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城市规划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城市规划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城市规划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城市规划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现代城市人口密度大,人们的活动范围紧密,这很容易引发人们在精神上的焦躁情绪,而城市规划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居

住环境,引导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

划正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利用简约型

生活方式简单快捷、环保节能的特点引导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促

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1简约型生活方式概述

1.1概念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要求的集合,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简约型生活方式提倡简单、自然、健康,

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倡导一种自然、和平、环保的理念。相对于目

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正需要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剂自己的

生活和精神状态,使自己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简约型生

活方式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是目前我

国提倡的主流生活方式。

1.2特点

简约型生活方式提倡简单、自然、环保,因此也就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第一是简单自然,简约型生活方式不提倡奢侈生活,而是

倡导人们过简单自然的生活。在物质方面,不要过分追求,只要满

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就足够了;在精神方面,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不怨天尤人,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第二

个特点是环保节能,即尽量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简约型

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环保节能,减少环境污染,共

同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促进人们心

理状态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和谐环保社会。第三是休闲

放松,简约型生活方式提倡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从而放松身心,让

身心回归自然宁静。尽管现代化城市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

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学会释放压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

会发展,而简约型生活方式正是为了给人们塑造一个有利于释放压力、放松身心的生活环境,从而引导人们的心理状态健康发展。

2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要点

2.1以简单环保为规划理念

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明确规划理念。为了体现简约型生活方式的特点,进行规划时应该以简单环保作为城

市规划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在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中。

简单环保的理念应该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出行

方面应该提倡绿色的出行方式,城市规划时应该整合交通规划和土

地使用,完善公交路线,为自行车出行或步行出行提供更加便利安

全的保障,同时也要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交通拥

堵等问题,方便市民的出行,提倡绿色环保出行,保障出行安全。

当然,不仅仅是出行方面,在其他基本问题规划中也要遵守简单环

保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2.2以满足居民实际需要为前提

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是要方便居民居住和生活,因此不管是面向怎样的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都要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简

约型生活方式是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的前提下,提倡简单自

然和环保,并不是说需要无节制地俭省或克制。因此在进行面向简

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时,也要注意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不能为了节约环保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是应该在

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前提下选择更加简单环保的方式。例如在休闲

娱乐建设方面,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提供高质量的简约型休闲娱乐

资源,加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高休闲设施的使用效率,增加休

闲设施的服务范围,在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设施使

用效率,建设更加方便的休闲设施,从而体现简约型生活方式特点。

2.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_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 钱凤德,吴国欣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摘 要]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 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 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 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 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布展设计;通则;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5-0076-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And General Exhibition Design Rule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Qian Fengde, Wu Guoxin [Abstract] Since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opened on Feb, 25, 2000,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has become a phenomenon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after a decade of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future trend? The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content, exhibition techniques by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general design rules”, and rais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in China. [Key words] U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design, General rule, Development trend 1引言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与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目前的现状如何?近期如何发展?将来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专业性展馆。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当地市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展示的内容会使当地市民对所在城市的古往今来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为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加生动的教材;其次,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能够增强市民建设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最后,城市规划展览馆为城市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扇窗口,特别是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城市规划展览馆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展现自我魅力的宽广舞台。 2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展馆建设的情况怎样?其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又有哪些发展?随之而来又存在哪些问题?以下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2.1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规模与发展概况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自2000年起分别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2007年,中国有20多个城市规划展览馆开馆运营,如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大型展馆分别在这一时期相继开馆。2007年~201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速度较快,这一时期相继建成了百余个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专业场馆,到2011年又有几十个这样的专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2011-122-5)钱凤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 吴国欣,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配网线路合理规划设计要点分析报告

城市配网线路合理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引言:城市电网建设是电力部门的重要规划,城市配电网线路是够合理规划直接关系到城市电网供电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本文将就城市配网线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当前行业有所帮助。 在传统的电力建设中,电力行业呈现“重发轻供”的局面,认为只要有充足的电力资源就可以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我国城乡电力系统的不断优化配置,国家对配电网线路设计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电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配网线路规划,目的在于优化城市配网线路规划,改变城市配网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城市配网线路建设的现状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呈现“重发轻供”的问题,导致城市配网线路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近些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改革,我国城市配网线路建设现状有所改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电源布点不合理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政策的辅助下不断加快,而我国的城市配网线路建设起步较晚,早期的城市配网线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的需要。在早期的城市配网线路建设中,

没有过多的考虑电源分布的合理性,不合理的电源布点,使得供电半径过长或过密,有些线路出现主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有的线路损失较高。这样的配网线路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经济损失和能源损耗。 (二)配网结构不合理 城市配网线路结构的布置应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但由于两者不是同步进行,在城市配网线路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后期的城市化线路规划,这就使得在城市配网线路后期的运行和维修过程产生了很多麻烦,如不能灵活使用和调动等,给城市配网线路规划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配网线路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我国疆域辽阔,城市地貌各不相同。当前电力运输主要依靠高架线进行,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故障隐患,加上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使得城市配网线路设计和规划更加困难。另外,我国配网线路建设起步晚,技术差,出现故障时修理难度大,使得供电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科学规划城市配网线路的有效措施 (一)城市配网线路规划的设计思路 以前的城市配网线路规划遵循的是适度超前的原则,而对于现阶段的城市需要而言,需要盖白原则理念,才能满足当前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原则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规划展示馆设计方案

