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6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口算过程,体验观察、推理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掌握计算中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投影仪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卡出示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5 13×2 100×7 140×2

20×3 34×2 200×4 24×3

2.指名说一说13×2、140×2的口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交通工具,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多少呢?

投影出示45页的几幅图画,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

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说出各表示的意思。如:马车的

速度约10千米每小时,表示1小时行驶10千米的路

程…….

2.教学例1

1).指名学生读题再提问:王叔叔骑自行车1小时行16

千米。-------------------------?

2)学生补充问题:解答下例:3小时行多少千米?

3)分析题意,再列式:16×3=

4)16×3怎样口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再指名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方法一:10×3=30 6×3=18 30+18=48

还可以怎样算呢?

方法二:笔算,列竖式(略)

方法三:借助工具法,先算个位:6×3=18 满十用相应的手指表示(满十伸一个手指,满二十伸两个手指,依次类推)。再算十位:1×3=3,再加上进上的1得

4,则十位是4,合起来就是48.

5)同例教学160×3

3、归纳口算的方法

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可以从个位乘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可用手指帮助记忆)。最后乘得的积加上进上的数,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口算下列各题,再选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18×4 24×3 130×5 2×380

2、请你当医生,给下面各题治病。指出错误后再改正过来。

25×2=40 150×6=90 7×13=217 14×6=84

3、开火车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7×2 14×5 3×103 12×8 360×2 180×4 15×6 260×3 24×3 25×4

4、投影出示,练习六第2、3题。组织读题,分析,

再独立练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作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有那些收获呢?

1、答: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答: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

1)通过学生的视角进行自我反思

2)通过同伴的视角进行自我反思

3)通过“超自我”的视角进行自我反思(即:换一种思考角度)

4)通过专家的视角来进行自我反思

5)通过家长的视角来进行自我反思

3、答:我是一位常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农村教

师,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感到最为困惑最头疼就是一年级上册、下册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但学好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又是不容质疑的。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内容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参与不积极、主动,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计算的速度缓慢等不良现象,到最后连老师自己也教得没有激情了。碰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运用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现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为此,我到处寻找解

决的办法。其一,向身边有经验的老教师、同伴商讨,共同想办法;其二,在专业杂志或网络中寻取各位有功人士的经验;其三,向自己的学生寻取他们的成功之道。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不断的融合创新,然后就是通过亲身的试教、体验、上公开课,在专家和同行的共同指导下不断进步。最后经过几年的不断的实践,探索,终于我于2005年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方法,即采用手语操、口念词、分步骤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轻松地解决问题。如:教9加3,把9放在心里,加上手上的3,把3根手指弯下1根借给9凑成十,还剩2,心里的10加上手中的2便得12.再如:12-9.把12分成10和2,2减9减不下,所以,10用手指表示,2存放心里,10个手指减9(弯下9个手指)得1.再拿出心里的2(再伸出2根手指)合起来得3。其他类似的加减法都可以采用此法。随之我还根据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写成了《如何调动小学生五大感官的合作功能,轻轻松松学数学》、《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手语的妙用》等数学论文,在省、市获奖。此教学方法、经验还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得到同仁们的大加赞扬和同学们的大力欢迎,还吸引了不少教师前来取经,探寻教学的捷径。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不但减轻了学生们的负担,更减轻了教师的负

担,师生的教学热情日益高涨。由此我还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和县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此后我碰到教学中的难题,得到的启发、困惑、迷惘,都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思考、学习、探索,反思教学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有了反思让我更会思考了,让我更专业了,让我更优秀了。总而言之,反思教学的好处有如下四点:1.凸现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2.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3.开放的心态和善于交往的能力。4.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科学的判断能力。反思的途径也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学中“学会教学”。2.进行对比研究,实现自我超越。1).使用摄像重现教学情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2).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类比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3)同伴互助,对照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3.开展教事研究,提高自身决策水平。4.在经验总结中重建经验。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需要经常反思,不断反思,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新世纪中的有为教师。

