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血液检测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知识点汇总,推荐收藏!

血液检验知识点汇总,推荐收藏!

血液检验知识点汇总,推荐收藏!血液检验属于临床中比较常用检验方法,在血液疾病以及其它系统疾病诊断中,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我们到医院抽血时会发现护士每次都会用不同颜色的管子采血,这是因为每种颜色的管子里的抗凝剂不同,不同检查项目需要的血液样本类型不同,与之对应的采血管颜色就不同。

那么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哪些项目对应什么检查,采血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呢?了解这些知识点十分重要。

1血液检验涉及到的项目1.1血常规结合血常规检查,能通过血液当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检测结果,对疾病展开判断。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白细胞判断有无炎症反应;通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判断有无贫血,是否需要输血等;通过血小板初步判断抗凝血功能等。

例如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有所升高,则表明出现了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有所升高,则表明发生了病毒感染。

1.2免疫通过免疫血检查,可以测定血清C肽、血清胰岛素、孕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针对免疫功能有所下降,或者是存在免疫系统方面疾病的人群,均可以结合此种检查。

1.3生化检查在临床中,生化检查属于对各种类型疾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时运用的比较常见检查方式,常用于检查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肝胆疾病、脂代谢及高脂蛋白血症、糖代谢及糖尿病、微量元素、心肌损伤、血浆蛋白质检查以及体液平衡紊乱,与之对应的检验项目主要有肾功、肝功、血脂、血糖、微量元素、心肌酶、蛋白质、电解质等。

就血糖来讲,如果指标高于正常值,很有可能是患者出现了糖尿病或者是高血糖。

1.4病毒检查就病毒检查来讲,主要涉及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肝抗体、弓形虫、丙肝抗体等,结合病毒检查,能够了解患者现在或曾经是否感染相应的病毒,目前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

1.5肿瘤标志物结合肿瘤标志物方面的检查,能够针对血清当中对于某些部位存在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

就肝癌标志物来讲,包括铁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以上指标出现呈现出过高问题时,需详细考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否为肿瘤造成。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

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血站血液检测项目及各检测项目的意义资料教程

血站血液检测项目及各检测项目的意义资料教程
12
• 六、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
• 方法:1、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测定抗HIV抗 体(初筛时使用)

2、ELISA法测定抗HIV抗体(采供
血单位使用)

3、免疫印迹法测定抗HIV抗体(确
认试验)
• 标准:阴性
13
• 意义:抗HIV抗体阳性提示如下 • 1、感染了HIV,可作为传染源将HIV传播他人。 • 2、抗HIV阳性者(除外18个月的婴儿),5年
血站血液检测项目 及各检测项目的意义
1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保证献血者的 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对献血者 血液检验要求做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七 项内容:
2
• 血红蛋白检测 • 血型检测(ABO血型检测和RhD血型检
测)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ALT)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HBsAg)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HCV抗体) •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 •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
之内将有10%~3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 • 3、对抗HIV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如18个月
内检测血清抗HIV阳性,不能诊断为HIV感染,尚 需用HIV核酸检测或18个月后的血清抗体检测来 判断。
14
• 七、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
• 方法:1、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2、ELISA法测定抗梅毒螺旋体(TP)抗
10
• 五、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HCV抗体)
• 方法:1、重组免疫印迹试验测定HCV-IgG 抗体(确认试验)

2、ELISA法测定HCV-IgG抗体
• 标准:阴性
11

血站护士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站护士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站护士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础医学知识1.1解剖学知识解剖学是护士的基础学科之一,对血站护士来说,首先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位置。

主要包括骨骼、肌肉、血管和器官等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这些知识对于护士正确定位静脉、采血以及预防意外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1.2生理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对于血站护士同样至关重要。

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循环系统、血液成分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并能更好地进行护理。

1.3病理学知识病理学知识也是血站护理工作中必需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处理血液样本或者对捐血者进行护理时,护士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以更好地理解血液检测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1.4微生物学知识微生物学知识对于预防交叉感染和血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护士需要了解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以保障献血者和自身的健康安全。

1.5药理学知识药理学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护士需要了解各种用于献血者的抗凝药物、止血药物等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二、献血知识2.1 献血者的资格和禁忌血站护士需要了解献血者的资格和禁忌条件,包括年龄要求、体重要求、健康状况、疾病史、手术史等等。

