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普利策获奖作品集》是一本收录了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约翰·普利策的获奖作品的集子。

从这本书中,我得以欣赏到普
利策的精湛语言和精彩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字清晰、有力,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动。

书中收录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宗教、历史等方面,涉及到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

通过阅读普利策的作品,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他的作品激发了我对社会关注的热情,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更加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文档】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文档】

读书心得读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书,让我更加明确了青年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昌盛与繁荣富强离不开青年的努力拼搏。

陈独秀在这一书中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青年人要“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实利而非虚文”等一系列观点。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一个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青年去建设。

所以,强国首先要强民。

要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国家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将青年形象的比喻成细胞,国家比喻成人身,道出了青年对国家繁荣富强所起到的的重要性。

《敬告青年》一书中指出:“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通过这句话来敬告青年做人要有自主性而不应有奴隶性。

做事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要有勇气去实施。

纵观古今,成就大事者无数,他们取得成功的途径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共同特点,即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事从来都是自主的而并非是被别人奴役或驱使。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浩瀚的宇宙,森罗万象,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从古至今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故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青年要不断吸取精华,不断进步而不应故步自封。

只有不断创新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社会才会进步。

通过《敬告青年》一书我了解到了陈独秀对待进取和退隐的态度——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

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

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

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

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

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

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读敬告青年有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芜湖编辑《安徽白话报》,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反清斗争。

1915年9月“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陈独秀担任主编。

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底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前后,以批判孔子学说和封建制度著名当世。

五四运动以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任总书记。

1924—1927年革命的后期,陈独秀主张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年党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撤销了陈独秀所担任的党的总书记职务。

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主要宣扬新思想、新潮流,是反封建和宣扬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人。

《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

①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开门见山的提出,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然而,“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如此青年怎能谓之希望?陈独秀涕泣陈辞,呼吁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他慷慨激昂,提出六条标准,并一一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敬告青年》一文分为七个部分,开篇陈独秀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借此,他提出对青年的六个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六个要求也是本文接下来的六个部分。

我将从每一个要求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一个要求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顾名思义,这一个要求是让青年人做到自由民主,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

陈独秀在其中提到“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这是陈独秀对近年来西方发生的各项大事件的一个经典的概括,从这里也不难看出,陈独秀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够虚心向西方借鉴经验的人。

之后,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还提到“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从人一出生就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应该由他人替自己做出决定,就像陈独秀先生在文中所言,“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

第二、三、四个要求分别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就像古语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中国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自封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才有了后来的屈辱历史,唯有做到发展新的技术思想,才能一改以往的形象,再次发展起来。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复所著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以一位为教育青年的名义,告诫青年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努力学习,不做卑劣的事情。

严复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不为恶劣的行为开脱。

他强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利用恶劣的手段逃避问题。

其次是知识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第三,他提醒青年人,要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要自负妄为,也不要怕困难,一定要追求进步。

第四,他告诫青年人,要尊重他人。

他说,“相互尊重,便可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便可祥和发达。

”最后,他提醒青年人,要珍惜生命。

要懂得保护自己,尊重生命,用生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篇文章虽然是严复写给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的,但是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很多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道德和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失去对道德的敬畏和热爱。

我们要学会坚守原则,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体现出高尚和美好。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这篇文章虽然写于百年前,但是它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我们要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第1篇:敬告青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141711班阿依达尔 12171025一、写作背景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翻开,后来逐渐变为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经济上被西方渗透,逐渐变为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全面地被控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地加深了。

在这75年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地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被动的保守的也罢,积极的理想的也罢,中国在75年中,不能不说是一直在朝着一个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新更强的目标前进。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过于崎岖和缓慢了。

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东西方的平衡已经因为工业和商业的原因发生了倾斜。

中国的国民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的比照也因为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积极方面被削弱,消极方面却越发膨胀。

仅在这方面看,我们中国在革新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对国民性的改造也就越发重要了。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到,中国与西方兴旺国家理念上有所区别,我们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们注重的那么是新的创造思维,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思维,一个渴望进取的思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那么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隆盛,陈腐朽败之份子充塞社会那么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告诫青年们要恢复本属于自己年龄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那份敢于奋斗的勇气,那份敢于探求真理的士气。

作者提醒青年们,要懂得奋斗,当时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种陈旧的思想同化了,没有了奋斗的士气,于人身那么死,于社会必亡。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一)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
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

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

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二)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

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

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

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三)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
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

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

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

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
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

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

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

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

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

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

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
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