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上课版)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02
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 及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途 径。
03
04
了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面 临的挑战和机遇。
5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02
CATALOGUE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6
原始文化
01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1
CATALOGUEBiblioteka 目 录2024/2/2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 • 中国文化的教育传统 • 中国文化的民俗风情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2024/2/2
2024/2/2
33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4
古代文化
古代哲学与思想
阐述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24/2/2
古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古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 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 历史发展与艺术成就。
古代科技与发明
探讨古代中国在天文、数 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 科技发明与贡献,彰显其 世界领先地位。
8
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文化变革
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的 变革历程,如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等,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与挑战。
2024/2/2
近现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艺术的 发展脉络,包括现代诗歌、小说、 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及电影、音乐等 艺术门类的创新与成就。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是指民间流传的信仰、敬神、祭祖等活动,包括神像、香火、祭品等。

它从古代至今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并通过口耳相传、民间文化等方式传承下来。

一、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祭祀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同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到了金、元、明、清等中晚期,民间信仰逐渐繁荣起来。

各地出现了许多神庙、土著寺院、道观、祠堂等场所,这些场所集聚了民间信仰和文化。

二、民间信仰的文化表现1、寺庙和祭祀活动寺庙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敬拜山水神明的场所。

寺庙里还有大殿、神龛、檐柱、石碑、方尊等文化遗产,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特色。

祭祀活动在寺庙中进行,包括祭祀神明、烧香、燃放爆竹、放鞭炮等。

2、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

3、道教、佛教、儒教除了天地神明以外,道教、佛教、儒教也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是中国本土信仰,强调修炼身心和自然之道;佛教强调菩萨道、修行和慈悲;儒教强调人伦道德和家族观念。

这三者各有侧重,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性。

三、民间信仰的社会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连接着历史与文化。

它们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2、体现文化地方性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信仰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关帝信仰在中原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

3、弘扬价值观民间信仰中强调崇拜神灵、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行善积德等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秩序和伦理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的保护与传承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不断退化,民间信仰也在逐渐衰落。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底蕴,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展开探讨,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秘。

一、传统民俗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衷的节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此外,舞龙舞狮也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驱邪避灾、增加吉祥气氛。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主要纪念屈原。

人们在这天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同时,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草药以驱邪、祈福。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品尝月饼、赏月、赋诗等活动。

中秋节还有许多与嫦娥和玉兔相关的传说,给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浪漫色彩。

二、民间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教养和修身养性,倡导仁爱和孝道,对社会和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强调道家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崇尚无为而治,并融入了许多神仙与神话元素。

3.佛教佛教是另一种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慈悲与智慧。

在中国,寺庙常常是人们寻找心灵慰藉和宁静的场所。

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一些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渐渐失去了活力,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和保护。

总结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是中国人民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传承民间智慧的载体。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元素,例如: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

在这些元素之中,民间信仰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及类型所谓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信仰系统,它与国家官方宗教不同,是由普通百姓自发形成的信仰体系。

民间信仰的内容非常多样化,包括了神话传说、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信仰、幸福祈求、疾病治疗等等方面。

此外,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民间信仰的形式和内容也各异。

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在古代中国,没有官方宗教的概念,只有各地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元素都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例如:风水、卜筮、五行学说等,这些元素几乎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此外,许多传统节日也与民间信仰有关。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在宗教信仰中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信仰的影响与作用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比如说,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都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秩序认知的重要渠道。

这些信仰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例如,许多传统习俗都源自于民间信仰,例如婚礼、新年、祭祖等等。

其次,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歇后语等等都是绝佳的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文化智慧、历史传承、思维方式等等。

最后,在当代社会,民间信仰也扮演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例如,在某些地区,民间信仰是维系社会团结、沟通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民间信仰的力量下,人们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

这些民间信仰不仅在宗教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还在道德、礼仪、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典型的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佛教和道教信仰。

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在中国的家族文化中,祖先被视为家族的守护神和灵魂,人们需要尊敬祖先、祭奠祖先,并希望祖先能庇佑后代子孙顺利。