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练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课堂练习 知识点: 一、计算基本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加几个0。注意: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二、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速度的表示方法:例如:特快列车速度160千米/小时小学生步行速度60米/分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个用了多少钱,叫做总价。 公式: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三、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不断变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例如:已知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800(50不变,8乘以2变为16,所以积也从400乘以2变为了800) 32×50=1600(50不变,8乘以4变为32,所以积也从400乘以4变为了1600) 8×25=200(8不变,50除以2变为25,所以积也从400除以2变为了200) 小试牛刀: 一、填空。(11×2=22) ⒈自行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5千米,可以写作:()。 ⒉人步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30米,可以写作:()。 ⒊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达每秒钟30000千米,可以写作:()。 ⒋()×()=总价,路程÷()=()。 5、400×25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6、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变成();如果B缩小5倍,则积变成()。 二计算题: 176×47= 679 ×13= 220×40= 360 ×25=

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乘法》是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会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法设计:本节课拟采用情趣教引入、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3.学法设计:课堂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特别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计算的学习和两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分别乘三位数时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探讨,让知识内化。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进位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行程问题解答的基本理念。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课件(卡通图片、口算题、水果图片)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说课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中的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即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3—7题)。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本课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 本例题分为两小题,第(1)题学习两个因数末尾都为零的乘法;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第(2)题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另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重点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本例题以笔算教学为主,口算、笔算交互进行。鼓励算法多样化。例1显示的两位学生的算法清楚地告诉学生,计算时,能口算就口算,不能口算再用笔算或其他算法。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和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下面,为了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计算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提高学习兴趣。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为结果比较大,而且还要是中间或末尾有0,这样的计算背景,学生平时的生活很少接触到。所以我设计时也为这个问题而烦过,如果,直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第四章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用左手手指帮助进位。如13×4,27×9 2、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结果末尾先填0,再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180×3,250×5 例1 130的5倍是(),24个8相加的和是() 例2 甲数是430,乙数是甲数的7倍,乙数是() 例3 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 例4 如果@÷24=5,#÷@=9,那么#=() 例5 120×4的积是12×4积的()倍,850×6的积是85×60积的()倍。 二、笔算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A、因数中不含“0”的笔算方法:如321×25,789×14 例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121千米,24小时能行()千米。 例2 某商场占地面积是892平方米,15个这样的商场占地面积将是()平方米。 例3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例4判断:两个整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整数都大。() 例5判断: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可以是三位数。() B、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如150×84,409×20 C、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那时间=____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例1 一队探险者去热带雨林探险,他们每天能行进125千米,21天能行进多少千米?用三种方法计算(提示:竖式、乘法分配律、两位数等于两个一位数的乘积) 例2 泉泉骑车去书店买资料,每分钟能行360米,25分钟可以到达书店;丽丽步行去书店,每分钟走108米,50分钟可以到达书店。泉泉、丽丽到书店时分别走多少米? 例3 计算405×37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教案)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青岛东西快速公路的情景,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得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突破: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所以,本教学设计采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方式,以此来突出学习过程和教学的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信息窗3的情境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

14×3= 12×5= 200×30= 25×3= 50×300= 100×70= 16×4= 60×400= 40×99 ≈301×38 ≈79×502≈151×19≈ 2、想一想,算一算。(笔算) 17×13= 30×87= 师:谁来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回答) (1)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乘数的个位数去乘两位数,再用乘数的十位数去乘两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在用竖式笔算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看来,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的还不错。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东西快速公路。从火车站到石老人现在仅需25分钟左右,能节约一半时间。我们一起去施工现场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为迎奥运,青岛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问题1: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板书) 问题2: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板书) 问题3:东西快速公路全长多少米?(板书) 3、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那用什么方法解决?又如何列式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试卷分析 (2)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试卷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以及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的一个重要单元。 一、基本情况: 全班应考32人,实考32人,100分4人,90分以上12人,80分以上6人,70分以上7人,60分以上2人,不及格1人 二、主要问题: 1.抄错数字情况严重。 有不少学生的草稿纸很乱,很多学生其实在草稿纸上算对了,但抄到卷子上却抄错了数字。如把“6”抄成了“0”,把“7”抄成了“1”,还有的是数字的顺序错了,如“1248”抄成了“1428”,说明学生在答题时注意力不集中,马虎大意。 2.估算不过关。 第五题是把结果最相近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一共5道题:207×3023×802101×50308×70909×90,这是一道典型的估算,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却有近一半的学生要一道一道笔算出得数,然后再看接近哪个数。再如比大小:398×30()12000,这一题也只

