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其宗教信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宗教信仰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组织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探讨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与自然界的崇拜有关。
古人将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视为超自然力量的表现,赋予了它们神圣的意义。
这些原始宗教信仰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神灵信仰,包含了对上天神、地神、山神、河神等众多神灵的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体系在中国出现,并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倡导无为而治,通过修炼追求长生不老。
儒家则崇尚人伦道德,提倡君子之道,注重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其教义强调解脱生死循环,个体修行以达到解脱的最终目标。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信仰,儒家的价值观和理论被用来规范社会行为和建立道德伦理。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往往将自己视为天命之子,实行天子与天相应的理念,加强了政治与宗教的联系。
此外,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还曾在文化与艺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借鉴了宗教建筑的设计理念,如中国古代的寺庙、道观等,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题材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后,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宗教信仰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宗教信仰强调修身养性、忠孝仁义等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往往深深扎根于宗教信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丰富的,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在塑造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信仰。
自古以来,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比较。
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三宝”:佛、法、僧。
佛教认为,只有追随佛、听取佛教教诲和跟随僧人学习才能够实现生死轮回的彻底超脱,从而得到解脱。
道教起源于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之一。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和实践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祖师是老子,而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强调要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争取长生不老的目标。
佛教和道教的共同点佛教和道教虽然在具体的信仰上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之处。
比如,在态度与修行上,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人们要有清净心境,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两个传统信仰都强调要通过修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佛教和道教都反对崇拜金钱、权力与名誉。
佛教和道教都主张以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提倡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将正义与仁慈放在第一位。
佛教和道教的差异但是,佛教和道教之间也存在差异。
佛教强调要借助于毗尼契经和阿罗汉经的阅读来实现证悟。
与此相反,道教则反对过于依赖文字,强调必须通过反思和内省来理解超越文字的真理。
佛教与道教的世界观也存在不同。
佛教认为世界是无常的,而道教则认为宇宙是永久不变的,追求长生不老与道永存。
在这方面,佛教和道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另外,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也有所不同。
佛教重视禅修,强调了解自己的心灵、清理思想和消除负面情绪。
与此相反,道教重视外部技巧和方法,研究药方和内丹。
结论佛教和道教的比较证明了中国文化中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它们在宗教、传统和思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两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神仙那么多,但中国大多都是无神论者

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神仙那么多,但中国大多都是无神论者据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的调查,全球范围内的信教比例大约是在59%到77%。
而中国的信教人口比例却仅有7%,占比全球最低。
难道真的像西方媒体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吗?其实不是!信仰的区分这里得先区分一下信仰的两个派别,一个是宗教信仰,另一个则是人文信仰。
上文提到的信教人口指的是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人,比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类的。
比起宗教信仰,人文信仰则要复杂得多。
信奉某种人物、文化、历史等都可以算是人文信仰,举两个例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句话都可以视为人文信仰。
而中国人普遍信仰人文!那么宗教信仰跟人文信仰哪一个更高级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的信教人口如此之低呢?我们不妨以世界传播力度最强的基督教作为一个参考,从中国的历史,民族性格,以及对神仙的态度这3个原因来剖析一下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信神。
首先是历史基督教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耶稣是在公元前后出生的,国际上也将耶稣死亡的时间定为公元元年。
那么耶稣诞生和死亡的这一段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公元元年,中国恰好处于东西两汉时期。
那时候王莽的新朝刚刚成立,受到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的挑战最终覆灭。
也就是说在耶稣诞生的时候,中国的西汉已经结束,东汉即将到来。
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如果以中国古代的生育理念,差不多15到20岁就是一代人。
那汉武帝的辈分大概比耶稣高了7到14辈。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十分早熟的文明,早熟到当中国人已经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制定礼仪来约束人民的时候,西方世界的人还住在树上。
哪怕是基督教这么一个流传数千年的宗教,在中国人面前也显得太过幼稚。
要知道,早在耶稣出生之前的一百多年,汉武帝就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来更好地管理帝国。
而在耶稣出生的两百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统一了中国。
在此之前,还有战国、春秋、周、商、夏朝等朝代,中国最早的朝代甚至要比耶稣早诞生了一千多年。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言。
一个人的信仰,就是这样的力量,能让他在艰难险阻中破浪前行,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信仰是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追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信仰的来源人类信仰事物的本质,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安全感和指引,使人感觉自己隶属于一种更高级的存在。
在宗教信仰中,人们会因自己对某种神灵的崇拜而感到内心纯净,产生责任心和向上的力量。
在道家思想中,信仰则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信仰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行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悠久深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它强调道德伦理和稳定秩序。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中庸之道”,即平衡思想,主张人的合理行为和心态,并通过“礼、乐、诗、书、春秋”五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以此来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证悟”、“菩萨”等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赋予了更加纯粹的内涵。
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既贯穿于文化的骨髓中,更润泽着生民百姓的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高度开放的心态与不局限于国际上的宽广视野,正是因为信仰的存在,传承了千年不衰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因此,中华民族在历经多次曲折与演变之后,仍能够保持其独特性与创造性。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信仰的方向。
无论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亦或是“证悟”,信仰渗透其中,在时刻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
总之,信仰是保护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在遭遇困难时能够支持自己坚韧不拔的背后动力。
有信仰的人,不论幸福还是痛苦,都能在平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在信仰中积累更多的力量。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精神文化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精神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精神文化。
