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神话、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民俗、宗教和祭祀仪式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篇文章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和相关研究,并且会舉出5个例子作为佐证。
一、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自然拜祭、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互相交织。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信仰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和习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与政治、法律、道德等议题也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这种紧密关系的存在为当前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
二、例子证明下面列出5个例子,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及相关研究。
1. 乡村信仰的现实中国的乡村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一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来宗教信仰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和相应的信仰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改变。
这种转变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乡村生活文化的消失、城市化的扩张、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些都会对乡村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乡村信仰的发展?如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乡村信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的关注。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乡村信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和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标题: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中国人失去了信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现状,并证明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并非单纯指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它可以是道德准则、人生目标,也可以是对某种理念的执着追求。
在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爱、和谐、公正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的信仰。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遵循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信仰。
共产主义信仰以其公平正义、人民至上的理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这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最好的证明。
再者,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种信仰。
它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这也是我们国家能够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引领,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相反,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更加深沉。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总的来说,尽管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我们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原因所在。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摘要:自身理论修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官本位”流毒的蔓延,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应加强理论学习,社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维护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地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及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现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读得很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也不太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前途,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民树立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引导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
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充斥于报刊、杂志之间,良莠不齐,扰乱着人们的视觉。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
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信仰向个人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的侵蚀和消解下不断被弱化。
信仰与道德信仰如何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信仰与道德信仰如何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信仰是智慧的燃料,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信仰和道德信仰已成为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现实、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信仰和道德信仰的作用。
一、历史上的信仰与道德信仰从古至今,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和宗教的传统中,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因为一种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信仰力量,让人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自觉地遵从其所规定的准则和道德标准。
例如,基督教信仰强调尊重生命、爱与和平,并倡导分享与关爱。
耶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自己”,能够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注和爱心,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样,伊斯兰教信仰重视正义、公正和仁慈,并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渴望,为贫穷人发声,这样就能够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勇敢地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现代社会的信仰和道德信仰在这个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信仰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信仰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
道德信仰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使其有好的品德、更好的管理个人及家庭事务。
同时,信仰和道德信仰也能引导人们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的潜规则,使其有条件去呈现他们自己的價值,与他人交往更加容易沟通。
三、教育对于信仰与道德信仰的作用教育是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体现信仰和道德信仰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会信仰和道德观念。
例子,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儒家文化认为,只有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弥补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
这个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忠于自己而非境外,为他人谈心、解决问题等行为进行更好的实践。
四、社会发展上的信仰与道德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同时考虑道德与信仰的重要问题。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文/双木当代中国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注意自省的人们总能发现自身信仰的“缺失”,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而“缺失”正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灵窒息。
且心灵上的痛苦对于自省的人们也不断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人脑中的一切话。
”在中国的长达25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思想信仰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儒家为主,释、道辅之。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加上佛家的转世,少年时期十年寒窗,发愤苦读,为的是求取功名,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近中年,在宦海中浮沉,面对残酷的现实,身心疲惫,于是他们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晚年人已垂垂老矣,回忆一生罪孽与痛苦,不禁感慨万千,遂入佛门,一心修行,为的是寻求解脱,人死后能到达佛家净土转世。
也许是中华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产生了此种独特文化思想,其并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职能。
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儒就是指得儒家思想,释是指得是佛家思想,道是指得是道家思想。
这里面首先就儒家思想,儒家理论就个人来说讲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完善而在于平天下。
也就是说天下平了个体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最终目的。
就社会群体来说,儒家思想是以宗族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经济生活。
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如果概而言之:可以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个体伦理与宗族生活的社会伦理相结合的伦理体系。
其次就佛家思想而言。
佛教自从汉末陆续从印度传到我国,最终在唐时正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佛教自从法华宗乃至禅宗以后,佛学便渐渐“中国化”了。
总之佛学在中国渐渐与儒学相互渗透,并转变为“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
”转变成为一种把自我寄托于来世的心性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
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
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
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
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
