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方法(梳理情节)1
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引领)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情节梳理必备知识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包含:情节的构成:(二)情节结构安排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梳理概括情节和线索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梳理概括情节和线索一、知识梳理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线索、细节和场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三要素。
线索是小说中连接和推动情节的具体的物、景、人和事,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有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之分,小说按线索数量分为单线小说、双线小说和多线小说等。
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构成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由若干个细节描写构成一个场面。
场面描写是对一定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活动情景的描写,由一个或几个场面构成一个情节。
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2.(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试题的题干中一般有“主要情节”“脉络”“过程”等要求语。
此类试题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概括,如第1题;第二种是对小说局部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如第2题。
三、解题技法1.同一角度,环节清楚。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前提下,可按线索、结构、场面和人物(主人公)等角度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梳理情节,都要保持前后按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抓住要素,提取要点。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1)情节结构题

情节 手法类
①本文在叙述手法(人称
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
何效果
题干中有“叙
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 展开的
述”“展开”
③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 “构思”“人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 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 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 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 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 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 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 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 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增强艺术感染力。
文本知识图解
真题示例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 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 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 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系列之梳理情节课件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 就大XXX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算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 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 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 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 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 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 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 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 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 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 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 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 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 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 事?”
2020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思路】以上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思路】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小说阅读之 梳理情节,归纳概括要点

小说阅读之梳理情节,归纳概括要点作者:崔翔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09期1.梳理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织的生活事件。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主体,虽然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段也是在矛盾冲突中表现的,也有矛盾的前因后果,但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不一定像普通小说那样完整,也不一定像普通小说那样漫长曲折。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指出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
解题方法是“一读二理三揣摩”,要弄清文章结构及其特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等。
2.归纳概括要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①起始部分——概括地提出内容或中心,确定全段表述的内容或中心意思;②展开部分——围绕起始部分的中心意思,采用一定的顺序展开叙述;③终结部分——从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与起始部分相呼应。
(2)仔细寻求相同点,从相同处入手,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在一些文章和语段中,尤其是在涉及两个事物的时候,作者通常会围绕其共同点进行叙述。
遇到这样的语段,考生要注意从中寻找二者的相同点,找到二者共通的地方,往往一个相同点就是一个内容要点。
(2020年广西贺州卷中考题)泥土温润的光芒◎刘学刚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
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
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阅读的五大任务:①把握故事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③分析典型环境④概括小说主题⑤艺术手法鉴赏(一)把握故事情节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就是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设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如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个。
)⑤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⑥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的梳理——解题4方法1、抓线索,按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事件、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2、抓过程,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侯沧州密谋(开端)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结局)3、抓人物,按主人公情感变化梳理。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情感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即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如:蓑衣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梳理故事情节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梳理故事情节内容解读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梳理故事情节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高频考点,常以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考查,有时候也会结合对联来进行考查。
考点分析1.概括情节:(1)通读全文,进行定位。
即在通读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内容分别在文章哪几段。
(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
即看文章介绍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那几段划分到一起;或根据文段中的关健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根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的事件。
2.情节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照应前文;(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展;(4)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常见问法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如2023·河北/衡阳/郴州/邵阳;2022·安徽/长沙】2.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如2023·陕西/河南;2022·杭州/重庆B卷】3.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如2023·长沙/枣庄;2022·衡阳/湘潭/郴州/昆明】4.请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 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
【如2022·宿迁】教材示例【教材】九年级(上)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题【问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点拨】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
【解答】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中考链接(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 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 美满生活的向往。 • 4.戛然而止结局。 •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 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一、梳理情节的方法提示(人物+事件):
1、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首先是概括提 出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环节; 其次是梳理小说的线索。
2、留意情节中的矛盾冲突:①留意冲突形成的原 因②冲突中各个人物的表现③冲突最后的解决 3、留意故事情节中的细节:细节是刻画人物最主 要的手段,要留意人物在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的 细节。 4、熟悉情节方面的表现手法:悬念、倒叙、 插叙、铺垫、照应、明线、暗线、抑扬
• (2)结尾的妙处。 • 思路 : • 一般的小说结尾都是情节的结局(也有在高潮处戛 然而止的),被考查的结尾往往具有“出人意料” 的艺术效果,“发人深思”。同时也“揭示出主 旨”。 • 教材示例 : • 《项链》结尾的妙处:假项链这一结尾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更加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 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 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 1.设疑法(悬念法): •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 疑问。作用是 •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 ③突出人物形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 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如何回答小说中的情节特点与技巧题
• • • • • 设问方式 1.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标题有什么样的作用? 4.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小说标题赏析题解题思路
•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 2.解题思路: • ⑴通过联系、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来理解标题含义。 • ⑵常见作用:①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暗示 或点明小说主题。③象征某种精神品质。 • 3.答题模式: • ①标题表层的具体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 ②与主题表达、形象特征相关的深层意思。
如何回答小说中的情节作用题?
• 设问方式:
•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答题思路(详见下页) : •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 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 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
情节安排的作用
•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 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 引人深思。 •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 情、时间、空间。 • 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 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 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 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阅读的五大任务
一、把握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典型环境 四、概括小说主题 五、艺术手法鉴赏
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 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 种题型: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 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 (1)标题的作用。 • 标题可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可能是小说 的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可能是小说的线索, 如《祝福》。 • 可能产生的作用就有:有利于揭示主旨,是情节展开的线 索,引发阅读兴趣。 • 教材示例 : • 以《祝福》为题的作用:题为“祝福”,是用“祝福”的 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化主题,把 “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把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的社会现实展示给读者。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 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 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 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 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 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 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 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 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 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 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 下文。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 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 撼人心的力量。 •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 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祝福》) •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