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励志名人的故事

中国励志名人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励志人物,他们以自身的努力、毅力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励志名人。
以下几位名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一位名人是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是他热爱诗歌,并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创作,李白终于以他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朝廷的赏识,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后世的读者。
第二位名人是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科学梦想一度受到了阻碍。
但是,钱学森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学习,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
他的创造和智慧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位名人是企业家马云。
马云,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
马云在早年时曾多次面临失败和挫折,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将中国的电子商务推向了全球舞台。
他的成功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许多创业者树立了榜样。
第四位名人是运动员刘翔。
刘翔,是中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的选手。
刘翔从小就对田径运动充满热爱,并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的巅峰。
他在训练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以坚毅和毅力十分顽强地战胜了自己。
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中国青少年,成为了他们追求梦想的楷模。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都是中国励志的代表。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勇气创造了不同领域的辉煌,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让更多的人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通过学习这些励志名人的故事,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坚韧不拔的励志故事

坚韧不拔的励志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他的诗文被誉为千古之绝唱。
然而,他的优秀并非一帆风顺的结果,而是他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凝结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励志故事。
从小,李白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他对文学艺术充满了热爱,并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脍炙人口的诗人。
然而,他生活的环境并不如意。
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没有时间和金钱去追逐他的梦想。
然而,这并没有让李白气馁。
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名著,并靠着自己的努力研习诗歌。
无论是白天还是在寂静的夜晚,他都坚持写作,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
尽管他的作品时常被人嘲笑和贬低,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梦想,毫不气馁。
在30岁时,李白终于迎来了贵人的帮助。
当时他遇到了一位诗文才子——杜甫。
杜甫认可了李白的才华,并帮助他进入了当时的文学圈子。
李白借助这个机会,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赢得了很多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然而,成功并没有改变李白的性格。
他不断创作,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和酒肆人间的情怀,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尊严和自由的坚守。
他的诗句激励了无数的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迈向了成功的道路。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不放弃的精神。
无论我们面对多少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真心相信自己,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果。
回顾李白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他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
正是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并留下了千古佳作。
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传递出了他对自身才华和努力的自信和坚定。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7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7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篇1)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
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篇2)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
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
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 "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
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
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和励志的故事。
他们的经历不仅激励着当代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鼓舞。
第一位名人是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母宠爱。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家境富裕就安逸地生活,而是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他投身政治,劝谏国君,但遭到了权贵们的排挤和诬陷。
最终,他被流放到了远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思念和对民众的关怀。
他的《离骚》一诗至今仍被人传颂。
屈原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孔子出身贫寒,但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胆识。
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境遇,而是立志要改变社会,教育后人。
他四处游历,传播自己的思想,最终建立了儒家学派。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
第三位名人是李白。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豪迈。
李白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并没有被家族的荣华富贵所迷惑,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