规划展示馆设计方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规划展示馆设计方案 红方块展览展示策划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展厅史馆工程领域,多年来服务全国各地客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客户经常提出的城市规划馆设计要求供大家分享。 一、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避免众馆一致,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2.总体装修设计风格简洁:具有动感;创造亮点; 3.布展方式多样化,新颖别致,设计与展示重点突出; 4.追求时代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融合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 5.结合展示内容布置互动项目,增加观众参与性; 6.社会经济效益兼顾,采用限额设计; 7.考虑各展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参观路线; 8.考虑无障碍通道及人流组织,满足公共建筑规范要求。 二、设计内容要求 1、展陈整体策划与总体规划,包括展示总体构思、展示主题、展示特色、主要展示内容、参观流线等。 2、展项展品方案设计:对重点展项进行举例说明,重点展项应避免与国内其它规划馆重复。 三、整体策划与总体规划要求 1、展示主题定位准确:结合XX的城市发展特点和战略需要,①展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展示馆的整体形象;②强调“规划”的主导作用。

2、展示内容的要求 ①XX区城市总体规划;②XX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重点片区规划;④专项规划;⑤重点项目; 3、展示特色的要求 ①区域特色;②规划特色; ③文化特色;④产业特色;⑤城市目标;⑥总体形象宣传口号; 4、展示手段的要求 ①展示手段应与展示内容紧密衔接,有效吸引参观者; ②展示手段应该多以互动多媒体为主;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突出展示重点; 5、展示分区的要求 ①根据城市展示馆主题及建筑平面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区和展区布局; ②展示内容布置重点突出,展区之间过渡自然,避免互相干扰,观众流线顺畅。 6、展示主线的要求 ①展馆设计主线明确,特色鲜明;②展示内容以规划展示、城市建设成就为主,注重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四、展项展品方案设计要求 1、展项设计要求 ①对各展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有展项描述;②展项的描述须使用图形、文字说明其展示方式、观众如何参与及其得到的体验等;③提出规划数字沙盘面积、比例及数字沙盘范围、重点内容、展示手段、表现手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一的些规范要点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一的些规范要点

总体规划设计 一.总体规划的地位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最具权威的规划,主要作用是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全局的高度确定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具有政策性引导,又有物质空间的控制。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图 二.规划分析与预测 <一> . 发展背景分析 1.区位分析: 区位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经过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

置, 所在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土壤区等),人文经济区位(邻近区域的人文经济状况),交通区位(区域连接性),战略区位(长远的全局性部署建设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防安全)进行分析。 2.区位分析的主要方法 综合分析,主导因素分析,辩证分析,发展分析,双层次模式分析 三.初步方案构思 <一>.分析现状 1.总体布局的分析 <1>.城市总体布局是否正确反映城市的性质与特色 <2>.城市各功能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城市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理,她们之间还存在哪些矛盾 <3>.城市现状的用地分布同自然环境是否协调以及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等 2.城市规模的分析 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3.交通现状的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分析。

4.生活设施的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生活设施及其它用地在城市各组成要素中所占比重最大。城市各项生活设施是指居民生活所需要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现有的生活设施的分析主要从她们分布,配套,数量,质量水平及土地利用等方面来加以考虑。 <二>.分析用地 用地条件关系到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用地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 <三>.分析历史 在提出方案之前,还必须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充分了解,对帮助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以便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认识某些历史遗存在规划中的保留价值,并在规划中保护和体现历史的地方特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框架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 <2>.结构设计:a.功能结构 b.空间结构 c.交通结构 d.生态结构 四.总体布局模式 <一>.用地布局模式 1.基本类型:a. 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 b. 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 <二>.集中布局模式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A 、 居民点: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种基本形式 。 居民点的发展: 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景观类别: 4.物质构成: 5.承担职能: 6.生活方式、 B 、 城市产生的 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D 、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 和行政管辖 。 城市:以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E 、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 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 :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 2 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 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 2000 人可设 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 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F 、 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 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 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 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 非农业与农业 聚集与分散 高密度建 筑与低密度建筑 发达与不发达 中心与非中心 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 等:存在差别 春、 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 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 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城市规划展示馆方案大纲

城市规划展示馆方案大纲 一、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避免众馆一致,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2.总体装修设计风格简洁:具有动感;创造亮点; 3.布展方式多样化,新颖别致,设计与展示重点突出; 4.追求时代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融合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 5.结合展示内容布置互动项目,增加观众参与性; 6.社会经济效益兼顾,采用限额设计; 7.考虑各展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参观路线; 8.考虑无障碍通道及人流组织,满足公共建筑规范要求。 二、设计内容要求 1、展陈整体策划与总体规划,包括展示总体构思、展示主题、展示特色、主要展示内容、参观流线等。 2、展项展品方案设计:对重点展项进行举例说明,重点展项应避免与国内其它规划馆重复。 三、整体策划与总体规划要求 1、展示主题定位准确:①展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展示馆的整体形象;②强调“规划”的主导作用。 2、展示内容的要求:① XX区城市总体规划;② XX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③重点片区规划;④专项规划;⑤重点项目; 3、展示特色的要求:①区域特色;②规划特色;③文化特色;④产业特色;⑤城市目标;⑥总体形象宣传口号;

