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ppt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前景
智能监测技术
未来可能发展智能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的尿路 感染情况,提高预防和控制的准确性。
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材料可能用于导尿管的制造,减少细菌附着和 感染的风险。
个性化预防策略
基于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尿路感染预防策 略,提高预防效果。
感染预防和控制策略的持续优化
01
成功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有效的消 毒措施
通过严格遵守消毒流程,降低导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案例二:合理的尿 管管理
采用合适的尿管尺寸,定期更换 尿管,减少感染风险。
案例三:良好的患 者教育
通过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尿管,增 强他们的卫生意识,预防尿路感
染的发生。
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谢谢
汇报人:XXX
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污染
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导尿管,如外部感染、内源 性感染等。
粘膜损伤
导尿管的插入可能导致尿道粘膜损伤,为细菌入侵提 供途径。
尿道菌群失调
导尿管的使用可能导致尿道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免疫功能下降
尿路感染的发生还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如老年 人、慢性病患者等。
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影响
感染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 发热等。
感染的影响
感染可能导致尿路狭窄、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
02
导尿管相关尿路 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尿管的合理选择和使用
选择适当的导尿管 类型
感染控制和预防 的持续改进
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感染风险, 为改进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四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修订日期:21____年____月____日一、对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尿管的维护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一)置管前。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使用。
保证物品符合要求,有效期内使用。
选择适宜型号、材质的导尿管,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注意事项。
(二)置管时。
严格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正确消毒导尿口,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三)置管后。
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完整,防止尿液逆流。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集尿袋出口。
导尿管和集尿袋接口不要轻易脱开,留取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监测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和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密闭性被破坏,出现尿路感染,立即更换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尽早拔除导尿管,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尿管时应训练膀胱功能。
维护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各科室积极配合院感科开展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反馈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
李沧区中心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度和措施:1. 导尿管使用指南:制定并实施导尿管使用指南,明确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 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指南:明确导尿管的正确插入和护理方法,包括无菌操作、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保持导尿管通畅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PPT

拔除时机
选择在患者病情稳定、感 染得到有效控制时进行拔 除。
拔除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拔除过程的安全和卫 生。
其他控制措施
定期更换导尿管
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和使用说明, 定期更换导尿管,以减少感染发
生的风险。
尿道口护理
定期清洁尿道口,保持局部清洁干 燥,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监测与报告
对疑似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 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 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04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进行疏导,提供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沟通交流
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沟通,解释导尿管 留置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依从 性。
饮食护理
增加水分摄入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摄入。
定期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定期评估患者是否仍需留置导尿管,以减少留置时间。
保持导尿管的清洁
定期清洁尿道口
定期使用无菌棉球擦拭尿道口,保持 清洁。
定期更换引流袋
及时更换集尿袋,并确保引流袋放置 在患者腹部的下方,以避免尿液反流 。
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严格按照规定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根据产品说明和医院规定,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以降低感染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控制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护理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五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尿后,或者拔除导尿管____小时内发生泌尿系感染。
(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适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留置后的注意事项。
(二)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正确铺无菌布,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4、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____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轻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者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者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 荐的措施
常规更换导管:不推荐。应遵循产品说明书中的频率更换,或者导尿管 阻塞时及时更换。
谢谢聆听
干预措施: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畅通性和密闭性。
关键控制点:1.保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2. 恰当安全固定的导尿管,避免移动或尿道牵拉。保持导
尿管和收集管不缠绕。 3.如密闭性破坏、尿管脱开或出现渗漏时,应消毒导尿管-
集尿袋连接处并更换集尿系统。 4.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5.活动或转运时,暂时夹闭导尿管。
2.通过监测反馈不断改进防控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荐的 措施
1.使用银涂层/抗菌药物涂层尿管。 说明:不常规推荐。
2.在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筛查无症状性菌尿。 说明:不推荐。
3.膀胱冲洗。 说明:1.不推荐以预防CAUTI为目的膀胱冲洗。
2.如果可能发生尿道梗阻,可使用密闭式膀胱冲洗。
1.自动停止式医嘱,需要重新持续留置的医嘱。 2.放置于患者病案或电子病历中的标准化提醒。
指针时持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核心措施
干预措施: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关键控制点:1.置管时,进行导尿管维护及任何与导尿管相关操作前后均应严格 执行手卫生。 2.置管和导尿维护时遵循无菌技术,包括使用无菌手套、铺巾、海 绵。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选择型号大小、材质适宜的导尿管。 关键控制点:应尽可能选择小的导尿管,导尿管型号达到合适的引流效
果即可。型号较小的导尿管可减少对尿管的损伤。
导尿管效果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合理留取标本。
关键控制点:1.新鲜尿液的检查:收集少量样本,消毒剂消毒后,通过从无针采 样口用无菌针/套管接头抽取尿液。 2.需要做特殊尿液分析时,采用无菌方法从引流袋获取更多尿液。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每天评估置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 导尿管时间。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最新研究与进展
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发生泌尿道感染患者的导尿 管外壁上附着一层较厚的粘液样物质,其中可发现 被基质蛋白和细菌多糖包裹的细菌,提示细菌对尿 管外壁的黏附作用在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中起 着重要作用
1-5% 100% 20%
感染源
内源性 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以无症状菌尿病人为主 外源性 1. 10-20%病原菌来自于集尿系统和尿袋,此种感染多发
生在24-48小时内 2. 生殖道和外科手术感染经血引起泌尿道感染 3. 灭菌不严的膀胱镜、导尿盘、冲洗液、消毒液等 4. 尿道口分泌物细菌的滋生 5. 医护人员的手
置入导尿管后要适当加以固定保护,预防尿管滑动 不要随意牵拉导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必须采用密闭式无菌引流
持续维护密闭无菌引流系统,定时消毒
不要分离导尿管和引流管,除非必须冲洗导尿 管。
如果违反了无菌操作、或出现了分离或渗漏应 消毒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后,再用无菌技术 重新放置集尿系统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 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确 定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 换尿管。
置管后
全麻、腰麻及长时间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
导尿管置入术的禁忌症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 更换导尿管,以减少细菌在导
尿管上的定植和繁殖。
保持会阴部清洁
患者应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细 菌逆行感染。
避免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可能导致导尿管移位或脱 落,增加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加强营养支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尿液检查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尿路感染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异常。
VS
细菌培养
对于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尿液细 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 感性。
抗生素的使用与治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CAUTI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
普遍存在。
导尿管作为感染的主要传播途 径,其使用和管理应得到充分
重视和规范。
指南目的
提供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的基本原则和具 体措施。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 全水平,保障患者 健康权益。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和传播风险。
导尿管的更换与拔除
导尿管更换
定期更换导尿管是预防感 染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 每周更换一次。
导尿管拔除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 少感染的风险。
无菌操作
在更换或拔除导尿管时, 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与卫 生。
05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与控制 建议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
防与控制措施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