他酷爱诗歌,醉心于山水之间,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豪情。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断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李白的一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诗歌去抒发情感。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中国名人励志故事,每一个名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和感人之处。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今天给大家讲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励志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王维买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
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
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 “…陈皮‟也有。
” “还要夫妇偕白头。
”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
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篇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篇古人励志奋斗故事一《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冲突,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最终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际,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人励志奋斗故事二《陆羽弃佛从文》唐朝闻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爱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训练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终同意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古人励志奋斗故事三《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亲密,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学问,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依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帮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学问,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底。
古人励志奋斗故事四《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闻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加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来宾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来宾们的批判。
万斯同愤怒之下,掀翻了来宾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头专心读书。
转瞬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许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专心。
中国的经典励志故事

中国的经典励志故事中国经典励志故事1: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
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
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
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
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
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
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
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
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
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
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
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
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
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
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
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
”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
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
”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连声说好。
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
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中国经典励志故事2: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
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
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
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
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通用19篇)

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通用19篇)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很多关于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都是很值得一看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通用19篇),希望大家喜欢。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
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
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
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
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
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
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
”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曹植,字子建。
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
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人的励志故事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一起来看看关于诗人的故事吧。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诗人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张士比亚名叫张士宾,来自川西龙门山脉青嘴山下。
来成都之前是一家电厂的电工,因常用糖引诱小孩子听他念诗而被疑为神经有病,领导怕他乱拉电闸,于是趁“优化组合”的时候将他优化了下来。
他也没怎么言语,揣了卖工龄得来的薄薄一沓钞票和二十几本诗集便到了省城。
在省城的最初几天,他挨门拜访了很久就想拜访的诗友们。
和他们一起为诗歌的命运长吁短叹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找门差,事干干。
在这里生活,口袋里的钱就像冰块放进烤箱里那般经不住折腾。
在找工作的几天里,他的额头几乎被拒绝碰出了茧疤。
文凭有吗?发表过许多诗?对不起。
您还是去把诗换成文凭再说吧!什么?连电脑都不懂还来应聘,开什么玩笑?就在他走投无路准备到九眼桥下的一元店里作最后挣扎的时候,正碰上远房亲戚耿二爷。
耿二爷是一家工地上的小包工头,他便跟着耿二爷到了工棚里。
