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11课《捡麦穗》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拣麦穗导学案粤教版必修1

拣麦穗导学案【走进作者】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课文初探】1、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2、作者在作品中,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
试说说本文的主旨。
◎堂上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麝.香慑.服校舍.涉.世未深十恶不赦.B.信笺.兼.容悭.吝间.不容发三缄.其口C.抗.洪伉.俪坑.骗引吭.高歌沆.瀣一气D.瞳.孔彤.云侗.族初日瞳瞳..悲恸.欲绝【课内文段精析】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们身后拣麦穗了。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
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
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掉回地里去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蔸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
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
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第11课 拣麦穗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

第11课拣麦穗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第11课拣麦穗学习目标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麦穗歪歪趔趔磕碰蚂蚱疙瘩田埂蹒跚山坳戏谑答案misulikmzhdnpnshnoxu2多音字攒肚答案zn/cund/d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磕打/瞌睡2毛茸茸/修葺3拣麦穗/捡破烂4田埂/梗概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大言不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死乞白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贼眉贼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前仰后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1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3方言,状态词。
纠缠个没完。
4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5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2这些贪官,大言不惭地收受了很多不义之财,遭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
3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捡麦穗

拣麦穗文海采珠1、作家作品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2、相关评论(1)张洁小说的相关评论在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但她的许多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问题。
她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
她早期的许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
女主人公钟雨对于那个遭受历史厄运的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坚贞不渝的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抚慰当时“文革”创伤的感情载体,因此,这篇并没有直接涉及“伤痕”主题的小说,成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
通过女性近乎圣洁的“爱情”方式,来超越痛苦的历史记忆的做法,在《祖母绿》中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曾令儿独立承担生活重压的坚毅形象,又成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表征。
《方舟》则写三个离异女性,她们因女性身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正体现在这些方面。
张洁有一部分作品,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尾灯》、《她有什么病》,也尝试把握“重大题材”。
长篇《沉重的翅膀》曾为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作品完稿于1981年4月,表现的是1980年的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且把笔墨写到社会结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级官员)。
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学案:第三单元第11课 拣 麦 穗 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学案第三单元第11课拣麦穗◎诗海拾贝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展现少年壮志的诗。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了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磨砺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精神风貌。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
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
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写出了将士们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精神享受。
◎语林撷英张洁名言1.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
2.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3.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不顺,也可能孕育着什么非同寻常的结果!4.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5.当一头大象在莽林中所向披靡地前进的时候,计较几个苍蝇或几个蚊子叮几口又有什么意义呢?6.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坐在一旁指责并嘲笑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不会使汤勺吃饭的时候,那对谁一种悲剧呢?7.每个人的视觉是不同的,您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人未必如此认为。
8.人是非常矛盾的综合体。
要是年轻我还可以做多少事啊,不是羡慕别人年轻没有皱纹,而是羡慕他们还能有很多选择。
拣麦穗 第1课时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

课题:拣麦穗(第1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剖析人物形象及情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儿童视觉,抒发一种温馨又略带感伤的清新感情。
3、联系实际生活,仔细体会贯穿全文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人性美。
认真感悟爱的真谛。
【学习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揣摩传神的语言,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真感悟、仔细体会贯穿全文的人性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通过描述旧时村姑拣麦穗时对生活种种美梦的憧憬及其破灭,以及自己儿时与卖灶糖老汉之间一段令人感伤的往事,表达她对人生的美的执着追求。
2、自读课文,圈出最喜欢的语句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
3、各学习小组请代表发言,把最欣赏的语句和全班同学讨论交流,体会其精妙的表达效果(其他小组可作补充或质疑)。
二、知识梳理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预习自测1.下列词语的写法有误的一项是A.包裹穿戴跌跤颤悠B.害臊山坳顶梢前抑后合C.丑陋蹒跚喜盈盈贼眉贼眼D.疙瘩戏谑步履皱皱巴巴2.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那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起抖动着。
B.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高中语文 第11课《捡麦穗》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

《拣麦穗》【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理解文章的情感2. 能力目标:①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②品味作者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③探究文章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品味文章语言,体悟贯穿全文的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
【教学难点】“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
【教学助读】(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概念掌握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象征重在神似,比喻重在形似.象征一般统摄全篇,比喻只是个别句子的修辞.第一课时一、基础检测1.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蚂()蚱()戏谑()贼()眉贼眼腮()帮剃()疙()瘩()害臊()山坳()蹒()跚()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歪歪趔趔:贼眉贼眼:大言不惭:死乞白赖:3.以下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_《拣麦穗》优教导学案