4、展示手段的要求:①展示手段应与展示内容紧密衔接,有效吸引参观者;②展示手段应该多以互动多媒体为主;③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突出展示重点; 5、展示分区的要求:①根据城市展示馆主题及建筑平面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区和展区布局;②展示内容布置重点突出,展区之间过渡自然,避免互相干扰,观众流线顺畅。 6、展示主线的要求:①展馆设计主线明确,特色鲜明;②展示内容以规划展示、城市建设成就为主,注重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四、展项展品方案设计要求 1、展项设计要求 ①对各展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有展项描述;②展项的描述须使用图形、文字说明其展示方式、观众如何参与及其得到的体验等;③提出规划数字沙盘面积、比例及数字沙盘范围、重点内容、展示手段、表现手法、特色等; ④提供影院的影片内容,设备配置清单等;⑤对可能的标志性展项,作比较详细的图形、文字说明;⑥对其它可能的展项,应作简要罗列说明并估算造价; 2、展项设计形式要求 ①展项展品符合城市展示馆展示特征,应形式多样,充分应用先进的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满足功能性和艺术性要求;②展示方式多样,包括静态展示、动态展演、参与互动等,尽可能吸引观众;③展项技术先进、具有可行性,结构合理,成本可控。

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2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在人居环境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范源于建筑学领域,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的原理,市政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快速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的一种特殊形式.1.八小时快速.2.短期快速. 城市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方案的一般过程是将目标,调查,预测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以此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演进以及形成的各种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评价和取舍,在必要时调整各类要素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建立实现某种未来状态的理想蓝图,最后提出一整套统一的规划成果.重点是建立起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这种关系在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背景下的动态过程.使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在这些关系的演进中取得综合体现. 快速设计分析的过程: 1.概要性地掌握设计任务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类型,基地环境,用地环境,用 地面积,交通状况,上一层次规划对本地的控制管理要求,设计时间限制 等. 2.分析基地的外部环境条件,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城市景观等,充分考虑设计 方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种种问题. 3.分析设计项目的内部功能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画出简单的功能关系 图. 4.分析设计要求,领会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特殊建议. 5.确定规划结构,进行功能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要求,找出最恰当的组 合布局;进行交通组织,包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根 据用地最主要的特点及性格特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意向. 6.调整设计方案. 其中需重点讨论的内容是: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分析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 ?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 根据用地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部分用地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用地的公共性,私密性,中性. ?交通组织分析: 分析基地外部的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包括道路的性质,等级,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控制方式,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及所产生的交通量.分析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状

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 理论之思考 ——和谐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 课程: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 学院:建筑学院 任课老师:蔡辉 成员:李会会李美辰 曾娟马西娜

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思考 ——和谐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下,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体制是一种在城市街区范围内以单位制度为主体,以社会控制为目标,以管理的单一性、行政导向性为主要特征,以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全能性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社区的真正概念,是在这种单位制社区逐渐被打破后,才被我们熟知的。而城市社区的治理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和谐社会下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演进,分析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社区规划现状,并根据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我们对和谐社会下现代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构想和建议。现代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关键字:和谐社会城市社区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开放社区主题社区和谐性社区 一、和谐社会、城市社区的概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根据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基本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能得到充分发扬;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考研知识点汇集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计99座.后来又增补了2座城市,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 9.开封10.苏州11.扬州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16.广州 17.桂林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 9.徐州10.淮安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 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2001年8月10日) 1.凤凰 (国务院2001年12月17日) 2. 山海关 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 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 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城市规划展示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城市规划展示馆项目。 (二)项目性质:新建 (三)建设单位: (四)项目法人代表: (四)建设地址:萧县政务新区顺河路北侧,市民广场西南角 (五)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用地面积6985.9 平方米(10.48 亩),建筑面积3630 平方米,建筑密度51.9%,容积率17.3 ,绿化率26.8%。 配套通风、通讯、安全监控、信息网络等辅助工程和供水、供电、排水等公共设施。 (六)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两年,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投资总额1162 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由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 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一)编制的依据 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皖发【2011】27 号) 2、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城镇化“ 11221”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246 号]) 3、《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4、《萧县城区开发总体规划》(4)《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宿州市定额站《宿州定额信息》2010 年第三季度6《公用建筑设计规 范》; 7、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 8、国家计委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9、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 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技术资料;萧县建设、环保、土地等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审批材料、证明材料等。 (二)编制范围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 (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 (5)工程技术方案 (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 (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 (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效益分析 (10)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与建议 三、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萧县没有规划展示场所的空白,在满足规划 展览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兼顾举办各种展销会,交易会,人才招聘会等,还可以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完善了萧县城市的功能;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