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6f94da6bd97f192379e92d.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的瑰宝,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传统建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设计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均衡和谐、注重精致、注重功能、材料丰富和注重环境适应性。
首先,均衡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平衡和谐的空间布局,通过建筑和园林的布置来体现均衡和谐的美感。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自然和人类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精致和细腻。
在传统建筑中,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雕琢,从建筑的屋檐、门窗到内部的花纹装饰,无一不展示了中国传统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
传统建筑注重实用性,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充分考虑到建筑在特定环境中的功能需求。
例如,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天井设计可以提供照明和通风的功能。
第四,中国传统建筑使用丰富的材料。
传统建筑采用了多种材料,包括木材、石材、土坯以及瓦片等。
这些材料不仅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质感和外观,还能够提供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适应性。
传统建筑常常通过适当的朝向和布局来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例如,在南方地区,建筑会合理设置庭院和树木来遮荫和降低室内温度,而北方地区的建筑则常常采用围合式布局来阻挡冷风。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反映社会观念和强调节制。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对自然的尊重。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来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传统建筑还会以自然为灵感源泉,通过建筑布局和造景来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
通过对称的布局、色彩的搭配和比例的控制,传统建筑追求空间和谐的美感。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论文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揭示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旨在增进人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社会影响一、引言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平衡、和谐与精神境界的体现。
中国建筑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观念与价值观念,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又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本文将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为主线,探讨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影响力。
二、中国建筑的美学观念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美学观念,主要包括平衡、和谐、尊重自然等。
平衡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体现在布局、比例和色彩的统一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布局,强调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以达到整体的平衡感。
此外,中国建筑都追求整体的和谐效果,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和谐互动。
中国建筑是一种尊重自然的建筑,追求与自然共存、和谐共生的道理。
建筑师根据地形、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念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丰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礼仪观念、人伦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礼仪观念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是皇室或贵族举办仪式的场所,具有显赫而庄重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伦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家族或宗族共同生活的场所,注重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建筑布局和规模往往与家族的规模和地位相匹配。
此外,中国建筑还反映了社会观念,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注重建筑对社会环境的融入,以及建筑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引导作用。
四、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崛起,及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论文导读: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古民居,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文化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的UIA 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1]。
国际建协也将跨世纪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确定为重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地域性建筑在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传统民居。
本文所述的培田古民居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等系列工作的开展都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1 背景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
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
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
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中国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经历了不同朝代和历史阶段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从商代到西汉时期,中国古建筑主要以神庙、宫殿和陵墓为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官方建筑、民居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类型。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建筑形式。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独特的建筑特点,如建筑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一般采用悬山式和空心木构架结构,以及青石和红砖等材料的使用。
布局上,中国古建筑讲究室内外空间的平衡和连续,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中的对称和比例。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的特点,如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研究中国古建筑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最近颇为旅游业所关注,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
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
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
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
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
唐朝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唐代建筑特点:1.斗拱硕大。
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2.简单而粗犷的鸱吻。
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3.屋檐高挑。
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4.屋瓦呈青黑色。
5.柱子较粗。
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6.色调单一。
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现存的唐代建筑: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皆在山西省境内。
1. 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2. 天台庵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
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3. 广仁王庙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
4. 南禅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
其中佛像为唐塑,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南禅劫”。
长安公元581 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后建立了隋朝,在开皇二年(582 年)定都长安,取名大兴。
并于汉长安城东南营造新城,取名大兴城,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总监规划与营造。
大兴城是在吸取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高齐邺都南城之长的基础上,接受汉长安城临河地势偏低,造成汉代皇帝多染风湿之疾的教训,没有按周、秦、汉各朝都城依皇室为中心,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匠人营国之制来营建。
而是以易经中风水相地之法布局,巧妙地利用龙首塬六条冈阜(六坡)和六坡以南的三个塬合为九塬制高的特点,将重要的宫府建于制高位置上,并视六条冈阜为八卦中乾卦的六爻。
将其融入大兴城内,“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位贵,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形成了北起龙首原,东临灞河,南对终南,西接秦汉故都,规模庞大的都城。
太极宫:唐长安太极宫是隋唐王朝之正宫,因位居大明宫西,因此也称“西内”。
太极宫始建于隋初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初名大兴宫,唐改名太极宫,位于宫城中央。
东临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连掖庭宫,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
太极宫东西宽1285m,南北长1492.1m,面积1.9km2〔16〕,为北京明故宫近2.7 倍。
宫区以承天门、元武门为中轴线。
在承天门内布太极殿,供皇帝举行大典与听政视朝。
太极殿以北朱明门内之两仪殿和甘露殿为皇帝日常接见大臣之殿宇。
宫内布有武德殿、承庆殿、立政殿、长生殿、凌烟阁、凝云阁、望云亭等殿阁四十余处,并有山水池院、四海池、山水池阁等宫苑建筑,供皇帝、后妃居住赏玩大明宫:唐长安大明宫是唐朝第二大宫殿区,因位于太极宫以东而称“东内”,又因位于兴庆宫以北,也称“北内”。
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十月,初名永安宫,次年易名为大明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避暑而建,位于禁苑地区,南接长安城之北垣,西接宫城之东北隅,位于龙首原上。
宫内宫殿巍峨高耸,雄伟壮观,可俯瞰京都。
宫城北墙1135m 长,南墙1674m 长。
东墙北部偏西12°,南北长2110m,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楔形,面积共3.3km2,是北京故宫的5 倍,是三大内中最大的宫殿区。
宫内以前朝后寝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为前朝,是皇帝在东内举行大典和朝会群臣听政视事之宫区。
紫宸门以内则为内朝所在,皇妃居寝之所。
宫内尚有紫宸殿、蓬莱殿、金銮殿、延英殿等殿阁数十所。
内廷尚有太液池、蓬莱山等宫苑。
大明宫大雁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
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大雁塔塔身照(8张)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
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
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
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中以含元殿、麟德殿最为壮观,是唐代宫廷建筑之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
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
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
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
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
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
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
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
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
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