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建设规范.doc

合集下载

社区网格化平台数据库系统建设规范

社区网格化平台数据库系统建设规范

1.数据库系统建设1.1.数据标准规范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人、地、事、物、情、组织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智慧XX”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系统实际应用需求,确定标准的建设。

1.2.“人”数据建设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境外人员、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涉法涉诉人员、重点青少年、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生活困难补助家庭、育龄妇女和失业人员等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共享。

1.2.1.表常住人口1.2.2.表常口与流口公共字段1.2.3.表流动人口1.2.4.表境外人员管理1.2.5.表艾滋病危险人员管理1.2.6.表社区矫正人员1.2.7.表刑释解教人员1.2.8.表易肇事肇祸精神病1.2.9.涉法涉诉人员1.2.10.表重点青少年1.2.11.表治安危险人员1.2.12.表失业人员管理1.2.13.表社保信息1.2.14.表低保信息1.2.15.表残疾人信息1.2.16.表计生信息(显示家庭成员(分流口、常口))1.2.17.表育龄妇女1.2.18.表党员信息1.2.19.表生活困难补助家庭1.2.20.表其他人员1.2.21.表需要救助人员1.3.“地”数据建设对辖区内住房信息、出租房、宗教场所、医疗卫生单位、行政事业单位、治安重点、消防安全重点、学校、企业、要害单位、金融单位和护路护线等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共享。

1.3.1.表住房信息1.3.2.表出租房1.3.3.表宗教场所1.3.4.表医疗卫生单位1.3.5.表行政事业单位1.3.6.表治安重点1.3.7.表安全生产重点1.3.8.表消防安全重点1.3.9.表学校1.3.10.表企业1.3.11.表要害单位1.3.12.表金融系统1.3.13.护路护线1.3.14.表其他场所1.4.“事”数据建设对辖区内矛盾纠纷、治安、安全隐患和民生服务事件等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共享。

1.4.1.表事件管理1.5.“物”数据建设对辖区内供水供电设施信息、消防设施、市政公共设施、通信设施信息、物防技防设施、危爆物品、燃气油设施等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共享。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库规范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库规范

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库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不动产登记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数据库设计1. 数据结构:数据库应采用统一且标准的数据结构,包括必要的字段和关联关系。

2. 层次结构:数据库应按照清晰的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便于数据的检索和编辑。

3. 数据类型:数据库中的字段应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以保证数据存储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4. 标准化:数据库应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数据录入与更新1. 权限管理:数据库应设立不同的权限级别,限制数据录入和更新的人员范围。

2. 数据验证:在数据录入和更新过程中,应设置数据验证机制,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3. 审批流程:对于涉及重要数据的录入和更新,应设立审批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定期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保持数据库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数据安全与保密1. 数据备份:数据库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2. 安全控制:数据库应设立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修改。

3. 数据加密:对于敏感数据,应采用适当的加密方式,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4. 访问日志:数据库应记录访问日志,用于追踪和审计数据的访问情况。

数据共享与开放1. 共享原则:数据库应遵循开放、平等和有序的原则,提供公开、便捷的数据共享方式。

2. 授权管理:对于需要共享的数据,应设立授权管理机制,限制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权限。

3. 数据开放:数据库可以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供其他系统和平台进行集成和访问。

4. 数据格式:共享的数据应提供标准的数据格式,方便数据的解析和利用。

数据质量管理1. 数据清洗:数据库应定期进行数据清洗,清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和冗余信息。

2. 数据纠错:对于发现的数据错误,应及时进行修正和纠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监测:数据库应设立数据监测机制,监测和报告数据质量问题,并进行及时处理。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目录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DOCX 36页)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DOCX 36页)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DOCX 36页)附件2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试行)目录1范围72规范性引用文件73术语与定义84总则12 4.1目标与任务124.2基本原则134.3整合流程145工作步骤18 5.1准备工作185.2规范化整理215.3整合关联255.4数据入库276成果检查28 6.1检查方法286.2质量控制要素287主要成果31 7.1数据库成果317.2文字成果32参考文献72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程序。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开展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TD/T1001 地籍调查规程TD/T 1015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CJJ/T 115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JGJ/T 246房屋代码编码标准JGJ/T 252房地产市场基础信息数据标准HY/T 123海域使用分类NY/T 253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NY/T 253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LY/T 1955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不动产 real estate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

