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穴位治疗法
按摩七大穴位巧治哮喘疾病

按摩七大穴位巧治哮喘疾病*导读:秋季即将到来,天气转凉、空气也日渐干燥起来,而哮喘病也是这个季节的高发期。
那么治疗哮喘病的方法除了喷雾还有什么呢?其实,……秋季即将到来,天气转凉、空气也日渐干燥起来,而哮喘病也是这个季节的高发期。
那么治疗哮喘病的方法除了喷雾还有什么呢?其实,按摩穴位也能有效治疗哮喘,按摩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哮喘发作。
下面就一起来看治疗哮喘的穴位按摩方法吧。
*1、按揉丰隆此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膝盖外下方凹陷处)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此穴能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治疗咳嗽、眩晕、腹痛、下肢痛、咽喉肿痛等症。
*2、点按少商此穴在拇指末节桡侧(即手背朝上远离食指的一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约0.1cm)。
用拇指指腹先后点按两侧少商穴各1~2分钟。
按摩此穴能通经气、苏厥逆、清肺逆、利咽喉,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呼吸衰竭、卒中昏迷等症。
*3、按揉鱼际此穴在第1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肉际处(即手背与手掌皮肤相交接处)。
用拇指指腹先后按揉两侧鱼际穴各1~2分钟。
按摩此穴能散风化痰、清肺利咽,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咽喉肿痛等症。
*4、按揉列缺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尖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处即为此穴。
用食指按揉两侧列缺穴各1~2分钟。
按摩此穴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咽痛等症。
*5、按揉膻中此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处。
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膻中穴3~5分钟。
按摩此穴能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利膈,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等症。
*6、点按天突此穴位于胸骨切迹上方正中凹陷处。
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慢慢地点按天突穴1~2分钟。
按摩此穴能宣肺化痰、利咽开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7、点压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凹陷)下3寸(相当于自己除拇指外其他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处。
经常点按此穴,有助于健脾益气,强壮体质,预防哮喘复发。
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80例

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80例摘要采用背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80例,并设对照组80例,两组均常规抗炎、雾化吸入平喘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背部穴位注射喘定0.25g、地塞米松5mg、654-2 5mg、利多卡因40mg,对照组采用氨茶碱0.25g、地塞米松10mg加入50%GS40ml中静脉注射进行比较。
治疗组显效时间为5~10min,对照组显效时间为10~20min;2组平均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
本法简单易行,见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经济。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穴位注射背针我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背部穴位注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80例,并设立对照组80例进行比较,疗效可靠,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160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①。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龄19~65岁;病程1~39年。
对照组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5~68岁;病程5个月~32年。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2治疗方法2组均常规抗炎、沙丁胺醇0.5ml+溴化异丙托品2ml+NS2.5ml雾化吸入平喘治疗。
治疗组:由我科根据经验自行配制的背针组合(A:喘定0.25g、B:地塞米松5mg、C:654-2 5mg、D:利多卡因40mg)。
患者取坐位,双上肢上举交叉抱紧,头枕于上,反坐于椅子上,暴露脊背部,取背部4个穴位(脊柱第2、第4胸椎旁开1.5寸),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药物,朝脊柱方向进针,与脊柱成45°角,根据患者胖瘦选择与皮肤之间的夹角(30~45°),将药物分别注入上述4个穴位中。
老年男性患者如伴有前列腺肥大者,C可以不用,以防排尿困难,并根据患者年龄酌情加减用药,每天1~2次,间隔时间>5h。
对照组:采用氨茶碱0.25g、地塞米松10mg加入50%GS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学董氏奇穴笔记》背部---9(神喘穴)

《学董氏奇穴笔记》背部---9(神喘穴)神喘穴神喘穴之金全穴取穴:在安全穴(第七頸椎與第一脊椎刺突之間)外側一寸五分。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金口穴取穴:在江口穴(第一脊椎與第二脊椎刺突之間)外側一寸五分。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金曲穴取穴:在火曲穴(在第二脊椎與第三脊椎刺突之間)外開一寸五分。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火球穴取穴:在火雲穴(第三脊椎與第四脊椎刺突之間)外側一寸五分。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江口穴取穴:第一脊椎與第二脊椎刺突之間。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火曲穴取穴:在第二脊椎與第三脊椎刺突之間。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凡喘症特效配穴:先用三稜針點刺神喘穴,如喉癢氣止衝時,再針喉蛾九穴,再循經取穴,必有(奇效)。
神喘穴之火雲穴取穴:第三脊椎與第四脊椎刺突之間。
劑量: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解剖位置:心肺神經。
主治:氣喘、哮喘。
经络按摩手把手教学缓解哮喘症状促进呼吸道通畅

