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

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一、研究背景黄土这种自然界的伟大创造,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让人们为之倾倒。
它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土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其结构性和力学特征,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
洛川剖面位于陕西省洛川县境内,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剖面。
这里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丰富多样,黄土层厚薄不一,结构复杂多变。
因此对于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和力学特征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黄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黄土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黄土的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黄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稳定性分析还有待完善。
因此开展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黄土研究的水平,促进黄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黄土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黄土这种看似普通却又无比重要的自然物质,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黄土的广泛分布和丰富储量,使其在农业、建筑、环保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黄土的特殊结构性和力学特征,使得它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黄土不仅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更是塑造了我们的文明。
从古代的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高楼大厦,黄土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每一块砖石、每一粒沙砾,都是黄土的结晶,都是历史的见证。
黄土的存在,让我们有了生活的依托,也让我们有了追求进步的动力。
黄土的力学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它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屹立不倒。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地震洪水,黄土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土地的获取、配置、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对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管理原则包括公平合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方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环境污染等。
2.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仍存在审批手续繁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2)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部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土地荒芜和各类建设用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3.1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保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土地利用规划文献综述

用。
脱节 。就其原 因,既有规划方法和 技术的 问题 ,也有 主观 意识 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 1 规划层 级少 ,科 目繁杂 ,管理不明确 . 唐灵 军 ( 0 6 2 0 )认 为 ,根据 我 国 《 土地 管理 法 》,我 国 的土 地规划除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之外 ,还存 在城市总体规划 、 村 庄和 集镇 规划 , 以及江 河 、湖 泊 综合 治理和 开 发利用 规划 等 。 目前,我 国编制和 实施 的最高级别 的土 地利 用规划是土地 利用 总体规划 ,整个规划 只有总体规划和专 项规 划两个层级 , 不如 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和城 镇体系规划完整 ( 雪华、赵小敏 周 2 0 )。我 国的5 土地利用 总体规 划职 能分 工不 明确 , 国家 08 级 级、省级、市级格 式一致 、内容雷 同,特别是宏观上过细 ; 县级 和乡级差别 不大,尤其是微观上 过粗 ( 汤江龙 ,赵 小敏,夏敏
E o o c Ta eU d t Mi- un l S m NO 1 1 e t e 0 0 c n mi & r d p ae d o r as u . . S p e . 1 j 8 mb 2
土木工程国外相关文献综述范文

土木工程国外相关文献综述范文土木工程是一门涉及土地、水资源和建筑结构等领域的学科,其在国外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综述土木工程国外相关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介绍土木工程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一、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研究者在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美国的研究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策略。
加拿大的研究者则通过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概念和方法。
这些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与工程水资源管理与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国外研究者在水资源管理和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澳大利亚的研究者通过建立水资源模型,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荷兰的研究者则通过防洪工程和海堤建设,保护了海岸线和沿海地区的安全。
这些研究为水资源管理和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建筑结构与材料建筑结构与材料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核心内容。
国外研究者在建筑结构和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日本的研究者通过使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德国的研究者则通过使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结构的可持续性。
这些研究为建筑结构和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
国外研究者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瑞典的研究者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实现了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研究者则通过建立高效的废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护了环境和水资源。
这些研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土木工程在国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土地利用与规划、水资源管理与工程、建筑结构与材料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为土地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各类用地之间数量的分配优化和空间的布局优化,其中空间布局实质上就是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具有活力、增值潜力最大的国有资产。
城市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布局的差异,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的发展更加需要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
从宏观范围的城市布局到具体的每一块土地的利用,从城市的外延扩展到旧城区改造,无不涉及土地的合理配置。
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那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效率将是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本文介绍了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阐释了空间配置理论,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并分析了新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并给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空间配置;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目录第1章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本文主要内容第2章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1土地利用分类2.2 空间结构理论第3章空间配置理论阐释3.1 土地利用区位选择3.2 土地利用地域分工3.3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第4章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4.1 概述4.2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概念4.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4.4 研究方法4.5 一些案例4.6 新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4.6.1 新疆土地利用配置现状4.6.2 制约新疆土地利用配置的一些因素4.6.3 新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对策第5章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第1章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
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

文献综述
MOP模型在土地利用优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将多目标转化为单 目标问题,通过权重系数调整,实现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然而,MOP模型也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对参数敏感等。而GeoSOSFLUS模型则 是一种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多尺度耦合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具有考虑多重因素、 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然而,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数据质量 要求高、计算过程复杂等。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耦合多目标优化(MOP)与偏好序关系扩展(PLUS)模型 的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通过引入MOP和PLUS模型,实现了对土地 利用覆被结构和空间优化的全面分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生态效益提供 科学依据。
引言
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 合理配置、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土地利用覆被 结构复杂,空间优化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耦合MOP与PLUS模 型,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收集和整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自然社会经济数据等,构建MOP和 GeoSOSFLUS模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模型参数,进行模型的运行和优化方 案生成。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比较,提出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 局的复合优化建议。
结论
本研究通过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为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复合 优化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考虑到 政策因素的影响、数据质量要求高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加强政 策因素对土地利用优化的影响分析、寻求更加精确的数据来源和方法、将其他因 素(如人口、经济等)纳入优化模型等。
文献综述模板

