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doc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XX年提出来的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
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什么是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称为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
我们平时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这种方法自觉不自觉的运用。
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的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二、推断和想象的类型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们在《筛选和整合信息》一讲中全文引用了《转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试卷选文)。
文中说“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作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文中又说:“同时也有些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两例的推断,都属于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2.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
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
1997年高考就出过这样的试题。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二.doc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二)长句的运用汉语的句子有长有短,表达的意思有繁有简,适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口头交际多用短句一书面语言特别是政论文章、科技论著、法律条文等则常用长句。
长句包括长单句和长复句。
高中毕业生应该学会用长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长句不像短句那样简单,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错。
辨析病句得分率不高,也与句子较长有关。
一、运用长句的语法原则1.句子结构要完整,避免残缺不全一个正确的句子,在结构上必须是完整的。
必就是说,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不能够缺少,这样才能把意思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这里所说的“应该具备的成分”是指主语、谓语,也包含该有的宾语。
长单句的构成成分大都是由各种复杂的短语充当的,也有以复句充当句子成分的。
特别是当偏正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中心语前头有很长的定语或状语时,容易把中心语丢掉。
例1:①本文通过对严贡生与严监生勾结官府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刻划了他们在封建伦理纲常掩盖下的丑恶面目。
②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保持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的作用。
本例两句都是比较长的句子。
句①的主语是“本文”,谓语是动词“刻划”,宾语是“丑恶面目”,看起来结构完整。
但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了一个由价宾短语“通过对……罪恶行径”作状语。
介词“通过”的宾语本应是以“描写”为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但因中心语前有一个很长的修饰语,而且修饰语中又包含了一个偏正短语,作者误将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语“罪恶行径”取代了宾语的中心语,因而结构不完整,应该在“罪恶行径”之后加上“(的)描写”,以作为介词“通过”的宾语,这样,结构就完整了。
句②是一个复句。
全句主语是“娃哈哈AD钙奶”,动词谓语之一“解决”后面跟了“维生素A易氧化”和“不稳定”这两个并列短语,并且误把这两个并列短语作“解决”的宾语,造成了结构不完整。
其实它只是宾语的修饰语,只有加上“的问题”这一中心语,动词“解决”才有了它的宾语。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1.doc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专题0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在讲正题之先,要说一下语言知识题的复习策略。
这复习策略主要有下列几点:1.抓住重点语言知识题,涉及字的形、音、义和词语的运用,它的重点应该是词语,因为辨别字音,选用的不是孤立的字,而是词语;辨别字形,也是选用的词语而不是孤立的字;至于词语题自然考的是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即使是辨析病句,也往往与词语相关,如词语搭配不当,词语在句中表意不清等。
因此,在复习语言基础时,要抓住词语这个重点,准确把握其音、形、义。
而抓住词语这个重点也主要是抓住常用词语,即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
主要精力应放在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语上。
2.重视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词语和语感积累。
知识源于积累,语感也源于积累。
与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做题上,不如放在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反复熟读上,同时把课本和读本中规定要掌握的词语实实在在地掌握住。
二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就是能力形成。
做题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
不能总以“粗心”来原谅自己,不少同学在数理等课上有“错题笔记”,这里也可以试一试。
3.培养语感一般中学生很难对一些语言现象作深入的理性分析,但可以凭语感判断正误。
培养语感就要熟读规范的文章,重视朗读和背诵,注意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中央电视台的播音(不是指那些娱乐的、搞笑的节目),将规范的语言模块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习惯中。
4.处理好做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高三复习,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以巩固复习效果和提高做题速度。
但是更要注重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包括近两年的高考题,揣摩其选材原则、命题思路。
这样的揣摩便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努力的过程。
下面再回到正题上,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
一、试题特点扫描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往往是考普通话的字音。