3.2不动产单元 real estate unit权属界线固定封闭且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空间。

3.3 地籍区 cadastral district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的土地管理区域。

3.4 地籍子区 cadastral sub district在地籍区内,以行政村、居委会或街坊界线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的土地管理区域。

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

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篇一:全员人口数据库建设培训手册入户调查———信息卡登记填写篇以下几个率,我们各级检查中是要考核的,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达到如下指标:1、全员人口个案信息覆盖率要求达到95%以上全员人口个案信息覆盖率=去除重复个案后数据库包含人口数/应纳入全员库人口总数×100%应纳入全员库人口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含流出人口)与流入人口。

2、准确率(已采集信息正确的人数占已采集所有人数的比例)(具体计算可能要通过逻辑审核或者是实地调查核与信息卡数据库核对结果计算)95%以上。

3、项目完整率(每人约有50项采集内容,其中每人已采集项目与总项目数的比例)(在实际计算中可能选择其中几项必须填写项来计算,如逻辑审核中重点核实的缺少必填写项目审核)4、数据库更新及时率(出生或者是四术发生变动时,数据库是否及时变更,数据库中出生和四术的上报日期与实际的出生日期和实际避孕措施开始日期的变更不应超过三个月或者是更短日期,否则视为不及时)以上各项指标的高低是关系到全员人口数据库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只有信息采集达到上述标准要求,才能为下一步全员录入奠定基础。

下面将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步骤详细叙述如下:一、全员人口数据库要求实现以房管人,内蒙采集规范对房屋的编码要求如下:内蒙至村级编码示意图:(系统中已经固定编码)村级至户级示意图:(小区至户未固定编码)二、具体到平房或楼房中编码规则如下:如图:这个平房小区共有三排:第一排共一列,这一列有三院,一院大门向东开,一院里有三户人家,二院大门向南,院内有两户人家,三院有一户人家;第二排共两列,第一列共一院,院内有两户人家,第二列共有两院,第一院有两户人家,第二院有一户人家;第三排共一列,这一列有两院人家,第一院有两户,第二院有一户。

那么这个小区内的房屋编码依次为:注:平房小区内的排是按从南到北,列是从东到西的,院也是从东到西,院内户是由大门起逆时针方向编号,暂时无人居住的房屋要预留编号。

数据库建设规范

数据库建设规范

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库作为存储、管理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工具,在现代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需要制定一套数据库建设规范。

本文将从数据库设计、数据规范、性能优化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数据库建设规范。

一、数据库设计在数据库建设的初期阶段,良好的数据库设计能够为后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奠定基础。

数据库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规范:1. 数据库表命名规范表名应具有具体的描述性,能够准确表达其所存储的数据内容,并采用小写字母与下划线组合的方式命名,例如"order_info"。

2. 字段命名规范字段名应有明确的含义,避免使用缩写和数字等模糊的命名方式。

同时,字段名也应采用小写字母与下划线组合的方式命名,例如"create_time"。

3. 主键和外键规范每个表应有主键,并使用自增长或唯一性约束来保证主键的唯一性。

同时,在设计关联表时,外键应与关联的主键类型一致。

4. 索引规范为常用作查询条件的字段创建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

在创建索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过多的索引对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二、数据规范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需要制定以下数据规范:1. 数据类型规范在对字段进行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以节省存储空间,并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例如,对于存储日期时间的字段,应选择合适的日期时间类型。

2. 数据录入规范为了避免数据录入错误,需要制定数据录入规范。

规定数据录入格式、校验规则和必填字段,同时提供数据录入的帮助文档和提示信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3. 数据清洗规范对于已有的大规模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剔除重复、错误、缺失和异常数据,以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