这些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精神追求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强调孝道、仁爱、谦逊等美德。
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是中国境内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佛教教义中的“般若思想”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之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寄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道教的哲学与修炼之道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追求个体的内心净化和身心的健康。
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哲学思想和修炼方式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四、伊斯兰教与穆斯林文化伊斯兰教是中国的四大传入宗教之一,主要传播于西北地区。
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保留了独特的穆斯林文化。
五、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基督教作为另一种传入宗教,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信仰和灵性追求,对中国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新的冲击和思考。
近年来,中国的基督教教堂和信徒数量逐渐增加,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精神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
无论是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这些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当前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假药泛滥
虚假捐献
灵修班受捧
为富不仁
“高人”频 现
社会诚信差
4 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文化原因
历史原因
社会原因
教育原因
中国信仰缺失的原因
5 中国人的信仰教育
结束语
大家一起赶路,突然一个墨西哥人停下来, 旁边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说走的太快,把 灵魂扔在后面,要等一等。
当前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主要内容
1 2 3 什么是信仰? 中国信仰在各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人信仰的现状 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中国人的信仰教育
4
5
1 什么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自身生存中具决定意义 的存在或观念体系的确信、尊崇,并奉之为
行为的准则。
信仰的分类
自然信仰 宗教信仰
道德信仰
信仰
科学理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2 中国信仰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各时期特征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以后
有信仰无宗教 有崇拜无信仰 信仰机的出现 信仰与宗教相结合 有信仰,不认同
3 中国人信仰的现状
中国人信仰调查
据某网站调查,仅去年 一年就有3.62亿人算过命。
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
认识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认识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信仰体系和精神追求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
首先,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礼仪、道德和家庭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
而道教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佛教则强调个体的解脱和超脱,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境界。
在古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中,孔子的“仁”的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仁者爱人,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人性境界。
这种追求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实践。
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
在文学方面,古代中国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常常体现了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和感悟。
诸如《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们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而在哲学方面,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宇宙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例如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可见。
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也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传统,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的“君子”观念也对中国的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以身作则,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教、道教和佛教这三大信仰体系以及孔子的“仁”的思想观念,构成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为何西方人总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
——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雨果自现代以来,大多数中国人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因此西方人也普遍认为中国是没有信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观点呢?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差异一、中国人的信仰无神论(英语:Atheism),在广义上,是指一种否认、否定、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在狭义上,无神论是指对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种抵制、排斥、打击。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意思意义非凡。
大多数中国人表示的无神论在我看来应该得翻译成无固定神明论即在中国人看来万物皆可为神明。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是不可否认,从远古的图腾到现在的姓氏、动物,等等都是可以作为信仰之物。
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称。
龙、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的信仰就像星空,可以包容一切,同时每个信仰又可以像星星一样在夜空中闪耀各自的光芒。
二、西方人的信仰和中国人的信仰区别西方人的神话史可以从古希腊神话演变而来,他们的信仰是循其本根是一元的宗教式的,他们的神都是“上帝”授予的,或者他们的神都是“上帝”的后代。
比如基督教的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
而中国人的神是多元的,除了最早盘古最早一批不知从何而来的始神,还有一些杰出人物依靠修炼而成神的,在人们纪念供奉中成神的等等,可以说人人都能成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东西方的信仰区别在我看来用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
西方人一直供奉信仰的就是“一生二”里的“一”,这个一是看得见,可以找到根脚的,所以西方人的信仰可以很明确可以说出来的。
而中国人的信仰是“道生一”里的“道”这个道是虚无缥缈的,诉不清道不明的。
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的是找不到中国人的信仰的三、为什么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依据是建立在中国人没有像他们一样信仰“上帝”这一观点上衍生来的,同时中国人本身的信仰众多纷杂,万事万物皆可为神,皆可成为信仰。
而且信仰已经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
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
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
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
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
”[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
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中国学者中对于中国是否有信仰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
从狭义的角度看,信仰是指对“此岸”的超越和对“彼岸”的纯精神对象的信服,信仰因不随现实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最终成为永恒。
只有将“精神与物质严格区分开来”[2]的信仰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信仰。
当信仰被界定为彼岸的、超验的和纯精神的信仰时,信仰就成为宗教信仰。
就中国而言,一方面,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为功利性和实用性,与超验的、纯精神的信仰相悖,所以不能算做信仰。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也不能成为信仰,因为它着眼于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是此岸的,同样与狭义的信仰内涵相悖。
更有学者直接断言: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仰。
其原因在于中国没有真正独立的个人,因而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没有个人独立的精神需要,信仰更是无从谈起。