不过考法不断有变化,通常是给四组加的字注出读音,要求辨别正误,如2001年全国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有时给出一个字的读音,要求辨一组字的读音的异同。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二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二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二第二讲:压缩语段的命题形式与解题策略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傅新华技法点拨压缩语段是通过对一个句群或几个自然段的信息作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压缩语段〞的题目,特别体现思维的外化,主要考查三个方面的能力:①理解材料的能力;②筛选信息的能力;③整合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的命题形式。
〔一〕改写一句话新闻,或为新闻补导语.将一则文字较多的新闻改写为一句话新闻,从而检测压缩语段的能力。
例如: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2002年北京高考题〕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号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本题是拟写一句话新闻.通观上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恒星,然后细化要点:天文学家的国籍是“德国〞,恒星的特点是“不含金属元素,有140亿年,属首次发现〞,最后将以上要点组合成一个句子〔即题目答案〕:德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二〕拟标题。
通过拟标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例一: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重庆高考卷〕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
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
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
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以上要求为一则议论性文字拟定标题.拟出的标题要能体现议的特色。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课件

文言文阅读复习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文言文阅读的Biblioteka 法和技巧学习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经典文言文阅读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复习
现代文的基本特点
探究现代文的风格和特点
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技 巧
现代文阅读案例分析
分析现代文阅读案例,提升阅读 理解能力
作文复习
作文的基本要求和评分标准
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
作文写作的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
避免常见的作文写作误区,注意写作技巧
作文写作技巧和案例分析
学习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技巧并分析优秀作文案例
名句熟记
1 经典名句的背景和含 2 名句的精神内涵和作 3 名句的应用技巧和案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这是一场为高三学生举办的语文复习讲座,旨在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 果和成绩。通过本讲座,学生将了解到高效的复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复习 的意义和目的。
导言
课程介绍
讲座的目的和内容概述
复习的意义和目的
为什么要复习语文?复习的意义和目的
复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高效地复习语文?需要注意什么?
复习回顾和总结
对整个复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展望高考和未来
对高考和未来进行展望和祝福
学习体会和感悟
分享学习语文的体会和感悟
义
用
例分析
了解经典名句的文化背景 和深刻含义
探究名句的哲理内涵和文 学作用
学习运用名句的技巧,并 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答卷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这份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将帮助你全面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内容与形 式,同时提供解题技巧和复习方法,让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阅读理解题型与解题技巧
1
题型概述
分类、题型特点和解题要点
2
技巧分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何快速找到答案和排除干扰项
3
例题分析
具体解题方法和答题思路
写作技巧与范文赏析
写作技巧
现代文学常识与名著解读
现代文学常识
现代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
名著解读
经典名著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人物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的性格解读
修辞手法与应用
1 基本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分类和应用技巧
2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对文章的艺术效 果
3 实例阐释
修辞手法运用的实际示范
考纲中的语法知识点
语法知识点
考纲中重点语法点总结
论点选择、材料组织与结构布局
范文赏析
优秀范文欣赏与分析评注
诗歌鉴赏与韵律分析
1
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和理解手法
2
韵律分析
韵律结构及其对诗作的意义
3
经典诗歌欣赏
名家名作解读与赏析
古代文学常识与作品解读
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流派及代表作介绍
题目分析
历年高考经典题目解析
名篇赏析
古代名篇解读与分析
名人评点
名家对古代作品的评价和点评
例题解析
典型考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典型错题分析与改错
1
改错技巧
2
如何正确改正和避免相同错误
3
错题分析
学生常犯的典型错误类型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高三语文复习讲座范文高三语文复习讲座范文在高考的阅测读试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指文学散文的阅读。
这是根据下列事实作出的判断:XX年全国卷《长城》,XX年《门》,XX年《话说知音》,XX 年《乡土情结》,都是文学散文。
上个世纪90年代选用的《世间最美的坟墓》、《青菜》、《报秋》,也是文学散文。
春季高考和北京卷也大致如此。
所以,这里主要说文学散文的阅读。
一、文学散文阅读的要领1.关注作品中的“自我”有专家说,散文是一种“自我”文学,“个性”的文学。
散文中的“我”,是真实而独立的写作的主体。
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表现得具体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
读这样的作品,首先要把握住“我”。
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我们阅读它,首先要关注作者在“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对“远离尘嚣,孤零地躺在树荫里”的托尔斯泰墓的赞扬之意,以及作者的审美倾向;读《长城》,你首先得关注“我”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何评价,对现实的“长城”又是如何看待的,对未来的`“长城”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景。