祭祀活动通常在家族庙宇或祖堂中进行,包括上香、献祭、祈福等仪式。

这些活动是传承家族血脉和传统的重要方式,也体现了对祖先智慧和贡献的敬意和记忆。

天地崇拜是另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信仰。

中国人相信宇宙间的力量和秩序,将之称为天地。

人们视天地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认为天地是创造和支配一切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仰,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平安和祥和。

这些仪式通常在春节、秋分等重要日期举行,包括祭拜天地牌位、献祭和祈福等环节。

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佛教在中国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许多人信奉佛教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和智慧的启迪。

在中国,人们会定期前往寺庙烧香、禅修和听取佛经讲解。

佛教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社会道德、个人修养和福报积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典型的民间信仰。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追求长寿和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

中国人相信“道”是宇宙的法则和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人们可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与统一。

道教寺庙中会举行祭祀、祈福和传授修行方法等仪式,以帮助人们实现心灵上的宁静和身体上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在许多方面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佛教和道教信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信仰形式。

这些信仰不仅在宗教仪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个体的精神追求、道德准则和社会和谐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专业型)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专业型)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或日语 3、书法创作
4、古汉语与篆刻
1、《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3、《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
4、《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
5、《古代汉语》,王力著,中华书局。 6、《中国印学年表》, 韩天衡编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7、《中国印论类编》,黄惇编著,荣宝斋出版社。
1、《色彩设计在法国》,宋建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设计造型基础》,宋建明,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或日语 3、文化创意基础 4、城乡策划专题
1.《中国工艺美学史》,杭间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英)查尔斯・兰德利著,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乡土中国》,费孝通,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或日语 3、设计思维 4、专业设计
1、《笔式用户界面(第2版)》,戴国忠、田丰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10-1; 2、《游戏设计与开发》,叶展、叶丁著,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 3、《游戏开发核心技术》,[美]克瓦兹克等著,姚晓光,孙泱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C++图形与游戏编程基础》,[美]TonyGaddis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2、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译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新城市空间》(中译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4、王豪《城市形象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等。

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宗教、信仰、迷信等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如无法解释的自然灾害),人们开始相信神灵与祖先的力量,这些信仰逐渐发展成为各种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

这些信仰在继承自古代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各种信仰。

其次,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它对道德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宗教信仰都强调人们的道德规范,如佛教的“十善”,道教的“道德经”等等,这些道德规范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民间信仰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和艺术。

例如,神话故事、佛教传说等等都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很多灵感。

而且,民间信仰还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成,如人们在建筑和装饰时常常加入符号和元素,这些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此外,民间信仰还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生活和节日文化。

例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等都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参加各种仪式和活动,诉说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间信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

由于一些社会和政治因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诉求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一些文化元素的流失和遗忘。

而且,先进的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也让一些人开始怀疑和否定民间信仰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保持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

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

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起源与发展1. 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是先民在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中逐渐形成的。

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太阳、月亮、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界物体的崇拜,以及对祖先、英雄、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2. 民间信仰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间信仰也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民间信仰得到了丰富的表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

比如,在中国,民间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神祇等的崇拜和祭祀,在西方,民间信仰则包括对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统等的信仰和敬仰。

二、民间信仰的内容1. 对神灵的崇拜在许多民间信仰中,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人们认为神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能够保佑人们、给予人们幸福和福祉,因此对神灵的崇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 对祖先的尊崇在一些民族和地区的信仰中,人们对祖先也十分尊崇和敬仰。

他们认为祖先是自己的灵魂源泉,是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指导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祖先进行祭祀和敬拜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传统。

3. 对自然界的崇拜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许多民间信仰中,人们对自然界也进行着崇拜和敬仰。

他们相信自然界具有自己的灵性和神力,能够给予人们福祉,因此对自然界的崇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4. 对鬼神魔鬼的信仰在一些民间信仰中,人们相信鬼神魔鬼等存在,他们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人们需要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来获得保佑和祝福。

三、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1. 宗教仪式和礼仪宗教仪式和礼仪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宗教仪式中,人们通过祭祀、祷告、祈祷等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祖先等的敬仰和崇拜,同时也通过宗教仪式来获得神力的庇护和保佑。