集体建设用地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文献综述万广军摘要相关文献主要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产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对该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制度创新对农用地的影响关注不足;缺少对制度创新效果及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完善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作用的研究;对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综述;统筹城乡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出现了短缺矛盾,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缺陷日益凸显。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储备,指导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对降低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成本意义重大。
(引言部分)一、从经济体制角度袁钺认为现行农地法律制度的二元性特征显著,作为在中国经济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问题,必须随着二元结构的转型而与时俱进[1]。
陈利根等认为发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不利于保障农民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2]。
二、从法律制度角度周建春认为在法律上确定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是制度改革的中心任务[3]。
高圣平、刘守英认为现行立法对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态度。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同权”[4]。
李开国认为我国《土地管理法》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限制过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有宪法和法律制度上的障碍[5]。
三、四、(第一、二、三、四两部分是主要内容)五、文献评述上述研究主要分析了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和产权关系等因,取得以下共识:第一,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制度是产生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的根源;第二,“二元”经济体制理念支配下的土地法律制度约束了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第三,集体建设用地存在产权主体不清、具体权能受限等问题;第四,改革现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文献综述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文献综述摘要: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指导区域城镇建设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规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文章通过分析两个规划之间的联系、差异及矛盾,来分析如何协调两个规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联系、差异、矛盾、相互协调一、引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作为城市土地资源配备基本方式,土地利用是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保证土地资源数量及质量的稳定,而城市规划则是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规划已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研究两个规划之间的异同点,为指导城市合理化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两个规划的协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今天我就来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进行研究。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规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合理安排,它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是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2]。
2.1.两个规划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从以上对两个规划的定义来看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两个规划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讲述了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归纳了国外和国内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即从研究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这三步逐渐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理论也相应成熟起来。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文献综述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具体包括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
数量上的对比关系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一般用各类土地面积(如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占区域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组成表示;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一般用各类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特征来描述;权属上的所属关系为权属结构,一般用各类用地面积(如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权属不清的土地等)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
二、国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19世纪初期,国外开始科学地研究土地利用问题。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城郊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式,即按级差地租分圈层确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布局,具有划时代意义。
其后,同样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韦伯又提出工厂用地选址理论。
1865年,美国人马什出版了著名的《人与自然》,科学地总结了土地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898年,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人口、土地和事实三大纲。
国外关于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转换的学术研究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那时象征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对土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区位、占有、方式、配置结构等问题大量出现。
围绕此类问题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特勒等。
总之,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才开始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趋向复杂化。
为了查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问题及开发
利用方向,世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调查、分类、评价、区划、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先后开展起来。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重视的。
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城市化、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2)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的土地配置研究;(3)农作物、林业、水产养殖、交通运输等用地的优化配置研究;(4)土地使用政策及其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作用研究等。
其中,Dickey等在1974年首次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多目标的概念。
Charnes、Killen等将线性规划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Barber用多目标规划法解决居住可达性最大和能源消耗最小两个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Bam—mi 等探讨了多目标规划法在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的应用。
Cheung和Auger对线性规划应用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
Sharifi等应用作物生长模式和线性规划模型以及GIS工具构建了农场土地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
Huizing等将混合多目标整数规划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由此可见,国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具有范围广泛、注重深度探讨、技术手段先进等特点。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对区域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动因机制研究,尚显不足M。
国外学者对城市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做了许多探索。
沃尔特(Walter)从资源的角度,恰林基(Tjallingii)从环境的角度,托曼(Toman)从经济学的角度分别探索了不同背景下城市资源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
其中,比较典型和全面的为皮尔思(Pearce)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
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起飞、膨胀、顶峰、下降、低谷)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的过量及粗放使用、水资源的过量消耗、交通堵塞等),采取相对适宜策略,加强土地规划控制等。
荷兰专家则在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成本效益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以便更大程度上保证土地整理的最佳和后续效益。
三、国内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是开展土地利用与评价研究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
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对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土地类别及其利用差异有所阐述。
在整个封建时代,诸多地方志及有关农业地文献中都包括有土地利用的记述和评论。
近现代,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学与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规划学、房地产经济学等学科存在较多的交叉,从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学者也有着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
建筑规划学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德华、齐康等,他们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严格参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善于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分析,并注重进行多要素分析和多方案比较;经济学方
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周诚、张德粹、刘书楷等,他们以城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发挥经济数学基础的优势,擅长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生态学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世骏、王如松等,生态城市理论将城市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物质能量流、生态协调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国内学者大多从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动态变化、区域差异、社会驱动力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
傅小锋等(1997)利用航片、城市平面图及城市用地调查等资料,分析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和结构变化特点,发现苏南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征;张建春等(2001)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三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刘桃菊等(2003)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鄱阳湖区11个县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闫宝华等(2007)采用RS和GIS等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近郊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获得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趋势及转移矩阵;袁静沛等(2010)采用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得出了该校区各地类占地面积及土地利用指标。
国内学者还有以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为立足点来调整和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
谭永忠等(2003)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严志强等(2008)通过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计算,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为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朱晓熠等(2010)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角度入手,分析1996~200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
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和状况的因素很多,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复杂多变,所以划分土地利用结构等级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原则和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已有的研究方法人为定性的因素居多,土地利用评价过多地依赖于人为分等定级,使得等级之间缺乏过渡,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对此,武建军等(2002)以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等级的模糊划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张建松等(2008)就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内涵、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单元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基本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朱瑜罄等(2010)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以上便是国内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总的来说,土地利用结构理论的研究是逐步走向成熟的。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4,9
[2]陈其春,吕成文.含山县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28(2):222-225
[3]马耘秀.太原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预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05
[4]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环境,1999,(2)8-12
[5]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23/51/article212735123.sht-ml.2003
[6]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