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的缺陷与趋势_陈伟博

■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5期一、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广泛地结合。
从此,“经济”这一传统概念已不再单一、单维,而是具有空间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超出了传统的主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并且逐步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改变了以往只关注时间维度的问题,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扩展到了空间范畴,标志着经济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化与广化。
保罗·克鲁格曼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文建立了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从理论上借助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对区位选择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CP模型重点关注了空间经济结构的问题,从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关系入手,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
第一次从微观经济理论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研究进行了指导。
该文的发表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端。
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其本质上任然是研究区位选择的问题,不过其入手点却是在空间角度,重点关注经济活动与区位选的空间关系。
在空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而被经济领域越来越关注和研究的现在,克鲁格曼当时的观点具有十分明显的前瞻性。
他对研究空间与区位问题的重要性曾指出: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其次,在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市场中,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可以认为是一致的,两者的界限并不明显。
最后,随着贸易和增长理论的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却很难找到充分的证据加以支撑。
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以及经济增长等领域。
(推荐)《经济地理》PPT

• Behrens et al.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归结 为三大效应: (1)产业集聚效应,指企业集中 在某一区域产生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有 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 (2)人才归类效应,指 优秀人才主动选择到大城市工作; (3)市场选 择效应,指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高生产率的企 业才能在大城市中生存的现象。
9
新新经济地理
• 新新经济地理充分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微观异质性,使我 们对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研究从量的层面深入到质(微观效 率)的层面,为我们观察空间经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将企 业论与新新经济地理相结合,研究地区间企业组织形式的 差异。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都建立在微观企业基 础上,这意味着企业理论或契约理论中的交易费用学说、 产权理论学说等理论框架可以扩展于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 经济地理当中。
3
假设条件
• 新新经济地理假定,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尽相同,高生 产率的企业由于能够经受激烈的竞争,因而能够在市场规 模较大的地区生存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生产率较低的 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只能分布于外围。这种分析可以解释新 经济地理中心-外围结构中存在的不同,处于经济中心的企 业与外围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不仅仅是新经 济地理所看到的企业产出规模、企业雇佣人数等外在的量 的差异。很显然,这一理论不仅可以深层分析地区间经济 差距,而且可以分析城乡差异、城市层级体系演化、国际 经济格局变化等问题,因而引发了经济地理领域的重大革 新,激发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
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 问题:Bernard and Jensen (1995)运用1976-1987 年的企业出口数据发现,即使在拥有比较优势的行 业,参与出口的美国企业也仅占企业总数的很小一 部分,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规模大、 生产率高、资本密集程度强?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这档子事儿!新经济地理学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大拼图,把各种经济现象和地理因素巧妙地拼在一起。
你想啊,经济活动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分布的,那都是有讲究的呀!比如说集聚效应,这就好比一群人都爱往一个热闹的地方凑。
为啥呢?因为大家在一块儿能互相有个照应,还能共享资源,成本也能降低呢!就像一个大市场,商家都聚在一块儿,顾客自然也都爱往那儿跑,这不是一举多得嘛!再说说中心-外围模式,这就像是一个城市有繁华的中心区和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外围地区。
中心区各种高大上的设施齐全,机会多多,大家都往那儿涌。
而外围呢,可能发展就稍微慢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潜力呀!这多形象啊!还有运输成本,这可是个关键因素呢!要是运输成本太高,那好多生意可就不好做啦。
就好比你要运个东西,运费比东西本身还贵,那多不划算呀!所以运输成本越低,经济活动就越活跃,就像给经济加了一把火,呼呼地烧起来啦!新经济地理学还研究产业的空间布局呢!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地方扎根,这可不是瞎选的。
有的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有的得靠近市场,各有各的考量。
这就跟人找工作似的,得找个适合自己的地儿,才能干得舒心、干得有劲儿呀!经济的发展和地理那是紧密相连的呀,新经济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呢!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啥有些地方富得流油,有些地方还在努力发展。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经济和地理关系的新认知。
咱平常生活中也能处处看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子呢!你看那些大城市为啥那么吸引人,不就是因为有各种优势集聚在那儿嘛。
而一些小地方要发展,就得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来规划和布局呀!所以说呀,新经济地理学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呢!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它,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发财的门道呢,你说是不是?。
第12讲 新经济地理学

1967 年,在他 24 岁的那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哲学搏士学位,此 后先后工作的大学包括:
耶鲁大学(1970—1974年) 斯坦福大学(1974年—1976年) 牛津大学(1976—1979年) 普林斯顿大学(1979—1988年) 斯坦福大学(1988—2001年) 哥伦比亚大学(2001年至今)。
(1)国家间的相似产品的贸易是因为从报酬递增获利的专 业化而不是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 (2)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偶然。某个产业的特别 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但是,一旦专 业化模式建立起来,无论是什么原因,该模式将通过累积过 程而“锁定”;