只有符合条件的献血者才能进行采血,而不符合条件的献血者需要及时告知禁忌项。

2.2 献血采集程序了解献血的采血程序和每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对于血站护士至关重要。

包括献血者登记、初筛、采血、采血后处理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2.3 血液成分分离和保存血站护士需要了解采集到的全血如何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等;以及这些血液成分的保存要求和操作规范。

2.4 献血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献血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样是血站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

护士需要向献血者传达正确的献血后护理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和处理方法。

2.5 献血者的安全与献血环境卫生血站护士需要了解保障献血者和献血环境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包括无菌采血操作、污染物处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保障采血过程中的安全。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检测的常见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一种负责携氧的蛋白质,在血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贫血情况,并进一步评估造血功能的情况。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负责携氧和二氧化碳的血液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贮氧程度和造血功能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负责止血和凝血的细胞元素,在血液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状况。

4. 白细胞计数(WBC)和不同白细胞亚群: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通过不同白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了解免疫功能和炎症情况。

5. 血糖(Glu):血糖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糖尿病和胰岛功能的情况。

6. 血脂(TG、TC、HDL-C、LDL-C):血脂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通过血脂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血管健康情况。

7.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DBIL):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在代谢和解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健康状况。

8. 肾功能指标(BUN、Cr、eGFR):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肾脏的健康状况。

9.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Na、K、Ca、Cl、HCO3-):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人体内部的稳态有重要影响,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10. 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甲状腺是负责代谢和能量消耗的腺体,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代谢状况。

以上只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些常见指标,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需要不同的检测指标来评估。

二、血液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诊断疾病:血液检测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的诊断。

2.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检测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血管健康、代谢健康、免疫功能等方面。

血站考试试题

血站考试试题

血站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以下哪些?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B. 血清、血浆、纤维蛋白C. 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D. 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2. 下列哪种血型属于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A. Rh阴性B. A型C. B型D. O型3. 输血时,血型不兼容可能导致什么严重后果?A. 过敏反应B. 溶血反应C. 感染D. 休克4. 血站进行血液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保血液质量B. 筛查传染病C. 确定血型D. 所有以上选项5. 以下哪种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的?A. 乙肝病毒B. 流感病毒C. 风疹病毒D. 肠道病毒二、判断题1. 所有献血者在献血前都必须进行详细的健康征询和体检。

()2. 一个人的血型是终生不变的。

()3. 输血时,接受者的血型必须与献血者的血型完全相同。

()4. 血液检测可以完全排除所有类型的传染病。

()5. 献血是一种社会责任,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献血的基本流程。

2. 描述ABO血型系统的基本规则及其重要性。

3. 为什么血液检测对于血液安全至关重要?4. 阐述Rh因子在输血中的作用。

5. 说明献血对个人健康的潜在益处。

四、案例分析题某市血站接到一批急需O型血的请求,用于救治一位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患者。

血站现有O型血库存量充足,但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发现其中一袋血液的HIV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

请分析血站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并说明原因。

五、论述题论述血液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探讨如何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

血站检测血液标准

血站检测血液标准

血站检测血液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站检测血液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而血液检测是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站作为提供血液服务的机构,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采血、检测和存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站检测血液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采血标准1. 采血器具:血站在采集血液时需使用无菌的采血器具,以确保采血过程中不会引入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2. 采血技术:血站工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采血技术,避免在采集血液时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采血量: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采血量一般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来确定。

4. 采血部位:在采集血液时,血站通常选择静脉作为采血部位,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并且更容易采集到足够的血液量。

二、检测标准1. 检测项目: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通常会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2. 检测方法: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需要使用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液显微镜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高性能液相色谱检测等。

3. 检测标准: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需要遵循国家规定的检测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4. 检测设备: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需要使用高质量的检测设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检测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存储标准1. 存储条件:血站在采集到血液样本后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存储。

一般来说,血液样本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存储,以防止血液变质或细菌污染。

2. 存储时效:血站在存储血液样本时需要严格控制存储时效,确保血液样本在有效期内进行检测,避免因样本变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处理:血站在处理血液标本时需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避免不同样本之间的互相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血型血清学复习要点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血型血清学复习要点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血型血清学复习要点4.1 本册简介4.2 血液成分与功能4.2.1 血液的组成与基本功能4.2.1.1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泛读)4.2.1.2 血浆:血浆蛋白、无机盐、凝血物质等(泛读)4.2.1.3 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