《拣麦穗》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品的语言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重点和难点】1、把握作品的语言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揣摩——研读赏析——夯实基础。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A、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B、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2、字音:拣麦穗.()磕.()碰戏谑.()攒.()歪歪趔趔.()害臊.()山坳.()蹒跚..()..()疙瘩3、解释下列字词:戏谑:步履:蹒跚:约莫:企望:死乞白赖:大言不惭:前仰后合:4、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请概括这五个部分的大意。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二)课堂学习与研讨1、精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问题: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1)我是怎样的女孩?(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3、精读第五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高中语文 3.11《拣麦穗》教案 粤教版必修1

《拣麦穗》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三、教学步骤(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1、赏析第一节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
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
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拣麦穗》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理解文章的情感2. 能力目标:①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②品味作者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③探究文章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品味文章语言,体悟贯穿全文的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
【教学难点】“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
【教学助读】(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概念掌握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象征重在神似,比喻重在形似.象征一般统摄全篇,比喻只是个别句子的修辞.第一课时一、基础检测1.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蚂()蚱()戏谑()贼()眉贼眼腮()帮剃()疙()瘩()害臊()山坳()蹒()跚()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歪歪趔趔:贼眉贼眼:大言不惭:死乞白赖:3.以下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②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③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二、文章整体把握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2.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3.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4.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研读赏析,披文入情——“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1.人物分析:(1)文中的“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分析.“我”:老汉:(2)“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2.手法赏析:(1)文末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3.归纳本文主题答案:【预习自测】第一课时1.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蚂(Mà)蚱(zhà)戏谑(xuè)贼(zéi)眉贼眼腮(sāi)帮剃(tì)疙(gē)瘩(da)害臊(sāo)山坳(ào)蹒(pán)跚(shān)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歪歪趔趔: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的样子贼眉贼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死乞白赖:纠缠不清3.以下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比喻)②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比喻)③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拟人)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明线:拣麦穗;暗线:爱。
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2.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答: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3.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答:“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44.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体现动作的词语,“拣”、“卖”、“攒”,“扯”、“买”、“剪”、“缝”、“绣”。
姑娘们“拼命地拣”,她们拣取的不是关于吃的起码要求,而是在与同伴朝夕相处的岁月里朦胧意识到的对爱的一种向往。
为了心中那份期待已久的未知的爱,她们年复一年地“拣”、“卖”、“攒”,一针一线地“缝”、“绣”。
在姑娘们的眼中,那一颗颗麦穗就是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所以她们才如此不辞辛劳,如此执著。
②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和惆怅。
③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为下文写“我”拣麦穗做铺垫。
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反衬“我”对梦想的坚持。
④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作者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
她不仅仅只是回忆儿时的那段经历,更是以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胸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
第二课时、研读赏析,披文入情——“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1、人物分析:(分角色朗读)(1)文中的“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贪玩不懂事、天真无邪、幼稚纯真。
(从“我”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老汉:贫穷孤苦、勤劳乐观、慈祥和善。
(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a、从他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慈祥。
b、很爱笑,“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咧着嘴笑”、“笑眯眯”、“乐呵呵”,从这里看出他的和善。
c、老汉不是真的要娶我,我只是一个与他不相识的小女孩,他不忍心伤害一个小女孩纯真的梦想,因此答应等我长大,然后来接我。
这是善良的体现。
(2)“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在我小的时候,老汉“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或一块灶糖,或一个甜瓜,或一把红枣……”,当我渐渐长大了,老汉“不再开那玩笑,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
”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保护她的感情。
)“我”只是一个与他不相识的贪玩的天真的小女孩,只因为我的一句别人也不当真的话,他付出了自己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爱。
我们看到的是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2、手法赏析:(1)文末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运用了象征手法。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
“孤零零”、“喜盈盈”,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叠词用来形容“小火柿子”是否矛盾?在尚未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前,“我”总觉得“小火柿子”不怕风吹雨打;在已经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后,“我”却觉得“小火柿子”是孤独无依的。
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明确:我“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皱巴巴,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等我出嫁了,我要送给我男人”在大雁纯真的梦想里,她要送的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老汉疼爱她,她也依恋他。
“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
”“每逢他进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我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进过我们村。
我站在……望着,等着。
”小女孩长成女孩,盼望着老汉来,目送他离去,依恋他,一老一少,在这样纯真的、没有任何希求的疼爱依恋中交往。
这是一份怎样纯真、善良、美好的情谊啊!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正是这份感情的寄托啊!绣荷包,是在憧憬人间真情,想荷包,是在怀念这份真情啊!)“烟荷包”是我对老汉纯真情感的寄托,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
它的丢失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
虽然它再也找不到了,但我“常常想念它”,表明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情感和事物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主题归纳——守护心灵的纯真《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
这种信念与追求一直深藏于“我”的内心,让“我”能够坚持守护心灵的纯洁与天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分享了这段令人感伤的儿时经历,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与追求。
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如风霜不倒的小火柿子一样永远鲜红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