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一、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
民间美术种类很多,包括年画、剪纸、蜡染、刺绣、编织、泥塑、面塑、风筝、皮影戏、脸谱、竹刻等。
民间美术的特点有:1、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2、目的是满足群众生活、生产劳动的需要,兼顾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等;4、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
民间美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干。
二、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型(一)剪纸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以薄纸为材料,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剪纸是民间美术中最普遍、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内容也最丰富的门类。
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艺术在早期是作为装饰物出现的。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古代玉器,常作为封地的符信)赐其弟的故事。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剪纸的用途有四类:张贴、摆衬、刺绣底样、印染。
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
彩色剪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白纸上进行染色,即点染剪纸;一种是通过套、衬、分、拼等手段,将两种或多种色纸剪叠在同一画面上,如套色剪纸、衬色剪纸、分色剪纸、拼色剪纸等。
剪纸的艺术特色是:题材广泛,制作简便,构图富于变化,造型洗练,色彩明快,形式优美,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需具备以下特点:刀味与纸感、玲珑剔透、强调装饰、变形夸张。
剪纸的装饰纹样是许多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剪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表现特定事物、美化事物的装饰纹样。
常用的剪纸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漩涡纹、云纹、柳叶纹等。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 国民间美术史问答题

中国民间美术史问答题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民间美术史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一、什么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涵盖了剪纸、年画、刺绣、皮影、木雕、泥塑等众多门类。
民间美术的创作往往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与民俗活动、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密切相关。
其作品大多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注重审美表现,通过独特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是什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并在上面刻画、装饰各种图案和符号。
这些早期的艺术形式虽然粗糙,但已经蕴含了人类对美的初步感知和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们在农闲时节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草编、刺绣等。
同时,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也促进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如寺庙中的壁画、雕塑等。
三、中国民间美术有哪些主要门类?1、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剪纸通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等。
剪纸的造型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年画年画是中国民间过春节时张贴的一种绘画形式,用于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有门神、财神、寿星、娃娃、戏曲故事等。
年画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3、刺绣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各种图案和花纹的一种工艺。
中国的刺绣种类繁多,有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四大名绣,以及各地的民间刺绣。
刺绣的针法多样,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皮影皮影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照射在幕布上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
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2

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224.三国时期,吴国赵夫人“三绝”:针绝、丝绝、机绝。
25.汉朝出现了三种绣: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
长寿绣:是以茱萸纹、如意云纹为主,气势磅礴、粗犷。
绣地为绢。
信期绣:绣品的图案中有云彩、花草、写意的燕子,使人联想到明媚的春光和万物的生长,表达了汉人祈求幸福生活与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信期绣”线条细密,轻云舒展,枝蔓卷草,连绵不断,很有后世缠枝花纹的艺术风格。
乘云绣:主要是以五彩祥云变幻造型为饰,因而得名:“乘云绣”,寓意宝贵吉祥。
26.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①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苏绣皇后:第一代沈寿,创立“仿针绣”;第二代李娥英,创立“双面绣”;第三代姚建萍,创立“写真秀”。
②湘绣“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全异绣”,堪称“世界绝技”。
湘绣做到“平、齐、密、匀、细、短、亮、洁”。
湘绣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手法上通过针法与丝绒线交错使用,来表现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③蜀绣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
④粤绣特点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27.古朴的甘肃民间刺绣;实用与审美结合的陕西民间刺绣;色彩璀璨、针法多样的山西年间刺绣。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其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代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以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陶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He (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
民间美术——精选推荐

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课标要求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特征。
通过对民间艺术样式的学习,来了解如何界定民间美术,从⽽对民间美术语⾔有较深⼊、准确的认识。
知识归纳民间美术定义:民间美术是⼴⼤农村劳动⼈民为满⾜⾃⾝精神⽣活的需要⽽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和⼴泛流传的美术作品。
⼀、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是: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1.剪纸:形式有单⾊、染⾊、套⾊。
2.年画:⼜称⽊板年画。