需要估算就可以比出大小,但也有不少学生很费时费力的计算出得数。 通过这些题,我发现学生一是没有意识到估算的作用,二是没有掌握估算的方法,更没有意识到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优势。 3.笔算不熟练。 笔算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这次检测中笔算方面主要的问题是: (1)连续进位时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2)乘数末尾的零忘了移下来,如720×65应该等于46800,但有不少学生写成4680; (3)笔算两位数除法不熟练,如3250÷26,很多学生不能准确求出商,方法也不对。 4.乘法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乘法第一节课,我就特别强调了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但很遗憾的是学生在做题时根本不想为什么用乘法,什么时候可以乘法,只是想当然的列式。再如:720个65相加是多少?有很多学生列成720+65,这些错误充分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 5.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分析不清。 如“学校准备买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学校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很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数学组:刘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四.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P53例1 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来多媒体上课,听说换个环境能提高大家的计算能力。那大家想不想试试? 生:想!!(出示幻灯片) 1.40里有()个() 800里有()个() 2.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1)2×40 (2)8×20 (3)4×3 (4)0×30 2×400 8×200 40×30 0×30000000 (设计意图:通过1的学习,为学生明白计算算理做铺垫;通过2中(1)、(2)、(3)组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让学生说出算法: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通过第(4)组的学习引出0的特性:0乘任何数都得0,为竖式的简写做铺垫。) 师:观察前三组我们可以得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 生: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 师:学的很扎实。 师:观察第四组我们可以得出? 生:0乘任何数都得0。 师:的确,0就有这个奇妙的功能! 师:我不相信这个教室真的有提高计算能力的魔力。再来一道。

(二)探究新知 1、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要求列竖式计算) 160×30=4800(千米) 160 × 30 ________________ 4800 答:30小时行了4800千米 自学提示:(1)、认真审题,列式计算。 (2)、请尝试列竖式计算 (3)、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60 (2)16 0 (3)160 ×30 ×3 0 ×30 4800 0 0 0 4800 48 0 48 0 0 (4 ) 160 (5)口算:160×30=4800 × 30 480 (分别让板演的学生说出计算方法,第一种省略两个0,第二种没有省略0直接乘,第三种省略一个0在积的末尾加一个0),第四种出现丢0的情况,第五种用口算。) 师:请你说说你的算法。 生1:先用3×16得48,再在末尾加两个0。 生2:先用0×160=0,再用30×160=4800。 生3:先用160×3=480,再在结果的末尾加一个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进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7-38页信息窗3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2. 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 在联系。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懂得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来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2. 笔算25×42 37×87 集体探究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4. 出示信息窗3情境图 为迎奥运,青岛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5. 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213×15 (2) 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3) 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估算、竖式计算等方法。 2. 请学生板演各种解法,这些做法都对吗? (1)估算:213≈200200×15=3000 (2)列竖式计算 3. 交流结果:估算是近似数,不是精确值;列竖式计算结果精确。 (1)学生讲解竖式的写法,全班同学评价。 2 1 3 × 1 5 ————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 3 1 9 5 (2)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3)总结: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4. 板演竖式计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同桌互相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总结算法: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