( 3 )生产要素的需求再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将依赖微观 水平的生产技术条件,要素需求的演化不能预先知道; ( 4 )相对于传统贸易理论倡导的自由贸易的模式,新 贸易理论提倡使用贸易政策的可能性,战略性的贸易政 策可以引导一个国家转向其偏好的国际经济专业化模式。
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 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
2001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 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不同理论假设及 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流经济学视乎忽略了对空间的关 注,Walter Isard将经济学长期以来的传统称为“没有 空间维度的仙境”,直到1990年初,“新经济地理学” 的出现,才使经济学的空间维度重新受到关注。
经济学上的一些重要理论如国际贸易新论、新增长理 论等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得到实证。其中,运输成 本就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运输成本意味着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的市场结构, 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基本框架都是以完全竞争的 一般均衡为基点。因此,厂商层次的报酬递增难以与 竞争性的一般均衡相容,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 所有隐含报酬递增的地理聚集只能用马歇尔的外部经 济来解释。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经济地理研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新经济地理研究主要关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局限,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等现代分析方法,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扩散与演化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企业、个人行为选择。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
同时,新经济地理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问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经济地理研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还为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新经济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有望更加深入地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和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1.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背景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致力于探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变化,以及这些空间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背景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空间因素的忽视,而新经济地理学则强调空间维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互动及其演变的学科。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一、简单介绍1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呢?克鲁格曼认为,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大国,生产的区位是和国际贸易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国际贸易和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比如用标准的国际贸易范式来谈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就越来越没有意义了;二十世纪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经济学世界观,却很难从贸易、增长和商业周期中找出另人信服的证据,但在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因此,新经济地理学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特征,如经济活动发生在何处,为什么在发生在此处。
它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来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产生,其原因:第一,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
近年来,主流派的经济学者之所以对“空间”问题产生兴趣,是因为很多人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时的局限性。
经济学理论一般都忽视现实的空间,认为生产要素不需要费用瞬间可以从一个活动空间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空问,不考虑运费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的困难越来越突出。
此外,传统均衡论的经济学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分析,但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前提假设并不能完全成立,特别是在当今新经济潮流的作用下,由于知识信息具有可共享性、外溢性、扩散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领域边际收益递增取代边际收益递减成为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地理 与中心-外围模型

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了理论 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 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包括贸易壁垒也可以改变 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不过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措 施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的因 素之一,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多 的。
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多中心地理稳定结 构)
上述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通常所说的 “前后 向联系”,即厂商选择在市场规模大的地区生产, 这会降低该地区的生活成本并导致更多的生产要素 在此地集聚。另一方面也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促使厂商在该地区的集聚。 由于“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促使厂 商集聚,因而被称为集聚力。
第三种是“市场挤出效应”,它反映了垄断竞争 厂商希望在竞争者较少的地区组织生产的倾向。 这种效应促使厂商分散,因而被称为分散力。在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对强 弱决定了经济的空间分布是集聚还是分散,当集 聚力占主导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反 之,呈分散状态。 三种效应相互作用导致的循环累积因果过程是经 济增长的基础。
中心-外围模型依赖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 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 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制造业前向联系----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 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 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 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 造业前向联系” 制造业后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 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使得市场规模扩 大。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 业后向联系”