古⽼的雕版印刷技术较⾼的著名产地列举:(1)天津杨柳青年画(2)苏州桃花坞年画(3)⼭东潍坊杨家埠年画(4)四川绵⽵年画题材内容:六神图;祝福祈祥图;镇妖辟邪图;反映世俗风情、教⼈勤劳善良品德的;表现神话传说、历史⼈物、戏曲故事。
“六神”指:天神、地神、灶神、苍神、财神、弼马温代表作品及地域区别:河南朱仙镇年画《刘海戏⾦蟾》。
本地年画以门画、门神画、⼋仙画流传于世,深受⼈民群众喜爱。
⼭东杨家埠年画《赐福⽣财灶王》。
本地年画构图饱满、画风粗犷、造型简洁夸张,多使⽤对⽐⾊,⾊彩强烈、鲜艳、极具装饰性。
天津杨柳青年画《⽩蛇传.盗仙草》。
本地年画染印结合、做⼯精细、⼯整、⾊彩鲜艳、层次丰富、重点处以粉、⾦晕染使之别具⼀格。
3.刺绣:民间刺绣常以剪纸作为底样,造型质朴、⼤⽅⾊彩上采⽤原⾊对⽐,平⾯⾊块的运⽤使⾊彩过渡有跳跃感,显得鲜亮⽽富有喜庆⽓氛。
刺绣者往往根据所做的物件的形状来构图。
采⽤“适形造型”的⽅法,达到饱满、对称、均衡等审美要求。
4.玩具:民间玩具⽐较突出的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
民间雕塑包括:⽯刻、砖雕;⽊雕;泥⼈、⾯⼈;⾯塑。
我国风筝著名产地:北京、天津、⼭东潍坊、江苏南通等。
⼆、民间美术的艺术语⾔特征:寓意性、象征性。
寓意性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丰收五福(蝠)捧寿祝寿⽯榴、葡萄、鱼多⼦牡丹富贵象征性的如:福、禄、寿祝福⽼⼈长寿安康五毒图案辟邪,保佑健康平安。
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整理一、民间美术的特点:P 51地域性:地域性是民间美术形成和发展的空间特征。
2群众性:群众性特点是民间美术区别于专门艺术的重要标志,是民间美术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
3自娱性:自娱性亦可称“自用性”,指民间美术品在制作与消费关系上的特征。
4传承性:传承性是民间美术发展的时间特征。
二、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P 131生存与繁衍 2纳福求吉 3辟邪禳灾三、多元(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P 181图形造型的完美性:中国民间美术图形追求圆满、美观、美满和谐的内在本质,构图充实丰满,具有独特的造型方式。
2.表现题材的装饰行:中国民间美术及它所继承的原始艺术,在造型方法上受图层崇拜、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的支配与制约,制作者不自觉的以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手法处理,创造了合适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装饰造型模式,并总结出了装饰造型的审美原理与法则。
3去粗取精的概括性:去粗取精就是尽可能的抛开具体,延伸想象,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现,而且是体验包含在该形象内的形式美,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形象升华、变异、提炼、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表现出一种特定的视觉效果。
4装饰纹样的抽象性:装饰纹样的抽象性代表了民间美术审美意蕴中一种独特的风貌,有的以纯几何形式表现出艺术的主题,而有的却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抽出对象的典型特征,所表现出的形象既有几何的特征,有没有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形态。
四、和合的名词解释:P 29和合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如意之神。
原为一神,相传为堂屋厚实的高僧,叫“万回”,以后衍为二神,叫寒山与拾得,俗称“和合二仙”。
举例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和合二圣五、钟馗名词解释:P 29钟馗在民间被视为镇邪之神,是民间传说中辟邪降福的偶像。
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吃一小鬼。
大鬼自称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死后决心除尽天下妖孽。
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钟馗像。
中国美术史全面复习

1.原始是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3.艺术起源说有以下观点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以及“季节变化的符号说”、“投射说”等。
4.仰韶文化彩陶的早、中、晚期分别以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5.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马家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等。
6.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正是原始时代“击石拊石,为兽率舞”的形象反映。
7.彩陶纹饰的描绘手法有三种类型: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8.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
9.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10.原始黑陶以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类型为代表。
11.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辽宁省阜新查海七八千年前原始村落遗址中的一批玉器。
12.我国重要的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
13.迄今已发现的我国绘画最早的实物资料是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址的地画。
14.希腊雕塑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青铜礼器是在极端地贬抑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的。
15.河南安阳武官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14世纪前后对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16.青铜礼器在各种场合使用,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17.青铜的造型具有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的特色。
18.三代青铜器的纹样装饰,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的组织原则。
19.商代古城湖北盘龙城殿堂遗址中宫殿建筑前堂后室的布局,奠定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基本结构。
20.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21.我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的木构建筑基本形制确立于西周。
22.汉代的美术创作队伍由宫廷画家、民间画工、文人画家三个方面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美术复习资料1.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民间美术是一切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
2.民间美术与精神民俗:精神民俗包括宗教、信仰、巫术、游艺、竞技等。
3.民间美术的特点:地域性是民间美术形成和发展的空间特征。
民间美术是融合在具体的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因而每一种美术形式都会形成独特的地方风貌。
群众性特点是民间美术区别于专门美术的重要标志,是民间美术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
自娱性亦可称“自用性”,指民间美术品在制作与消费关系上的特征,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意义。
自娱性主要侧重精神功能的民间美术。
传承性是民间美术发展的时间特征。
传承性的基本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是民族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
4.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本元文化”的特质,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精神层面上的精髓,可与现代高科技形成互补。
5.吉祥图案的文化内涵:生存与繁衍(三多:多子多福多寿),纳福求吉(五福:福禄寿喜财),避邪禳灾(五毒符:蜈蚣、蜥蜴、蝎子、蛇、蛙)6.吉祥图案“三多”的文化内涵是多子、多福、多寿,多用石榴、桃、佛手表现。