又持何种态度;读《乡土情结》,你首先得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赞美之情,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的看法,关注作者是怎样把写个人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的。
这些,其实就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关注作品中的“自我”,就是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关注作品内容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的“自我”往往就是命题的重点所在。
XX年的《长城》是这样,XX年的《乡土情结》也是这样。
2.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所谓重点段,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独到见解、独到感受的段落。
如《话说知音》(参见本讲“典型试题分析”)的第三、四两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由“知音”故事而引发的独到见解;知音越多越好,应该求得更多的知音;艺术的追求应坚持不懈,经历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九)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九)讲究表达增加文采表达包括语言、结构、技巧等项。
一、构思要“出新”“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
这里讲“出新”,主要是指能给人一点新鲜感,最好能做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要知道,考场作文不是赛跑。
赛跑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号令一响,只比速度。
高考作文虽是同一话题作文,却像舞蹈比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编排动作,就得有自己的一套,给人以新鲜感,甚至让人眼睛一亮。
构思出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写作角度的出新的就以2003年的高考作文来说吧,写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深浅正误之间的关系,你说“不要以感情亲疏看事物”、“拨开感情的叶片”(都是作文标题,下同),我偏说“爱,所以美”,“情人眼中出西施”;你说“爱,所以美”,我偏说“冷眼”;你写“眼中的水”是“柔美”的,我却说“水是残暴的”、“狡猾的”,“水,因你而美”;你写“微笑面对”,我却写“另一种哭泣”(指为某明星坠楼而死哭泣);你写“爸爸眼中的我”,我却写“猫看”(以猫的亲身体验看人,看人的价值判断)。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
构思,就要寻求到”符合题意的具有某种独到之处的表达角度,而不是故意“抬杠子”。
二、学用一句话开头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许多考生文章的开头都来一个“顺水推舟”,复述材料的内容。
这种“顺水推舟”法说的全是“废话”,“言不及义”。
要逼着自己把最要说的话在开头,用最简明的语句说出来,“先声夺人”,让阅卷者不能不注意,不能不“刮目相看”。
说到这一点令我想起了1986年一位考生作文的开头。
当年作文的话题是“树木·森林·气候”。
当许多考生复述材料或大谈“个人服从集体”之时,这位考生这样写道:“不错,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正像一株树木不能改变气候一样,但是,我要说,如果没有每个个人作用的发挥,集体的力量等于零。
”你看,其见解多么辩证,其表达多么简洁、鲜明、有力,以至18年后的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南京一中孙芳铭标点符号,在过去是一个常考点。
近几年《考试说明》在该项上加了“*”号;今年撤销“*”号,表示有可能考。
因为有几年不考,教学中也把它放在一边,因此,今年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考试说明》中是放在“表达应用”的第1条。
它告诉我们标点符号与“表达”相关,考的是“应用”。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本质上说,是考查对句子结构、意思、语气等的正确理解以及表达中相关问题标示。
一、点号的种类和用法1.句末点号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三种。
这里主要说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使用问号应注意下列几点:(1)反问句和设问句。
前者只问不答;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
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1:①事实难道不是很清楚吗?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句①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包含在句中,句②是设问句,自然都应用问号。
(2)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选项之间用逗号。
例2:今年暑期是到哈尔宾旅游,还是到海南旅游呢?(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以用问号。
例3:请你去把李老师找来行吗?句号,是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是用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感叹句末了的停顿。
但语气很重、感情强烈的祈使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和语气强烈的独词句,也用感叹号。
例4:①祥林嫂,你放着吧!②世界哪有不存在矛盾的地方!③长途!2.句中点号句中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这四种。
(1)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例5:这个果园里果木的品种真多,有桃树、杏树、梨树、李树等。
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几点:①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连词,则该处不用顿号。
②并列词语中包含并列词语,则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6: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水平。
③表示大概数字的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如“这个小姑娘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却很懂事。
”如果在“十三”和“四”之间加顿号就是表达错误。
④并列作谓语、作补语的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7: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②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句①中的“识字”和“生产”看起来只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其实它们和“进步”一样,都是该句的谓语,因而它们之间只能用逗号作停顿。
句②中的“动人”与“真实”一样,是作补语的,因而它们之间应该用逗号。
(2)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比顿号要长一点。
句中用逗号作停顿,主要有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复句中,分句之间或分句内部常用逗号。
二是句子主语较长,主语后面用逗号。
三是句子宾语较长,前面用逗号。
四是状语提到句首,状语之后用逗号。
五是在倒装的句子成分之间。
还有其他情况例8:①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②这个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它击倒了。
