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1.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_2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_2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1、在一个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
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
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分解问题。

4、会用合成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等具体问题。

自学指导:
本节的重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难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矢量性。

学习中应注意到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各个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运算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程序:
【知识网络】
1、合运动和分运动: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合成和分解时要注意:
4、典型实例:
【典型例题】
1、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水流速度为2m/s,船在静水中的航速是4m/s。

求:
(1)当小船的船头始终正对对岸时,它将在何时、何处到达对岸?
(2)要使小船到达正对岸,应如何行驶?耗时多少?
(3)小船怎样过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是多少?
(4)小船怎样过河位移最小,最小位移是多少?
2、如图所示,在河岸上用绳拉船,为了使船匀速靠岸,拉绳的速度必须是()
A、加速拉
B、减速拉
C、匀速拉
D、先加速后减速F。

高中物理第一章抛体运动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教科版必修2(new)

高中物理第一章抛体运动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教科版必修2(new)

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物体同时参与的几个运动为分运动。

2.将几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将一个运动分解为几个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3.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与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分运动小船渡河时,同时参与了垂直于河岸的运动和沿河岸顺流而下的运动,这两个运动叫分运动,实际的运动叫合运动.2.位移的合成与分解(1)位移的合成:由分位移求合位移。

(2)位移的分解:由合位移求分位移.(3)位移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分运动对应的时间是相同的。

(2)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错误!合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法则与意义(1)基本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意义:物体实际参与的曲线运动可转化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合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于各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代数和.(×)(2)合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与各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一个物体,同时参与的两个分运动方向必须相互垂直。

(×)(4)合运动的时间一定比分运动的时间长。

(×)(5)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即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有些物体的运动较为复杂,直接研究它的运动很难,甚至无法研究,那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提示:把物体的运动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运动进行研究。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什么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提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其实都是对物体的位移、速度或加速度进行合成与分解,而它们都是矢量,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微风吹来,鹅毛大雪正在缓缓降落,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试问雪花在降落时同时参与了哪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图1.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3.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和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运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和运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目:布置一些有关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2. 练习题目:提供一些有关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实际案例:收集一些与运动合成和分解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分析。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运动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运动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五章抛体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2模块中的“抛体运动”主题下的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2.2.2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是以探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为载体,进一步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形成复杂运动与简单运动相互关系的运动观念必要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体会运动的以简单代替复杂运动的思想方法,体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抛体运动的思想方法,体会以直代曲的思想。

2.内容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第五章《抛体运动》中的第二节中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抽象的思想方法;运动合成与分解是处理抛体运动的基本方思想法。

本节内容学习程序如下,先通过讨论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及特点,进一步探讨如何确定合运动的位移、轨迹和速度,进而归纳出分析曲线运动的等效思想。

3.学情分析学生经历必修一直线运动的学习,会用直线运动规律(x-t图像与表达式)解决一些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通过相互作用力的学习,能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运算。

学生具有一些生活中曲线运动的初步概念,但高一学生缺乏建模能力、分析推理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缺乏迁移能力,不能很好的调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处理新问题、复杂问题。

基于以上课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合运动的位移、轨迹和速度的确定,合成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合运动的位移、轨迹和速度的确定,合成分解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2.评价目标素养类型素养要素素养水平 物理观念概念知道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概念、特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科版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2、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3、理解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本小活动分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过程,在知识的发现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生自主利用课件演示探索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缜密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增强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练习,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1、合运动和分运动概念的理解2、研究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过程,最后解决和提出新问题为结束的三阶段循环。

通过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四、教学器材:计算机多媒体、及相关课件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知识回顾1、什么是曲线运动2、曲线运动的特点3、曲线运动的条件以上是我们对曲线运动的最基本的认识,还没有去深入的研究,若我们要研究曲线运动,需要用到什么方法呢?➢讲授新课:(一)、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概念:1、进行教材中的小活动,让学生具体体验:器材:纸、笔、直尺。

2人一组。

观察笔尖描绘的运动轨迹。

2、教师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并请学生讲述相互配合进行实验的大致过程;然后共同分析归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概念。

(二)、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1、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让学生理解:简单的运动可以合成复杂的运动;复杂运动也可以分解为简单的运动。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新版

1.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2.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3.理解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辨证关系;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是本节核心内容;2.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是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应用;3.合运动和分运动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器材】: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及相关课件【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的教学中,我们研究了两种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数运动都是较为复杂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及学过的动力学知识来分析一些基本的复杂运动。

提问1.什么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提问2.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合力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一角度,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也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即: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物体的复杂运动可以看成同时参与了两种简单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工具。

归纳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由两个简单运动可以合成一个复杂的运动,加深对“同时参与”的意义:①物体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②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合运动、分运动的几个概念①合位移、分位移:②合速度、分速度:③合加速度、分加速度: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分析合运动、分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各个物理量的关系。

归纳:①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②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教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教科版

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一维运动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问题中,直线运动只是在小范围内的一种特殊情况。

无论是交通运输工具,还是人造卫星、宇航器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因此研究曲线运动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本节的地位比较特殊,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作为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常把复杂的运动看作是几个简单运动的合成。

分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合运动的性质与合运动的轨迹,通过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可把一个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研究简单的直线运动的规律,进一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

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常常把这个运动看成是两个或几个比较简单的运动合成的,使问题变得容易研究。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合成的依据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它包括求合位移、合速度以及合加速度。