(泛读)4.2.2 血红蛋白的机能、正常值。

(泛读)4.2.3 输血的原因(泛读)4.2.4 纤维蛋白与凝血4.2.4.1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概念4.2.4.2 凝血机制质4.2.4.3 血清和血浆(泛读)4.3 血型免疫学基础4.3.1 抗原、抗体4.3.1.1 抗原、抗体的概念(泛读)4.3.1.2 抗体的种类4.3.2 免疫应答4.3.2.1 天然抗体与免疫性抗体的概念(泛读)4.3.2.2 两种免疫应答4.3.3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4.3.3.1 红细胞凝集试验的两个阶段4.3.3.2 细胞致敏与凝集反应的技术原理4.3.3.3 间接技术证实抗原抗体反应4.3.3.4 抗原抗体反应及影响因素4.3.3.5 抗球蛋白试验、补体系统与溶血反应4.4 ABO血型系统4.4.1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基础4.4.1.1 基本遗传规律(泛读)4.4.1.2 基因型与表型(泛读)4.4.2 ABO血型的鉴定4.4.2.1 分型原则(正定型与反定型)(泛读)4.4.2.2 O细胞在反定型中的作用4.4.3 A和B红细胞抗原的发育4.4.4 ABO血型的亚型4.4.4.1 A抗原的亚型分类(泛读)4.4.4.2 血清学特点4.4.5 高效价抗体(IgM与IgG抗A、抗B)在定型中的作用IgG抗A、B在监床与输血中的作用4.4.6 抗球蛋白试验4.4.6.1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用途4.4.6.2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用途4.5 Rh血型系统4.5.1 Rh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泛读)4.5.2 Rh血型系统的遗传基础4.5.2.1 Rh系统的基本遗传规律4.5.2.2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定义4.5.3 Rh抗原的发育4.5.4 Rh血型鉴定的重要性4.5.4.1 RhD阳性的频率(泛读)4.5.4.2 RhD阴性在临床输血的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方面的意义(泛读)4.5.5 RhD u抗原4.5.5.1 D u抗原的特点4.5.5.2 D u型的检测确认4.5.5.3 D u型和D变异型在输血实践中的意义(泛读)4.6 配合性试验和发血4.6.1 配合性试验4.6.1.1 配合性试验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泛读)4.6.1.2 配合性试验主要内容4.6.2 血液申请:用血申请单主要的血型血清学内容4.6.3 患者用血选择4.6.3.1 适合性输血4.6.3.2 为大量输血患者选血及输注4.6.3.3 给婴儿和新生儿选择及输注全血或红细胞4.6.4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4.6.4.1 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理4.6.4.2 输血前抗体筛选的目的(泛读)4.6.4.3 规则抗体筛选的主要方法4.6.5 配血(配合)试验的重要作用(泛读)4.6.6 配血标签的作用和内容4.6.7 血型及保证系统建立血型及保证系统的重要性及意义4.6.8 紧急情况下选血和发血4.6.8.1 紧急情况下选血和发血的操作程序4.6.8.2 血样快速定型4.6.9 常规情况对血和血浆的选择,发放程序4.6.10 血库工作人员发血的操作规程4.6.11 输血反应4.6.11.1 反应分类(泛读)4.6.11.2 机理与主要症状4.6.11.3 实验室检查4.6.12 建立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记录、保存系统4.6.12.1 记录档案4.6.12.2 实验室资料4.6.12.3 献血者定型记录4.6.12.4 配合性试验记录4.6.13 医院备血管理4.6.13.1 医院用血和血浆的备血数量计算4.6.13.2 血库收、发血数量的记录4.7 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技术4.7.1 常用的血型血清学技术4.7.1.1 主要技术与器材简介4.7.1.2 三种主要的鉴定血型方法:特点、用途4.7.1.3 反应强度的判定4.7.1.3.1 血型鉴定试剂,用于鉴定试验的红细胞4.7.1.3.2 抗血清和红细胞的保存、质控4.7.2 ABO和Rh鉴定技术(献血员和患者)4.7.2.1 试管法和微量板法4.7.2.2 ABO血型的正反定型(泛读)4.7.2.3 D u型鉴定技术4.7.3 血型鉴定中遇到错误的主要原因4.7.3.1 抗血清4.7.3.2 缗钱状形成4.7.3.3 血样本污染4.7.3.4 脐带胶样组织液(华通胶)4.7.3.5 自身抗体和冷抗体4.7.3.6 不良技术4.7.4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泛读)4.7.4.1 用途(泛读)4.7.4.2 操作步骤4.7.4.3 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的主要原因4.7.5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泛读)4.7.5.1 用途(泛读)4.7.5.2 导致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条件4.7.6 白蛋白加入试验描述白蛋白加入技术的步骤4.7.7 配血试验4.7.7.1 要求与主要内容(泛读)4.7.7.2 交叉配血主要技术4.7.7.3 紧急交叉配血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5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6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 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 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 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 主要病原标志物:gp120、gp41、P24
在病毒分类上属于正链RNA 病毒,早期被认为是造成非A 非B病毒型肝炎(non-A, nonB viral hepatitis)的主要致病 因子之一。于1978年被发现, 1989年通过基因技术首次获 得基因组序列。它是一种45 纳米大的、有外壳的、单链 核糖核酸的病毒,它属于黄 病毒科中的肝炎病毒属。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7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 • 血液传播 • 母婴传播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8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4、TP
• 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Pallidun) 是梅毒的病原体,获得性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 染。梅毒螺旋体细长, 5-15×0.1-0.2um,形 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 曲规则,平均8-14个, 两端尖直。
• 抗凝标本:血浆、血细胞——血型,生化。 • EDTA抗凝标本不能用于电解质的检测,但对于ALT无
影响。 • 不抗凝/促凝标本:血清——ELISA实验。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5
