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重阳节的民俗信仰与民间传统

重阳节的民俗信仰与民间传统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庆祝。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信仰与民间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阳节的起源、庆祝方式以及民间信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
一、起源与历史背景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相传,九月九这一天,有不少恶鬼会出现,使人们生活受到威胁。
为了避免不祥的影响,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进行各种驱邪祈福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重阳节。
二、庆祝方式重阳节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不同地区和族群都有特殊的习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登高远足:由于九月初九正逢秋高气爽的季节,许多人会选择出游登高,以庆祝重阳节。
登山远足不仅有利于锻炼身体,还可以观赏秋天的美景。
2. 赏菊花:重阳节也被称为“重阳赏菊节”。
因为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常常会到公园或花坛观赏菊花,欣赏花朵的美丽。
特别是在一些专门举办赏菊活动的地方,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菊花作品,令人陶醉。
3. 饮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饮用菊花酒。
菊花酒是一种将鲜花泡在白酒中而制成的酒品,具有独特的芳香味道。
饮用菊花酒被视为祈福和祭祖的一种方式。
三、民俗信仰除了上述的庆祝方式,重阳节还有着一些重要的民俗信仰,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吉祥幸福的期望。
1. 长寿的象征:按照传统的观念,九月初九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因此,人们希望在这一天长寿。
有许多民间传统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应该戴上一枚菊花或者茱萸,这样可以驱邪并保持身体健康。
2. 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一种传统食品,类似于圆饼形状,通常由糯米、红枣、莲子等原料制成。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增加身体的健康,也寓意着消除邪恶和疾病。
3. 敬拜祖先: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日子。
许多家庭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乡,祭拜祖先,并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香、献花,并摆放丰盛的食品供祖先享用。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底蕴,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展开探讨,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秘。
一、传统民俗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衷的节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此外,舞龙舞狮也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驱邪避灾、增加吉祥气氛。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主要纪念屈原。
人们在这天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同时,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草药以驱邪、祈福。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品尝月饼、赏月、赋诗等活动。
中秋节还有许多与嫦娥和玉兔相关的传说,给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浪漫色彩。
二、民间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教养和修身养性,倡导仁爱和孝道,对社会和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强调道家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崇尚无为而治,并融入了许多神仙与神话元素。
3.佛教佛教是另一种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慈悲与智慧。
在中国,寺庙常常是人们寻找心灵慰藉和宁静的场所。
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一些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渐渐失去了活力,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和保护。
总结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是中国人民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传承民间智慧的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民俗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春节的传统民俗与宗教信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热闹、最喜庆的一天。
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1.过年的原因春节是为了祈求新年的好运和丰收,也是向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春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关,人们相信在农历年的除夕夜,会有神兽“年”入侵人间,为了驱赶“年”,人们会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等。
2.年夜饭年夜饭是每个家庭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民俗,它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美满。
在年夜饭上,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用各种美食,祈福来年幸福顺遂。
在宗教信仰上,年夜饭也可以视为对祖先的供奉,以感谢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吉祥。
3.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有特色的表演活动之一,既有娱乐性质,也有宗教信仰的影响。
舞狮和舞龙被认为能驱邪辟邪,带来好运和吉祥。
它们在传统的宗教信仰中被视为一种需要神灵庇佑的仪式。
二、清明节的传统民俗与宗教信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坚持和信仰。
1.扫墓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传统民俗就是扫墓。
人们会前往先人的坟墓,进行祭拜、上供和打扫墓地,在墓地周围撒上纸钱和糕点等物品。
这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和祭祀,也是宗教信仰中祈福和拜神的一种方式。
2.踏青踏青是清明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到郊外或公园中游玩、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这个活动虽然看似娱乐性质,但也有宗教信仰的成分,人们认为通过踏青可以驱散凶气、祛除疾病,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三、中秋节的传统民俗与宗教信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家庭团聚、感恩和祈福的日子。
在中秋节期间,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与信仰体系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与信仰体系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和深厚的信仰体系。
这些节日源远流长,既是中国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祈求祥瑞吉祥的表达。
本文将从传统民俗和信仰体系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论述。
一、传统民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贴春联、贴对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
此外,大年三十的夜晚,全家人会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还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祭奠亲人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整理坟墓、烧纸、上香等,祭祀祖先,并扫墓祭拜过去的亲人。
此外,在清明节,还有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为踏青赏花,人们会结伴出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端午节,人们有吃粽子的习俗,以纪念屈原和驱邪避瘟。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赛龙舟活动,体验激烈的赛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也是人们团聚和祈福的节日。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还有一种特别的民俗活动称为“嫦娥奔月”,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仙女嫦娥。
在晚上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一起欣赏美丽的花灯,共庆美好的时刻。
