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1年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

2021年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人读后感(一)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

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

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

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爱这方土地的,并且爱得深沉。

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精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

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

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

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性,谈论着直抒性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

从小出生在 ___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 ___巨大的差异。

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 ___,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

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 ___的文化体之中。

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

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读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

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

我们这一代人,受 ___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

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 ___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

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精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1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

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

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

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

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

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

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

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读书报告我选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而是因为这本书封面的一段话:“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祭供,充满着现世利的功利,培养着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

”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想知道在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葛兰言:葛兰言,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

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

在葛兰言之前,西方汉学正统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方法,率先起来对这种方法进行纠偏的便是葛兰言。

他批评说:“一般旧派的史学家或中国学家,不是仅以考证为能事,就是虽有解释而仍是以主观的心理的意见为主,故貌似科学而实极不正确,极不彻底,故远不如迪尔凯姆所倡的社会学分析法为高明。

”因此,他倡导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在西方汉学中开创了崭新的社会学派。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

值得关注的是他曾在中国留学。

1911年,葛兰言博士来到北京留学。

两年以后,他回到法国。

回国后继其师为高等研究院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后转任东方学院教授。

接下来,我简要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信仰读后感精选10篇

信仰读后感精选10篇

信仰读后感精选10篇《信仰》是一本由井上笃夫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仰》读后感(一):读起来怪怪的这本书读起来怪怪的。

难道是我不适应他写作的方式?不是到是我以为还是本来就这样。

每一件事情,都是很早下定了决心,并且一路直接,就成了。

没有事情的曲折与过程。

只有开始下定决心,然后做成一件事情,然后再就是另一件事情。

《信仰》读后感(二):年轻的时候应该看看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要讲天份的。

天份来源于基因,基因蕴藏在血脉,家族,时代还有地理环境。

天份演变为性格,风格,能力,也就是个体内在有机构成和一切其它个体与外界互动方式和沟通通道。

孙正义,具备理想,心志,最终升华为信仰,用坂本马龙革新的勇气,带来日本的信息革命,成就软银。

《信仰》读后感(三):上了一当这是至今为止我买的最懊悔的一本书,我以为我可以硬着头皮读完,但是我失败了。

写的太让人泪牛满面了,日本人啊日本人。

“有时他沉迷于足球,是场上的核心人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2年级的时候整整一年都没去外面玩过一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他在专心学习,埋头苦读。

〞看到这段时,我仿佛想起了小学一年级时的日记本上“今天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夸我真是个好孩子,我多么想再做家务啊!〞《信仰》读后感(四):伪书一本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本号称孙正义全球唯一授权官方版本的传记中,我看不到任何孙正义的影子,而是一个二手记者道听途说、生搬硬造,试图去神话孙正义的一篇软文而已。

加之翻译能力有限,编辑排版粗糙,宣传大摆噱头,伪书一本。

另外,明明是2022年已经付梓印刷的书,还拿到最近重新印刷,而且这本书中对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新浪等等一个字也没有提到,竟然还特么的作为卖点和噱头还宣传,出版社真是不要面孔至极。

浪费了三五斗,浪费了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信仰》书籍读后感500

《信仰》书籍读后感500

《信仰》书籍读后感500示例文章篇一:《<信仰>书籍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信仰》的书,哎呀,这书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书里讲了好多好多人的故事,他们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不惜付出一切。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人,就像我的老师,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认真地给我们讲课,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他们不就是因为有着教育的信仰,才会这样不辞辛劳吗?书里有个人物让我特别佩服,他叫老张。

老张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那里的条件特别艰苦,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可老张呢,他一心想让村子富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想考个好成绩一样坚定吗?他到处找方法,学技术,带着大家一起努力。

这过程中遇到了好多困难,有人嘲笑他,有人说他异想天开,可老张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要是我,被别人这么一说,说不定早就打退堂鼓了,我不禁问自己,我能有老张这样的坚定吗?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医生。

在疫情爆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抗疫的第一线。

那时候多危险啊,病毒到处都是,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感染。

可他不怕,他说:“我是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信仰!”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怎么能退缩呢?他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照顾着一个又一个病人,自己累得不行也不肯休息。

我就在想,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到啊!读着这本书,我不停地在想,信仰到底是什么呢?是像老张那样,为了让家乡变好而拼命努力?还是像那位医生一样,不顾危险去拯救生命?我觉得信仰就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信仰会告诉我们:“坚持下去,你可以的!”就像我在学习中,有时候觉得数学题太难了,怎么都做不出来,真想把笔一扔不做了。

可这时候我要是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以后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股劲儿就又上来了,这不就是我的信仰在起作用吗?信仰也像一股强大的力量,能让我们变得勇敢无比。

