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完整版)《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完整版)《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第⼀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在⼀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们根据⾃⼰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形成的关于社会⽣活的规范,能指导⼈们⼀般的⾔论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造⼈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反对旧道德、建⽴新道德,⽬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的关系。
它们⼀⽅⾯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定的哲学观念,⽽且给⼀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活?艺术以什么样的⽅式反映社会⽣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活,是社会⽣活的反映。
艺术概论9艺术作品论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1、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
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完成。
2、艺术作品的完成是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基础。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1、外在物质形式方面:对其内容和形式等的理解。
2、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艺术作品是人为的精神劳动产品,这是构成艺术品本质的一部分,这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所包含的因素:主题、题材、结构、艺术语言、体裁。
内容范畴包括:主题、题材形式范畴包括:结构、艺术语言、体裁艺术作品的内容:内容的来源: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是艺术家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
1、因素1: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倾向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倾向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形式的明显标志。
2、因素2:题材题材的概念:A、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者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广义)B、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1、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各门类的艺术创作之前都会进行素材的积累。
2、题材的选取是真正进入到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所以选材是关系到作品定向,甚至是作品的成败。
3、题材之间存在差异性:有表现艰苦生活的“重大历史题材”,也有表现“生活浪花”的生活题材。
社会主义艺术提倡题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对艺术的多方面的要求。
3、因素3:主题主题:透过材料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的具体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主题产生的两个条件:1题材2作者的思想情感1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起到组织内容的作用。
2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精髓,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
3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同一艺术门类不同的题材中的作品中主题体现方式不同。
4主题一般是比较隐蔽的,是蕴含在作品中的。
艺术作品的形式1、因素一:结构艺术作品的结构: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样式。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时间活动。
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一、艺术体验活动(审美表象)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体验不仅要作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饱含深情的切身体验生活,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金山:“没有体验,无从体现。
没有体现,何必体验。
体验要真,体现要精。
体现在外,体验在内。
内外结合,互相依存。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当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累并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时,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二、艺术构思活动(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的思维活动。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构思,首先要善于想象。
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者别人描述过地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
艺术概论(孙美兰)

5.时空艺术: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活动之一,它在 史前已获得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在人们还处 在野蛮群居生活的时期,就创造了难度较大 而又很美的舞蹈艺术。这时期的音乐只有伴 随这种舞蹈才动听。可以说,这是崇拜舞蹈 的部落,是由“舞蹈家”组成的部落。舞蹈 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 连续性的运动,它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 间的艺术。
22
南宋 大足石刻 吹笛女 2021/3/27
南宋 大足石刻 养鸡女
CHENLI
23
2021/3/27
米隆 掷铁饼者
CHENLI
24
米开朗琪罗 晨
米开朗琪罗 暮
2021/3/27
CHENLI
25
米开朗琪罗 昼
米开朗琪罗 夜
2021/3/27
CHENLI
26
2021/3/27
CHENLI
米开朗琪罗 摩西 27
2021/3/27
CHENLI
4
第一节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2021/3/27
CHENLI
返回
5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 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 人类以心灵观照世界整体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进行艺术 生产的方式。我们考察艺术,认识艺术本体的自律性,一 个关键的艺术哲学和美学命题是不仅把艺术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来考察,同时也把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来考察。我 们认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 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 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 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2016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选择题 1.在艺术创造中,对形式选择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
( ) A.是否⽣动活泼 B.是否新颖巧妙 C.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 D.是否满⾜欣赏者的要求 2.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产的理论,艺术作品是__________。
( ) A.艺术⽣产的产品 B.艺术家的⼼⾎结晶 C.艺术欣赏的对象 D.社会⽣活的反映 3.主题是指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和揭⽰出来的艺术作品的__________。
( ) A.基本内容 B.题材中⼼ C.思想内涵 D.政治倾向 4.狭义的题材是指__________。
( ) A.艺术家收集的材料 B.艺术家取材的范围 c.艺术家的感受 D.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的提炼和概括 5.提出“意蕴总是⽐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这⼀见解的⼈是__________。
( ) A.别林斯基 B.⿊格尔 C.鲁迅 D.杜夫海纳 6.“有意味的形式”是__________提出的。
( ) A.杜夫海纳 B.克莱夫•贝尔 C.⿊格尔 D.别林斯基 7.作为艺术反映⽣活的基本形式,艺术作品的核⼼应该是__________。
( ) A.艺术形象 D.艺术意蕴 8.__________艺术流派属于西⽅现代主义思潮。
( ) A.古典主义 B.⾃然主义 C.浪漫主义 D.存在主义 9.艺术典型的两个“有机统⼀”指的是__________。
( ) A.普遍性与偶然性,特殊性与必然性的统⼀ B.普遍性与必然性,偶然性与特殊性的统⼀ C.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个别性的统⼀ D.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 10.从“才”、“⽓”、“学”、“习”等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论述了形成艺术风格主观条件的理论家是__________。
( ) A.我国南朝的刘勰 B.我国现代的闻⼀多 C.西⽅的⿊格尔 D.西⽅的别林斯基 11.中国⽂学的“建安⽂学”被看作—个⽂学流派,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

▪ 文化修养:在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 人生阅历: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经验及价值判断 力。人生阅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 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 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作者不能感 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
艺术接受
接受美学区分了“文本”和“作品”的概念。 文本: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之前的由物质所承载的 符号。 作品:与接受者发生了关系的对象。
▪ 问题1:购买一本书属于艺术接受吗? ▪ 问题2:你认为艺术接受的终极目标是要追寻作者的本义吗?
