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竟然沦为世界最差

因为我们只要有了权力就完全没有道德文/汪华斌这几天与一些外国朋友在一起,我们谈了从中国腐败分子的道德败坏到奶粉事件的责任缺失的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最差,这不仅因为官员有了权就会腐败和腐化;而且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有了权,也是私利当先。
正因为如此全社会如此,所以才有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缺失;假冒伪劣泛滥成灾。
这不是那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全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世界最差。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能目睹到的城管追赶小贩的案例,因为我们见到的小贩当见到城管时如同“老鼠见到猫”;不仅诚惶诚恐,而且是“打不还手”。
而“手中有权”的城管,竟然见到小贩时就能自动产生暴力的狂热;因为城管执法中没有道德的约束,所以才能产生暴力执法的狂热。
虽然从法律关系上讲,城管的确应该管小贩;但为什么城管有了权力后,却缺少道德呢;因为我们的执法只追求结果,而过程由执法者自己掌握;这种凭个人道德心办事的过程造就了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为什么中国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缺少道德,对过程的失控是我们社会的本质性问题。
我当初在国有企业当红的时候,有一些年轻的校友分配我带;结果他们全部相当谦虚,而且对我也相当尊敬。
在那年轻化的年代,在我的推荐下的年轻人快速地得到了提拔;结果有两个年轻的农村大学生二十多岁就提拔到了处级干部,而且是一把手。
这时我发现他们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养情妇,而且吃喝玩乐兴趣特大;不仅对事业不闻不问,而且别人的成果还都是他们的。
在权力的光环下,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能破格为教授;结果他们趾高气扬了,除了他们的上级领导外;其它的根本是目空一切。
就连我这当初培养过他们的老师,竟然也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因为我的正直与事业心,会影响他们自己制造光环的亮度;于是我这亲自培养出年轻领导的人,竟然把我作为第一个下岗试点的人。
在这运用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年轻的领导是那么冷漠;不要说中国传统的美德,就是社会公德心也完全失去了。
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探讨论文

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探讨论文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探讨全文如下:摘要:2021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形象地反映了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
本文认为,造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法律制度和医保制度等四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从重视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深化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和改革医保制度的赔付范围等入手改善当前社会道德的缺失状况。
关键词:社会道德家庭教育医保制度作者简介:胡永兴,助教,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韩伽伽,助教,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
一、2021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发的思考2021年马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无疑是春晚小品《扶不扶》。
同时,在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最满意、最受欢迎的节目票选中,《扶不扶》也稳居语言类节目第一,甚至在部分榜单中超越了备受女性喜爱的李敏镐的《情非得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春晚节目。
小品中,“你这走是能走啊,可你这是按表走啊”、“你这么顽皮你家里人知道吗”等台词俏皮幽默,给观众们带来了诸多笑声。
这个小品之所以备受热议,不仅仅是因为它幽默风趣的格调,更重要的是它针砭时弊、直指国民心声的意义,其中,“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和结尾处的“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更是直指社会热点,爆笑吐槽中传达正能量。
就在小品播出后的第五天,山东省烟台市就发生了一起现实版的“扶不扶”:当地民警用实际行动回答“人倒了,必须得扶”,但被扶老人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
无独有偶,2021年1月中旬,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漳溪乡村民吴伟青自杀了,之前几天,他陷入痛苦:他坚持自己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老人和家属坚持他是肇事者。
有关报道称,他用自杀以证清白。
2021年发生于南京的“彭宇案”,曾一度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从那时起,“老人摔倒后扶还是不扶”这个原本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已成为令很多人纠结不止的二难命题。
我国社会道德缺失与重塑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道德缺失与重塑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我们也开始关注起了道德缺失和重塑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道德重塑等问题。
一、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的道德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人的道德观念不健全,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法律法规的认识,甚至出现一些令人唏嘘的事情。
比如,一些人在餐厅吃饭时不顾卫生规定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影响其他顾客;一些人在公共场所抢座、喧哗、甚至斗殴,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一些人在路上乱穿马路、不礼让行人,给道路交通带来chaos。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公德心态。
二、道德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国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呢?一方面,社会文化风气的深层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萎缩、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等等都是道德风气恶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只是建立在个人层面上的问题。
由于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许多人忽视了对自己道德规范的约束,甚至还想通过不良手段占据更多的资源。
再加上社会管理和监管机构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共享价值观和公德心态的匮乏。
三、道德重塑的排解之道道德重塑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和社会面试的措施,以提高个体和社会的道德素养。
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长期的工程。
道德重塑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强化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加强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德概念,以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让每个人都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守法意识,知道什么是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强化内部健康思维。
3、加强社会监管。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不文明行为消极管理和加强社会监管,提醒和惩罚相结合。
当下中国社会底线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下中国社会底线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社会底线道德缺失的原因:
1. 价值观的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越来越多,而忽略了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2. 教育不足: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 社会风气的不良:社会风气的不良也是导致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一些不良的行为被大肆宣传,导致一些人模仿。
4. 利益驱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忽视了道德的约束。