经络按摩手把手教学缓解哮喘症状促进呼吸道通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和胸闷。
经络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帮助缓解症状,并促进呼吸道通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经络按摩手法,帮助缓解哮喘症状。
1. 手部热身准备在进行经络按摩前,我们首先需要做手部的热身准备。
将双手合十,用力摩擦双手掌,以产生温热感。
然后,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旋转10次,再用双手握住手腕相互摩擦,激活手部的经络。
2. 刺激“曲池”穴位“曲池”是人体手腕外侧,肩膀与手腕连接处的一个穴位。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经络相互连接的关键穴位之一。
用右手拇指按住左手腕的“曲池”穴位,稍微用力按压,并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按摩,每次持续1-2分钟。
然后,再用左手拇指按住右手腕的“曲池”穴位进行按压和旋转按摩。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3. 按摩“太渊”穴位“太渊”位于手掌中心的凹陷处,为经络按摩中常用的穴位之一。
用右手拇指按住左手掌的“太渊”穴位,进行轻轻揉动,每次持续1-2分钟。
然后,再用左手拇指按住右手掌的“太渊”穴位进行揉动按摩。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4. 刺激“劳宫”穴位“劳宫”位于手腕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它是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穴位之一。
用右手拇指按住左手腕背侧的“劳宫”穴位,进行适度的按压和旋转按摩,每次持续1-2分钟。
然后,再用左手拇指按住右手腕背侧的“劳宫”穴位进行按压和旋转按摩。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5. 简易揉腰法哮喘病常常伴随着呼吸困难和胸闷,而腰部是人体肺经和膈经所经过的区域。
因此,通过揉捏腰部可以起到舒缓呼吸困难的作用。
双手合十放在腰间,用力揉搓腰部,每次持续1-2分钟,可进行多次。
6. 注意事项(1)按摩时力度应适中,旋转按摩不要过于剧烈,避免造成伤害。
(2)按摩前后要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温水洗净。
(3)若在按摩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请及时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
哮喘针灸治疗

哮喘针灸治疗:1.实证1.实证一、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
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须注意预防。
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二、1、基础方:急性发作期取肺俞、定喘、天突、列缺、丰隆穴。
缓解期取膏肓俞、肺俞、定喘、关元、太渊穴。
2、随症加减:风寒犯肺者加大椎、风门穴;痰热壅肺者加尺泽、鱼际穴。
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太溪穴。
3、配穴:肺俞配定喘;定喘配膻中;膻中配天突;肾俞配足三里;足三里配丰隆。
三、(1)针灸:实证宣肺平喘,虚证温阳益气。
取手太阴经及任脉的俞穴为主。
实证多针少灸,用泻法;虚证以灸为主,用补法。
处方:天突、定喘、内关、列缺。
随证配穴:实证,咳嗽配孔最,痰多配丰隆、足三里,胸闷配膻中、气海;虚证,肺俞、肾俞、关元。
哮喘发作时针定喘、天突等穴,用捻针法加强针感,有平喘利气作用;孔最宣通肺气而治咳嗽,取丰隆、足三里健脾胃而化痰湿;膻中、气海为调气降气之有效穴,和内关相配起宽胸、利气、定喘的作用。
肺肾气虚者,轻刺肺俞、肾俞以壮肺肾之气,关元为三焦募穴,与元气有关,取之可加强其作用。
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观察与体会

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观察与体会发布时间:2022-10-28T01:11:39.05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7期作者:董琴斯[导读] 目的:探讨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9-2021.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董琴斯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眉山 620010摘要:目的:探讨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9-2021.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前者采取常规药物及护理干预,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及优质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确切,同时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自血穴位注射法;护理支气管哮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症,因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充分了解自身病情,该疾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哮喘的发作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病程较长,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症[1]。
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常用药物为多索茶碱,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副作用发生风险较高。
因此需要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同时治疗阶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对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20.9-2021.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4例和16例,年龄区间27~74岁,平均(48.37±4.02)岁;病程4~12年,平均(7.93±2.01)年;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5例和15例,年龄区间27~75岁,平均(48.93±4.24)岁;病程4~12年,平均(8.01±2.15)年。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机理
由于“天灸”所用的药物多为辛温性质 的,通过药物与腧穴经络的双重作用达 到温阳利气,驱散寒邪伏痰,使肺气升 降正常,温补脾肾,通经活络,增强机 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适应症
①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②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 ;③频发感冒尤其是小儿反复感冒、咳喘; ④虚寒性胃痛、腹痛、慢性腹泻; ⑤寒湿性关节痛、老寒腿、冻疮。 虚寒型的慢性疾病 “天灸”一定要讲究辨证,只有对“证”了, 才能使用“天灸”疗法。
六、不良反应
天灸疗法(又称之发泡灸)治疗后局部皮 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 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可能的不良反应:局部皮肤严重红肿 大 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复习题
1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下面哪一组是准确的: () A.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过敏有关。发 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吸气相为主的哮呜音, 呼气 相延长。 B.间断发作胸闷心悸、咳嗽咳痰, 多与运动、误吸、药物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 吸气相延长。 C.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 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呼 气相延长。 D.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无明显诱因。发作 时双肺可闻及干湿哕音, 呼气相延长。
1.2分期标准
1.2.1急性发作期气促、咳嗽、胸闷等 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 1.2.2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 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 平,并维持4周以上。
针灸治疗哮喘的穴位