7.寓意图形代表的意思及特点:太极八卦:它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盘长:为佛教图案纹样中“八宝”之一,因盘长为第八品,故又称“八吉”。
方胜:传统寓意纹样。
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或纹样。
“胜”原为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
喜相逢:民间花纹格式,指回旋式的对称结构,如两只鸟或两枝花,一倒一正,回旋交错,在对称中求得变化,具有较大的动感。
这种构图也称“太极图式”或“推磨式”。
万字:又称万字纹,含有光明吉祥之意,是原始图腾太阳崇拜的符号。
涡纹:代表太阳和光明,在侗族刺绣也常用涡纹。
8.民间剪纸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及剪桐封弟、镂金作胜、锦地开窗、避邪禳灾。
9.剪纸的种类:窗花,绣花样稿,喜花,墙花,礼花,门笺,纯观赏性剪纸,灯花,祭祀花。
门笺:是节庆时张贴在门窗横梁上的一组剪纸,由于它是将每张的上端粘贴,下端可随风飘扬在逆光下从室内往外看的效果特佳,很能增加节日气氛。
门笺均为长条形,有一个宽边缘,下方剪成一排穗子,很多门笺的中心部分配上“迎春接福”、“大吉大利”等吉祥语。
门笺又叫挂笺、吊钱、门彩、斋牒。
源于古代的幡,10.剪纸用途包括哪几类:①装饰类:贴于它物让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如窗花。
②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祛灾、辟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③稿模式: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④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11.中国南北方剪纸特色:北方,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变形夸张、善用块、面、线条也简练概括,人物特征鲜明,风格朴素、单纯、明快、色彩浓艳。
代表作品有山西、陕西、河北、山东。
南方,注重写实,艺术风格秀丽、柔美明快、工艺精巧、玲珑剔透、镂金彩绘,风格重装饰,因而加工复杂,工艺性强。
12.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
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
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3.广东民间剪纸: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
14. 山东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
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
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结合来构成形象。
15.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16.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皮影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①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②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③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
④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17.皮影面部是刻画的重点,面部造型一般为五分面(正侧面),少部分为六分面、八分面甚至十分面(正面)。
①头茬又称“梢子”,分为生、旦、净、丑、高盔、翎子、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等多个类别。
②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官衣等,影戏的服饰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的影响。
③衬景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化剧情的作用。
18.陕西皮影:①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②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②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唐山皮影:①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
角色齐全,分"小"(旦)、"生"、"髯"(老生)、"大"(花脸)、"丑"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式。
②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
②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
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北京皮影:四川皮影: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它夸张幅度大,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艺术格调浑厚、大气。
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
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19. 最早的年画形式是“门神”。
财神:关羽、赵公明、比干。
20. 明清时期民间年画地域特色①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
天津杨柳青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
特点:半绘半刻。
艺术风格: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②苏州桃花坞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
江苏桃花坞年画内容: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描金”、“扫银”、“敷粉”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艺术风格上;桃花坞艺术风格: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
③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盛于清乾隆初年至咸丰末年。
山东杨家埠年画中炕头画最具特色,窗花窗顶及一些小幅的耕织图也富有特点。
印制以木板套色为主,既质朴明朗,有雅致柔丽。
杨家埠年画主要特点是表现手法粗犷,不拘小节,想象简化,线条简劲有力,构图饱满热闹,色彩鲜艳明快,重用原色,风格纯朴。
④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
艺术风格: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
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年画内容: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1.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2.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3.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4.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5.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⑤四川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等。
艺术风格: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21.刺绣的起源: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刺绣的诞生。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2. 十二章服: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图纹的下裳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23.刺绣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
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