二、信仰体系1. 祖先崇拜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许多民俗活动都与对祖先的崇拜有关。
人们祭祀祖先,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同时也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祖先崇拜构成了中国传统信仰的核心,凝聚着人们对家族和血脉的深厚情感。
2. 阴阳五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被广泛运用于节日庆祝和祈祷祥瑞。
人们相信通过遵循和平衡五行的原则,可以获得健康、幸福和吉祥。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民间传统

民间传统游戏与玩具
传统游戏:如捉迷藏、跳绳、踢毽子等,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特点。
传统玩具:如泥巴、竹蜻蜓、陀螺等,具有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深受儿童喜爱的特点。
游戏与玩具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游戏与玩具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 文化的有效途径。
传承与创新:民间音乐与舞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既保留传统元素,又融入时代特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民间戏曲与曲艺
戏曲种类:中国拥有丰富的戏曲种类,如京剧、豫剧、川剧等,各具特色。
曲艺形式:曲艺是口头说唱的艺术,形式多样,如相声、评书、快板等。
表演特色:民间戏曲与曲艺的表演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唱腔、服饰和道具,以及丰富的 表演形式。 传承与发展:民间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民间游艺与杂技
添加标题
民间游艺:包括风筝、秋千、毽子等传统游戏,这 些游戏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色彩,是人们休 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添加标题
杂技:包括杂耍、魔术、戏法等表演艺术,这些表 演艺术在古代中国十分盛行,深受人们喜爱。
添加标题
民间传统体育:包括武术、气功、龙舟等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还有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食疗:注重饮食调理,以食养 生
气功:通过调息、冥想等方式 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身体穴位 来达到舒缓疲劳、增强体质的 效果
食疗与饮食文化
食疗是中国古代民间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来达到治疗疾 病和养生的效果。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民间信仰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民间信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参加龙舟竞赛,食用粽子,挂艾草和菖蒲等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习俗与民间信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龙舟竞赛:跨越历史的传统活动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伍子胥,他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忠诚和爱国之情。
人们为了怀念伍子胥,开始了划龙舟的活动,并逐渐演变成一项传统的竞技项目。
在龙舟竞赛中,各地区的船队争分夺秒地划动龙舟,齐声呐喊,观众们挥舞彩旗,给予鼓励和喝彩。
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体能,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龙舟竞赛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二、食用粽子:古老的美食传统在端午节,食用粽子是一项深受欢迎的习俗。
粽子采用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在竹叶中,通过蒸煮或煮熟后食用。
食用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屈原,他投江以抗议社会腐败,人们为了避免鱼虾蛇蚁等水生动物吃掉他的身体,纷纷投粽子入水。
现代人们在端午节食用粽子,既是对古人的怀念,也是对屈原的缅怀。
各地的粽子制作方法和口味各有不同。
北方的粽子以咸肉、豆沙等为馅料,包裹在宽而平的竹叶中;南方的粽子多以糯米和咸肉、鲜肉、红豆等为馅料,包裹在细长的竹叶中。
无论馅料和包裹方式如何,粽子都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人团聚的期盼。
三、挂艾草和菖蒲:驱邪祈福的民间信仰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祈福。
这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
根据传说,在五月初五,邪恶的鬼魂会出来祸害人们,而艾草和菖蒲具有驱邪的力量。
人们将装有艾草和菖蒲的小袋子挂在门口或者房间的角落,以保护家人远离邪灵的侵害。
艾草和菖蒲散发出特殊的香味,据信可以驱散恶气,带来平安和好运。
虽然现代人对这一民间信仰的认同程度有所差异,但挂艾草和菖蒲仍然是端午节的传统之一,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与中国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及世界观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祖先、神灵和宇宙的崇敬和尊重。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并探讨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庆祝。
除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之外,春节还承载着一系列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比如,人们会在除夕夜贴春联、张灯结彩,以驱赶邪灵和祈求好运。
此外,许多人还会烧香,拜祭祖先和神明,以祈求祝福和保护。
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神灵的信仰。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对祖先的敬思和缅怀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花、烧香,以及祭拜祖先。
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先的深深怀念和对传统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一些与道教和佛教相关的活动,如山上的庙会和香客。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他乘龙升天而设立的。
除了观赛龙舟比赛和食用粽子等传统习俗外,端午节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许多人在这一天会挂艾草和雄黄符,以祛除瘟疫和邪灵。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祭拜屈原和乞龙舟的活动,以祈求好运与保护。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团圆和感恩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和进行家庭聚会。
除了这些庆祝活动,中秋节还与一些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有关。
比如,人们会向月亮祭拜,并烧香、敬奉神灵,以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平安。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有一些庙会和拜月活动,与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有关。
除了以上提到的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并且与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这些信仰和习俗的存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宗教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

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是民间的重要日子,不仅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与期许,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与民俗信仰。
民间信仰是人们对神灵、祖先及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渗透于传统节日的各个环节中。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民间信仰进行探索,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信仰最为浓厚的时刻。
人们会祭拜祖先,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春节期间,除夕夜举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
当夜,人们按照传统习俗贴对联、撞钟、放鞭炮,以驱除邪气、祈求祖先的保佑。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烧香祭神、拜神庙等活动,人们在祈祷中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象征着祥和与团圆。
在元宵节当晚,人们会点亮灯笼,举行灯谜比赛和舞龙灯、舞狮子等民间表演。
另外,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按照千百年来的传统,燃放孔明灯,许下心愿。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氛围,也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纪念逝去亲人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烧纸钱、献鲜花、敬献食物等,以感念先祖的恩德。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以及搭建彩棚举办游乐活动。