二、血型
• 1、ABO血型
• A、B、O、AB。
• 血液系统的一种遗传多态性,是产生抗原抗体的遗传性状。
• 由A、B、O三对等位基因控制,A、B基因相对于O基因为 显性基因。
•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 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 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 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 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 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3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3、HIV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4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病毒, 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乏 综合症,或译作“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 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和/或 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艾滋病自1981年在 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 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 常也俗称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9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乙 型肝炎病毒基因组DNA在肝细胞核内进行复制,转录,在 合成核心颗粒后,被转运到肝细胞浆内,在通过内质网和 细胞膜时合成其外壳部分,并以发芽的形式释放出肝细胞。
• HBsAg:血清中检测到HBsAg,表示体内感染了HBV, 因而是一种特异性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 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阳性);②HBV致的慢性 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 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HBV),属于嗜肝 脱氧核糖核酸(DNA) 病毒组。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8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HBV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 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 HBV颗粒是直径42nm的 球形颗粒,其外膜厚7nm, 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 称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中心部分的 直径约28nm,为病毒的核 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 (HBcAg)和e抗原 (HBeAg),内核中心含 有病毒基因(DNA)和 DNA多聚酶。
• 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 有抗HBc存在。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0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 • 医源性传染:HBV 的抵抗力较强。 •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 • 性传播 • 输血传播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1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2、HCV • 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为HCV,
• 目前已经发现的Rh血型系统抗原已经超过48个,与临床 密切相关的有5种:D>E>C>c>e。
• 临床上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D阳性,不含D抗原 的称为RhD阴性;
• RhD变异型(Du)。 • 通常都是通过外来抗原免疫刺激后产生,抗体为IgG。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7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1、HBV • 乙型肝炎病毒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2
三、输血传播病原体
•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 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 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 以上。
• 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 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 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 触和性传播等。
血站检验科血液检测基础理论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
一、血液
• 血液组成:
• 血浆 • 血细胞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2
一、血液
• 血细胞: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3
一、血液
离心后的血液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4
一、血液
• 血液抗凝:
• 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 盐。均可与钙离子结全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 输血时必须血型相同。
• ABO血型抗体为天然的IgM,不能通过胎盘。而O型血的 妈妈接触血型物质在体内产生了抗A或B的抗体,而这个 抗体是IgG,可以通过胎盘。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6
二血型
• 2、RH血型
• 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 ,其重 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由A、B、O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