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上古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上古诗词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对于学生的诗词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到的上古诗词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以便于学生对上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

二、《诗经》知识点梳理1. 《诗经》的概况:《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成为后世诗文创作的重要源泉。

2. 《诗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诗经》的作者多为先秦诸子和诸侯,如《周南》作者为孔子,《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的君王和贵族。

3. 《诗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诗经》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楚辞》知识点梳理1. 《楚辞》的概况:《楚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其瑰丽的艺术形式和奔放的思想风格而著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楚辞》的代表作及作者:《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屈原;《九歌》是《楚辞》的另一代表作,作者是宋玉。

3. 《楚辞》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楚辞》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音乐和韵律的美感,内容上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生命运四、《古文观止》知识点梳理1. 《古文观止》的概况:《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散文集大成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2. 《古文观止》的选材与风格:《古文观止》的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

3. 《古文观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大量杰出作家的作品,包括司马迁、刘向、韩愈、欧阳修等。

五、总结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诗经》、《楚辞》和《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的梳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上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必修教案0310 10:5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求:1 .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 .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八)构思结构 鉴赏诗歌要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歌的写作构 思,包括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 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 应等特点。 【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趱 ②入种桑园。茅苫③ 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 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散曲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 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 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 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二、运用要求 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 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 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打下扎实基 础。 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 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 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进行 诗歌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重点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突破333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解读课标
古代诗歌鉴赏
一、语文素质 对鉴赏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 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领悟 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 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 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 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推荐文档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登高》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原文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三 关键语句的赏析 知识梳理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 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 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 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 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 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 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 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方法归纳 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 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 五个字。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 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 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典例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 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知识梳理提要(一)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知识梳理提要(一)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完美版)

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完美版)
觉)、味(嗅觉)、冷暖(触觉)。 手法:白描、渲染,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等。 B.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用
典抒情、托物言志(情)。
3.结构特点 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卒
章显志等。 4.其它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烘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以动衬静)、象征、想象、抑扬(欲扬先 抑、欲抑先扬)、赋(铺陈)、兴(起兴) 等。
身份/特征+分析(诗句展开)+情感
• 2.分析语言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
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 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 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 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 、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 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 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 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 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
•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 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 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 ,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考纲要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要点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技巧点拨: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 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的特点。

分析步骤:(1)概括描述形象特征(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技法解密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3、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二)景物形象1、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所以,我们要解意象,品诗歌。

(要牢记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三)事物形象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答题步骤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例: 小 松 (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这里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达技巧1 表达方式2 修辞手法3 表现手法4 结构技巧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还有咏史抒情、怀古抒怀、用典抒情等。

4、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古诗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感官描写(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高低、上下)渲染、白描、烘托多种意象组合(意象叠加)色彩的映衬补充:虚实结合,何为虚: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D、悬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喻。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4)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5)反问。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6)设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借代:不直接的说出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9)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10)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1)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三)表现手法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衬托2、联想、想象、3、对比、4、白描、5、渲染、6、烘托、7、象征、8、用典、9、抑扬结合、10、动静相衬、11、虚实结合、12、赋比兴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对比。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4、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5、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只写一事物)。

如“东船西舫方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而对比衬托是双方都写。

烘托是侧面描写6、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