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军12兵团实际战斗序列

合集下载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初,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决定以白崇禧华中“剿总”的2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屏障华南;以刘峙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同时,蒋介石又令白崇禧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向确山、驻马店集中,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总兵力达29个军70个师,近70万人。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部署,发起淮海战役,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军进逼。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突击集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第6纵队首先歼灭了码头镇的敌军,鲁中南纵队包围了郯城;第4、第8纵队占领了邳县、滩上一线,先头部队向陇海线运河桥挺进,山东兵团第7、第10、第13纵队从临城、枣庄向韩庄、万年闸、台儿庄一线急进,于8日突破运河防线,直逼徐州东北面的贾汪。国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第59军和第77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解放军各纵队从东、东北方向进逼徐州。 刘峙见共军多路向徐州逼近,何、张率部起义,十分恐慌,遂于11月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线两侧的计划,着令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向徐州收缩,以加强徐州的防御。刘峙的这一部署,恰好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战役刚开始,刘峙就想总退确,他的胆怯,注定了他的失败。当初蒋介石派刘峙到徐州坐镇指挥时,国军内部就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该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1月9日指示华野、中野:“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并要求中野:“你们勿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希望大家喜欢!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如下: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这个阶段里国民党军一再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计划判断错误,共产党在国民党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了徐州。

因为国民党总司令官刘峙作战的能力不高,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非常不利,共产党将黄伯韬的兵团歼灭,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这个阶段共产党歼灭了黄维兵团,因为其他的兵团怕被中国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这就导致黄维被孤立,位置十分突出。

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那样乱了阵脚,而是根据淮海的形式吃掉了黄维的兵团,并挟持住了杜聿明的集团,还看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

经过精密的战略布局,黄维的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这个过程共产党全力对抗上一阶段没有歼灭的杜聿明集团,经过分析为了取得成功,共产党先对其进行了孤立,后来完成了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后再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相差很大,并且国民党还得到过美国的武器和金钱资助,实力比共产党强很多,但是共产党还是将国民党打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下几点: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有很多兵团,但是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领导将他们一一歼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

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

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我军斩获之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大大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

这次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华东、中原地方部队并肩作战,而共同完成的。

当时我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作为此次战役的参加者,仅就中原野战军在战役中的行动作一回顾,以供研究探讨。

一、作战方针和战役准备1948年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过去两年我军的作战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歼敌的任务。

中央军委要求全军应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15个旅左右,其中规定中原野战军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3 省若干城市;指示全国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中野协同华野作战,歼灭中原敌人,解放全中原;尔后协同各兄弟野战军,继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之深远后方。

9 月6 日,正在中央开会的邓小平政委写信给中原局和中原野战军,传达了会议精神,特别强调提高纪律性,克服全党严重存在的无政府无纪律状况,是保障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7 月、8 月间开始的。

我中野部队跃进大别山,在华东野战军协同下,以品字形展开于江、淮、河、汉之间,转战中原一年中,主力一部地方化,发展地方武装21万,创建了皖西、鄂豫、桐柏、江汉、豫西、陕南、豫皖苏等有3000 万人口的7个解放区,把敌人赖以进攻我军的后方,变成我军继续大量歼灭敌人,发展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

1948年7 月底至8 月初,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豫西宝丰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准备夺取全国胜利的指示,决定在过去半年作战和整党、新式整军的基础上,再以两个月时间进行整党整军。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止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解放军以六十万的兵力,战胜了八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海战役中,作为战役的中心和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徐州更是始终处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1948年9月25日,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同时,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的方案。

11月6日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围攻郯城,打响了淮海战役。

华野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锋芒直指驻扎在新安镇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兵团)。

然而,就在这前一天,顾祝同受蒋介石委派,在徐州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东西两方面的部队向徐州收缩,集结于徐蚌线上,以便于同解放军进行决战。

根据这一命令,11月7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开始从新安镇一带向徐州方向转移。

11月8日,华野的几个纵队在新安镇扑了空,便立即调整部署全力对黄百韬兵团进行追堵,淮海战役就此全面展开。

此后的二十多天里,徐州一带成为了战役的主战场。

一、贾汪起义时间:1948年11月7—8日地点:今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县柳泉镇、利国镇及山东枣庄市境内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0纵、7纵、11纵国民党相关部队:第三绥靖区59军、77军淮海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军负责徐州以北防务的是第三绥靖区的部队,其司令部驻徐州,而前进指挥所则设在贾汪。

副司令何基沣就是这个指挥所的主任。

第三绥靖区共只有2个军,计4个师12个团。

其中,第59军军部及所属180师也驻扎在贾汪,38师驻台儿庄(山东枣庄市境内)。

第77军军部和所属37师驻柳泉(铜山县柳泉镇),132师驻青山泉(贾汪区青山泉镇)。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推荐文章1948年淮海战役热度:百战经典淮海战役热度:国民党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热度: 1948淮海战役的意义热度:百战经典之淮海战役热度: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战争背景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4]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5] 战前态势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百战精典淮海战役

百战精典淮海战役

百战精典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百战精典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百战精典淮海战役战争背景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4]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5] 战前态势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战役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战役、海州国军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主要目标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国民党主力兵团序列

