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出来。如图5,1980
年四川宜宾汉代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座,通体造型是仙人骑羊,下面绘制摇钱树一株,有人持
棍敲下钱币,有人在采摘钱币,有人用耙子搂钱币;另一面,一株摇钱树下,一人采摘,一
人正在将钱币装入篮子,一人挑满钱币的担子将要离去。
图5 四川宜宾汉代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座
二、鱼与莲:汉代祈财的意向表征
鱼儿是餐桌上的美味,所以汉画像中多有所展现。如南阳汉石画像的宴饮图中,就绘制
了一条体量比较大的鱼。.再如图6,徐州汉石画像“盘中鱼”,画面为祭案,有案足,画地
为十字穿环,三只盘中各放有一鲤鱼。另外,在众多的汉画庖厨图中,如图7、8,悬挂有
鱼儿,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所藏,庖厨图中,悬挂两条鱼。[2]
图6 徐州汉石画像“盘中鱼” 图7 徐州汉石画像“庖厨图”
191
图8 徐州汉石画像“庖厨图” 图9 南阳汉砖画像“鱼”
可以说,餐桌上和庖厨图中的鱼,是食用的;而单独的鱼儿,则借助于语音的相谐,表
明人们对财富的诉求。如图9,南阳汉砖画像,画中两条鱼,头、身、尾鳍等各部造型准确,
作游动状。[3]如图10,山东邹城汉石画像,画面是蛟龙缠尾、人物、马、鸟等,其下格有两
排鱼儿。[4]鱼的读音为yu,与富裕的裕yu,多余的余yu,是一样的。所以,鱼儿画像的出
现,反映了汉代人的财富诉求。
图10 山东邹城汉石画像“鱼”
如此说来,捕鱼的画面则表明了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图11,山
东汉石画像,庭院旁的池塘内,各种鱼儿游戏水底,有人鱼叉插鱼,有人乘船用网捕鱼。又
图12,山东汉石画像,也是庭院旁的池塘内,各种水产游戏水底,有二人用网捕鱼,有人
徒手摸鱼。
[5]
图11、12 山东汉石画像“庭院池塘”
另外,鱼儿与莲花绘制在一起,则是一种纯自然的象征,即“连年有余”。如图13,安
徽宿县汉石画像,画面中部为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儿铺展,莲子饱满,周边有八条鱼儿缠
绕游戏。如图14,安徽萧县汉石画像,阴线刻,三支莲花亭亭玉而立,鱼儿戏于水中,两
只鹤站立在莲花头上,伸喙争抢鱼儿。[6]其意当为“贺连年有余”。
图13 安徽宿县汉石画像“连年有余” 图14 安徽萧县汉石画像“贺连年有余”
192
三、天仓与劳作:汉代祈财的理念与实践
所谓财富其实就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东西。《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西的材、
竹、毂、纑、旄、玉石,山东的鱼、盐、漆、丝、声色,江南的棻、梓、姜、桂、金、锡、
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方的马、牛、羊、旃裘、筋角,以及铜、
铁等等,这些大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
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以得所欲”。换句话说,这些东西其时都是人们所渴望的财富,是全社会各个行业
都所追逐的内容。在汉画像中,这些东西也有着不同的展现。但是,与《史记》不同,汉画
像的财富观念,尚有着独自的特征。
一方面,汉画像体现了普通民众那种能够不劳而获、得天而食的思想。如图15,郑州
汉砖画像,画面是“干栏式”建筑,其形制为四面坡顶,前后出檐,前面有走廊。这幅画表
明的是方形仓,是汉代专用存放粮食的。[7]如图16,四川简阳出土石棺画像,画面也是是干
栏式建筑,房顶为长方形制,屋顶分为两层,上层的较小,上面设有窗子为透气孔,右边站
立一鸟,为防虫护粮的,左边有榜题“太仓”二字。[8]如图17,山东安丘汉石画像,画面为
阴线刻,分为三层,上层是为车骑出行,有一导骑、二维軺车、二侍从吹管执缨、二从骑、
二维軿车、一辎车。下层是乐舞百戏,中部一人跳丸、一人巾鼓舞,乐人抚琴、击鼓、吹竽、
左右侍立观众。中层是男女主人分别端坐在榻内,男主人的屏风内有籣錡兵器,女主人的榻
内有小孩,外有侍者,左边有连理树,一人拥篲,三人执笏拜谒,右边有榜题:“此上人马
皆食于天仓。”[9]在这里,如果说郑州汉砖画像的粮仓是现实的,那么,四川汉石画像的粮
仓与山东的榜题,则反映了汉代人渴望得到苍天的保佑,不劳而获,永享食品。
图15 郑州汉砖画像“粮仓” 图16 四川简阳出土石棺画像“太仓”
图17 山东安丘汉石画像“此上人马皆食于天仓”
另一方面,汉代人深刻地意识到,财富的获取是不可能不劳而食的,只有通过勤奋的劳
作,人们才能够必须的粮食。所以,汉画像中有着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劳作的各种工艺环节。
如图18,山东汉石画像的耕作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担挑的、扛锸的、二牛抬杠耕地的、
担挑的、扛锄的、牛拉车的。
[10]
193
图18 山东汉石画像的耕作图
