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学情分析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授课人: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高中音乐-鼓乐铿锵-学情分析

鼓乐铿锵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虽然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因锣鼓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对这样的演奏形式还是有所了解,但因吹打乐主要流行在农村,加之现代音乐的冲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的、理性的鉴赏知识。
在教学内容的三首乐曲中,打溜子—《锦鸡出山》是流行与湖南土家族的一个打击乐形式,学生对此缺乏了解,但对演奏乐器和表现手法不陌生,因此比较容易理解;鼓乐—《滚核桃》表现内容是秋天农民晾晒核桃的情境,核桃是泰安的特产,对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场景想象,这个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鼓乐的演奏方法与艺术表现的学习与体验;吹歌—《童谣》表现的儿童生活场景,是每个学生儿时都有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理解乐曲内容并产生丰富的想象,重点在对口噙子音色和模仿能力的了解和体验。
高中《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县(市、区)
学校
姓名
学科
高中音乐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数字一体机教室和钢琴
教学主题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歌曲《一杯美酒》的音乐要素,教师分析音乐要素,使学生知道音乐要素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音乐要素。
学习难点
通过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
分析工具
多媒体一体机
分析方法
一体机出示《一杯美酒》的谱例,学生现场分析列举。
学情分析实践方案
虽然高一学生经历了初中三年正规的音乐教学课,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一知半解,不知道如何入手欣赏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就把古元很有必要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来知晓高一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量有多大。
首先,一体机出示《一杯美酒》的简谱,让学生分别上台列举出谱例中出现的音乐要素(教师可以补充完整)。
其次,请学生现场描述或者用乐器来解说音乐要素的概念及特点(教师总结及纠正)。
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高中音乐_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评价设计:(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
(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对我国的民歌还很陌生,导致对民歌的关注程度很低,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喜欢。
但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指导识读节奏、视唱民歌主题乐谱,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交流,并作必要的讲解。
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成PPT 演示课件,随时展示文字说明、谱例、图片及音乐音频与视频的播放。
课前设计好本课学习的“课上作业表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记写相关内容,以便课上交流和课后的评价。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音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
民歌是我国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冼星海说过:“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
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做一个会聆听,会享受音乐的人。
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
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高中音乐_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自己讲述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能认真聆听本节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演唱等活动。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重点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学习难点单一作品的分析(音乐鉴赏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分为四个历程。
1.【设计环节】第一个历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部分采用视听的方法,安排欣赏一首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插曲《春天里》,并教唱这首歌曲的片段。
简单了解黎锦晖的人物介绍及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设置一个问题:中国通俗音乐在这一时期后进入了低落时期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80年前的音乐几乎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听音乐是不能吸引他们的,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被带入到那个年代的音乐中,对学生理解那一时期的音乐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
2.【设计环节】第二个历程:新中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欣赏轻音乐作品《青春友谊圆舞曲》。
在听音乐的同时,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这首音乐的节奏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讲解圆舞曲的相关知识,带学生体验圆舞曲的律动感。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为什么被轻音乐所取代。
【设计意图】分析圆舞曲的节奏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圆舞曲能自然而然让人产生律动感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神奇之处的兴趣。
教师演唱《九九艳阳天》的片段,从歌词表达的意思上说起,由于“大跃进”、“文革”等历史原因,类似于表达爱情的音乐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所以这类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这样设置是为了强调音乐的时代性。
3. 【设计环节】第三个历程: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音乐。
这一时期,港台音乐、西北地区音乐还有摇滚等各种类型的音乐共同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
找学生弹吉他演唱《童年》这首传唱度比较高的台湾校园歌曲。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1·12 | 3 2 |6 5 | 5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高中音乐_音乐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案》课题:《音乐剧》(一)导入:欣赏三个片段,说出分别属于什么戏剧种类?并说出为什么?——音乐剧是怎样的戏剧表演艺术?(二)正课:起源与发展音乐剧四大名剧艺术特征1、音乐剧中的戏剧元素:戏剧——音乐剧基础。
