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的教学设计方案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那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与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那树》,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短文。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那树》,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那树》的基本情节介绍1.2.2 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1.2.3 作品的艺术特色鉴赏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情节2.1.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2.2.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和个性化解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合作阅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3.1.3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那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见解。
4.1.4 写作训练: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5分钟4.2.3 讨论交流:20分钟4.2.4 写作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2024年《那树》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那树》,具体章节为第三章《植物的根》。
详细内容包括根的结构、功能、类型以及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根的结构、功能、类型,掌握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根的吸收功能及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的结构、功能、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根的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刀片、镊子、培养皿、显微镜玻片、标签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根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根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讲解根的结构,让学生观察植物根的实物、图片,认识根的各个部分。
(2)介绍根的功能,通过实例讲解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讲解根的类型,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根的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植物根,用显微镜观察根的结构。
(2)学生动手制作根的切片,观察根的横切面结构。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根的结构与功能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根的结构2. 根的功能3. 根的类型4. 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根的结构及功能。
(2)举例说明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答案:(1)根的结构包括根尖、伸展区、成熟区等部分。
根的功能主要有吸收水分、养分,固着植物体,储存养分等。
(2)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固着植物体,使植物稳定生长;储存养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根的结构、功能、类型,掌握了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
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快速听读课文1、扫清生字障碍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 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三、品味情感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那树》,主要涉及第二章《植物的生存智慧》第三节《大树底下好乘凉》。
详细内容包括树的组成部分、树木的生长过程、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与树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树木的组成部分,掌握树木的生长过程。
2. 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与树的关系。
教学重点: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保护树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底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大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树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组成部分。
(2)树木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树木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3)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讲解树木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树木,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树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木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衰老死亡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画一幅画,并简要介绍这幅画的意义。
2. 答案:学生作品,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教具,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__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__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设计2二、检查预习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的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那树》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那树》教学设计。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那树》教学设计》。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