三、性能优化数据库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为了提高数据库的性能,需要进行以下优化措施:1. 查询优化使用合适的查询方式、优化复杂查询语句、减少不必要的连接和子查询,以提高查询效率。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EDS/T3—2005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Guidelines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thquake-related databases(试用稿)(本稿完成日期:2006年2月20日)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地震科学数据》系列标准的第三项,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地震科学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模式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标准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代光辉、顾左文、赵仲和、冯义钧、周克昌、黄志斌、吴敏、杨辉、赵宇彤、纪寿文、田丰。

目次引言 (4)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共享地震数据库体系结构 (6)5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原则 (7)6 共享地震数据库管理系统配置 (7)7共享地震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8)8 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入库软件开发 (8)9 共享地震数据库质量保证 (8)10 共享地震数据库安全保障 (9)11 共享地震数据库元数据编写 (9)12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模式编写 (9)13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文档编写 (9)引言关于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要求和方法已在相关规程、规范和IT技术资料中有充分的论述,本标准不涉及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问题,只是根据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和地震数据的特点,对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所涉及的全局性问题做统一的规定,或提出基本要求和原则。

随着工程的实施,本标准的内容会进行修改和扩充,有些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科学数据汇交到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分中心(或区域节点)后,为了高效、高质量地进行地震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服务,在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数据库建设的实施方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数据库建设的实施方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数据库建设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摸清文物家底、提高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文博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搞好澧县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的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1、目标与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澧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调查和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实现与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

主要工作内容和任务:⑴完成澧县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工作;⑵实现与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⑶举办业务培训和加强队伍建设;⑷项目总结、宣传和利用。

2、任务目标采集藏品总数为2179(套),实际数量5000余件。

三、人员组织及职责1、为加强对文物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经澧县文物处班子研究,成立了文物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领导小组:组长:熊莲珍文物处主任副组长:曹毅文物处副主任成员:王琼孙冰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小组主要由曹毅、王琼、孙冰进行鉴定、审核、拍摄、计算机录入、藏品信息的确认、审核、影像采集和录入、汇总等工作。

四、实施办法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包括文物数据采集、录入和计算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数据采集、录入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

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数据质量,根据澧县博物馆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以现有藏品档案为基础,分散采集,集中录入的办法进行,具体做法是:1、以原有的档案、卡片为基础,按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填报湖南省文物藏品信息指标登记表。

总之,数据采集要真实、全面、准确。

2、数据采集完毕后及时上报市文物局组织审核后集中录入。

五、实施步骤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5年7月)⑴组建领导小组;⑵编制实施方案和规范。

2、第二阶段:培训、数据采集(2005年8月——12月)⑴参加市文物局举办的数据采集培训;⑵填报湖南省文物藏品信息指标登记表;⑶影像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可编辑可修改数据库建设规范目录1.前言 (3)2.范围 (3)3.术语和定义 (3)范式 (3)关联 (3)关系模型 (3)视图 (4)外键 (4)约束 (4)主键 (4)4.命名规范 (4)规范约定 (4)表名 (5)视图 (5)存储过程 (5)函数 (5)触发器 (5)字段 (6)索引 (6)v1.0可编辑可修改5.数据库建设过程规范. (6)概述 (6)需求分析阶段 (7)需求调查 (7)内容分析 (8)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8)定义实体 (8)定义关系 (9)定义属性 (9)定义键 (9)定义索引 (10)定义其他对象和规则 (11)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1)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12)实施、运行、维护规范 (13)6.数据库建设安全性规范. (14)概述 (14)完整性设计 (14)物理安全 (17)访问控制 (17)数据备份 (18)1.前言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有效存储数据,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通过数据建库的命名、结构、建库过程及安全性措施等几个技术方面进行约定,目的就是提供一套规范、合理、科学的建库技术体系,应用系统提供建库技术参考。

