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层功能与体温调节.

合集下载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的研究姬四征(091408127)专业:生物工程摘要: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深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为代表。

而机体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因素会干扰深部温度的稳定,此时通过反馈系统将干扰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它的整合作用,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体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

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调节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如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反应,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通常将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而调节体温的形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而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着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调节的具体过程是经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功能。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新进展。

关键词:体温调节平衡新进展1、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分布,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以下神经结构完整,就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这说明,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调节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皮肤血管、立毛肌 、汗腺
分布 皮肤、粘膜、
内脏器官
下丘脑
皮肤
寒冷和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寒 冷 环


肤 冷 觉 感
脑 体 传入 温
传出

受 神经 调 神经





炎皮 肤
丘 脑
热温

环 境
觉 传入 感 神经 受
温 传出 调 神经 节



血管平滑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分泌 肾上腺素 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
机体代谢 活动加强
增加产热
血管平滑肌舒张
增加散热
汗腺分泌汗液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 条件。
体温的调节(寒冷时)
寒冷 刺激 皮肤的冷觉 兴奋 下丘脑体温
体温调节结构:
实验:保留下丘脑 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的
破坏下丘脑
体温不恒定
主要中枢在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温觉感受器
感受器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冷觉感受器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
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
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
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
反射弧
具体结构
感受器
感受器
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 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形成隔离层 →减少散热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成增加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作用广泛:~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防御反射(alarm reaction): 恐惧发怒环境刺激 下丘脑 脑干网状系统 脊髓 交感神经系统 防御反应:动 物搏斗表现。
• 副交感神经作用局限:主要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储存能量、 加强排泄和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等,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背侧部出现防御性反应 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出现攻击厮杀行为 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性行为
2.愉快和痛苦
愉快:积极情绪 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引起.
痛苦:消极情绪 伤害躯体或精神刺激
实验方法:自我刺激。
奖赏系统: 刺激某些脑区感到愉快和满足(占35%)。
中脑被盖腹侧区,内侧前脑束,伏隔核,额叶
惩罚系统: 引起回避的反应的脑区(5%) 。
2、调节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ADH的分泌
3 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觉察细胞 下丘脑调节肽
4 生物节律控制
1. 定义:机体内许多活动按一定 时间顺序周期性进行为生物节律, 如心率、呼吸频率。 2.日节律(circadian): 按日周期 (昼夜24 hs) 变动的人体生理活 动。几乎所有陆地动物都按照日 节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由于 地球自传引起的。 3.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muclei, SCN)控制日节律的关键部位。
漫波)。 2.实验依据:刺激或破坏中脑网状结构 3.机制 脑电觉醒(去同步化快波):与蓝斑核上部 的NE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ACh有关; 行为觉醒:与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有关。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 边 缘 系 统 : 包 括
边缘前脑(胼胼胝体回、 海马、穹隆、海马回、 扣带回、杏仁核、隔区、 岛叶、颞极、眶回等) 和边缘中脑(中脑的中 央灰质、被盖的中央部 及外侧部、脚间核等)。
边缘系统与自主 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 切相关。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1.对体温的调节 2.对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4.对摄食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
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
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
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
5.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 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
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 =防御反应区
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 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1.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
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 例如:
● 刺激皮层内侧4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 运动的变化; ● 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 的变化; ● 刺激6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 频:周期<1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 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
实验证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 律周期的控制中心。
6. 情绪反应的调节
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 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指通过下丘脑这一脑部结构来调节人体的体温,确保
人体维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以保持身体内部的稳态。

下丘脑是大脑中控制体温调节的重要结构,它位于脑的底部,包括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体温变化:下丘脑能够感知人体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通过接受来自皮肤、内脏器官等部位的温度信号,及时调节体温。

2. 启动体温调节反应:当下丘脑感知到体温的变化,会启动相应的体温调节反应。

例如,在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促使体表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散热降温;在体温过低时,下丘脑会促使体表血管收缩、促进肌肉震颤,以产热保温。

3. 通过神经调节体温:下丘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体温的调节。

通过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血管的舒缩、汗腺的分泌等,以实现体温的调节。

4.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还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
是下丘脑中的一部分,具有调节体温的特定神经元,能够调节体温调节的整体过程。

总的来说,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涉及多个脑部
结构和神经途径的协调作用。

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人体能够保持体温的恒定,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体温调节的重要基础,对于人体的生理健康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整合版

体温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整合版
这些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理活动进行调节的吗?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 的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泌的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 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 的低级中枢、传 导反射)
脑干 (有调节呼吸、心 血管运动等维持生 命必要的中枢)
中央前回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成员 母亲 上午 6h 37.0 ℃ 36.8 ℃ 37.1 ℃ 上午 10h 37.0 ℃ 36.8 ℃ 37.1 ℃ 中午 12h 37.3 ℃ 37.1 ℃ 37.4 ℃ 下午 2h 37.4 ℃ 37.3 ℃ 37.5 ℃ 傍晚 6h 37.2 ℃ 37.1 ℃ 37.3 ℃ 晚上 9h 37.1 ℃ 36.9 ℃ 37.1 ℃
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分泌增加 散热 产热
体温相对恒定
注意:体温调节的方式 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 调节。
寒冷环境
炎热环境
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
把这类既有神经系 统参与,又有内分泌系 统参与的调节活动,称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为神经—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肾上 腺素分泌增加 骨骼肌收缩 (+) 产热
立毛肌收缩 皮肤血管收缩
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区(或称白洛嘉区):负责说话和
书写文字。如果损伤,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 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
韦尼克区:负责理解听到的语言。如果损伤,可以说话,但
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2.运动区和体觉区中央Fra bibliotek回中央后回
中央前回:运动区,刺激运动区不同部位会引 起机体相应部位的运动。 中央后回:体觉区,刺激体觉区不同部位会引 起机体相应部位的电麻样感觉。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的分析综合
体温的调节

炎热:
体温的调节
炎热
刺激
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的分析综合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 量增加→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
散 热

散热途径:
1)皮肤(主要) 2)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 3)随尿和粪便的排出

皮肤散热的方式: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左脑——控制身体右侧
右脑——控制身体左侧
顶部——控制下肢运动 下部——控制头部运动 说明 ①躯体各部分的运动都由运动中 枢的一定部位控制 ②皮层中的功能代表区的分布与躯 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左右倒置,上下倒置
由上图可知: 代表区 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 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 躯体的大小无关。
大脑皮层功能与体温调节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Broca’ s area
Wernick’s area
白洛嘉区
韦尼克区
白洛嘉区:左半球额叶后部 负责说话和书写文字 韦尼克区:左半球颞叶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负责理解听到的语言
思考:聋哑人能看懂手势,这主要和哪个 语言区有关?
运动区(中 人体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时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
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
1 ) 低 于 28℃ 时 , 人 会 丧 失 意 识 ; 低 于 22℃时,可能导致死亡;高于41℃时,引 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 不清等症状;高于 43℃时,有生命危险; 成年人体温每升高 1℃ ,心率每分钟增加 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通过这个资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1.不同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 人体又怎样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呢?
体温的调节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调节 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寒冷:
体温的调节
寒冷
刺激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量减少→散热减少 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增加→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练习
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AC 、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 D、大肠内积存着食物残渣 )
板书
大脑皮层功能 体觉区(中央前回) 运动区(中央后回) 语言区 其他 体温调节 寒冷 高温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成员
上午 6h 上午 10h 中午 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1 ℃ 37.4 ℃ 37.5 ℃ 37.3 ℃ 37.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