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第一章:美丽的定义教学目标:1. 了解美丽的多元定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丽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美丽的多元定义:外貌、内在品质、行为举止等。

2. 欣赏美丽的不同方面: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际关系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对美丽的理解,分享各自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美丽的多元定义。

3. 展示不同领域的美丽事物,如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触摸自然之美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之美:山水、花草、动物等。

2. 体验自然之美:户外活动、观察记录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公园观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下自己触摸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细节。

3. 分享各自的观察记录,交流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认识。

第三章:欣赏艺术之美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之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艺术之美:绘画、音乐、舞蹈等。

2. 体验艺术之美:欣赏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等。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音乐创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之美。

3. 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交流对艺术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品味人生之美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生之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体验人生之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教学内容:1. 人生之美:亲情、友情、爱情等。

2. 体验人生之美:互动活动、分享交流等。

1.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互助任务等,让学生体验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人生之美和感悟。

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

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触摸美丽》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体验材料、感受材质质感特性,对材料形式的肌理和质感有初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利用材质,运用美术语言,制作简单的拼贴作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提高审美情感,培养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感受材质,探究新知。

2、难点:妙用材料,让不同特性的材料有机组合起来,大胆想象。

教具与学具: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作。

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麻布、粮食、毛线等不同材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奥运会了吗?(学生回答)有两大建筑可以说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是哪两大建筑呀?水立方,鸟巢!非常的美丽。

老师最喜欢水立方,那么让我们一起从视觉上来感受一下这个建筑外形的特点吧。

如果你有机会用手去触摸一下,感觉会怎样?像鱼鳞、水珠……经过连接后,产生了凹凸不平效果。

的确,水立方的建成,让我们触摸到了科技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更触摸到了中国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慧眼、兰心、巧手来学习触摸美丽。

(二)整体感知:一、感受图片中材质的魅力1、多媒体展示多张富有美感的图片。

(树皮、丝绸、贝壳、叶子、玻璃等)物质表面给人以触觉感受或视觉感受。

(粗糙、光滑、柔软、晶莹剔透)材质的美更多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发现的眼光。

其实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东西,经过有序或无序的生长或组合,它们或会产生奇特的纹理效果,这种特有的秩序美或者肌理美、色彩美,它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内心,净化我们的灵魂。

欣赏这些美丽材质的时候,我们要用眼来发现,用心来感受,用美术的语言来分析。

同时这些美丽的材质也给我们提供了美术创作的原材料。

二、触摸生活中的美刚才我们从视觉上已经感受到了材质带来的魅力。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神秘盒子,里面装了许多宝物,到底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来尝试触摸一下,感受一下里面到底会有什么?说一说你摸到后的第一感觉,并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质感特征。

触摸美丽张狄青

触摸美丽张狄青

《触摸美丽》教案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学教师:张狄青教学目标:1、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2、使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的过程,基本掌握、运用材料的形式特征创作表现。

3、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教学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与对比原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以清洁工人的身份出现,并用废旧电线表现作品《死了都要喝》。

(设计意图:教师成为演员,趣味性导入并示范,学生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现教师的特点。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很多不起眼的物体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丽,触摸美丽,留下美丽。

板书课题《触摸美丽》:书写“美丽”两字(一笔连字),“触摸”用一只小手套材料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运用与板书想结合的方式,既表现了教师的板书能力,又与本课重点学习的材料的利用相呼应,使学生视觉感知本课学习的信息,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新课教授1、视觉感受生活中材料的美多媒体出示几张美的图片。

学生感受学生回答:色彩美、形状美、纹理美……教师小结:什么是肌理?即纹理。

物质表面给人以触觉感受或视觉感受。

(粗糙、光滑、柔软、晶莹剔透)(学生视觉感受生活中各种材料的魅力,启发学生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2、触摸生活中材料的美教师准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放于百宝袋中。

请学生尝试触摸,感受材质的肌理、质感。

(学生直接感受材料的特征,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触摸、撕扯、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质感特征。

在触摸阶段,说出各种材料不同的肌理及质感,找出它们的特性。

)小结:大自然所赋于我们的各种材质,都有它们的特征,岩石的粗糙坚硬、丝绸的光滑细腻等等。

材质的美感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通过实物的触摸,我想肯定给许多的同学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更吸引人的材质所存在。

《触摸美丽》美术教学设计.反思

《触摸美丽》美术教学设计.反思

触摸美丽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东城双语初中姓名:寇守蓝一、教材分析《触摸美丽》《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年级下册《五角星》在知识内容上联系密切,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

但各有侧重,《五角星》定位重点是强调和画出作品的肌理与质感,《触摸美丽》则要求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艺术造型创作,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法和技巧。

本课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帮助学生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指导学生利用其创作出装饰作品,并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不仅具有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而且也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教材展现了各种不同材质且农村和城市都常见的材料的图片,如金属、木材、毛绒、石头、牛仔布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讨论、总结其特性与美感(如纤维材料柔软温馨,木质材料自然质朴,石质材料坚硬冷漠等等)。