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有助于加强家族的凝聚力。
四、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系蒲包等,这些习俗在民间被认为是驱邪、驱瘟疫的方法。
此外,一些地区会举行龙舟比赛,表演和观众互动,以增强节日氛围。
这些活动既具有娱乐性,也体现了人们对屈原及其精神的崇敬。
五、中秋节中秋节是民间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对月亮崇拜的象征。
人们在中秋节当天会举行赏月活动,庆祝丰收和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祭拜月神,供奉水果、糕点和烧烤食品,以示对月神的敬仰。
同时,中秋节也是赏月的佳时,人们通过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等方式传承和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美好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
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
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
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
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
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
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4)联系台胞、侨胞,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在浙江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都信奉妈祖,如在2012
年6月15日,以“中华妈祖情、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在福建湄洲岛举行,有上百家台湾机构近千名台湾同胞参与此次活动。
5)民间信仰成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民间信仰在当今社会的教化中作为重要的载体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以传说、故事、戏剧等形式,从
而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
民间信仰与迷信仅仅一墙之隔,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区分民间信仰与迷信,不要因为要破除迷信而打击和摧残民间信仰。
应理性评估民间信仰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放弃对民间信仰不必要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使之获得与其他宗教信仰平等的发展空间,使我国民众的信仰空间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要兴利除弊,抑制其负向功能。
现代就有许多所谓大师利用人们的信仰心理,以欺骗手段开坛作法骗取金钱。
对于此类现象应严加打击,并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明辨是非。
弘扬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发挥其正向功能。
民间信仰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保持的应有的敬畏,这些文化内涵并不过时,完全可以大力提倡服务于现代社会。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而言,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春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
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
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家家户户开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表达对新生活的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
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优秀的中国精神。
如过端午节纪念屈原,它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对于坚持弘
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经济开发价值。
如每年春节都会预定火爆的年夜饭,热销的对联年画,中
秋节热卖的月饼等等,对传统节日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
‘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也有一些不足: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存在某些封建迷信的成分。
春节还有许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门,不能扫地泼水,
以免财气出门。
忌说“死”,称这类话语为“乌鸦嘴”。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是为农业生产而设,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情况。
如在今天已经逐渐消亡的社日节就
是祭祀土地之神的,感谢土地之神对农作物的赐予。
但是在城市化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个节日已经被很多人忽视。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
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
这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思想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大的内涵,但是面对西方节日的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自身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继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尊长辈、敬自然、爱国
家等优秀精神,而不是将传统节日已经被淹没在商家无尽的特价商品和酬宾活动汪洋之中。
扩大文化交流,吸取外国的文化先进之处。
一直以来我国分别与法国和俄罗斯举办的中法、中俄文
化年,对传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够取长补短。
如今,中国的传统的节日也走向了世界,就像的央视公益广告所说的“中国年,让世界相连”。
2008年英国伦敦数以百计的中国灯笼照亮了苏豪区的闹市、美国纽约州将大年初一定为法定节假日并率先实行鞭炮“禁改限”、法国巴黎为迎春狮子点睛贺春节、澳大利亚墨尔本制作了世界最长的巨龙在市内游行等等,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不适合当代社会的节日注定要消失,我们不能敝帚自珍。
同时,我们更应该大力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优秀内涵,让中国节日影响世界。
§谈谈你对现代人过洋节的认识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的追捧,洋节风生水起,频频“威胁”到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就受到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前后夹击”。
对待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应该要理性看待。
首先,洋节的盛行是有其原因的:
①一方面是西方经济使他们的文化富于魅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把这些充满新鲜感的舶来品当作商机。
经过商家的炒作,节日氛围就有盛行了。
②过去几十年,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的民族民俗,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于是,那些富于
人情味的洋节如感恩节、母亲节、情人节等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③国人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包容精神,同时还有人们猎奇尝鲜心理的
作用,共同助推了洋节的发展。
于是,有人提出“拒绝洋节”等等口号,但是我看来“洋节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自己”。
实质上讲我们到底是因为失去了历史精神与文化情感才丢弃了自己的节日,而不是洋节的到来使我们“文化迷
失”。
对于洋节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偏激,走极端,而是要更加理性:
①不应该拒绝洋节。
我们不应该盲目抛弃中国传统节日,也不应该盲目的抗拒外来文化。
我们需要丰
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浪漫,一些洋节恰恰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感恩节,一个问候与感谢就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倍感温暖。
平安夜许个愿望,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当利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②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政府可以在传统节日举办大型活动,如大年初一组织舞狮队、
庙会;元宵节组织灯会等等,还可以利用央视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播放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宣传片等等。
总之我们用不着对“洋节热”过度担心,“洋节热”如果真要烧成大火,火势显然不够。
门户打开,总会有新鲜东西进来。
但新鲜感一过,还是民族几千年的东西,我们觉得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