第3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6页信息窗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 在探索算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迁移规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4.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在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的定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口算卡、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笔算:出示课件: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笔算的顺序、方法及进位的原理和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师谈话:通过以上复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的回忆,学生容易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迁移,为学习新知搭设“脚手架”,促进学生顺利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为了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大天鹅,我们已经分发了宣传资料,现在为了帮助大天鹅过冬我们要购买谷子和玉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1.学生观察情境图,找数学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板书:谷子每袋23元,买114袋。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红点1的问题。 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学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114×23 学生说一说114×23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课件中只出示本节课需要解决问题的信息,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学生思考如何探究114×23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把两位数按数的组成分成几十加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如13×4=(10+3)×4=10×4+3×4=40+12=52 也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减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减. 如 29×3=(30-1)×3=30×3-1×3=90-3=87 口算乘法很简单,几十和几两分散,分别乘上一位数,两积加减是关键. m个n是多少? m×n= m的n倍是多少? m×n= 8是4的多少倍?如:8个4是多少? 8×4=32 如:8的4倍是多少?8×4=32 如:8是4的多少倍? 8÷4=2 2、整十数乘整百数(几十、几百、几千的数)的口算方法:先把因数中的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 600×70=先算6×7=42 再在42后加写上000 600×70=42000 3、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把两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然后进行相乘。估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结果一定要用“≈”连接,不要用“=”。 乘法的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其标准就是符合实际。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与哪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就与哪个数对齐);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④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 如: 2 1 3 6 8 4 8 2 6 6 0 8 ×25 × 4 5 × 6 7 × 2 8 1 0 6 5 213×5的积 4 2 6 213×2的积 5 3 2 5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①先把因数末尾的0前面的数相乘(写竖式时,将0前面的数对齐);②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王大伯在北京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王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口答其计算过程,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他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北京到老家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算一算从北京到王大伯老家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两位,现在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了) (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估算 师:那你可以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吗?估算时,我们是先把一个数看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 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6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口算过程,体验观察、推理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掌握计算中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投影仪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卡出示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5 13×2 100×7 140×2 20×3 34×2 200×4 24×3 2.指名说一说13×2、140×2的口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交通工具,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多少呢? 投影出示45页的几幅图画,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 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说出各表示的意思。如:马车的 速度约10千米每小时,表示1小时行驶10千米的路 程……. 2.教学例1 1).指名学生读题再提问:王叔叔骑自行车1小时行16 千米。-------------------------? 2)学生补充问题:解答下例:3小时行多少千米? 3)分析题意,再列式:16×3= 4)16×3怎样口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再指名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方法一:10×3=30 6×3=18 30+18=48 还可以怎样算呢? 方法二:笔算,列竖式(略) 方法三:借助工具法,先算个位:6×3=18 满十用相应的手指表示(满十伸一个手指,满二十伸两个手指,依次类推)。再算十位:1×3=3,再加上进上的1得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笔算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48 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课件,导学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3=40×22= 20×20=53×30= 600×30=30×23= 400×50=350×2= 学生开火车回答。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探究新知A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160×30=106×30= 问:这道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1)口算:先是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3)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4)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5)小结:笔算末尾有0的乘法,先乘0前面的数,然后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题.doc

列竖式做在家庭作业本上,得数写在纸上,每行 3 道题,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不要忘记加进位!!! 865×6= 612 ×12= 457 ×69= 862 ×68= 524 ×29= 541×9= 681 ×54= 683 ×40= 254 ×24= 260 ×23= 123×25= 724 ×6= 118 ×58= 148 ×42= 979 ×18= 84×33= 509 ×61= 728 ×31= 454 ×40= 75 ×29= 509×55= 813 ×79= 927 ×9= 955 ×61= 441 ×55= 275×17= 580 ×55= 46 ×20= 404 ×49= 466 ×91= 479×77= 853 ×82= 186 ×11= 760 ×45= 598 ×77= 954×61= 115 ×70= 33 ×49= 78 ×71= 121 ×11= 758×89= 263 ×47= 371 ×27= 651 ×46= 370 ×70= 531×3= 173 ×48= 934 ×21= 60 ×53= 559 ×26= 804×11= 495 ×93= 461 ×23= 25 ×4= 979 ×67= 939×90= 563 ×57= 514 ×48= 885 ×30= 191 ×36= 944×53= 834 ×86= 948 ×48= 335 × 28= 952 ×94= 236×36= 671 ×12= 552 ×97= 569 ×67= 557 ×41= 87×47= 953 ×48= 436 ×87= 827 ×89= 999 ×59= 230×43= 702 ×39= 282 ×38= 340 ×26= 298 ×92= 435×98= 827 ×36= 831 ×46= 479 ×60= 825 ×16= 24×47= 967 ×29= 610 ×48= 114 ×77= 245 ×52= 203×64= 70 ×61= 56 ×84= 214 ×50= 967 ×68= 414×19= 617 ×92= 416 ×10= 188 ×38= 283 ×87=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可以先把两位数按数的组成分成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 4=(10+3)×十加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如13 分别乘,×4=40+12=52 也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减几×4=10× 4+3.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减一位数,3=90-3=87 ××3-1 29×3=(30-1)×3=30 如.两积加减是关键分别乘上一位数,口算乘法很简单,几十和几两分散, 的多是4倍是多少?m×n= 8的m个n是多少?m×n= mn 少倍?的多少是44=32 如:8如:8的4倍是多少?8×8如:8个4是多少?×4=32 2 4=倍?8÷ 先把因:2、整十数乘整百数(几十、几百、几千的数)的口算方法就在积的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数中的00. 添写几个=×70 600后加写上7=42 再在42000 ××如60070=先算642000 时,可以把两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3数或整百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

