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八首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所有古诗知识点总结

小学所有古诗知识点总结

小学所有古诗知识点总结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增进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古诗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诗基础知识1. 什么是古诗?古诗是指古代的诗歌作品,可以根据其体裁分为诗、词、曲,根据其内容分为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抒情诗、议论文等。

2. 古诗的特点古诗具有“五言、七言”、“对称、对仗、押韵”的特点。

3. 古诗的形式古诗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种形式。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

4. 古诗的语言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多取用典故或寓意,常常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二、古诗艺术特色1. 对仗古诗中的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用相对、矛盾的两个意义相对应,按字、词或义归类成对句。

2. 押韵古诗中每两句之间要求押韵,形成韵律美。

3. 比喻古诗中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是赋予诗歌以形象性的表达。

4. 意境古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人情、历史、哲理的描写和抒发,表现出诗人的审美情怀。

三、古诗教学内容1. 《静夜思》《静夜思》是王之涣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高处远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春晓》《春晓》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对春天来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之情。

4. 《小池》《小池》是杨万里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小池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之情。

5.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韩愈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西林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倾慕之情。

四、古诗教学方法1. 朗读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教学法,模仿或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

2. 诗歌赏析通过赏析古诗的形式、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古诗的表达意义和审美意蕴。

3. 创作让学生模仿古诗形式,创作出自己的古诗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创造力。

初一下册八首古诗词必背

初一下册八首古诗词必背

初一下册八首古诗词必背
初一下册的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以下是初一下册八首必背古诗词的内容:
1. 《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江雪》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游子吟》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 《悯农》(其一)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 《悯农》(其二)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词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思乡之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以及个人抱负等。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首古诗则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对这些古诗的解读与学习,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的知识点:一、《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七言诗,是最有名的七绝之一。

通过描写登高的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追求高峰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感慨自然之美的情感。

二、《古风·鲁山》,唐·杜牧这首古风是一种七言歌行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脆弱生命的关怀,并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

三、《江雪》——柳宗元这首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通过对江雪的深入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营造出一种幽静美丽的诗意境界。

四、《静夜思》——李白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五言绝句。

它通过描绘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境况,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感。

五、《清明》——杜牧这首五言绝句,生成唐代,于唐代时期名气不大,无人为之翻译造成传承的局面。

但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位诗人“三峡南过”李清照,钟情于写《清明》一诗,从而使这首诗传遍海内外,成为代表唐诗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亲人离世和生死轮回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追忆和思考,极富哲理性和人文情感。

六、《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将诗句反复,不断使用古说句式和黄老骈文风,形成了隐隐的比兴语言,加强了诗歌的意向性和辞藻华丽性,极富文学性。

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这首诗是一首八言古诗,通过对美丽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打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这首七绝五言诗,主要是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精神。

九、《将进酒》——李白这首诗是唐代颇具盛名的五言古诗,表现了作者引领诸侯参观康广仪表的情形,以此形式抒发诗人不服命运压迫,坚持崇高理想的精神。

八首古诗

八首古诗

1、《定风波》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古诗八十首

古诗八十首

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古诗秋兴八首

古诗秋兴八首

古诗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以下是对这八首诗的详细介绍:
第一首为组诗的序曲,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了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

开头四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遥念长安,慨叹当年政治动乱、人事变化以及边境的不安。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盛况,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总的来说,《秋兴八首》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一、文学常识《观沧海》选自《曹操集》的《步出夏门行》,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作品除了《观沧海》还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等。

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重点字词1.临:到达,登上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3.竦峙:耸立4.星汉:银河5.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6.幸:幸运7.至:达到极点8.何:多么三、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四、诗歌赏析理解题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2.这首诗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象的?第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写现实)第3 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写想象)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拟人),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重点字词1.左迁:降职2.杨花:柳絮3.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4.闻道:听说三、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四、诗歌鉴赏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一句中“杨花”与“子规”好在哪里?“杨花”指柳絮,在古代诗文中有“飘零”之意;“子规”指杜鹃。

以古代诗文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而亡,表达“离别”之恨。

这两个词的使用体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使用拟人的修辞,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地方。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一、文学常识作者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一起被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

二、重点字词1.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2.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3.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三、译文黄昏时,乌鸦飞回到长满枯藤的老树上,河水在寂寞的流淌,小桥的旁边坐落着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我迎着西风,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走在古老的驿道上,太阳就要下山了,此时此刻,让我这个浪迹天涯的人不禁伤心断肠。

四、诗歌鉴赏(一)运用的手法1.这首小令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任选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白描的手法。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悲凉的画面,表现天涯游子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②借景抒情的手法。

寄情于物,通过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把本来抽象难以表达的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借助一系列萧条的景物表现出来。

2.赏析“夕阳...在天涯”一句中的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西下,断肠人“夕阳西下”是景物描写,点明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断肠人”直抒胸臆,表现天涯游子思念家乡的悲伤之情,这样写感情浓烈,更有感染力。

3.分析“小桥流水人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地表现了天涯游子思念家乡的悲伤之情。

夜雨寄北一、文学常识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重点字词君:指作者的妻子归期:回家的日期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三、译文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四、赏析1.诗歌开篇连用两个“期”字好在哪里?一句之中两个“期”字,重复出现,回环往复,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这首诗中两个“夜雨”有什么效果?这样写重复出现,回环往复。

第一个“夜雨”是实写,写出巴蜀秋雨滂沱,表现孤独愁苦;第二个“夜雨”是虚写,想象重逢后的夜谈内容,设想重逢后的喜悦。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的含义怎样理解?涨,涨满,这里不仅是涨满的不仅是一池秋水,还有远在巴蜀的孤独愁苦之情。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

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设想重逢后秉烛夜谈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想象团圆后的喜悦。

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愁苦和想象团圆后的喜悦。

泊秦淮一、文学常识杜牧,唐代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译文烟雾弥漫着秋水,月光笼罩着白沙的秦淮河的夜晚。

小船夜泊秦淮河,靠近岸边的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她们在岸的那边还在唱着《后庭花》这首曲子。

三、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描写了烟雾弥漫着秋水,月光笼罩着白沙的秦淮河夜晚的景象。

为下文做铺垫。

2.夜泊秦淮近酒家次句点题,意思是小船夜泊秦淮河,靠近岸边的酒家。

交代了时间、地点,以“近酒家”引发了思古之幽情。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典故,表面上是写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她们在岸的那边还在唱着《后庭花》这首曲子,实际上委婉的讽刺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己亥杂诗一、文学常识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下吟鞭:诗人的马鞭东:向东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方三、译文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四、赏析1.如何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一词。

浩荡:广大无边的意思。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自比,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奉献精神。

3.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京的苦闷,也有立志报效国家的爱国思想和奉献精神。

登飞来峰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千寻:形容极高。

不畏:不害怕浮云:比喻奸邪的小人。

缘:因为三、译文飞来峰顶有座极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四、赏析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张的手法,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极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句诗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表达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2)哲理义: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一、文学常识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二、重点字词未了:不尽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割:分。

会当:终当,终要。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三、译文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你看,那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像被刀割开一样,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白日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黄昏时张大眼睛可以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四、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意思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你看,那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这句话写出了泰山的辽阔青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拟人(虚写),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割:分,比喻(实写),山的南北两面,像被刀割开一样,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又极幽深,黄昏时张大眼睛可以远望飞鸟归林。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蕴含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5.思想感情: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