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识人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作者:陈俊娟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7期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创了豪放一派,自成一家,但他也不乏婉约缠绵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后一风格的代表。
他的这首怀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感情真挚,感人肺腑,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因而其被后人誉为悼亡词中的千古杰作,绝非偶然。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悼亡词千古杰作赏析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绘画、音乐等领域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众所周知,苏轼虽然志向远大且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出仕后的大部分时间均被贬谪为地方官,一生遭遇颇为坎坷。
尽管如此,苏轼自始至终都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
这种人生态度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而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盛称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对于苏轼词,历代评论家几乎异口同声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总体上看,苏轼词开创了豪放一派,自成一家。
但我们应当知道,作为百年一出的文艺天才,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既有“大江东去”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雄迈,也不乏婉约缠绵之作。
其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后一风格的代表,全词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时苏轼知密州。
本词所悼者是苏轼的前妻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之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年轻美丽,而且知书达理,聪慧娴静。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之时,她总陪伴在旁,终日不去。
知人论世之苏轼PPT课件

苏轼的哲学思想在宋代以后逐渐 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 派,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道家和 佛家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哲学的
多元化发展。
对后世的文化影响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 文学和哲学领域,还涉及到艺 术、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表现在他的 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对 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化人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独特的结构安排
苏轼的散文结构安排独具匠心,常常采用倒叙、 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散文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表 现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
04
苏轼的影响
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 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加丰富多彩。
03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风格
豪放奔放
苏轼的散文气势磅礴,语 言生动,情感真挚,表现 出豪放奔放的风格。
清新自然
苏轼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表现出清新自 然的风格。
幽默诙谐
苏轼的散文常常运用幽默 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机智 幽默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主题
山水游记
苏轼的散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景 色的游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 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历史人物
苏轼的散文中也有很多描写历史人 物的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和评价,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 悟。
社会评论
苏轼的散文中还有不少对社会现象 和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对社会现实 的关注和思考。
苏轼的散文技巧
丰富的表现手法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朝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蝶恋花》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德不孤,必有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苏东坡。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起苏东坡, 他的诗词,很多人都能张口吟唱一二,他的名气还远扬至海外,日本、美国、英国,世界各地都有他的铁粉。
2000年时,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人物,全球一共评出12人,而苏东坡就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古今中外,世人如此爱他,给予苏东坡如此高的美誉,不仅因为他的才气,更因他高尚的品德修养。
白岩松曾说: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才,而他的德就藏在处处以民为本的处世之道中。
1 宦海沉浮一心为百姓苏东坡自幼勤奋好学,11岁便为科举做准备,20岁时考取了进士。
苏东坡的才华熠煜和独到的政治见解让他在仕途上拾阶而上,很快便被朝廷重用。
从政时,苏东坡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替老百姓发声,不惜得罪曾经的战友和恩人,宰相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和苏东坡曾一同反对让百姓多征捐税。
因政见不同,他俩纷纷罢官而去,最后苏东坡被调到地方上任。
走之前,有人捏造事实,向皇上控告他人品不佳。
司马光力排众议极力维护苏东坡,让他少了一些麻烦。
可苏东坡在杭州上任期间,依然竭尽所能,将变法为百姓带来的苦难及个人政见上书朝廷,这让朝中反他的党派怀恨在心,生生给他扣了莫须有的罪名,苏东坡又被贬谪到了黄州。
后来,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苏东坡解救于水深火热中。
作为犯官的苏东坡因他的提拔而得势,很快便连跳数级至翰林。
可在关键时刻,他却不念旧情,与司马光站在了对立面。
司马光为了维护政权,坚持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废除,没想到苏东坡却不同意。
他结合自己多年在地方当官员的经验,提出要取其长处,留下有益于老百姓的条例的建议。
为此,还常常当众与司马光争执,甚至指责他:你这样跟当初的王安石又有何区别? 这让提拔他的司马光左右为难,苏东坡因为坚持己见,又一次被调职。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的才华横溢,文笔纵横。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包括了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是他处事和待人接物的一种策略和态度。
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文学交流中,苏轼都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机智灵活地与人打交道。
1. 了解八面受敌法的意义八面受敌法,即面面俱到、兼顾各方。
在苏轼的理念中,这是一种处世原则,通过周密的谋划和反思,达到与人相处、处事处理的最佳效果。
苏轼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而是以和为贵,兼顾各方利益。
2. 八面受敌法的实践2.1 官场生涯中的八面受敌法苏轼曾担任过吴郡太守、彭城知府等官职,他在官场中运用八面受敌法,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利益关系。
苏轼在官场中以正直廉洁闻名,但他也懂得在复杂的官场中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他兼顾各方利益,处理好上级与下属、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
他注重官职责任的履行,立志为民众谋福利,不倚重权势,不恃势凌人。
2.2 文学交流中的八面受敌法苏轼是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文坛上的佼佼者。
他与其他文人进行文学交流时,同样展现了八面受敌法的智慧。
他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
苏轼对于别人的作品能够给予真诚的赞美和建设性的批评,他尊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观点,不轻言妄评。
3. 八面受敌法的启示和价值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和价值。
首先,八面受敌法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处世之道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也需要体察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兼顾各方利益,以和为贵,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推动事业的成功。
其次,八面受敌法注重了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多方协作和沟通。
兼顾各方利益,能够凝聚团队力量,将分散的资源和人员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
品文识人——苏东坡