合运动的特征为:(1)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用的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2)独立性.各分运动的性质不变,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其他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在运动中,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种不同的运动。

在研究时,可以把各个运动都看作是相互独立进行的,互不影响,这就叫做运动独立性原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2.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运动的独立性;2.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平抛竖落仪、小钢球、三角板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运动的独立性;2.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3.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4.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运动的独立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2.使学生明确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般的抛体运动是比直线运动更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比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一枚石子从井口投入井底,但如果从飞行的飞机上把救援物资准确地投放到孤岛的某个区域并不那么容易,这是为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推进新课一、运动的独立性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一维运动的方法。

高一物理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案例教案

高一物理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案例教案

高一物理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案例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减运算,应用向量知识描述物体运动。

2、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能够应用运动合成和分解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向量的掌握与应用;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原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1、向量的加、减复合运算;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平面向量,但对向量的概念理解不深刻,不能熟练应用向量解决运动问题。

在合成和分解的问题上,由于目前是对向量的熟练程度还不够,所以学生对运动分解和合成的理解程度还需要提高。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2、通过示例进行演示,以图像处理方式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问题以以下例子为导入问题:小矮人沿直线运动,他先行走10米,然后向右转动45度,接着又往前走20米,最后向右转45度,再行走30米,求小矮人的位移及位移方向。

教师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学习到相信问题是可以通过向量解决的。

在学生熟悉解题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第二步、探究向量的加减运算1、定义向量: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各个向量的加减运算:向量的加减运算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具体的演示,教师让学生了解到向量运算的具体过程。

第三步、学习运动的合成1、概念:运动的合成是指将两个运动速度矢量用三角形相加法合成为一个合速度矢量。

2、分析合成问题时,借助向量加减来描述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计算一组数据进行实践求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步、学习运动的分解1、概念:将一个运动速度矢量分解为两个矢量,使之成为矢量三角形的两条边,被分解为一条边与一个与它不共线的顶点形成的新三角形的高(即离开它所在的直线)。

2、分解问题时,先构造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两个内角余弦模的关系计算两个已知的向量。

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实践练习,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
2.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3.理解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是本节核心内容;
2.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是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应用;
3.合运动和分运动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讲解、练习、讨论.
【教学器材】: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及相关课件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的教学中,我们研究了两种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数运动都是较为复杂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及学过的动力学知识来分析一些基本的复杂运动。

提问1. 什么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提问2. 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合力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一角度,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也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即: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
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实验部分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先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分析,再在讲台上演示并投影到屏幕。

归纳: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复杂运动可以看成同时参与了两种简单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工具。

归纳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

让学生理解由两个简单运动可以合成一个复杂的运动,加深对“同时参与”的意义:
①物体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
②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合运动、分运动的几个概念
①合位移、分位移:
②合速度、分速度:
③合加速度、分加速度: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合运动、分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各个物理量的关系。

归纳:①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②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

[例1] 如果在前面所做的实验中(图5-11玻璃管长90cm,红蜡块由玻璃管的一端匀速地竖直向上运动,同时匀速水平移动玻璃管,当玻璃管水平移动了80cm时,红蜡块到达玻璃管的另一端,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0s,求红蜡块运动的合速度。

分析:红蜡块沿玻璃管匀速竖直向上的运动和玻璃管水平的移动是两个分运动。

这是一个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的问题,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可以先分别求出分运动的速度,再求合速度;也可以先求出合位移的大小,再计算出合速度。

这里我们用第一种方法。

解:如下图所示,由于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即t=t1=t2=20s。

S 2(m
V2(m/s
∴竖直方向:v1=s1/t =0.9/20(m/s=4.5*10-2m/s
水平方向:v2=s2/t=0.8/20(m/s=4.0*10-2m/s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v2=v12+v22 √v12+v22 =6*10-2m/s
合速度的方向与合位移的方向相同,即与合运动的方向的相同。

(2运动的分解: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例2飞机以300KM每小时的速度斜向上飞行,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

求水平方向的分速度V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图5―13。

先动画分析,再展示解题过程.
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图分析。

学生相互讨论,阅读课本内容,总结:
(1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一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不同方向的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直线运动,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我们看到,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反过来,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
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分别弄清楚作为分运动的直线运动的规律,就可以知道作为合运动的曲线运动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课本 P85 :(1题、(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巩固落实
课本中本节课后 :(2题、(3题
【教学反馈】:
如果时间足够
课件分析小船过河专题
小船过河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假设小船和河水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1.如果小船静止放在水里,小船会随着河水漂移,小船的速度和河水的流速相同;
2.如果河水静止,小船将会以原速度驶向对岸。

3.如果小船在流动的河水中驶向对面的岸边,小船既要沿着河水运动,又要向着对面岸边的方向行驶,所以小船的实际运动状态是1和2中两个运动的合运动。

A.最短时间过河问题处理方法:
小船过河的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船在垂直于河岸的方向上的位移是不变的,我们只要使得在垂直于河岸方向上的速度最大,小船过河所用的时间就最短,河水的速度是沿河岸方向的,这个分速度和垂直于河岸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使小船垂直于河岸方向行驶, 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才最短。

B.最小位移问题处理方法:
因为两平行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它们的公垂线段。

所以只有当小船的实际运动方向 (即合运动方向是垂直于河岸的方向时,小船的位移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