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 ▪ 布洛“心理距离”说 ▪ 审美快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情感上或心理上适当
的距离。
▪审美态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包括对实用 功利的超越、对智力判断的超越、对宗教情感的超越 和对道德满足的超越。
▪审美态度是审美鉴赏的前提。
▪ 审美感知力: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非关利害、不涉概 念,仅凭对象的表象形式就能获得愉快,并从知性上判断其美 丑的能力。(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悟其 审美价值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实际上就等同于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又称艺术直觉,是指在审美或艺术活动中,审美主
体不假思索而能即刻把握和领悟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能力。 ▪ 直觉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 迅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
性的因素。
艺术素养 文化修养 人生阅历
艺术学原理 艺术概论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 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他们要用自己 的声音发言,用自己的姿态走路。对于 他们来说,复制就是取消自己 艺术创新既是一代人在艺术史上寻找坐 标的艺术实践,有事艺术发展本体规律 的内在驱动。
内涵:在艺术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每 一代艺术家都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前代艺术传统,它既是继承,更是 超越。一个时代的艺术总是以叛逆者的 身份,在对前代艺术的反抗中完成自己 的创造——新的传统里又蕴含传统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本体规律。 无论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术, 都不可能凭空诞生,都是在前代艺术传 统之上生成的。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席勒 斯宾塞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游戏说主要价值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 去研究艺术的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性, 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 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 为人类创造一个灵魂家园。 艺术需要在人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进行
5 劳动实践说
源于恩格斯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 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实践的关系,从人类 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来寻找艺术起源,这无疑 发现了艺术起源的重要支点。艺术产生于人 类的劳动实践,以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 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又随着劳动实践发展 而变迁,但其审美性认识不够。
1 平衡与不平衡——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包装工程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课程编号:030150305 开课单位:食品工程学院包装工程系课程性质:必修编写人:王晨旭一、《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艺术概论是一门专业必选课,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艺术起源与发展【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最终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三、以历史进程分类 史前时期的艺术家和文明时期 的艺术家
《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四、以性别分类 艺术家可分为两性。第一性,男性 艺术家。第二性,女性艺术家。在西方 ,基于生物学的观点认为男人从事艺术 创造是伟大的,是天经地义的,而女人 永远是第二位的。男人创造艺术,女人 去生儿育女。这种生物学实质上是为损 害女性的艺术创造性和艺术创造潜能准 备了虚伪的科学理论根据的。 在我国,宋朝以来,女艺术家都是 在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例如,两宋时期 的李清照,朱淑真。中国的女性艺术家 一起作为男性艺术家的补充和衬托而载 入史册的。
《桃花源记 》 动画片
5.2 艺术家的类型
一、以知识结构分类 1)民间艺术家即民间艺人,工匠。 例:吴道子 2)文人艺术家,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 例:阎立本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步 辇 图
二、以政治背景分类 可分为民间艺术家,宫廷艺术家,这与上面的分类又出现交 叉现象。文人画家进入宫廷,即成为宫廷艺术家。民间艺术家进 入也可以成为宫廷艺术家。 例证:宋词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就是从民间滋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浅吟低唱”的说唱艺术是不被皇帝看中的。 而被宋皇室、宫廷认可的宋诗恰恰没有宋词的审美价值高。 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艺术,不在上层的宫廷,而是在民间。
例如:罗丹与卡谬克洛代尔 《接吻》、《永恒的偶像》
尤 斯 卡 瓦 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3 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史是艺术媒材的演变史 1)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明造就着 其具备特色的艺术作品 例:司马迁、卜辞、楔形文字
2)媒材的更新,促进了艺术的更新 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媒材的更新,也因此促进了艺术的 更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提升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西方,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导致那些抄写经卷 的书法家15世纪在欧洲绝迹。当今可以借助电脑集取启功书 法文本,加以组合,规范化,形成了新的电脑上的启功体, 其中每一个字都可以重复出现多次,实现了一字万同,缺乏 个性。现在,电脑书法比馆阁体更机械化,科学化。中国书 法是否也面临着绝迹的威胁呢?