2.范围本规范主要从关系数据库的命名、关系和结构以及建设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规定数据库设计应遵循的规范。

3.术语和定义范式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是要满足一定要求的,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

满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简称 1NF。

在第一范式中满足进一步要求的为第二范式,其余以此类推。

一般而言,数据库的设计应至少满足第三范式。

关联关联是不同表之间的数据彼此联系的方法。

关联同时存在于形成不同实体的数据项之间和表实体本身之间,构成了数据库规范化的基本核心问题。

它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关联形式。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与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的。

视图视图是一个定制的虚拟表。

可以是本地的、远程的或带参数的;其数据可以来源于一个或多个表,或者其他视图;它是可更新的,可以引用远程表;它可以更新数据源。

视图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创建视图的前必须有数据库。

外键外键是一个关系中的一组属性(一个或多个列),它同时也是某种(相同的或其它的)关系中的主键。

它是关系之间的逻辑链接。

约束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一种机制来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看其是否满足语义规定的条件,这些加在数据库数据之上的语义规范,称为约束。

约束又可以分为完整性约束、唯一性约束等。

主键每张表都应该包含相同的一个或一组字段,它们都是保存在表中的、每一条记录的唯一标识,通常这些字段(即主键)需要在建立数据表时就设定并标记。

4.命名规范规范约定命名采用 26 个英文字母(一律大写)和0 -9 这十个自然数,加上下划线“_”组成,共63 个字符,不能出现其他字符(注释除外)。

数据库对象包括表、视图、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字段、数据库文档。

对象名字由前缀和实体名称组成,长度不超过30 个字符。

前缀描述对象类型,实体名称包括系统标识等信息尽量详尽描述实体的内容,不以数字或下划线开头,对象名称中的标识用下划线“_”进行分隔。

其中“[] ”内的内容表示是可选内容。

表名T_[< 系统标识 >_][<.> _] <表标识>如: T_NPCP_ORDER视图V_ [< 系统标识 >_][<.> _] <视图标识>如: V_NPCP_ORDER存储过程P_ [< 系统标识 >][<.> _]<存储过程标识>[_< 存储过程行为标识>]如: P_NPCP_ORDER_ADD函数F_ [< 系统标识 >_][<.> _]<函数标识>[_<函数行为标识>]如: F_NPCP_ORDER_ADD触发器TR_ [< 系统标识 >][< 表标识 >_][<.> _]<触发标识>如: TR_NPCP_ORDER_ADD字段[< 外键表标识 >_][<.> _]<字段标识>如: ORDER_ID索引IN_[< 系统标识 >_][< 表标识 >_][<.> _]<索引标识>如: IN_NPCP_ORDER_NAME5.数据库建设过程规范概述建库过程建议参考以下的建库流程如图 1 所示。

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科学数据用户的应用需求,形成规范的需求调查表、需求规格书、功能需求表。

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的概念模式,用E-R 图来描述。

逻辑设计阶段将E-R 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

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数据可以分为两大类:关系数据和非关系数据,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最后进行数据(或元数据)录入。

建库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对其前一步骤的检验,对于发现的错误或偏差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估,并进行修正完善。

对由于数据库的设计而在应用当中的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出现数据误差等现象进行修缮、更新、完善。

图 1 数据库建设过程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需求调查和内容分析。

数据大概分为两类数据:关系型数据和非关系型数据(如文件,文档)。

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对这两种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和分析。

需求调查数据信息来源有以下几种方法,分析系统需求分析报告书,组织调查会,咨询业务专家。

非关系型数据要分析哪几类类型,如文件的格式。

内容分析需求收集和分析,结果得到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需求。

数据项数据项含义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可选性注释表 1 数据字典规范模式图 2 数据流图的表达方式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确定建模目标,开发建模计划,组织建模队伍,收集数据资源,制定约束和规范。