最初,他发自内心瞧不起工棚里的民工们,觉得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人。
殊不料这群粗人却是天下最好相处也是最难相处的主儿,他们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生准则,反之亦然。
于是乎,诗人很快便有了张士比亚这个绰号,粗人们说:“莎士比亚如果活着,肯定没他架子大。
”诗人每天早出晚归去找工作,他坚信这又潮又热又湿的工棚绝不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吃晚饭时,某一个粗人敲着锅骂“世上只有猪才吃白食”的时候。
他才终于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百无一用,并主动求耿二爷给他安排活计,成为工棚里正式的一员。
在工地上,除了整出一大堆笑柄外,他几乎没干成过一件事。
最令他愤怒的是,他用罐头瓶种在床头上的一株小草居然将他刺得满手起水泡。
这个“引狼入室”的故事成为粗人们长笑不衰的经典笑话,每讲必笑,笑声如锯齿般磨灭了张士比亚对自己的最后一分信心,他决定将自己生命的句号画进府南河里。
他跳河时,怀中抱着他所钟爱的所有诗集,嘴里哼着:“风萧萧兮易水寒……”想不到这一跳,居然还跳出了运气。
打捞垃圾的船正好路过,也顺便将他打捞了起来。
他和河中散乱的诗集成为第二天报纸上的一则社会新闻。
他被救起时对着镜头翻白眼的照片正好被一位在报社兼差的诗友看到。
诗友同病相怜,鼎力向主编举荐他。
诗人于是成了报人,写新闻居然很快上路,每天玩命地奔波在新闻与新闻之间。
写稿挣分在报社名列前茅,同事们开玩笑问他:“你这么拼命干啥?想当名记啊?”诗人笑着回答:“我只想证明,热爱诗歌并不妨碍人好好活着……”说这话时,他一脸的真诚。
关于诗人的励志故事:“诗人”丈夫约翰是一个农民,住在大山里,他与一位大山里的美丽姑娘萨丽相爱了。
约翰没有钱,他那小小的农场,是靠银行贷款买的,每年挣的钱在偿还贷款之后所剩无几。
然而,萨丽还是答应嫁给他。
这让约翰很感动,暗暗发誓要让萨丽永远快乐。
结婚两周后,萨丽惊喜地发现自己嫁的人不只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
那一天,约翰来到萨丽面前,手里捧着一束五颜六色的野花。
他一边把野花递给萨丽,一边说虽然他买不起贵重的首饰,但只要她喜欢,他愿意天天采野花送给她。
萨丽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她告诉约翰这些野花比金银首饰更珍贵。
“我还要给你朗诵一首诗,”约翰听了萨丽多情的话异常兴奋,真的朗诵起来:“我要凭那松开的卷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萨丽听了约翰的朗诵又惊又喜:“啊,约翰,真是太美了!这首诗是你写的吗?”约翰的脸红了,但是看到萨丽开心,他也十分开心。
“我真不知道你会写诗,”萨丽幸福地说,“以后你写了新诗都要念给我听。
”之后,约翰来到了牲口棚,在一堆干草下面摸出一本又破又旧的书;;《拜伦爱情诗选》。
他刚才朗诵的诗就出自这本书,这是他婚前收拾屋子时意外发现的。
让萨丽以为诗是他写的是不诚实的,但刚才她那么高兴,只要能让萨丽快乐,他什么都愿意做。
只要他不说。
她就不会知道真相,何不将错就错?于是,他认真研读起书中的另一首诗。
第二天晚上,约翰与萨丽在山间小道上散步。
看着月光下萨丽美丽的面庞,约翰朗诵起诗来:“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这些诗句让萨丽无比快乐。
后来,他们有了女儿。
萨丽经常把约翰朗诵给她的诗朗诵给女儿听。
女儿几乎刚学会讲话,就会朗诵这些诗。
晚上,当女儿入睡后,辛劳了一天的萨丽会坐在床边做一些针线活儿。
如果约翰恰好新背了一首诗,他就会朗诵给萨丽听。
清贫的日子,因为有爱而十分温馨。
转眼间,女儿上大学了。
她从小受到了父母的熏陶,对文学情有独钟,报考的是文学专业。
大一结束,女儿放假回来告诉萨丽,她读了老师推荐的《拜伦爱情诗选》,惊讶地发现,原来母亲引以为豪的父亲写的诗全都是大诗人拜伦的手笔。
萨丽沉默了一会后,问:“女儿,你想说什么?”“我想说,爸爸把别人的诗说成是自己写的,这是不诚实的。
”“不,”萨丽平静地说,不但没有气愤,而且眼神里满是对丈夫的爱。
“他从来都没有说这些诗是他写的,是我自己这样说的。
他是为了让我快乐才朗诵这些诗的。
女儿,我们永远也不要对你父亲说我们知道了事情真相,这会伤他的心的。
”女儿被父母的爱感动了。
父亲这样诚实的人能允许一个错误一错就是20年,也的确难为他了,如果不是太在乎母亲,那又能是什么!约翰60岁那一年,还清了所有的贷款。
可萨丽却患上不治之症。
她在弥留之际拉住约翰的手,要他朗诵一首新诗。
约翰犯难了,因为《拜伦爱情诗选》的诗他都朗诵过了。
背诵爱情诗多年,加上对萨丽的爱始终不渝,约翰一下子文思泉涌。
现场创作了这辈子第一首诗:“群山永远是我们的/直到我们死亡/漂亮的野花飞向天空……我只想把你紧紧地拥抱/和你深深地热吻/啊/你的脸颊犹如山桃花/一片晕红。
”关于诗人的励志故事:那些台湾的诗人们年近六十岁的台湾诗人席慕容,终于带着她的第七本诗集回归了。
诗集名叫《以诗之名》,依旧书写她的“原乡”和“爱情”。
席慕容的回归,也让人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诗歌的繁花似锦。
那个年代,席慕容的爱情诗让许多少男少女心中开出了花朵;余光中的《乡愁》脍炙人口,邮票和船票载着海峡两岸的思念;郑愁予“达达的马蹄声”响遍台湾,那敲在青石板上的清冷之声,飘过海峡传到大陆……而如今,时易境迁,诗歌常常沉寂在喧嚣的物欲里。
那些人们熟悉的台湾诗人,还在写诗吗?诗惆怅,人勇敢席慕容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
她曾被誉为“诗坛的琼瑶”,那些缠绵悱恻却清新鲜明的爱情诗歌,曾在一颗颗年轻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至今想起来仍余波荡漾。
最著名的要数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以前,有人问席慕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会写爱情诗吗?她说:“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到那个年纪。
”如今,她已经快六十了,爱情诗歌还能从她的笔端流淌出来,只不过更加从容,带着浪花激荡后归于平静的澹然。
,“我折叠着我的爱/我的爱也折叠着我……这是一首亘古传唱着的长调。
”席慕容于10月底出版的新诗集中,有这样一首名为《我折叠着我的爱》的诗。
席慕容说:“俄罗斯女诗人80岁的时候还能写出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我还算年轻。
”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几年前逝去的先生,席慕容还会哽咽,这样的感情沉淀在诗歌里,已经不是让人心旌摇曳的缠绵,而是岁月无声动容的力量。
诗集《以诗之名》承载着时光在诗人的年华里流逝的痕迹。
在这个少有人写诗也少有人读诗的年代,席慕容如此阐释自己当下写诗的心态:“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乡愁不再。
诗还在和席慕容比起来,年逾八十的余光中要算老“诗翁”了。
他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并因为名篇《乡愁》被誉为“乡愁诗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一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写于1971年,当时两岸直航还只是个梦,台湾同胞想要回大陆探亲很难,归乡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余光中的《乡愁》正是写出了那种思乡的绝望。
而如今,余光中早就可以返乡谒祖,慰藉思乡之苦了。
现在,八十多岁的余光中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他还是在写诗、写散文、翻译、评论一他没有和文字脱离关系。
2010年,一台湾文艺界为余光中举办了八十大寿贺寿会,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三本新书,分别为新诗集《藕神》、近十年的文学评论选集《举杯向天笑》以及翻译王尔德的剧本((不要紧的女人》。
2011年暑假,他还一口气翻译了英国诗人济慈的两首长达千余行的长诗,其中一首叙事诗长700多行,另一首长400余行。
新加坡青年书局2011年还出版了《余光中选集》,收录了他写于60岁至80岁的新诗、散文和评论。
当然,余光中仍没有忘记创作诗歌。
他曾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
”新诗集《藕神》已是他的第十九本诗集。
诗集的名字取自山东大明湖畔的藕神祠,那是李清照的纪念祠。
余光中一向很喜欢李清照的作品,便取此名,以作纪念。
《藕神》在题材上以咏人为主,书中的六七十首诗,除了以李清照入诗,还写了屈原、杜甫、林或、萧邦等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古今中外,随心选取,像一帧帧以文字为线条的素描。
,天涯归人,非过客台湾诗坛还有一位颇具有传奇意味的诗人,他的诗集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80年代,他曾多次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一生在诗坛的高度_他就是郑愁予,这首成名作叫《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迭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达达的马蹄声”,一响就是半个多世纪,至今那美妙的音律还回响在读者的耳朵。
关于最后一句,郑愁予有着更哲学的阐释;;在他看来,“归人”或“过客”不能只从地方来解读。
放大到生死的范畴,世界上没有人是归人,都是过客,而对大自然来说,没有过客,都是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