列举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各种材质的图片、各种材质制作的装饰作品、材料加工与处理的图示,以及制作加工的工具材料等等。

本课的活动要求是通过运用不同材质改画与制作装饰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关注材质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制作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他们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本年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较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经前几年的学习初具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有着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意识,但需进一步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能力目标: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运用点、线、面的构成知识制作拼贴装饰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更好地完成作品,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不同材质的视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受及联想2、作品的创作思路五、教学策略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身边一些不同肌理与质感的材料和制作装饰作品的主要工具。

美术教案触摸美丽

美术教案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础: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艺术欣赏: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创作实践: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绘画技巧的掌握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论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创作。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艺术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3. 参考资料: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图片、艺术家简介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绘画基础——线条的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基本作用和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表现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条的种类和特点: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

2. 线条的运用:勾勒轮廓、描绘细节、表现质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条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线条的运用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线条进行绘画。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条,如建筑、自然景观等,激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3. 示范演示:教师示范线条的运用方法,如勾勒轮廓、描绘细节等。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两篇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两篇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两篇教案一:《触摸美丽》一、教学目标1. 知道如何用线条、色彩、形状表现美丽的事物;2. 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寻找美的灵感;3. 了解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4. 通过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彩色纸张、画笔、颜料、调色盘等绘画材料;2. 展示美术作品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3.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让学生留意画面中的颜色、线条和形状,让学生表达对这幅画的感受和想法。

2.主题阐释:触摸美丽通过像《人民艺术家李德伦的故事》、《魏绍轩的野外冒险》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追求。

3.作品展示通过展示伦勃朗、梵高、莫奈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向学生讲解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通过作品欣赏来让学生了解绘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

4.实践部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如海滩、山高原、森林等作为表现美的主题,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对于美的感受。

5.总结教学结合学生的作品,向学生讲解艺术作品的评论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的基本点,例如颜色运用,形式表现等等。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从中吸取艺术所需的素材。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以触摸美丽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艺术欣赏和实践,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

教案二:美感的体验一、教学目标1. 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去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和表现美的能力;3. 带领学生步入创造与感知的过程,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4. 鼓励学生在自由探索表达,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准备1. 各种颜色的画笔、颜料、纸张、素描工具等;2. 展示美术作品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3.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料。

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它是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并从中发现由不同材质本身的肌理、质感产生的形式美,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创作、制作装饰品。

探索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欣赏、分析、讨论、制作加工、展示、评价相结合四、学法指导要点:本课可分为三个环节,①动手触摸感受环节;②视觉欣赏环节;③动脑体验环节。

本课以创设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让学生在触摸材料中感受各种不同材料的特性;多媒体手段展示材料肌理及肌理组合创造的美,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料,各种不同材料及制作材料的工具,多幅作品。

六、教学程序:①动手触摸感受环节;小活动:由一副照片引起强烈地挑战欲。

用温总理视察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照片,眼睛近视的同学是否其他感觉比较灵敏,比如说触觉。

近视和不近视的同学比赛用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以词最多者为胜。

总结近视的同学要好好保护眼睛。

教师引导:触摸各种材料所用的词可能是A软硬粗细脆韧轻重B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细腻总结:今天我们用手感知了很多材料,接下去我们将再用手学习并感受美丽——多媒体字幕:第4课触摸美丽•肌肤人的皮肤•肌理物体的肌肤,自然的造化中有平滑光洁,粗糙斑驳,或轻软或厚硬。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第一章:美丽的定义教学目标:1. 了解美丽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丽。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丽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美丽观,增强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美丽的多样性: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等。

2. 欣赏美丽的方法:观察、感受、体验、思考等。

3. 美丽的价值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美丽的标准等。

教学活动:1. 讨论:什么是美丽?2.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美丽的类型,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触摸自然的美丽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与自然互动,体验自然的美丽。

教学内容:1. 自然之美:山水、花草、动物等。

2. 观察自然:学会观察自然之美,发现自然的规律。

3. 体验自然: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

教学活动:1. 讨论:你对自然之美有什么看法?2. 图片展示:展示自然之美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户外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进行自然观察和体验。

第三章:欣赏艺术之美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培养艺术欣赏的习惯。

教学内容:1. 艺术之美: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2. 艺术欣赏的方法:观察、聆听、感受、分析等。

3. 艺术之美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讨论:你对艺术之美有什么看法?2. 图片展示:展示艺术之美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艺术欣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演出。

第四章:感受人文之美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之美,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对人文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人文之美。

教学内容:1. 人文之美:文化、历史、传统、价值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摸美丽》教学设计
作者:张狄青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3年第06期
教学内容分析:
《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本课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像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2.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的过程,基本掌握、运用材料的形式特征创作表现。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教学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与对比原则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学生作业材料包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扮演清洁工人出现在课堂,并用废旧电线表现作品《死了都要喝》。