③我还记得,他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⑤出来吧,你们!句①的逗号用于分句之间和分句内部的停顿;句②在主语后用逗号;句③是在宾语之前用逗号;句④是在状语之后用逗号;句⑤在倒装的主谓语之间用逗号。
(3)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使用分号应注意几点:①单句排比,为了使语气贯通,一般用逗号,而不用分号。
②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如果分句较短,则用逗号而不用分号。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冒号,一般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头的称呼语后面,用在总括语的后面,用在提示的话的后面;也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当然用得最多的是在“××说”之后。
例9:①一般人对人的态度大致有三种:一是热情,二是冷淡,三是不冷不热。
②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③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看清了。
本例句①的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后面,句②用在提示语的后面,句③用在总括语的前面。
其他常见者不再举例说明。
三、标点的种类和用法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这里主要说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这四种。
1.引号引号的作用,主要有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突出强调;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定称谓等。
例10:①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②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③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④“芦柴棒”着急地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这4句话,除句②引自《琐忆》外,其余均引自夏衍的《包身工》。
句①的引号表示强调,句②③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所谓“慈祥”实际是狠毒。
句④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
使用引号应注意下列问题:(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用双引号,里边的用单引号。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作为自己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除问号、感叹号外)放在引号的外面。
(3)如果只引述别人说的大意,不用引号。
2.破折号破折号主要表示:破折号后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意思的递进;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声音的延长;总结上文等。
例11:①……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费的方向——转化。
②每年——特别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③“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嫂子的对面说。
句①的破折号表示夹注,即“耗散的方向”是对“一个方向”的解释说明;句②的破折号表示递进,句③的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换。
3.省略号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省略;表示语意未尽,话末说完等。
用省略号应注意两点(1)省略号有表示“等”“等等”的意思,因此省略号不能与“等”之类连用。
(2)省略号为6个圆点,占两格,不能随意。
4.书名号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如《子夜》、《史记·项羽本纪》、《中国青年报》等。
非“书名”,不得用书名号。
三、典型试题分析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几千株树木将怎么办?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这是1994年的全国题,正确的一项是C,其中破折号起夹注(解释作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也是正确的。
A项错在“嘛”的位置,它应放在单引号的后引号外面,因为它不是俗语中的字,而是耿大妈说话的语气词。
B项虽然用了疑问句“怎么”,但它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两个问号应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
D项错在句号的位置,它应放在引号外,因为引号中的话已成为说话人语句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完整的句子。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物、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女神般若隐若现的“波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在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这是1997年全国卷的试题,正确的一项是A。
该句谓语动词是“具有”,其后全是宾语。
宾语部分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丰富的……资源”这三个并列短语,本应用顿号作停顿,但后两个短语的内部又包含着等级较低的并列词语,因此,大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这样,句内表述层次清晰。
B项的引号正确的标示应是“海尔·波普彗星”,即表示专有称谓,C项中的括号本应起解释作用,可是括号内的文字不是对“……详细地址”的解释,故用错,应去掉括号,在前括号的位置上改用分号。
D项“任务重”等是句子,不应用顿号,而应改用逗号。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的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论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
这是1998年全国卷的试题,恰当的一组是:A。
最易判的是③,因为《促织》是篇名;其次是④,因为末句是祈使句,不是疑问句,故用句号。
①②两处是分句间的停顿——承接关系的分句间停顿,故该用逗号。
四、练习与答案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A.“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呢。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哪些穿红马夹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即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就初读《红楼梦》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删繁撮要地做一介绍,算作您初读《红楼梦》的入门向导吧。
B.贾母是荣国府的中心人物,府内的日常生活便以贾母为中心展开的:吃酒、听戏、斗牌、逛庙、祭祠、说笑话、制灯谜……C.贾宝玉终了没能按他们的愿望走上“仕途经济”的“正路”,而是“悬崖撒手”,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D.曹雪芹的祖先本是居住在关外辽阳一说铁岭的汉人,在满清军事贵族同明王朝争夺关外统治权的战争中被浮,编入满洲正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