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
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
社会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坐标,体现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满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需要并使之产生归宿感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社会信仰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类群体的最高价值和人类自身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解读信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价值观、社会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不断涌现;宗教信仰被人们重新追捧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所产生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当中。
如何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树立科学的信仰,这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课题。
人作为一种缺失性的存在,要树立起其信仰来找寻并建立起自身的精神支柱。
由于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许多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信仰出现了危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不仅会影响个体发展,还会对社会建设带来严重阻。
首先表现为个体精神的迷茫和混乱,使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痛苦和失落,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上出现社会动荡不安。
近年来,中国社会上出现诸如官员的腐败、社会道德的缺失、犯罪率的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信仰的失落与危机之中找到答案。
信仰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在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影响,甚至会否定人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使社会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极大危机。
而在当代中国,很多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信仰危机之中,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如社会失序问题、道德失范问题等等,都与中国人的信仰状态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和迷茫有不可分的关联。
要对我国的信仰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对我国当前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来达到重构科学信仰的目的。
三、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现实解析信仰危机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由于对社会倡导的共同信仰缺乏一致的认同感,导致对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造成了许多人的个体精神的迷茫和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大致说来,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仰”真空的出现。
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主导信仰的缺失。
大量的社会成员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而此时统治阶级又不能及时提供新的信仰体系来填补,从而产生暂时性的信仰“真空”。
没有了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没有崇高理性信念的追求,使人们的生存再也踩不到支撑点,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在精神需求。
比如,一些人表现对“权”、“钱”的极度崇拜;一些人把拒绝信仰的放荡行为看做是所谓“自我实现”;在文化界,一些人已经“淡化政治”、“淡化共产主义信仰”;甚至有人要“告别革命”。
2.信仰“乏力”。
信仰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双重动力;一方面,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道义的合理性。
这一动力来自信仰者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能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是合理的,而他们所反对的东西则是非正义的。
因而,信仰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阻碍能理直气壮,无所畏惧,表现出强大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信仰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历史的合法性。
这是一种来自对历史必然性的深信的力量,即信仰者相信自己行为的必然性。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利益失衡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的观念与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标准的背离,使人们的社会道德感逐渐丧失,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迷茫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式出现弱化的趋势。
在当时日益繁荣、日益丰富的物质和财富面前,信仰逐渐失去其强大的驱动力。
尽管人们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依然迷恋世俗的享乐,迟迟不走皈依之路。
信仰的吸引力的弱化是信仰“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表现为,信仰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小,对“信仰者”来说,真理和价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在信仰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常常会选择后者。
3.信仰多元化。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有着多信仰的国家。
自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我国主导的信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体制的轨迹,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
各种理论交汇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我们的信仰形势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各种信仰形式都在信仰领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不乏一些不科学的信仰形式充斥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宗教迷信乃至邪教开始在社会蔓延,这些迷信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给众多精神空虚的人提供着心理上的慰藉,诱导着他们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高高在上的虚无的神灵,趁着混乱的信仰局面迅速地抢占由于信仰危机所造成的“真空”地带,使得新时期中国的信仰形势更加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的社会信仰体系带来消极影响。
4.信仰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及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使更多的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把物质利益和金钱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
物欲横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而人的精神却开萎靡并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其实,人的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
还有比它更重要的精神需求。
这种功利型的信仰观片面强调物质需要轻视精神需求,必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要确立科学的信仰观,重新建构新时期科学的信仰体系,首先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科学信仰的确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看来,中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是十分严峻的,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地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使科学共产主义信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的主体地位动摇并遭受侵蚀。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信仰需要已经开始觉醒,信仰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重树科学信仰的权威,必须既要加强信仰理论层面的建设,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正面的宣传和灌输。
总之,在我国当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掩盖精神的匮乏和迷茫,信仰丧失现象日益严重,当代中国人信仰的迷茫和迷失,使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之中。
四、当代中国信仰道路的重建信仰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社会的前进指明方向。
我们对中国的信仰危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立足于现实,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为当前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对自由解放及精神自由的不断追求中,在实践的过程和批判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改正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信仰自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重生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它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是伟大正确和具有最广阔前景的信仰,是各种信仰形式中最科学和合理的信仰,同时它具有极高的现实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且继续证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具有一定的终极意义这一本质特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信仰体系。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这并不能证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出了问题。
新时期的信仰重建并不是重建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重建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以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使共产主义信仰再现其强大的精神内驱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创造良好的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应该建立在对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死抱着教条式的文本不放,将其拘泥于文本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