设计意图:教师成为演员,趣味性导入并示范,学生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现教师的特点与魅力。

教师导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很多不起眼的物体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丽,触摸美丽,留下美丽。

板书课题《触摸美丽》:书写“美丽”两字(一笔字),“触摸”用一只小手套材料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运用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既表现了教师的板书能力,又与本课重点学习的材料利用相呼应,使学生视觉感知本课学习的信息,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新课教授
1.视觉感受生活中材料的美
多媒体出示几张材料的图片。

学生感受学生回答:色彩美、形状美、纹理美……
教师小结:
什么是肌理?即纹理。

物质表面给人以触觉感受或视觉感受。

(粗糙、光滑、柔软、晶莹剔透)
设计意图:学生视觉感受生活中各种材料的魅力,启发学生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2.触摸生活中材料的美
教师准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放于百宝袋中。

请学生尝试触摸,感受材质的肌理、质感。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感受材料的特征,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触摸、撕扯、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质感特征。

在触摸阶段,说出各种材料不同的肌理及质感,找出它们的特性。

教师小结:大自然所赋于我们的各种材质,都有它们的特征,岩石的粗糙坚硬、丝绸的光滑细腻等等。

材质的美感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通过实物的触摸,我想肯定给许多的同学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更吸引人的材质所存在。

希望我们的同学在生活中,多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心去触动每一滴美。

3.学生尝试活动
学生小组构思并运用刚才触摸的材料实物,通过组合,不限表现形式、加工方法完成一幅材料画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师同时运用相同的材料完成一幅作品。

通过与学生作品的对比,引出点、线、面,均衡,变化等美术语言的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和作品对比,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掌握用不同材料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拼贴的技法。

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4.教师作品欣赏
教师展示自己用多种材质制作的装饰画作品实物,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肌理、质感的对比与统一来表现形式美感的,感受不同材料表现的不同视觉美感。

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不同材质大小、疏密、形状等多种对比手法的合理运用,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方法等对学生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并合理运用“范画”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亲手设计制作的装饰作品,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也会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展现材质形式美感的技巧与体会,这样更加易于获得影视媒体展示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

5.材料联想
感受生活中另一些材质,学生通过感受材质的特征,想象能做什么样的作品,并欣赏运用这些材质完成的学生作品或大师作品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材质的特征如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6.学生作业
教师:通过视觉感受和触摸实物,我们已经感受到:不同的材质都有它们的特征与魅力。

也可以了解利用其材质特点,采用美术语言来制作作品,接下来就用我们的慧眼巧手来制作一幅精美的作品,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吧。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构思、构图与现制作方法等。

(2)分析材质特征,运用美术语言,通过拼贴组合完成一幅作品。

(3)作品形式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的具象作品。

设计意图:本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人人积极参与,在具体制作前提倡有集体设计讨论过程,也可以边制作、边讨论、边修改。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制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

不宜深度介入某个小组的制作过程,防止学生养成一种学习惰性。

7.评价活动
学生完成作品,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不同材质做成的画框,完善作品。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框架能突出作品,把欣赏者的视线集中到作品上来,不同材质制作的画框符合本课利用材质特征展示美的主题。

学生把作品挂到墙上,请个别小组推选一位同学简单介绍本组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请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及时总结与归纳。

设计意图:作品直接装饰了教室,也使美术作品取之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三.小结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不起眼的清洁工在发现美、创造美,不起眼的东西也能变成美,把你身边不起眼的东西或垃圾都也收起来吧,有一天它们也能变成一幅幅美丽的艺术品,做一个环保的小护卫,让世界变的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

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

把课堂内容有效的延伸到课外。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学浙江宁波)
王鑫烨点评:
张狄青老师的《触摸美丽》一课,由师生触摸体会寻常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的点材、线材、面材入手,趣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已学的美术语言和设计技能,通过想象与探究学习,进行巧妙的创作尝试,使之在不经意间,蜕变为妙不可言的艺术佳作。

并运用预设的场景,将学生作品加以装饰布置,使之历经“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的艺术升华之程。

这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课堂范例。

难忘张老师那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课堂导入,瞬间吸引住了全场人目光。

整课环节设计,从头到尾,都让人出其不意、惊喜连连。

课堂上,张老师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富有感情的表情动作及极具个性化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使课堂情多驿动、动皆聚神。

通过认知材料肌理质感,感受材质形式美感,探究材料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促使学生们在作业尝试中,产生大批精彩纷呈的作品,这更吸引了全体师生的眼球。

灵动的课堂教学,使新课程四大基本理念:“面向全体、激发兴趣、关注生活、注重创新”,在润物无声间完成了教学的渗透。

作为地区级一等奖优质课,它无疑是灵动的、生活的、艺术的、创意的——成功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