对策:
1. 加强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和
批评,让人们知道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
3. 宣传正能量:加强正能量的宣传,让人们了解正义与善良的力量,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
4. 加强监管: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让人们知道违法违规的后果。
5. 建立道德榜样:建立道德榜样,让人们学习他们的道德行为,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礼仪之邦”的道德缺失及其原因与对策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道德缺失在已成为普遍现象的现代社会,对道德提出了挑战。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关键的是当前人们自身道德观的缺失。
“扶起”路倒老人,该向何处借力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已经过去了5年。
这起争议极大的民事诉讼案件如今留下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的后遗症。
一是路倒老人无人敢扶,二是受伤路人反咬救助的陌生人。
这两种症状最近在武汉都有所呈见。
是的,在人性之恶面前,身在现场的人,譬如汉阳路倒老人的围观者,或许都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摄像头,谁来证明我的清白?老人路倒闹市却无人施救,这是社会道义的塌陷,这将让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陷入不安。
然而,挽救的途径,却不能止于对当事者良心的谴责,对普通人善心的呼吁,它首先需要的是法律的正确示范。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除开法律公义受到人情牵扯因素外,更对司法提出拷问。
法律条文是否严谨?而在执行中,无论案子大小,被告原告身份如何,司法工作者是不是坚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不是能够排除人情干扰,能够放弃左右逢源,片面追求局部和谐?因为短期的“和事原则”,可能在长远上动摇法律公义。
除开司法因素,我们还能在“群体正义”中寻求帮助。
在汉口鄱阳街那起事件中,正是因为有人力阻“出钱了事”,才没有让“恶”得逞。
是的,我们不可能每人随身携带摄像头,但围观者的眼睛都可以做证。
“群体正义”可以让行善者的力量成倍增长。
比如汉阳这起路倒事件,如果是多人施救,被反咬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即便不施救,打急救电话,110报警电话,也是举手之劳。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探析-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

中国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探析-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国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探析【第一章第二章】社会道德缺失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第三章】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第四章】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第五章】重塑我国社会道德的建议【结论/参考文献】当前社会道德观念的重建结论与参考文献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成就,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进步、人民丰衣足食。
但是在这高度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危机--社会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严重、社会诚信缺失、社会风气不正、学术造假、文化庸俗、民风日下等。
这些道德缺失的现象正蚕食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延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不利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仰的缺失,社会、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媒体的不负责任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是主要原因。
面对着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现状,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进信仰构建、健全分配体系、调整社会财富观、完善社会法治建设、强化社会、家庭、学校及媒体的道德教育与宣传,以重塑我国社会道德,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整合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社会道德缺失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的社会道德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第四部分在总结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现状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社会环境与人民思想状况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造成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问题: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重建美好道德的条件和措施是什么答:一、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
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突出。
近些年,我国社会道德出现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
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化。
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牵涉到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和分配是否合理、社会资源的占有是否公平公正,以及法制是否完善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打一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仅靠弘扬儒学所能奏效的。
出现道德高标准与实际的低水平的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这个体系没有精神约束和法律约束之外,其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
由于公众道德的集体缺失,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使得这个社会变得多疑。
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今社会上欺诈善意、透支爱心的行为并不鲜见。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每天赚500块的假乞丐都是这类的典型。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社会上一些阴暗面,就丧失了信心,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虽然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但是也有更多的正面现象。
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我们也知道,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去慰问、去捐款捐物、去献爱心,佛山市280名市民还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这说明“向善”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天性,是社会的主流。
二、那么重建美好道德的条件和措施是什么呢(一)从道德的社会性出发重建美好道德首先,促进经济发展,为重建美好道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道德缺失问题

社会道德缺失问题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场所,是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传承和承载者。
然而,近年来,社会道德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社会道德缺失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道德缺失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公共道德缺失公共道德是社会运作的基石,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公共场所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
例如,乘坐公共交通时的拥挤、不文明行为和驾驶中的违规乱象等。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秩序,还伤害了他人的权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政府、学校和家庭都应加强对公德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此外,应该严格执法,对公共道德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二、商业道德缺失商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商业道德,出现了各种不正当的行为。
