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 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 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 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文学常识链接: 祭文(悼词)一般写法:
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 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 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 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 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 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 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 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 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老成,本 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 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 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感情特别 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文 。
文章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 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首告闻丧以 致哀.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表哀悼之情
2、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xǐng)所怙,惟兄 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 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 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 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年纪 还不到四十岁,但是眼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各位叔伯和各位兄长都身 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 长命呢?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早晚 死去,使你怀着无边际的忧伤啊!谁料到年轻的先死 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祭十二郎文》教案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教学重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方法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客下注释。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五、学生自读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梳理(带文化常识)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梳理(带文化常识)

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零丁孤苦3、皆不幸早世4、敛不凭其棺二、古今异义词:1、吾去汴州古:今:2、明年,丞相薨古:今:3、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今:4、而齿牙动摇古:今: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今:6、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古:今:7、志气日益微古:今:8、然后惟其所愿古:今:三、重点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2、将成家而致汝3、呜呼!吾少孤4、不省所怙5、汝来省吾,止一岁6、请归取其孥7、汝不果来 8、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9、汝之子始十岁 10、其又何尤11、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四、重点虚词:其:1、其能久存乎?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3、其无知,悲不几时。

之:1、如吾之衰者2、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而:1、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2、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汝之纯明宜业其家东亦客也2、动词作名词传之非其真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长吾女与汝女3、名词作状语莫如西归中年兄殁南方毛血日益衰六、特殊句式翻译⒈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其又何尤何为而在吾侧也⒉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当求数顷于伊颖之上⒊被动句吾又罢去4.固定句式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七、翻译下列句子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4、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译:5、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6、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译:7、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译:八、文学和文化常识1、韩愈,字,世称,代著名文学家。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2、韩愈是其侄子韩老成的,这体现了古人兄弟的排行顺序,一般以、、、为、、、,这都是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

”3、“不省所怙”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这里的“所怙”指的是,其实也包括。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 考点知识整理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 考点知识整理

韩愈《祭十二郎文》考点知识整理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孟州人。

世称韩昌黎,也称韩工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字音(闻汝丧sàng 薨hōng 其孥nú汝遽jù去嗣sì尚飨xiǎng万乘shèng 殁mò不省xǐng所怙hù窆biǎn三、文言知识1.重点实词(1)乃能衔(含着)哀致(表达)诚(2)不以一日辍汝而就(就职上任)也(3)吊(抚慰)之孤(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2.重点虚词其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语气助词其后四年,而归视汝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物质,不知悲几时?表示假设的连词3. 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皆不幸早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4.古今异义: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成长立业。

而齿牙动摇。

古:松动。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

5、固定句式:1)“唯……是……”格式。

(惟兄嫂是依,“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2)“其……其……”格式。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一、细节描写的作用:1.显示人物性格2.揭示文章主题3.推动情节发展4.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5.标志时代特点6.巧妙展示人物心理7.贯穿全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8.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抒发情味或乡土特色9.展示精神世界。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皆不幸早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一词多义:诚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幸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以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省不省所怙(知道,动词)汝来省吾(探望,动词)孤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长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终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致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就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死而有知(灵魂,名词)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其又何尤?(这,代词)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其的用法其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①古义:这里是“松动”。
• 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 ①古义:多少。
• ②今义:几何学。
六、文言句式
• 1、惟兄嫂是依 • 惟……是,宾语前置 •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 介词结构后置 •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宾语前置 •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 • 省略句 • 5、吾又罢去 • 被动句
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世间,天下,名词
12、其: (本文中“其”的用法 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 1、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代词,她的 • 2、其后四年 • 代词,那 • 3、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语气助词或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 4、其信然邪? • 语气助词或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 5、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连词,表选择
6、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其……其,固定格式, 表选择,是……还是 7、未可以为信也 省略句。“以”之后 省略宾语“之”
8、吾念,汝从于东 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9、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
10、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状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 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 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 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 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 《师说》等。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古今异义①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②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③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④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松动(今义)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之间或在两条对立的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⑤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⑥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多少(用于反问)⑦其无知,悲不几时无知:(古义)(我)死后无知(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⑧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无意:(古义)没有心思(今义)不是有意的⑨然后惟其所愿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⑩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⑾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⑿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义)精气神(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⒀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既:(古义)不久,后来。

(今义)已经,既然。

也可作连词,与“且,又,也”等副词呼应⒁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古义)留居。

(今义)停止;阻拦;到......截至;仅,只。

二通假字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zhào] ”,墓地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什么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⑧.以待余年余:通“馀”,剩下的三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汝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四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古今异义词:
吾去汴州古:离开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明年,丞相薨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长立业
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而齿牙动摇古:松动。

今:立场不坚定。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
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重点词组:
季父(叔父)
具(备办、准备)
孤(幼而丧父)
省(明白、知道)
殁(死亡,同没。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承(继承、接续)
先人后(后嗣)
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
佐戎(辅佐军务)
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
旅食(在外地谋生)
辍(停止,指丢下、离开)
无涯(边际、极限)
戚(哀伤)
宜(应该)
推(推求)
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
几何离(主谓倒装,即“离几何”。


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吊”)
幸(希望,“幸可广问讯”)
词类活用: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

即“汝从我于东”)
难句翻译: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结果你没有来)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