比如说,我害怕在大家面前讲话,一上台就紧张得说不出话。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合集5篇)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合集5篇)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读《中国人的素质》有感这个翻译有点过了,但是若翻译成《中国人的精神》也更为不妥,《中国国民性》尚可,得注明是晚清的,但是现在看看,却依然可以发现你我他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这些国民性。

作者待在北方的鲁两省农村居多,有近三十年,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对与中国人的素质的认识,对然戴上了西方的有色眼镜,很多地方令我们愤恨不平,却不得不得自省一下。

一百多前的清人统治的中国社会已经是整个百足之虫垂垂将死的时候,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们带着向自以为是的人民们带来上帝耶和华的智慧文明之光,却悲剧的发现这个已经浸泡于儒道佛隐形教是那样的难以穿透,中国人的由里到外都被他们看来不可忍受的臭不可闻的文明腌渍一遍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千年老坛菜不可驱祛除的腐朽霉烂味。

我们现代人中国人来看看这样一部书,要不要嗅一嗅自己的萝卜芯子里还藏着多少这劣根性呢?我们中国人的素质,绝对不差,我们中国人用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家族式方式管理国家,灌以每个人礼和仁,用道德文化来凝聚整个帝国,确实有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或者政权可以使中国文化及其涵养的中国人屈服,只有其他民族或者宗教或者文化默默地不自己觉的被我们这个犹如黑洞般的混沌中国文化给吸释熔合。

看这本书,一定要淡定,他说的不一定对(全对),可是他说的绝一定程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素质,有些东西,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而啧啧称道呢,可是别人也是照着他们自己的自以为更加开化的文化模式来思考的,难不怪,外国人也觉得被中国人白眼看多了,真成个棒槌了呢。

好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自己窥见真正的自己,照鲁迅先生的遗言,我们中国人都看看吧,人家先生可是死都不瞑目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就自己待机一耳刮子吧,话说回来,从头到尾,就算是这个仁义的传教士明恩博,他对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有多少反刍呢?全书共分二十七章,是为作者总结出的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二十六个特性和作者对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建议。

《信仰》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信仰》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信仰》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信仰》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当前,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似乎存在着一种隐忧,即兜里钱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虚,财富积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一个现实课题。

信仰失落问题,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历史方向感的丧失。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时值党的十八大如开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学院党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认真观看了这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高度认同央视制造的创作水平和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确兼具电视政论片、文献片、纪录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细节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我们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此片使我再一次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价值:信仰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而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因为信仰不论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它都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为社会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

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信仰包涵的价值整合、文化认同、行为引导等功能和特点,必然成为我们不得不深度审视和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党员教师,不仅自己要在观后更加纯洁性自己的思想、更加坚定共产党员的信仰,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以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诠释和教育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作者:bubu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

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

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

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信仰”两个字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

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

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

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

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

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

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

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

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

(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

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

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
和他们自己宣扬的主题的共鸣。

被访谈者当然不好意思直接否定。

只不过即使那些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儒家,佛教,道教的人们,也会有自己很朴素的自发的生而为人,祖祖辈辈的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我还是不要用信仰这个词,太大),这些东西会规范,左右,甚至引领他们一生的作为,诚实,童叟无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或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

他们未必一字不差的这样表达,他们也未必能够有机会表达(你看,写这种书的作者不会去采访我们)。

所以我不认为这本书里写的是中国人的事情,而是三个作者自己以为自己在写中国人的事情。

最后一章“信仰启示录”,实在毅力不能够,没有细看,就不作评论了。

我一边看书的时候一边试图理解作者们这样说这样写的出发点,目的在哪里。

因为相信人心不轻易那么险恶,才会认为他们是真心的相信自己所说的能让世界更加美好,才有此书,而不单纯为了名利。

另一方面,深深发现出版书的自由原来很足够。

那么对于书中所说的仁爱等,在下的看法如下:
对于个人来说,独善其身的时候讲究仁爱真诚没有任何问题(我会把正直排在第一位),但是对于一个机构,组织,甚至社会来说,作为基底的应该是公平,公正,合乎大多数人利益的秩序,能够获得美好生活的公平机会和可能性,以及明确的秩序之内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的权力和自由,以及以上所有的受到保障的可操作性。

而这些,不能指望作为已经握有/被赋予权力的个体的自发的信仰仁爱,施善于其他民众,而是一个能够保证他不滥用权力侵害他人的权利的完善的制度。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本书说的都不对,而是因为,自欺欺人式的唯心可能会混淆甚至误导人们的注意力的方向,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个社会真正的症结和弊端离开,那么文字也可能是祸害。

(就象对另一个新闻的炒作会让大众的注意力从一个新闻上离开,哪怕后者多么值得长久的关注。

)可幸,应该会有很多人象我一样,读不完这本书。

另外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真的应该要多读点书,否则看到这样的书,不能够引经据典的反驳里面的一些深深不以为然的说法,不是一般的懊恼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