对信仰狭义的理解不能涵盖信仰的全部内容。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信仰的理解应立足于广义的角度。
即,信仰是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某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的遵守和奉行,且人的思想的独立性是天然具有的而不是被赋予的,因而学者的观点仍是值得探讨的。
3、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信仰危机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中国正不可避免的步入了社会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在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政治上,社会主义在经历苏东剧变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导信仰因受到质疑而不断被弱化;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每个人在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跌破了道德的底线,并侵入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
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特征逐渐模糊;思想上,未来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到底是中国古代贤人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还是马克思所宣称的“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社会,亦或是西方学者所标榜的将自由与民主视为“人类历史的终结”?人们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当代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究竟该信仰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信仰以及怎样实践自己的信仰成为摆在国人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西方的论断不足为信,中国学者的某些观点也未必正确,但社会现实已表明,信仰的危机正充斥于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
虽然中国人从不认为自己没有信仰,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中国人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之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信仰观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蛮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3]如果信仰是人所必须的,那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支撑其发展的精神追求,而这必定有信仰的存在。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信仰力图将现实存在与内在超越紧密相连,人在现实中便能实践自己的信仰而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
这种信仰观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总体应涵盖以下内容:1、以“天命”为起源的信仰观为信仰提供终极价值取向首先要从“天”、“天命”的提出开始。
中国古代天命论思想由来已久。
“天者,万物之祖也。
”中国人很早就将“天”作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来崇拜。
商朝统治者提出“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以此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周朝进一步修正了“天命论”的思想,提出“以德配天”。
“天”被周人赋予了绝对的权利,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因而具有了宗教的意义。
西周政治瓦解后,这种宗教的“天”日渐衰落,自然之“天”开始崛起,但天的超越性始终是被认可的。
儒家秉承了这一思想,将道德的根源归于对“天”的顺从。
于是“天”成为一切价值的内在依据和衡量一切价值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绝对标准。
对形而上的超越性的追求是一切信仰存在的前提。
中国文化中没有上帝的概念并不等于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形而上的超越性的追求。
对“天”的遵从与向往最终在行动中表现出对“天”的敬畏,是中国人的信仰赖以产生并得以升华的根本来源。
2、以社会中的“人”作为信仰的主体信仰首先是人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同样强调对人的关注。
与西方信仰观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将对“人”的关注放置于一定的社会或群体之中。
人作为肉体的存在与自然界的众生是平等的,但人何以能驾驭自然界,高于其他的生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论语》中有云:“人,走不若马,力不若牛,而为之用,何也?盖能群也。
”这充分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离开这一环境个人的力量是苍白的,其作用的发挥终究是有限的。
而同时也强调,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最终应放置于一定的社会中,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为前提。
古代文人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同样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是为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个人的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时,那种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为成全“大我”而牺牲“小我”便成为一种悲壮的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信仰观中的这一显著特点一直影响并激励着后来的中国人,我们常说: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表现和最好诠释。
3、以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的信仰观传统文化中历来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内在的具有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意蕴,进而表现出信仰的特征。
只有道德能使人超越本能、欲望而真正成为主宰,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一方面,天道、天理具有超越性,但它却是可以经由现实的道德实践而达到的“彼岸”。
传统文化在天道与性命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主体在实现其道德行为时产生崇高使命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此岸世界为人们建造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道德要通过个人修养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来实现。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可见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
而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将道德视为信仰的基本诉求。
4、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终极价值关怀信仰模式。
道家主张通过自然无为实现与道相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关系的实质是使人退回到混沌的无意识的人与自然的自在合一状态,并以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
道家所倡导的无为境界以出世的方式得以实现。
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恰好相反,他主张“有为”,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来参与到自然的发展变化之中。
注重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肯定并最终成就了其独具特色的积极的入世精神。
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信仰之刚柔相济、进退互补的精神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天人合一”的终极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
相比较西方文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对中国人的影响则更为根深蒂固,长久而深刻。
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斩断自己固有的思想文化的根源,因为它深埋于内心深处,更流淌在血液里。
三、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信仰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前提之下形成包容并蓄的信仰体系。
而这种信仰体系应首先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1、基于传统文化的信仰观,更能实现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社会凝聚力信仰是受一定社会文化影响的群体或生活于文化群体中的个体所拥有的信仰,人有归属感的需求,总希望将自己纳入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具有共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的人才能产生共同的信仰,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趋同性。
共同的信仰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共同的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具有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它是以纯粹的精神感召为纽带,对于群体中的个人产生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更易于接受本民族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身的言行,并形成社会合力。
2、基于传统文化的信仰观,更能与国情相契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之路,但这一伟大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绝对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