一、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 上的论文“递增报酬与经济地理”标志着新经济 地理学的诞生。 这篇文献用严格的主流经济学方法清晰地刻画出 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要素流动相互作用引起 经济集聚结构出现和演化的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1. 简介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的地理分布、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强调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界,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空间因素来解释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发展,相比传统经济地理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作用。
2.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对科技进步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科技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聚集在技术先进的地区,这与传统地理学的“自然因素决定论”有所不同。
2.2 地理因素与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主张,地理因素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它们决定了产业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交流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了地理因素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企业集聚在硅谷地区。
2.3 公共品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公共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共品是指不排他和非竞争性的商品或服务,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
这些公共品的提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公共品在地理空间分布和提供方式上的差异,研究了公共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3.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采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以揭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比如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新经济地理将企业或居民的差异性特征 引入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以垄断竞争和 规模经济为假设条件,发现产业集聚时中心外围的企业是不一样的,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自我选择地分布在经济中心,生产效率较低 的企业为免激烈竞争而居于经济外围,这一 基于经济个体差异的分析模式为空间经济 学的研究奠定了微观基础。
新新经济地理的模型
• 较之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和新新贸 易理论所主要采用的DS模型,新新经济地理 的基准模型更加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主要有 DS模型、BEJK模型和拟线性二次函数OTT 模型三种,其中OTT模型可能是未来主流的 分析框架。
由于新经济地理的局限性,发展了 NNEG
• 由于新经济地理将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的 原因仅仅归结为产业集聚效应,而忽视了各 地区之间还可能存在的人才结构差异和企 业生产率效益,因而以往研究往往过高估计 了产业集聚的作用。
• Ottaviano (2010)借鉴了Baldwin and Robert- Nicoud (2005)等学者将新贸易理论 引入企业异质性后的新发展称之为新新贸 易理论的做法,将引入企业异质性问题的经 济地理方面的新进展称之为新新经济地理
新新 经济地理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两代理 论和四种模型间的关联
与新经济地理的不同
• 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同质劳动者和企业的区 位选择行为如何影响空间异质的形成与发 展,而新新经济地理学则探讨微观异质劳 动者、企业异质如何影响总体经济的形成 与发展,重新解释了现实中产业集聚、要 素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假设条件• 新新经济地理假定,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尽相同,高生 产率的企业由于能够经受激烈的竞争,因而能够在市场规 模较大的地区生存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生产率较低的 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只能分布于外围。这种分析可以解释新 经济地理中心-外围结构中存在的不同,处于经济中心的企 业与外围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不仅仅是新经 济地理所看到的企业产出规模、企业雇佣人数等外在的量 的差异。很显然,这一理论不仅可以深层分析地区间经济 差距,而且可以分析城乡差异、城市层级体系演化、国际 经济格局变化等问题,因而引发了经济地理领域的重大革 新,激发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Behrens et al.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归结 为三大效应: (1)产业集聚效应,指企业集中 在某一区域产生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有 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 (2)人才归类效应,指 优秀人才主动选择到大城市工作; (3)市场选 择效应,指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高生产率的企 业才能在大城市中生存的现象。
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 问题:Bernard and Jensen (1995)运用1976-1987 年的企业出口数据发现,即使在拥有比较优势的行 业,参与出口的美国企业也仅占企业总数的很小一 部分,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规模大、 生产率高、资本密集程度强? • 先前的贸易理论往往用宏观层面上的优势来说明 贸易发生的原因,无法解释为什么微观层面上只有 小部分企业参与贸易的问题。在新新贸易理论引 入空间因素,将会产生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新经济地理
• 新新经济地理充分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微观异质性,使我 们对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研究从量的层面深入到质(微观效 率)的层面,为我们观察空间经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将企 业论与新新经济地理相结合,研究地区间企业组织形式的 差异。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都建立在微观企业基 础上,这意味着企业理论或契约理论中的交易费用学说、 产权理论学说等理论框架可以扩展于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 经济地理当中。 • 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作为研究基础,但没有回答异 质性的来源问题,因而在理论逻辑上并不是自洽的。较之 于新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似乎有更多的回答异质性 来源的条件,由于劳动要素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因而劳动 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可能客观上产生了企业 异质性和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