例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商标侵权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解决商业道德缺失问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提高消费意识,增强对商业道德的辨别能力,选择诚信的商家和产品。
三、个人道德缺失个人道德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德,它关乎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形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个人道德缺失的案例。
例如,欺诈、偷盗、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不断发生。
这种个人道德的缺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平和与和谐。
解决个人道德缺失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同时,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此外,社会应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四、网络道德缺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在孔孟时代,看到老人摔倒过去扶,看到小孩受伤送去医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的事,而现在在这个文明年代里,竟然成了人们、社会竞相讨论的话题,我不得不说,孔老夫子若看到这个局面,心里应该有多寒啊。
而现在引起社会道德大讨论的正是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位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小悦悦事件引来了人们对中国人道德的质疑,而我相信经过的十八位路人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自己经过一定会打电话到医院。
但是,心里想的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不能肯定换个环境、换一批人后,这种情况就会有大的转变。
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觉得如果我经过这里,看见一个小孩血琳琳的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我也不会救得。
因为我想,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有人救了,既然没人救他,他肯定是死了。
如果小孩动一下,我肯定会打电话到医院的。
人们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中国人这样的冷血呢?我认为这要追溯的大名鼎鼎的“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而彭宇自称自己是为了帮助老人才前去扶,一同帮助的还有陈二春,在陈二春的回忆里,这过程中气氛平和,没有通常所见肇事者与受害人之间的僵持与敌对,徐寿兰对他和彭宇连连感谢,还说“不会连累你们的”。
陈二春因此并不去设想彭宇有可能是撞人者,“假如是彭宇撞人,当时的气氛不可能那么平和”。
而当时双方在警察局的笔录离奇失踪了,老太太的儿子正好在警察局工作,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案件审理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彭宇是无辜的,而法院的判决书上却以“如果不是彭宇撞的人,那他不应该为老太太垫钱”判了老太太胜诉。
正是这起法律公正的案子,引起了社会“老太太倒了,到底该不该扶”的讨论。
我只想说,难道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吗?造成别人有难不敢帮这种局面,媒体的影响也要付出一定的责任,有些媒体只知制造噱头,而忽视了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有关部门需要对这进行一定的约束。
正是这个案例,吓得人们不敢再扶摔倒的老人了。
还有一个案例,在一个大工厂里工作的有各个国家的人,一次有个人受伤了,别的国家的人都过去询问情况,只有中国人仍在那里工作,别人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过去,他说“有那么多人关心她,还用我上去询问吗?”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想的。
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
中国的教育中缺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
富裕的地区,孩子大多喜欢享乐,家长对爱的教育漠不关心,有些甚至教育孩子负面的东西。
贫穷的地区上学都困难,哪有心思在爱的教育中费工夫。
似乎爱的教育的成果是看不见的,而在中国,看不见的成果似乎多是可有可无的。
而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做义工的机会,在医院,敬老院,孩子在劳动的同时会体会到关爱他人的乐趣,快乐。
中国的教育资源的确不丰富,但是给孩子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应该是非常多的。
而学校只知道学生的学习,在今年的教改中,这应该成为一个改变的方面。
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看到日俄战争时,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
此景深深刺痛了
鲁迅,他于是愤然离开。
当时的鲁迅看到了中国人麻木、无情的一面,难不成中国的本性是扎根在骨子里,改变不了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在这个例子上可见一斑。
在山东,德国人地生意做得很好,引来了一部分德国人一起做生意,而这使得当地的居民生意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当地居民雇佣了黑社会杀了一家德国人,想给他们点颜色。
而当罪犯被捕时,在德国居住的被害人的亲人赶了过来,希望减轻罪犯的刑量,并捐钱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产技术。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很大一个原因是信仰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而没有信仰就缺少了人性的约束,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相信信仰就是相信世界上有神,其实并不然。
神只是信仰中的很小得一部分,拥有了信仰,真正的拥有了信仰,我们的行为就会受到约束,这是一种自我的约束,并不是外界强加在你身上的。
我自己是确信,人之初,性本恶的。
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约束自己的贪婪,无情。
但有的人不能做到,信仰是一个帮助他自己约束自己的工具。
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也出现过类似的事件,就是有一位女孩通过网络说自己想不开了,要自杀。
结果一共有一千八百多人回复,劝她不要想不开,但却没有一个人给她打电话,结果她还是自杀了。
她的母亲说:“我不明白,他有那么多朋友劝她,为什么没有一个给打电话呢?”这件事的影响很大。
结果,这个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就是见死不救有罪。
如果你看到别人有困难,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危害,你却不救的话,你就触犯了法律。
在《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中就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
在新加坡,见义勇为已经借由道德的法律化上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法律义务。
对于见义勇为,新加坡法律则完全站在保护施救者权益的立场上。
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
在中国,见死不救的立法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大讨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家胡慎之支持立法,他说,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有人不去救人可能会受到内心谴责,但看到别人也没去,内心谴责就会小很多,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旁观者效应”。
而通过对见死不救立法,可以更好地规范人的行为,对需要帮助者进行施救。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现在人们的道德还没有那么高,还需要法律的约束。
而反方的的观点是:公众的救助属于道德范畴,不是法律问题。
实际上也无法执行,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建议立法规定交通肇事者作为救助被害人的第一责任人。
社会就是这样,一定等到有人死后才会注意到问题的存在。
我希望通过小悦悦事件,国家,人们可以拥有一次心灵的忏悔,思考。
而不是把这看成一个新闻,过了半个月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而事实上,现在,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确是快忘记了。
我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剧。
我希望国家可以做出行动,完善相关的法律,社会会不断的进步的。
当人们在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能想想小悦悦,把这当成一次证明自己有公德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