在艺术媒材中,可以从笔、水墨与油画颜料、画纸画布中 得出西方的艺术偏于阳性形态、中国属于阴性形态。 例如,油画笔偏硬与毛笔偏软。用中国毛笔和水墨极易表 现天人合一的宇宙风光,山水画是突出代表,而西方油画却难 以画出中国山水画的空灵多变。但是,中国山水画无法表现西 方油画的厚重和体积。中国的的积墨,特别是破墨,唐代的艺 术家就研究并运用到艺术创造中去了,对表现烟岚雾霭,风光 云影,四时景物的微妙变化,尤为便捷。 这一观点,还可以从建筑艺术中找到证据。中国古代建筑 是木构建筑媒材,西方古代建筑则是石构建筑媒材;中国园林 多曲线,西方园林多直线,一柔一刚泾渭分明。
三、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 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艺术不能脱离艺术媒材孤立存在。 其二,艺术家本人也是一种媒材 例如:书画家与墨、砚、水、纸 其三,艺术家本身作为媒材必须通过演奏或绘画,雕塑等多 种形式的创造活动与其他媒材发出信息产生沟通与共鸣。
5.4 艺术作品是感受的意象显现
3)随着艺术的演变,艺术媒材也在发生变化。 人类最早的笔,大概是用芦苇杆制成的——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 。中国人书写绘画的主体工具是毛笔,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公元6世 纪,西方出现羽毛笔,并沿用了1200多年。
二、中西艺术媒材的审美差异性 媒材的不同,可以导致作画方式的不同,绘画 时间,绘画的表现形式。例如,达芬奇画《蒙娜丽 萨》历时4年;李思训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数月完 成、吴道子一天画完。 西方油墨中的黑色,无论如何也无法传达中 国墨中的墨分五彩,不仅如此,中国墨还要分淡墨 、浓墨、焦墨、宿墨、退墨等。而西方人对墨脱色 的研究相对比较单一,但是,他们还是在光与影中 研究与色彩的关系。
相互传递的审美信息既不是 客观也不是主观的,而是欣赏者 感受的融合。例如:魏碑之美甚 于唐碑。 而且,这种融合,是通过一 定的媒介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 另一点的移动行为。表现出信息 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 例如,甲骨文 的发现者王 懿荣,是第一个感受到甲骨文意 象美的人,其审美价值才得以确 定。
艺术作品是审美客体,欣赏美是双方“在”场的感受的意象 显现。不能把艺术作品理解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存在,即不能把艺术作品理解为审美客体。并且,也不能把欣 赏者,理解为凌驾于审美客体之上的审美主体,而是双方在场的 感受的意象显现。 例如,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争论“鱼之乐”的问题,其实也 就是探讨双方“在”场的问题。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在”,于是 就争论起来了。庄子感受到鱼乐的意象显现,是因为庄子与从容 出游的鱼的“在”场,达到了相互感觉的融合,而惠子没有如此 的“在”场。
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5.1 5.2 5.3 5.4
复制思维与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类型 艺术媒材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感受的意象显现
5.1 复制思维与艺术创造
一、复制思维颠覆了艺术创造 艺术创新——创新思维 机械复制——复制思维
杜 尚 和 他 的 作 品
二、艺术仍然离不开创造
无论艺术怎么变化,人类只要存在,必须考虑生存,而且会 不断去研究如何生活得更好,没有哪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艺术不是 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幸福和希望等 。凡是流传至今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都是具有深切的人 文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