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4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案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4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案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时内容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关习题。

课时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备课课时目标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及概括能力。

2.能用简便的竖式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几题。

【学情预设】学生都能很快算出得数。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可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道题,先尝试口算出结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题与我们刚复习的两道用竖式计算的题有什么不同呢?【学情预设】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师:这两道题用竖式应该怎么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提高,教师把例题当作复习题出示,自然引出课题,同时激发学生去探究算法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下面我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这样一道算式。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全班交流算法。

【学情预设】通过对比,学生能发现先不考虑因数末尾的0,根据口算方法,算出1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这种方法更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2.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算式。

师:这道算式的因数末尾、中间都有0,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师:“3”为什么要和“6”对齐?【学情预设】“3”和“6”对齐,相当于先算10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6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6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8页内容。

教材分析:“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中数的计算。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一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及其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二是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三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迁移和推理能力不够丰富,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设计理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

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和优化、简化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仔细、认真的计算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练习铺垫,创境导入1. 出示算式:12×30= 120×30= 123×30= 102×30= 师:你会口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从口算入手,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激活学生利用0在乘法中的特性使计算简便,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 教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 教学教案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一课时敎學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敎材第48~50页)敎學目标1.使學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學生學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學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重点难点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敎具學具课件。

敎學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1023×1032×308×13 6×5024×202.提问。

出示:6×50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出示:24×20师: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3.导入。

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板书:160×30=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學习例2(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學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1: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2:我是这样算的:學生3:老师,我喜欢这样算:(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學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學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师: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提问: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3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3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P48《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授课班级:通城县塘湖镇荻田完小四年级(2)班学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自主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逐渐养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自主探索并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算式的简便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突破“数位对齐”这一思维定势,理解利用0的特性而产生的简便竖式写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口算。

师:同学们,这些题你能用口算快速解决吗?老师来开下火车,请这排同学。

课件出示:350×2= 140×7= 280×3= 230×4= 13×60= 140×6= 60×50= 250×3= 240×20=师: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式子 240×20=因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口算的?生(预设):因数末尾有零,口算这些算式的时候都是先不看零的。

师:打个比方,像“240x20”我们该怎么口算?生(预设):可以先算“24x2=48”然后再在后面添上两个零。

师:那添几个零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预设):两个因数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后面添上几个零。

师:你上课非常认真,对口算方法掌握得很好。

同学们,在我们口算因数末尾有零的口算乘法时,我们可以先不看零,先计算前面部分,算好后再在后面添上零。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我们就添上几个。

是这样子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二、新课学习1.自主读题,列出算式。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1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2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例2(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

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1、突破“数位对齐”这一思维定势,理解利用0的特性而产生的简便竖式写法的现实意义。

2、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口算:35×2 19×5 250×3140×6 230×4 140×716×5 17×5 18×313×6 280×3 350×2抽生计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不仅关注孩子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还为后面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笔算176×47= 425×36=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把知识进行迁移,发现其方法适合更复杂的多位数乘多位数,鼓励学生今后遇到难题不要退缩,可以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㈠、学习例2(1)出示例题:160×30。

1、师:你会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请试着算一算。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你会怎样计算”,渗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2、探讨计算方法,寻求简便写法。

抽生汇报计算方法。

如果学生用口算的请说出口算过程。

如果用笔算得出结果的,展示竖式。

针对于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观察并讨论,几种计算方法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想一想怎样写会使计算更简便?(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3、归纳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2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2新人教版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驾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相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 使学生经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驾驭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育学生类推迁移的实力和计算的实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驾驭竖式的简便写法。

四、教学打算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 口算40×72= 600×300= 30×23=53×30= 20×700= 40×22=40×72= 40×72= 40×72=20×20= 40×90= 502× 7=608×5= 908× 4= 400×50=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这节课接着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究发觉1、出示例2怎样计算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学问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探讨沟通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驾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驾驭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 6 0 1 6 0× 3 0 × 3 00 0 0 4 8 0 04 8 04 8 0 02、独立计算106×30=学生反馈探讨:(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 0 6× 3 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发散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教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教学案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2.160×30怎样算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5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示范课教案_5

《因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例2(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

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1、突破“数位对齐”这一思维定势,理解利用0的特性而产生的简便竖式写法的现实意义。

2、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师出示0说:同学们,这是数字几?说说你对0的认识。

师:在乘法计算中0也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课件出示13×20= 106×3=202×4= 35×10=50×90= 503×7=400×8= 809×5=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口答。

二、观察发现,揭示课题观察这2组题有什么特点?揭题:因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三、探究新知,经历过程㈠、学习例2(1)出示特快列车图片,让生猜猜它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课件出示:特快列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30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让生独立解答,指明生汇报,课件演示。

师:160×30笔算应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指明不同做法的板演。

比较几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你喜欢那种?为什么?算一算:220×40= 360×25=㈡、学习例2(2)出示普通列车图片,让生猜猜它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课件出示: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30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让生独立解答,指明生汇报,课件演示。

师:106×30笔算又应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教材第48~50页)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课件。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1023×1032×308×13 6×50 24×20
2.提问。

出示:6×5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出示:24×2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3.导入。

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
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160×30=
1.学习例2(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1: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2:我是这样算的: 1 6 0
× 3 0
0 0 0
4 8 0
4 8 0 0
学生3: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1 6 0
× 3 0
4 8 0 0
(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
师: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提问: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2.巩固练习。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板书“做一做”内容。

(2)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道题。

(3)多数同学做完后,老师指名板演。

(4)质疑。

3 6 0 3 6 0
× 2 5 与× 2 5 ,计算时哪个竖式简便?
明确:“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学习例2(2)。

(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
1 0 6
提问: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可以写成× 3 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呢?(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1 0 6
× 3 0
3 1 8 0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A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叶准备坐汽车到相距1000千米的外婆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那么10小时后小叶能到外婆家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0×25=2750(个)2750<3000所以到10时25分他不能完成3000个字的打字任务。

B类
80×10=800(千米)800千米<1000千米所以10小时后小叶不能到外婆家。

教材习题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 8800960090006960
2. 5070152509000528062408240580032200
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
教材第49页“练习八”
1. 52489144783024165180118200597714355
2. (1)124×32=3968(吨)
(2)124×85=10540(吨)
3. 4500320096095098009000840750
4. 201×90=18090(分)
5. 350×20=7000(千克)7000千克=7吨7吨>5吨不够
6.=<>>
7. 876094308554150002884383467204560
8. 略
9.(125+18)×3=429(元)
10.(1)302×12=3624(元)135×14=1890(元)140×15=2100(元)
(2)3624+1890+2100=7614(元)
11.有三种购买方案。

128×15=1920(元)3000-1920=1080(元)
108×15=1620(元)3000-1620=1380(元)
198×15=2970(元)3000-2970=30(元)
12.(答案不唯一)其中乘积最大的是43×520=22360或430×52=22360。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
尾添写几个0。

1.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因数中有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时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老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对齐、横线的画法等。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