2、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多首) (约400多首)开辟宋诗新道路 多首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 大放厥词,成一代大观。 大放厥词,成一代大观。” 3、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开创豪放派并为豪放词代表 开创豪放派并为豪放词代表 多首) (约340多首)扩大题材丰富词 多首 境,冲破婉约词媚的界限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如天地奇观。”
• 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 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 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 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 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 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一个落魄潦倒的文人
之《江城子》 江城子》
《东坡突围》经典语句
• “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 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 绳子捆扎了苏东坡 家人赶来,号啕大哭, 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 泪。” •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 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 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 民族在丢人。 民族在丢人。” •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索重重一抖, 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 一部中国文化史, 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 告席上, 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 小人。 小人。 ”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 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 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 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 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 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 城子·记梦》
苏轼从细节识人的品质

苏轼从细节识人的品质苏轼从细节识人的品质苏轼的贤内助王弗极会“幕后识人”,苏东坡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立于幕后,往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哪类人,而且准确率相当高,可谓是闻言识人的典范。
比起夫人来,为人旷达的苏轼待人接物显然粗疏得多,但是他也擅长识人。
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譬如苏轼,他就很会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
这里姑举几例。
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
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他见王安石与苏轼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加害苏轼,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还有一位叫章惇的,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无话不谈。
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两人相交的一则轶事,很能说明苏轼由细节看透章惇的智慧。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的时候,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
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大笑。
苏轼认为,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
他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传到京城,章惇睡不着觉了,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的事,由此可见章惇之狠。
苏轼课题研究

课题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吉林一中10级27班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
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
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上网查资料法研究成果: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
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
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生平概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识人——细节决定成败
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
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他见王安石与苏轼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加害苏轼,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还有一位叫章惇的,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无话不谈。
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两人相交的一则轶事,很能说明苏轼由细节看透章惇的智慧。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的时候,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
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大笑。
苏轼认为,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
他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传到京城,章惇睡不着觉了,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的事,由此可见章惇之狠。
《宋史》以章惇入《奸臣传》,可见其为人所不齿。
当然,苏轼也有识得好人的一面。
比如1085年苏轼在登州做官的时候,有一个主簿每次来报告事情都特别啰嗦,苏轼厌烦。
有一次,主簿又来长篇大论地禀报,苏轼嫌烦,就敷衍他道:“晚上来吧。
”到了晚上主簿单独来了,苏轼勉强出来见他,苏轼正看杜甫的诗,就故意问道:“‘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这‘白鸟’指什么?是指鸥鹭一类的鸟儿吗?”主簿马上答道:“白鸟,并非指鸥鹭,而是指蚊蚋之类的虫儿。
以此暗喻吸人血的赃官,如今世界,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啊!”苏轼本来是想用“白鸟”来嘲讽主簿说话像蚊蚋那样嗡嗡不止,让人烦厌,哪知主簿不但很有学问而且心地正直,从此对他另眼相看,特别厚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