2. 祭祀和祈祷祭祀和祈祷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来向神灵、祖先等表示自己的敬意和崇拜,并通过祭祀祈祷来向他们祈求福祉和保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千年骆马湖因谐音“落马”引改名风波 (2010年05月23日 07:18:20 来源: 扬子晚报 )
这就是那块惹事的广告牌 。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辨析
“民间信仰”概念的初创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是始于日 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 使用。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 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 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 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 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 仰)。”
3、帝国的隐喻
作者在书中运用帝国的隐喻这一概念,主要 是针对早期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的民间信仰 的神灵体系是对帝国官僚科层制度的模仿这 一影响广泛的理论范式进行修正与挑战。王 斯福一方面揭示出民间社会对于帝国具有极 强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模仿并 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通过隐喻来 实现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乏意义改写、逆 转的事例,民间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行动逻 辑,并不是帝国的依附者。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3、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
“迷信”的三种含义(1)对应于科学的迷信( 宗教)(2)对应于宗教的迷信(民间信仰) (3)对应于正信的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学术术语,是学术研究 所建构的产物,基本上基于“价值中立”立 场之上;而“封建迷信”是一种官方话语, 是国家政权建设中所发明的“标签”,带有 浓厚的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2、祭祀圈和信仰圈
“祭祀圈”是随着祭祀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历 史上早已客观存在,但“祭祀圈”这一概念是 由日本学者冈田谦1938年提出的。他把祭祀 圈界定为“共同奉祀一主神的民众所居住之 地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学者许嘉明、施 振明等在台湾汉人传统社会研究中,开始把祭 祀圈和地方组织结合起来考察,通过祭祀圈的 层次划分来说明地方组织形成的原则和方式 。
民间信仰概念之种种
民俗学者:乌丙安 宗教学者:金泽 人类学者:周大鸣 历史学者:王健 宗教社会学者:戴康生与彭耀 《辞海》中对民间信仰所下的定义
我所界定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 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 )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 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 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 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 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 内。
1、精神安慰与心理调适功能 2、社会整合与集体认同功能(正在弱化) 3、提供公共产品 4、容易走向“迷信”,敛财骗色甚至残害生命
河南农民工修固黄河被欠薪 叩拜河神帮讨薪
四、民间信仰的理论介绍
1、杨庆堃的分类概念 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将
中国的宗教分为两种类型:制度性宗教和分 散性宗教。
2、祭祀圈和信仰圈
林美容认为,祭祀圈是指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 举行祭祀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其本质上是 一种地方组织,表现出汉人以神明信仰来结合 与组织地方人群的方式,而信仰圈是指以某一 神明或(和)其分身之信仰为中心,信徒所形成 的志愿性宗教组织。
3、帝国的隐喻
美国人类学教授武雅士认为,汉人所崇拜的 神、鬼、祖先实际上折射了3种现实社会关系 :神代表正襟危坐的官员,鬼是危险的或者 可怜的陌生人(土匪、乞丐等),祖先则是 自己人。
2、祭祀圈和信仰圈
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林美容教授继承了前人对 祭祀圈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台湾中部南 投县草屯村调查的案例,给祭祀圈下了一个精 确的定义:祭祀圈是指一个地方社区的居民 基于祭祀天地鬼神的共同信仰需求所形成的 义务性祭祀组织。
之后,林美容检讨了以往研究的成果,以祭祀圈 为研究重点,将祭祀圈视为研究传统汉人社会 组织所不可忽视的主题,并从祭祀圈的概念,发 展出信仰圈的概念。
1、杨庆堃的分类概念
制度性宗教具有独立的神学体系、崇拜仪式 和组织结构,独立于其他世俗社会组织之外 ;而分散性宗教则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 及信仰者,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 的世俗制度中,从而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 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制度性宗教以佛教、 道教为代表,分散性宗教包括国家的祭天大 典、家庭的祖先崇拜、宗祠祭祀、英雄崇拜 以及各行业对其保护神的崇拜等。