特点:音乐剧中使用言语表达戏剧内容,贴近生活。
2、音乐剧中的舞蹈元素:①欣赏音乐剧《猫》中片断问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段?②欣赏音乐剧《猫》中另外两段舞蹈片断问题:两个舞蹈片段分别展现什么舞蹈种类?不同的舞蹈种类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学生表演舞蹈环节③总结音乐剧中舞蹈特点。
3、音乐剧中的音乐元素①欣赏音乐剧《猫》选曲《memory》。
问题: 1、歌曲采用什么演唱方法?2、歌曲使用什么音乐风格?组织学唱歌曲《memory》②欣赏音乐剧《歌剧魅影》选曲《歌剧魅影》问题:音乐塑造魅影和克雷斯汀怎样的角色性格和情绪?音乐分析:引子:主旋律唱段尾声引导学生参与创作、表演《歌剧魅影》③总结音乐剧中音乐特点。
(三)、小结音乐剧是通过、、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戏剧表演艺术。
(四)、拓展与课后创编:推荐音乐剧经典剧目。
课后创编符合高中生活的校园音乐剧,并参与排演。
(五)、下课《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欣赏三个片段,说出分别属于什么戏剧种类?并说出为什么?(课件展示)——问题:音乐剧是怎样的戏剧表演艺术?(二)、正课:一、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在全世界,音乐剧有两大演出最频密的地方,一个是美国的百老汇,另一个是英国的伦敦西区。
所以音乐剧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美国的黑人音乐,另一种是起源于英国的喜歌剧。
在1927年,音乐剧《演艺船》在美国百老汇的诞生就标志着音乐剧的确立。
二、音乐剧四大名剧:60年代,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急起直追,诞生了一位音乐剧巨匠——韦伯,全名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他创作的《猫》、《歌剧魅影》,以及另一位音乐剧巨匠勋伯格创作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这四部音乐剧被人们称作是音乐剧史上的四大名剧。
高中音乐_鼓乐铿锵-《滚核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乐_⿎乐铿锵-《滚核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滚核桃》教学设计课题:《⿎乐铿锵-滚核桃》年级:⾼⼀年级课时:⼀课时教学⽬标:1.通过聆听,了解《滚核桃》的基本知识2.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奏⽚段和《滚核桃》的⾳频、视频,直观感受《滚核桃》的表演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3.动⼿学打《滚核桃》的三个段落的⽚段。
初步学会演奏《滚核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探究《滚核桃》三个部分、⼩组学习演奏并展⽰,师⽣共同演奏。
教学难点:学习演奏《滚核桃》⽚段。
教学⽅法:欣赏、⽰范法、启发、提问法、⼩组活动、⾃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题导⼊:师: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看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乐器(⽣:⿎),看来⼤家对这件乐器并不陌⽣,那么本节课咱们来学习绛州⿎乐《滚核桃》。
《ppt1展⽰课题》1.欣赏教师演奏并思考下⾯我就为同学们表演⼀段精简版的绛州⿎乐《滚核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都敲击了⿎的哪些部位。
⽣:略。
师:(PPT2展⽰⿎的结构、和敲击部位)⽼师敲击了⿎⾯、⿎梆、刮击了⿎钉、还交替地敲击⿎槌。
下⾯咱们聆听完整版的《滚核桃》,同学们注意思考⾳乐情绪是怎样的?⾳乐描绘了什么样的画⾯?(PPT2展⽰问题和播放⾳频)⽣:略师:(PPT3、4、5展⽰核桃丰收景象)⽼师想到的画⾯是这样的,⼜是⼀年丰收的季节,农民们采摘、晾晒、储藏这些成熟的核桃时的那种热⽕朝天的劳动场景。
艺术家们在体验⽣活过程当中,是通过敲击了⿎的各个部位,来模拟发出核桃的各种声⾳。
那同学们认为敲击⿎⾯是模拟核桃发出的什么声⾳。
那敲击⿎梆、敲击⿎槌和刮击⿎钉⼜是模拟了核桃发出怎样的声⾳?⽣:略。
2.分段欣赏《滚核桃》:“头部”师:绛州⿎乐是⼭西最具民间特⾊的⽂化之⼀,并被载⼊了⼈类⼝头和⾮物质⽂化遗产,《滚核桃》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进⾏分段聆听,这⾸作品分为三部分:头部、⾝部、尾部。
(PPT7展⽰作品结构)⾸先我们来聆听“头”部分的⾳乐,(PPT8展⽰问题)同学们注意思考这段⾳乐敲击了⿎的哪些部位?描绘了什么劳动场景?(PPT9展⽰“头部”谱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现在谈谈本学期的体会。
我认为,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刚开始上课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基本的音高、节奏、拍、调的掌握缺少系统学习,如果按教材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所以在刚接手的时候,开始的几堂课我没有上新课而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普及,从后来的结果看确实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别,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我会尽量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能通过点拨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学生则要进行反复的训练。
学习乐理知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个别学生会感到厌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上课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
我的竞赛中每次都设有奖励分和处罚分,奖励分主要是奖励给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个别能抢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个人也可以为小组获得奖励分;处罚分则是针对小组中有违反纪律的现象。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同学们以得奖励分为荣,以被扣分为耻辱,学习
热情高涨。
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励分同学之间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达到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面向全体的目的。
同学们以得奖励分为荣,以被扣分为耻辱,学习热情高涨。
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励分同学之间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达到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面向全体的目的。
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学生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
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
现在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们学会了不少歌曲,欣赏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看着歌谱简单唱出来,虽然还没有达到我设想的那么好,但看着他们的进步,我还是感到欣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虽然比较极端,但想想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连海伦凯特都可以成为那么优秀的人,还有怎样的学生是教不好的呢,作为老师,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真心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