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综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作用题的命题表达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3、审美鉴赏性试题,即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评论,提出看法。
第二类题型(作用题)的解题思路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就连续出了两道这样的题.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第16题:‚文章第五段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那么,‚这样写‛指的是什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所谓‚这样写‛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细描等)、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悬念、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以小见大;选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来表现主题。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衔接。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
(三)设题角度1、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一、如果考题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则可能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点:1、考叙述人称的选择。
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2006年辽宁卷第20题都考察了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
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记叙文答题技巧作用题答法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角度明确,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解答:
结构上:与题目、上下文的关系。
内容上:表现出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还包括 刻画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主旨。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根据文中位置回答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景物的作用; 修辞的作用; 他人他物的作用; 引用诗文和格言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等。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6、埋下伏笔。 7、交代背景。 8、倒叙,引人入胜。 9、照应标题(与结尾)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升华、深化主题; 。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总结上文; 3、引出下文。 4、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揭示文章主题。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探寻一.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作用类试题答题技巧

示例:《白鹤翔集的记忆》
结尾——间接抒情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 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 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 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 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 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
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种人第类二无步法摹:仿这的些高手贵法站姿是,如令何人运惊用羡。的它
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 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 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
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 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 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 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 待你孝养。
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 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 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 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方法-规律(1)
开头
结
构
手
过渡
法
的
作
用
第5讲-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作用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第二辑)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
承上启下
方法小结
小说情节作用——结尾
经典例题
绝盗 冯骥才 ①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 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 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②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 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 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批注:长短句结合,极富表现力,简洁传神地写 出了人物的形象。)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 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我曾经几次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个无用的东西挂在房里。父亲 的回答永远是这样的一句话:“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强了。 我想我一定要把这只三角琴弄下来看看,或者想法使它发出声音。但是 我知道父亲不许我这样做。
——《哑了的三角琴》
牛刀小试1
问题:分析文章开头对“三角琴”描写的作用?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
人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物 形象、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情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贵在曲折、情节跌宕。 节
小说三要素
社会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
环境 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 环 描写 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境
高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解答指导详解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二十四分。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 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 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二十四分。
,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 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 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 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 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 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 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 。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 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 的抒情作用。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二十四分。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 头,或兼而有之。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 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二十四分。
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什么?
①以青瓷碗为全文线索
②以象征性的青瓷碗来反映老人的思想性格, 反映新旧思想之间的激烈斗争 ③以象征性的青瓷碗说明,要革新开拓就必须
打破"神圣"的旧传统、旧观念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带有“有何作用”(或“有何好处”)的考查颇多,但考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试将其设题类型归纳成三大类、十小点,细说其答题方法。
希望能给大家复习备考带来帮助。
一、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组织答案。
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
位置不同,作用有别。
1.句段在开头其作用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例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Ⅱ第14题)结合句段在开头的作用和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参考答案: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展现了深沉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2.句段在中间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如:例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2011年上海卷第9题)第⑥段在文章中间,主要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生活;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见鹭鸶”。
②情感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3.句段在结尾有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和升华情感等作用。
例3.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1年四川卷17题)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一般作用,再结合画线句子所叙述的内容和蕴涵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想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呼应题目,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抒发了勉儿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二、考查景物的作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选文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有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利处、成效)?”发问变式: 1)为何这样写?2)为何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能够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假如比喻、拟人、排比、对照、频频)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内行文中的地点。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构造和内容两个角度下手)。
答题格式:构造(包含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显现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睁开有什么作用?07 广东卷《泥泞》第16 题:文章在开头花了许多笔墨描绘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07 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 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尽表达了自己走乡下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利处?05 山东卷《溯源》第18 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利处?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 重庆卷《露台上的遗憾》第 18 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构造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探访一.假如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常常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许表达与要旨有关的某种感情。
例: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 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俊秀,俏得有些西方的滋味;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修物。
或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同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切的黄河 !答案:经过对照、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探寻一.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二.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或回答“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三.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四.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五.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全国卷Ⅰ《阳光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06 (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探寻一.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06 (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
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不删好。
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
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
“‘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
05北京卷《合欢树》第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答案:表现:母爱是普遍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答案:卒章显志。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三、中间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07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探寻一.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①过渡②总领后文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2)__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06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答案: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意思答对即可)三.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小结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开启(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或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一标题作用⑴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⑵点明主题二环境描写的作用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⑵增添或烘托某种氛围⑶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⑷转化或推动故事情节⑸揭示文章主旨⑹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三某些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四分析人物⑴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⑵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⑴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⑵结构上: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③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⑶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⑷表现手法上:修辞......五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语言特色⑴注意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⑵句式,修辞⑶形式上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六人称的作用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⑵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⑶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