金陵大报恩寺重建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捐10亿元 《扬子晚报》2010.11.8
广州副市长城隍庙拜求"保佑没有腐败分子" 2010-10-31 03:05:02 来源: 新快报(广州)
第七讲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
主讲人:陈彬 博士
专题内容框架
引言:中国的无宗教论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辨析 二、民间信仰的分类与特点 三、民间信仰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的相关理论
民间信仰的分类
第三种类型是对祖先和名人先师的崇拜与信 仰。其一是家神崇拜,祈求“家神”赐福禳 灾;其二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这是儒 学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很流行,目前还有残 存;其三是圣人、英雄和行业保护神因具有 超人的“智、仁、勇”而受崇拜,比如孔子、 关公、张飞,有保护渔民的妈祖等;
民间信仰的分类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逾半数难拒迷信 28%信相面
2007年,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 博士完成的“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和 分析研究”首次得到了一批实证数据。调查 结果显示:县处级公务员自称相信“相面” 这种迷信形式的比例最高,为28.3%;自称 相信“周公解梦”的比例排第二,为18.5% ;自称相信“星座预测”的比例为13.7%; 自称相信“求签”的比例为6.0%。反之,只 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表示不相信迷信现 象。
二、民间信仰的分类与特点
民间信仰的分类(采用袁亚愚等人的分类法)
第一种类型是源于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又可以分为 如下类别:一是对气象的信仰,如崇拜雷公、电母、 风伯、雨师等;其二是对土地、坚石和火的信仰, 如崇拜土地神、山石神和灶神等;
第二种类型是源于动植物崇拜的民间信仰。又可以 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动物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对 牛神、马神和羊神、蛇神的祭祀活动;二是对植物 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如苋菜崇拜(因苋菜汤汁呈 血红色,被菜农认为灵的精怪)、桃木崇拜(因其 被认为有驱邪避鬼之功)等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1、民间信仰与宗教
一种观点明确表示民间信仰不属宗教:戴康 生与彭耀、乌丙安、王燕琴等学者。
另一种观点则视民间信仰为一种宗教:王铭 铭、朱海滨、范正义、金泽、周星等学者 。
还有一种折中观点,即主张对民间信仰的界 定不必要太精确,相反模糊一点还更有利于 研究的进行。此说法以叶涛门前挂弓剑辟邪 (2008年07月04日 08:33:50 来源:人民网 )
弓箭宝剑直指正南方。
河南宜阳国土局门口地板中央镶巨大八卦 (2008年07月29日 07:0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
河北高邑县委书记因“用战斗机堵路”事件被免职 (2010年05月01日 07:31:41 来源: 中新网 )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2、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
一部分学者并未刻意区分“民间信仰”和“ 民间宗教”:王铭铭、李亦园、牟钟鉴等。
一些学者则将“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 进行了明确区分。比如,金泽。
还有一类观点是认为“民间信仰”和“民间 宗教”是一种相互包含关系。
结社型民间宗教
一、大乘教 二、弥勒教 三、明教 四、白莲教 五、无为教 六、龙华教 七、三一教 八、黄天教
引言:中国有无宗教?
中国到底有没有宗教?
大学者梁启超是持中国社会非宗教论点的先驱 者,他曾说过:“中国是否是有宗教的国家, 大可研究”,甚至说“做中国史把道教叙述上 去,可以说是大羞耻”。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胡适亦尝言:“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大儒梁漱 溟则指出:“世界上宗教最微弱的地方就是中 国,最淡于宗教的是中国人……中国偶有宗教 多出于低等动机……”。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4、民间信仰与巫术
相比于“民间信仰”这样一个近代发明的学 术概念而言,“巫术”是一个远古就有的概 念,且“巫术”一般成为原始社会和未开化 民族各种信仰仪式活动的概称,所以对于现 代社会中的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我们不宜再 沿用”巫术”,而采用“民间信仰”较为合 适,这样可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
第四种类型是崇拜行业神的信仰。比如说: 泥、画、木等建筑业供奉鲁班;医药业祭祀 扁鹊和孙思邈;造纸业祭祀蔡伦等。
第五种类型是避邪禳灾、禁忌、卜算吉凶的 信仰。
民间信仰的特征:
其信仰特点是功利性、祭拜对象的混杂性、 仪式的建构性、组织的松散性等。
三、民间信仰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在中国得以传 播、普及,除了这些宗教自身的经典及教团 组织优势之外,最重要的是,这些宗教学会 了跟民间信仰打交道。只有与民间信仰融合 在一起,这些宗教才能得以传播。佛教、道 教、儒教的普及,就是一部向民间信仰靠拢、 走进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