定义实体找出潜在的实体,形成初步实体表,然后再进行必要的调整。

满足下述两条准则的事物,一般均可作为属性对待。

(1)作为“属性” ,不能再具有需要描述的性质。

“属性”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能包含其他属性。

(2)“属性”不能与其他实体具有联系,即 E -R 图中所表示的联系是实体之问的联系。

定义关系模型中只允许二元联系,n 元联系必须定义为n个二元联系。

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和规则,使用实体联系矩阵来标识实体间的二元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连接关系的势、关系名和说明,确定关系类型,是标识关系、非标识关系(强制的或可选的)还是非确定关系、分类关系。

如果子实体的每个实例都需要通过和父实体的关系来标识,则为标识关系,否则为非标识关系。

非标识关系中,如果每个子实体的实例都与而且只与一个父实体关联,则为强制的,否则为非强制的。

如果父实体与子实体代表的是同一现实对象,那么它们为分类关系。

即在这一步工作中确定任意有关联的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类型。

定义属性从源数据表中抽取说明性的名词开发出属性表,确定属性的所有者。

定义非主键属性,检查属性的非空及非多值规则。

此外,还要检查完全依赖函数规则和非传递依赖规则,保证一个非主键属性必须依赖于主键、整个主键、仅仅是主键。

定义键通过引入交叉实体除去上一阶段产生的非确定关系,然后从非交叉实体和独立实体开始标识侯选键属性,以便唯一识别每个实体的实例,再从侯选键中确定主键。

为了确定主键和关系的有效性,通过非空规则和非多值规则来保证,即一个实体实例的一个属性不能是空值,也不能在同一个时刻有一个以上的值。

找出误认的确定关系,将实体进一步分解,最后构造出IDEF1X 模型的键基视图,确定关系中的主键和外键等。

键选择规范:1)键设计原则:为关联字段创建外键 ; 所有的键都必须唯一 ; 避免使用复合键 ; 外键总是关联唯一的键字段。

2)使用系统生成的主键 , 设计数据库的时候采用系统生成的键作为主键,那么实际控制了数据库的索引完整性。

这样,数据库和非人工机制就有效地控制了对存储数据中每一行的访问。

采用系统生成键作为主键还有一个优点:当拥有一致的键结构时,找到逻辑缺陷很容易。

3)不要采用用户可编辑的字段作键( 不让主键具有可更新性) 在确定采用什么字段作为表的键的时候,可一定要小心用户将要编辑的字段。

通常的情况下不要选择用户可编辑的字段作为键。

4)可选键有时可做主键 , 把可选键进一步用做主键,可以拥有建立强大索引的能力。

定义索引索引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最高效方式之一。

95%的数据库性能问题都可以采用索引技术得到解决。

1)如果一个(或一组)属性经常在查询条件中出现,则考虑在这个(或这组)属性上建立索引(或组合索引);2)如果一个属性经常作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等聚集函数的参数,则考虑在这个属性上建立索引;3)如果一个(或一组)属性经常在连接操作的连接条件中出现,则考虑在这个(或这组)属性上建立索引;4)逻辑主键使用唯一的成组索引,对系统键(作为存储过程)采用唯一的非成组索引,对任何外键列采用非成组索引。

考虑数据库的空间有多大,表如何进行访问,还有这些访问是否主要用作读写。

5)大多数数据库都索引自动创建的主键字段,但是可别忘了索引外键,它们也是经常使用的键,比如运行查询显示主表和所有关联表的某条记录就用得上。

6)不要索引 MEMO(备注 ) 字段,不要索引大型字段(有很多字符),这样作会让索引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7)不要索引常用的小型表。

不要为小型数据表设置任何键,假如它们经常有插入和删除操作就更别这样作了。

对这些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索引维护可能比扫描表空间消耗更多的时间。

定义其他对象和规则定义属性的数据类型、长度、精度、非空、缺省值、约束规则等。

定义触发器、存储过程、视图、角色、同义词、序列等对象信息。

最后形成的概念模型用E-R 图进行表示。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形成数据库文档。

将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

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

E-R 图则是由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三个要素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