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该法比较全面系统地考虑到了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个方面 ,及人均消费的合理标准。同时其土地生产力的计算方法,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通过作物的生长环境计算产量,结果能够与实际情况较好地吻合。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土壤清查
是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土壤普查的结果和近年来土壤变化情况进行修正,归纳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水平、生产性能等因素。同时对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农田建筑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清查。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特征
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2、农业生态区法的步骤(AEZ法)
包括 包括 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由气候图、土壤图、地貌图和行政界线图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叠加,或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计算机上生成。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YeWei, ZhaoShanlun, SunJing
(Collegeof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 ShandongNormal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Withthepeoplefocusingattentionupon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reasingly, therearemany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hinaandabroad.Thepaperclassifiesthe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totwocategories, includinglandpotentialproductivitycalculatingmethodanddirectcalculatingmethod, itreviewsmanyresearchmethodsinthetwocategories.Theirapplyingscope, advantagesandlimitsarediscussed withillustrativediagrams.Meanwhile, theexistedproblemsandthefutureprospect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are stly, itproposessome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fprocesses, earlywarningsystems, essentialfactorsand functionregions.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国土面积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土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限度。

它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保障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计算国土面积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是指通过一定的定量指标和数学模型,来评估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包括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两个方面。

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等。

其中,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资源利用率是指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容量是指国土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一般为:人口承载力 = 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率 / 环境容量。

经济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国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等。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指国土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利用率是指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容量是指国土资源所能容纳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承载力计算公式一般为:经济承载力 = 国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率 / 环境容量。

通过以上的计算公式,可以科学地评估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也可以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正。

例如,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利用率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正。

此外,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还需要考虑到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总之,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是评估国土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有重要意义。合理控制人口数量,避免过度开发
和资源浪费,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
谐发展。
影响因素探讨
自然环境因素
资源供应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土 壤等对人口承载力有重要影 响,适宜的自然环境能够支 持更多的人口生存和发展。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性 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如食 物、水源、能源等的供应情 况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容纳的 人口数量。
全球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资源 的过度消耗,如食物、水和 能源等,这种无节制的消费 模式已经使地球资源日益枯 竭。
人口的膨胀和消费模式的改 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 染,这些环境压力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面对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 压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全 球的人口承载力,寻找一种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保护 我们共同的家园。
发展和应用可持续技术,如 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等,可 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 提升人口承载力。
02 影响人口承载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 人口承载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条 件。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对人口 承载力有重要影响,合理有效 的资源利用可以提高人口承载 力。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 助诊断等,可以提高医疗服 务的效率和质量,延长人类 的寿命,从而增加人口承载 力。
科技对环境的保护 作用
科技可以通过环保技术、清 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 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 环境,从而提高人口承载力 。
通过生态足迹法,可以计算 出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人均生 态足迹,从而评估其人口承 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1日/第005版新视点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辛良杰根据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

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

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

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

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

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陈 诚 土管031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投入 ;管理经营 ;供应 ;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其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粮食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水稻转化为热量为14.47 kj/kg 及蛋白质为73 g/kg ,小麦转化为热量为 14.76 kj/kg 及蛋白质为99 g/kg 等,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

前者较简明,但仅以粮食一项来计算是不够的,所以多采用后者。

(一)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统计
表1 全国土地食物生产潜力
应量为80.78%,随着投入水平的增高,其供应量的比例虽然相应有所下降,但绝对量还是主要依靠耕地。

(二)人口承载力计算
1. 区域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三个因素影响,即 P n = P o + B ─ D + I ─ E
P
N
:n年末人口数;
P
o
:基年(即统计的基础年)末人口数;
B
n
:从基年末到n年末出生人口数;
D :同一时期死亡人口数;
I、E :分别表示相应这一时期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

全国人口预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数据表明,到2005年1月6日,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总人口将达13亿。

中国13亿人口日的推迟到来,表明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2050年人口为15亿人,全国与各省预测及其总和基本一致。

2.人均营养水平现状与规划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的资料,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 KJ/(人·日),蛋白质为69.7 g/(人·日),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型,动物性蛋白质比重仅为1
3.7%,我们将此称为“温饱线”的水平。

根据我国原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规划,到2000年,将达到小康目标,人均每日主要营养素供给量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热量值达10842~11342.4 KJ/(人·日),蛋白质达72.0~7
4.0g/(人·日)。

2050年,我国经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膳食营养又要保持东方膳食的特点,膳食热量供应将达11676~12093 KJ/(人·日),蛋白质将达到85~90 g/(人·日)。

3.全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根据上述营养规划指标,即温饱水平(NL)、小康水平
(NM
1,NM
2
)和中等发达水平(NH
1
,NH
2
,NH
3
)以及不同的投入水平,即低投入水平(相
当于研究基年投入水平)、中投入水平(相当于21世纪初的投入水平)及高投入水平(相当于21世纪中叶的投入水平),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潜力项目研究结果如表:
13.98~14.87亿人口,高于2000年的人口预测总量;高投入水平下可以承载14.91~18.98亿人口,即相当于2050年的人口预测总量。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能利用自己的土地与耕地来养活我国的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土地投入及承载力均十分紧张下
才能支持所计划控制的人口数量。

(三)全国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 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较大如表3所示,无论是哪种投入,现有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高以及增产潜力较大者均在东部省区。

表3 各省、市、自治区土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看,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是大城市所在地区;其次为土地条件生产潜力较差的地区;再次则为人口基数较大的省区。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

切实保护耕地,现有耕地占人们生活热量供应的85.32%,占蛋白质供应量的80.78%,应当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不仅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而且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

加强我国的粮食基地的建设和棉花种植区西仪的两次大的土地利用宏观决策执行之后,应当进行我国西部及南方山地草地建设,扩大畜牧业,以进一步为提高我国人民的蛋白质供应水平而创造条件。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迅速丧失。

相反人多地少的资源劣势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生产已由综合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比较劣势。

发展我国土地的自身优势来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世界的经济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