一个因数不变。然后进行相乘。估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结果一 定要用“≈”连接,不要用“=”。 ,关键在于如何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不能机械地乘法的估算采 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其标准就是符合实际。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 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与哪个数相乘,积的 个位就与哪个数对齐);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④计算过程中 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 2 1 3 6 8 4 8 2 6 如:6 0 8 5 2 6 7 ×2××× 4 5 8 1 0 6 5的积 213×5 1 / 5 2的积 4 2 6 213× 5 3 2 5 前面的数相乘(写的简便算法:①先把因数末尾的0因数末尾有0; ③0前面的数对齐);②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竖式时,将0. 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60= 360×20= × 108 ×70 150420如:×30= 50= 280× 420 108 150 2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7页信息窗3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同时,体会知识的迁移规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爱上数学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口算卡、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现在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2.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一期:15个月,平均每月修213米 二期: 12个月,平均每月修260米。 3.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口袋。)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因时间有限这节课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把第二个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决问题“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1)怎样列式?(213×15或15×213) 为什么这样列式?(求15个213米是多少就用乘法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可能说出口算、估算、列竖式计算) (3)自主探究、同位合作、小组合作。 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小组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班内按估算、口算、竖式计算的顺序交流) 1.估算。 师:那个小组用了估算的方法?结果大致是多少? 生:213≈200,200×15=3000,大约3000.(大屏幕展示) 师:他把213估成整百数,15不变,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师:估算的方法只能算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大约长3000米. 2.口算。 师: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有个小组用了口算的方法。 (展示:213×5=1065,213×10=2130,2130+1065=3195。)说说想法?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

16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进位)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信息窗3及相关练习P37-3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学生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信息窗3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训练 14×3= 12×5= 200×30= 25×3= 49×2= 100×50= 16×3= 27×3= 16×3= 17×5= 300×30= 35×2= 2.笔算:23×15 ;30×87。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迎奥运,青岛 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 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 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口袋。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列式)。 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小组探究、汇报交流。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后请学生板演各种做法。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可能交流: ①估算:213≈200 200×15=3000 交流结果:估算是大约值,不是精确值,所以不能用这个答案。 ②列竖式计算 预设:【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可能这样列竖式。】 1 5 1 5 2 1 3 2 1 3 × 2 1 3 × 2 1 3 × 1 5 × 1 5 1 0 6 5 4 5 4 5 1 0 6 5 2 1 3 1 5 1 5 2 1 3 3 1 9 5 3 0 3 0 3 1 9 5 3 1 9 5 3 1 9 5 师板书: 213×15=3 1 9 5(米) 2 1 3 × 1 5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3 1 9 5

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教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笔算,并进一步认识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成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 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 学法:独立试算、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口算 40×7= 60×30= 230×3= 25×30= 20×700= 40×22= 2、笔算 425 X 32= 237 X 12= 22 X 40= 学生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出示例2: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 160 千米。它30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问: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师: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3、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4、反馈: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师:160×30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算法: ①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②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 ③笔算:展示学生的竖式计算过程(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