国民党主力兵团序列

国民党主力兵团序列国民党主力兵团序列第一兵团:东北,郑洞国,新7军、60军,6万人,1948年3月成立,1948年10月在吉林长春地区投降(60军起义)第二兵团:徐州,杜聿明(1948.6-1948.10),邱清泉(1948.10-1949.1),5军、12军、70军、74军、新44师、骑兵第1旅,12万人,1948年6月成立,1949年1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第三兵团:华中,张淦,7军、整编48师,4.5万人,1947年11月成立,1949年11月在广西博白地区被歼灭第四兵团:华北,李文,16军、35军、94军、101军、104军,1949年1月在北京地区投降第五兵团:华中,李铁军,整编第3师、20师,3万人,1947年9月成立,1947年12月在河南驻马店地区被歼灭第六兵团:东北,孙渡(1948.1-1948.6),卢浚泉(1948.6-1948.10),新8军、93军、184师,10万人,1948年1月成立,1948年10月在辽宁锦州地区被歼灭第六兵团:徐州,李延年,39军、96军、99军,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9月在福建地区被歼灭第七兵团:徐州,黄伯韬,25军、44军、63军、64军、100军,12万人,1948年11月在江苏碾庄地区被歼灭第八兵团:东北,周福成,53军、207师,1948年11月在辽宁沈阳地区被歼灭第八兵团:徐州,刘汝明,55军、68军、96军,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10月在福建厦门地区被歼灭第九兵团:东北,廖耀湘,新3军、新6军、骑2军,7万人,1947年8月成立,1948年10月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歼灭第九兵团:华北,石觉,13军、31军、93军,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1月在北京地区投降第十兵团:山西,王靖国,19军、33军、43军,3万人,1948年11月成立,1949年4月在山西太原地区被歼灭第十一兵团:华北,孙兰峰,105军、独立318师、骑5旅、骑11旅,5万人,1948年2月成立,1948年12月在河北张家口地区被歼灭第十二兵团:华中,黄维,10军、14军、18军、85军,12万人,1948年8月成立,1948年12月在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被歼灭春秋中文社区第十三兵团:徐州,李弥,8军、9军,1949年1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第十四兵团:华中,宋希濂,20军、28军、65军、79军,1948年8月成立,1949年11月于川鄂湘边被歼灭第十五兵团:罗广文第十六兵团:徐州,孙元良,41军、47军、99军,1948年12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第十七兵团:华北,侯镜如,暂3军、87军,1949年1月在天津塘沽地区被歼灭。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兵团建制都有哪些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兵团建制都有哪些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兵团建制都有哪些?第一兵团: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建立的三个大规模的野战兵团之一,司令官为汤恩伯。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隶属第一兵团的国民党头号主力整编74师被歼灭后,第一兵团因此被撤消。

1947年8月第一兵团重建(又称胶东兵团),司令官为范汉杰,辖第8、9、25、45、54、64六个整编师,1947年12月胶东战役惨败后被撤消。

1948年3月,以负责长春城防的新6军(由原新1军新38师扩编)及60军6万人编成第一兵团,司令官为郑洞国。

1948年10月在吉林长春地区投降。

1948年11月,第一兵团在武汉重建,辖29军、71、79军,司令官为陈明仁。

后兵团改驻长沙,辖14、71、100军。

1949年8月在长沙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21兵团。

1949年8月,陈明仁兵团起义后,国民党政府重建第一兵团,辖14、71、97军,司令官为黄杰。

黄杰兵团后逃入越南,由法国殖民政府船运台湾。

第二兵团: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建立的三个大规模的野战兵团之一,司令官为王敬玖。

1947年1月,巨金鱼战役中隶属第二兵团的暂编第4纵队等部被歼灭,第二兵团因此被撤消。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以整编第5军为基础,建立第二兵团,辖5军、12军、70军、74军、100军、新编第21旅、独立骑兵旅共12万人,司令官为杜聿明(1948年10月杜聿明调东北指挥作战,邱清泉接替司令官)。

淮海战役中指挥第5、12、70、72、74、116军、兵团独立旅、独立骑兵旅。

1949年1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

第三兵团: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建立的三个大规模的野战兵团之一,司令官为区震。

1947年底,第三兵团调大别山围剿刘邓大军,因大兵团不适合山地作战而撤消。

1947年11月以驻安徽的桂系军队主力第一纵队成立新的第三兵团,辖7军、整编48师(后改为48军),4.5万人,司令官为张淦,在广西战役中被歼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国军12兵团实际战斗序列
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吴绍周参谋长:肖锐第10军军长覃道善
第18师师长尹俊
52团团长唐铁冰
53团团长邱仁汉
342团团长黄煜轩
第75师师长王靖之
223团团长刁炳奎
224团团长刘次杰
225团团长
第114师师长夏建勋
54团团长孟述美
340团团长陈仲泉
341团团长朱达
第14军军长熊绶春
第10师代理师长潘琦
28团团长张治平
29团
30团(未参战)
第83师师长张用斌
第18军军长杨伯涛
第11师师长王元直
31团团长甘慕良
32团团长王兴诚
352团团长韩正礼
第49师师长何竹本
第118师师长尹钟岳
33团团长孙竹筠
353团团长陆秀山
354团团长
第85军军长吴绍周(兼)
第23师师长黄子华
67团团长杨正堂
68团团长张振坤
69团团长夏蓬洲
第110师师长廖运周
第328团团长姜继鑫
第329团团长刘协侯
第330团团长金汉章
第216师师长谷允怀(未到)副师长朱安民
646团团长王铁山
647团团长庞乃仲(守卫武汉未参战)
648团团长唐孝植(组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