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艺术特色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 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作者简介
【吴敬梓】,清朝小说家,有 “秦淮寓客”“文木老人”之称。 清康熙四十年出生在一个“科第仕 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 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 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 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陋面 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 多深受其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 行乡里,而科举落地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但自从七八岁学戏,在师父手里就念的是他做的曲子。这老爷 是个大才子,大名士。如今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个知县,好 不可怜。如今又要因这事参处了。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 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按察司道: “不想你这一个人倒有爱惜才人的念头。你倒有这个意思,难 道我倒不肯?
向知县把书子拆开一看,大惊,忙叫快开宅门,请这位鲍相 公进来。向知县便迎了出去。鲍文卿青衣小帽,走进宅门,双膝 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跪在地下请老爷的安。向知县双手来扶, 要同他叙礼。他道:“小的何等人,敢与老爷施礼!”向知县道: “你是上司衙门里的人,况且与我有恩,怎么拘这个礼?快请起 来,好让我拜谢!”他再三不肯。
内容精讲
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 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 ,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 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8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它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科举制度是小说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卧闲草堂本评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用心读进去,再用心走出来,从而做到读有所获。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寒假期间读过《儒林外史》,开学后学校也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

但因《儒林外史》是一部文言白话小说,语言表达和今天有所不同,学生读来不很通畅。

同时不少学生因为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欠缺,所以阅读《儒林外史》时兴趣不浓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能体会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和批判的精神。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讽刺小说的能力,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认知。

【教学目标】1、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2、知独特结构,赏讽刺手法3、悟批判精神,促学习成长【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②掌握“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③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2、教学难点: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体会批判精神【教学方法】1、合作、交流、展示法2、多角度主题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促探究播放《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借助《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让整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6.
,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
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 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7.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
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
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简答题 8.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的四位 “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 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 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儒林外史》
授课教师:余上琦
《儒林外史》是我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
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
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 的新阶段。
《儒林外史》
何谓儒林小说? 定义: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
何谓外史? “外史”是与国史列传的“正史”相区别而言
一 作者生平
➢ 吴敬梓(1701-1754) 安徽 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 晚号文木老人
3.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
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4.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
怜可笑的人是

5.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
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
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10、本文段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
11、作者写了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12、本段文字选自第16回,写了匡超人在服侍父亲仍然刻苦读书,这与课本节选部分第19 回的 代替金跃考试有何关系?
四、课后拓展(二选一)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PPT教学课件
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 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 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著 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 说《儒林外史》。
知识备查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 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 是为了作区别。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常识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 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 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 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 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 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整体感知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 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 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么也猜 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 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 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 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 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 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 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 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整体感知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3 复习要点
5.主要人物概览 第四类 真儒士
真儒士鄙视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出世做官;精神上儒道互补,内 心淡泊名利和追求自由。 1.王冕 (1)王冕在放牛时,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文也多次提到他赡 养母亲的事迹。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联想到了母亲,于是就立即回家。母亲 临终前和他说的不要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 (2以 卖画为生;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而不见。 (3)他听说朝廷要改革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 反对八股科举,到山中隐世。 (4)王冕形象:孝顺善良。才华横溢,磊落洒脱;不事权贵,淡泊名利。超凡脱 俗,见解独到。
3 复习要点
5.主要人物概览 第五类 假名士
2.杜慎卿 (1)杜慎卿初上场,作者极笔墨之能事,用一堆食物来衬托他的不俗,鲥鱼、樱 、笋、软香糕,还有雨水煨的毛尖,都是样样带典的雅致物件。 (2)鲍廷玺向他借钱,他推说家里有银子,但要备着求功名的,让他跟杜少卿去 借。 (3)他具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是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朋友鼓吹他为了子嗣 要纳妾,可是当别人给他介绍女人时,他又骂女人没有好的。然而,在骂女人臭 的同时他仍然是纳了妾。 (4)杜慎卿形象:具有谈吐不凡、雅致风流的名士风度。他口中称要做雅士,其 实也十分热衷于科举取士之道。热衷仕途、追名逐利。虚伪狡诈,歧视女性。
3 复习要点
3.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
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 系和整个社会风气。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 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 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 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剌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创作背景
从时代背景上讲,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做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

统治者想以这些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

全椒吴氏在清初曾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

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思维导图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1.《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剌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2.《儒林外史》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和揭露。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料举制度下,知识分子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3.《儒林外史》讽剌了封建官吏的昏聩、地主豪绅的贪吝、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以及整个封建礼教的腐朽和人们灵魂的扭曲。

吴敬桦的讽刺给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读书人对人性卑劣和社会黑暗的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