如图19,陕北汉石画像,二牛抬杠耕地,有人在后面撒种。图20,陕北汉石画像,画
面为成排的成熟的高粱,一人正拿廉收获。
[11]
图19 陕北汉石画像“二牛抬杠耕地” 图20 陕北汉石画像“收高粱”
如图21,山东汉石画像局部的纺织图,画面有织布机,纺线车,有七人在在操作。如
图22,山东汉石画像局部纺织图,画面有左右两架织布机,中间有纺线车,有织布的,纺
线的,盘线的。[12]如图6-23,徐州出土的汉石画像局部的纺织图,画面有织布机,一妇女
正在织布,一女子抱孩子递给织布女的,让其奶孩子。一女子拿束丝,一女子抽络维。[13]
图21、22 山东汉石画像局部“纺织图”
图23 徐州出土的汉石画像局部“纺织图”
由上所述,田野中男子的耕作收获,家庭内女子的织布纺纱,才构成了汉代生财的基本
路径。正所谓“男耕女织”才是正道,才是传统所谓的“本业”。当然,在重庆汉砖画像中,
有沽酒荬羊的街市,也有采矿晒盐的场景,说明汉代的生财之道,除了男耕女织之主业外,
还有商业和手工业等副业。
一方面是渴望天赐财富,一方面是强调人为的劳作以创造财富。由此,汉代的财富观念
似乎存在着矛盾。其实,这不是矛盾,而是恰恰说明汉代的财富观念充满着天命的色彩。《史
194
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是蜀郡南安人,没有什么能耐,只是因为巧合了汉文帝的梦境,
于是得到宠爱。但是算命的人认为,邓通面相带着饿死的迹象。文帝不相信,就赐以大量的
财富,甚至准许其造钱,“邓氏钱”流布天下。邓通也为了回报文帝,用嘴巴吸吮其疮痈,
谄媚太子,但是仍然被太子所嫉恨。文帝去世,景帝继位,没收了其家产和特权,最后身无
分文,真的饿死了。司马迁借用俗语说:“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但是“遇合”也
需要天命。既是贵为帝王的汉文帝,也不能改变其天生命运。孔子说,“人生有命,富贵在
天。”民俗也说:“人生注定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也许由此观念,所以汉代才特别讲
究农耕,注重“务本”,依靠自身的劳作,方期望颐享天年。
【注释】
[1]南阳文物研究所编:《南阳汉代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1、167
页,图版72、397。
[2]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7、11-12页,图版93、14-15。
[3]南阳文物研究所编:《南阳汉代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图版79。
[4]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山东汉画像石》第2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62-63页,图版70。
[5]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山东汉画像石》第2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35、37页,图版44、46。
[6]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142页,图版169、185。
[7]薛文灿、刘松根编著:《新郑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8
页。
[8]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
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图版96。
[9]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山东汉画像石》第3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8-129页,图版147。
[10]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山东汉画像石》第2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第57-58页,图版66。
[11]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陕西山西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81页,图版107、106。
[12]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山东汉画像石》第2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第154-155、156页,图版163、164。
[13]中国画像石全集编集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图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