针灸治疗哮喘的穴位1. 介绍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哮喘的辅助治疗中。
针灸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和平衡机能,以提供缓解哮喘症状的效果。
2. 针灸治疗和穴位选择针灸治疗哮喘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整身体平衡和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2.1 足三里 (ST36)- 位置:距胫骨前缘一指宽下方凹陷的凹点- 作用:具有补益气血、强壮体质、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可以缓解哮喘相关症状2.2 关元 (CV4)- 位置:脐下三横指- 作用:具有温中益气、调节肺功能的作用,对缓解哮喘有一定效果2.3 大包 (EX-B1)- 位置:身体正中线上,胸骨下端- 作用:有开胸利肺的作用,可缓解哮喘发作2.4 刺激穴位方法针灸治疗哮喘的穴位可以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或者选择温针、压豆、拔罐等针灸疗法。
对于针刺方法,需找到准确的穴位后,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针灸治疗前,应先咨询专业的针灸师,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哮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性和效果。
- 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不要尝试自行进行针灸治疗。
- 针灸治疗只能作为哮喘的辅助疗法,不能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
- 针灸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及时报告治疗效果和任何不适症状。
4. 结论针灸治疗哮喘是一种非药物的辅助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平衡功能,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效果。
然而,在选择针灸治疗前,请咨询专业的针灸师,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针灸治疗只能作为哮喘的辅助疗法,并不可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的穴位治疗法
脚踩小球按摩足底涌泉穴
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
据临床实践统计,揉搓涌泉穴疗法有助于防治哮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多种疾病。
通常涌泉穴保健手法有:揉、搓、摩、敲、踩。
其中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手法是踩;也可坐在椅子上,用脚底转动小球,按摩脚底穴位;或穿防止哮喘一双根据人体脚部穴位设计的按摩鞋、拖鞋,尤其是在涌泉穴处放置药片的保健鞋,可在行走、办公、做家务的同时起到按摩和保健的作用。
清喘穴
清喘穴(位于廉泉穴和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触之有抵触感)。
应用方法:患者取仰头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厘米,震颤5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
若5秒钟时未达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厘米,手法以震颤为主。
同时嘱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患者在0.7~1分钟内止喘。
10天为一疗程,若病情需要,休息3天,可继续针刺第二疗程。
除了用涌泉穴和清喘穴治疗哮喘,中医里还有其他的治疗哮喘的方法,如:
1.灸法
[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膏肓、天突
[操作]艾炷如枣核大,可直接灸5~7壮,也可用隔药饼灸每穴3~5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化脓灸,传统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
用细艾绒经压碾制成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灸治,每穴5~9壮,灸后敷以膏药,保持疮口清洁,并有20~30天的化脓期,间日灸治一穴,每疗程取3~4穴。
每年夏季做一个疗程。
2.穴位敷贴
[取穴]肺俞、定喘、膏盲、膻中、脾俞、肾俞、气海
[操作]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贴30~60分钟后取掉,局部可有红晕微痛为度。
在“三伏”期间贴敷,适用于缓解期。
3.耳针
[取穴]平喘、肾上腺、肺、支气管、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
[操作]每次2~3穴,以毫针刺,留针5~10分钟;或用埋针、埋药法,留针24小时,每次选穴3~5个,两耳交替使用。
缓解期可用压丸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以巩固疗效。
4.穴位注射
(1)扑尔敏穴位注射
[取穴]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孔最、丰隆、身柱
[操作]用扑尔敏注射液2毫升加注射用水至5毫升,取背部一穴配孔最,或取胸部一穴配丰隆,两组交替。
每穴1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胎盘注射液注射
[取穴]足三里、定喘
[操作]用胎盘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每次取1~2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逐日更换。
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5.穴位埋线
[取穴]大椎、肺俞、膻中
[操作]在选定穴上,皮肤作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用缝皮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位下肌肉层内,一般选用3~4穴,大部分用胸背部穴位,适用于哮喘的缓解期。
6.皮肤针
[取穴]发作期治标,以胸腰部、前后肋间为主,配肘窝、大鱼际、小鱼际、剑突下、气管两侧、大椎、内关、足三里、孔最。
缓解期治本,以肺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部、前后肋间、中府、俞府、太渊、膻中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后颈、胸腰部及上腹部;以脾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腰上腹部为主,叩刺气管两侧及颈、骶部、胸椎1~5、俞府、气海、膻中、中府。
除上述外,凡有阳性反应物发现处(条索、结节囊肿等),以及异常反应区亦为重点刺激部位。
[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2~3次,用重刺激。
缓解期,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
以后隔日1次,21次为一大疗程,均为中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